没有比较效益的。建立重化学工业需要大量的投资,长期的人才培训。即使建成后,也是没有经济效益的,需要巨额军费和政府采购去维持和提高技术水准。
私人资本会在重化学工业巨大的投资和很少的收益面前却步,如日本30年代以前,地主的资金会向资本转化。之后,由于日本重化学工业化,需要大量投资,地主的资金也就停止向资本转化,转向有价证券投资。而在此其间,由于战争需要,经济的基盘向重化学工业移动,政府与三菱住友三井等财团其实不分彼此,重化学工业急速成长。同时,“不要不急”的中小企业,如纺织、自行车等,被强制转废业,成为三菱住友三井等军需企业的部品下请、协力工厂。这种组织形式也就是战后高度成长期的组织形式。缩写自《现代日本经济史》'新版2002'
英美的情况有所不同。虽然英美重化学工业来自私人资本,由于诞生在阳光下未开垦的土地。英美的重化学工业伴随着坚船利炮,铁甲战车,人头滚滚,血流成河,茁壮成长。但是,英美重化学工业却不是市场经济的,而是由政府的巨额军费和政府采购支持的。在他们背后站立着大量的国立研究所和大学。
苏联和中国的重化学工业的建立则完全是国家资本和计划经济。因为他们的重化学工业在建立过程中,不能够对外进行掠夺战争。
完全依靠私人资本和自由市场经济建立起的重化学工业,在世界经济史中竟然找不到一例。英美是私人资本加计划经济,日本是半私人资本加计划经济,苏联和中国则是国家资本加计划经济。实际反映了它们诞生的历史时代,即能够自由发动掠夺战争,不那么自由发动掠夺战争,不能发动掠夺战争。
但自由市场经济会损害重化学工业,苏联不用说,中国也受到了极大损害。科研体制转向了个体户体制,积极性是提高了,却使这20余年竟然没有能拿得出手的成果。
没有重化学工业的经济是依附型经济。经济的好坏其实与自己的经济政策没有多少关系。纯粹取决于寄主的需要和可能。4小龙就是典型,它们的经济政策其实与其它第三世界穷国也没有太多差别,可以找到对应经济政策的国家,问题就只是它们发达了。印度是民主典范,也被力挺,但太大,寄主也没有能力挺起来。
GDP成份论
时间:2005…10…50:29:54来源:三农中国
为什么以前造出大飞机,现在不行了。
为什么80年代以前中国那么贫穷?
为什么现在大学生找不到工作,是人才过剩吗?
一切因为这0。6%。
单纯比较GDP多少是没有意义的。做1亿条裤子和造1架飞机的GDP是一样的。但是造飞机的是富国,做裤子是穷国。就是造100亿条裤子也比不上1架飞机。国家的穷富不是看GDP的多少,而是看GDP的成分。要论GDP,大清国是小日本的4倍,但是大清国的GDP是茶叶、瓷器和裤子,日本的GDP是大炮轮船。甲午战争,日本的大炮GDP一下就把大清国的裤子GDP打回原形。
所以要看看清楚,这GDP是做裤子呢还是造飞机。如果是做裤子,不管你多有钱,你永远是个穷国。如果GDP是造飞机的,那么也许你现在很穷,但是你很快就富了。二战刚结束,日本被美国炸平了,一无所有,还得赔钱,GDP是负数。那时候日本穷得很,物资缺乏,搞配给制,发肥皂票什么的。但是日本会造飞机。所以“改革”了20几年,很快就富了。
解放后,领导层认准了造飞机的路子,脱了裤子当当,派1万8千多留学生去苏联东欧留学,学习造飞机,所以国家很穷。不过到1980年,中国终于会造100多吨的大飞机,比日本的还大。如果继续发展造飞机,像战后日本一样,很快也会富,但是中国放弃了飞机,选择墨西哥、阿根廷那些拉美国家的路子,给美国人做裤子。而且铁了心做裤子,科技投入从改革前的1。3%急剧下降到0。6%。
在0。6%的水平上一直徘徊了20年。可以说一心一意做裤子。结果韩国在这20年突飞猛进,科技超越了我国。而我国眼见要陷入拉美化的深渊,工人们工资低,大学生没工作。为什么大学生都找不着工作,因为国家不做飞机,做裤子。造飞机才要大学生,做裤子只要小学生就够了。
1980年我们可以造100多吨的喷气客机。改革开放后,因科研经费压缩(1。3%到0。6%),飞机下马。造飞机引擎的厂改产,飞机研究所也不新招大学生了,人员流失,从1000多人到了200多人,出国者有之,下岗者有之,只剩下动不了的老头老太。25年过去,我们再也早不出那么大的飞机,我们就会做裤子,全世界都是中国造的裤子。
飞机是个系统工程。涉及到几乎所有工业门类,诸如冶金、玻璃、橡胶、电子、仪器仪表等等。会造大飞机,说明我国的工业体系已经完成。而这一切,都是在“闭关自守”、“动荡不安”、“国民经济到了崩溃的边缘”的情况下完成的。设计者是“知识分子被迫害”,制造者“工人吃大锅饭,出工不出力”。可是从设计到制造只花了10年时间。真是怪呀。
能够制造100吨以上大飞机的只有4个半国家:美、俄、英、法。中国以前会,现在不会,算半个。刚好是联合国五大常。可见只会做裤子是当不了常任理事国的。
运十飞机是周总理亲自建议上马的项目,代号为708工程。总设计师是马凤山,40岁,算是年轻人。
1970年8月,批准立项。
1975年6月,完成全部设计图纸。
1976年9月,制出了供静力试验用的飞机。
1980年9月,由机长王金大驾机首飞成功。
1984年1月,运十飞机从成都飞拉萨成功。
1986年,因3000万油费无法筹集,运十停飞。此后国家开始花费巨亿资金,大规模引进麦道飞机、波音飞机。。。
1990年总设计师马凤山郁郁而终,年仅61岁。不知道马先生逝世时,是否会想起那个火红的不可思议的激情岁月。“科技的春天”,“尊重人才”。呜呼。不禁让人潸然泪下。
到70代中期,我国工业体系已经基本完成。那个时候,中国的科技全面开花,卫星、火箭、高产水稻、大飞机。加上当时我国和非洲拉美的良好关系。接下来,按照计划,中国援建的铁路和火车源源不断地运来非洲拉美的资源,再把中国的工业制成品源源不断地销往非洲拉美。
一个国家现代化所需的三个经济条件,工业生产、原料产地和倾销市场,此时都已经具备。可以说当时虽然物质生活不丰富,但是科技、文化处于一个大爆炸的前夜,非常类似于二战刚刚结束时后的日本。日本战后用30年时间建成经济强国,而75年周总理也提出要用25年时间,也就是在20世纪末完成四个现代化。可惜,毛周一去,继任者就放弃了这种路线。科研经费剧减一半,从1。3%降到0。65%,科研平台放弃,科研队伍解散。
设想一下,如果改革开放后,坚持毛周提出的“自力更生为主;争取外援为辅”,科研平台不放弃,75年周总理提出的在20世纪末完成四个现代化绝对不是不可完成,至少我们会多很多有竞争力的产业。看一下毛周时代的工业遗产,航天坚持自主,结果现在接近世界水平;反之航空和美国合作,结果航空工业灰飞烟灭。卡车坚持外援为辅,现在中国卡车竞争力超强;反之轿车搞外援为主,结果沦为生产车间,连小小韩国都不如。轮船搞外援为辅,结果现在竞争力紧逼日韩。
呜呼,加上这0。6%,我们就是走一条工业化的GDP道路。减去这0。6%,我们就是走一条去工业化的GDP道路。
运10祭文…中华民族的骄傲与惋惜
2003年12月20日,对中国民用飞机制造工业是一个应当铭记的日子。在这一天,中国人自主研发设计、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ARJ21型支线飞机同时在上海、西安、成都、沈阳四个飞机制造公司开工生产。
从1980年9月26日干线飞机运十上天到今天,事隔25年多,经过无数的痛苦、挫折、反复和斗争,经过自主研发和与国外合作的几度沉浮,中国的民机工业终于还是回到了从前,但现在的起点已不是25年前,而是更早,也许是30年以前的起点??
我们已经不得不放弃干线飞机的制造,而是重新研制自己的支线飞机——ARJ21。
ARJ21的光荣与心酸
屡战屡败、屡败屡战,是中国民机工业的真实写照。
2002年10月14日,中航一集团出资3000万人民币,吸收集团内2000多万元资金,组成15家股东单位,设立中航商用飞机制造有限公司,国家拨款25个亿,前期研发投资50多亿人民币,试图形成中国民用飞机制造业的新模式。
!然而走进中航商用飞机制造公司,看到的却是怵目惊心、令人心酸的一幕:大部分的研究设计人员都是50多岁60左右头发斑白的老人,剩下的就是二三十岁的年轻人,四十岁左右科技人员几乎是空白。
面对着民机战线都已鬓发斑白的三位“老兵”:
明年就到退休年龄的副总设计师周济生、
已经退休多年但仍然奋战在前线的赵国强和
今年就将退休的沈可正老师,想到当初参加运十项目周、沈老师还只有26岁,赵老师还只有33岁,但在运十上天的20多年后,却要不得不在衰年,率领一帮没有基础的年轻人重新起步,不由令人心酸。
三位老设计师都对ARJ项目寄予远远超越项目本身之外的厚望。
已经退休7年的赵老师依然是“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对于这个项目,他想的更多更远的是:“有了这个项目,中国民机制造事业就能重新聚集起一批人,我们这些庆幸还活着的老头子经过传帮带,就可以避免民机工业薪火失传。这对中华民族太重要了。否则,我们的后代面对的就可能是一张民机工业的白纸,想把民机工业重新捡起来都不可能了。那样的话,我们这一代人就没法向历史交代了。”赵老师接着说:“我现在特别注意培养年轻人,这是我们最重要的任务之一。”
提起中国的民机工业,就不能不提到运十。
不给运十‘平反’,中国民机工业就没有希望!”老赵的回答得到另外两位老人一致的肯定,但在他们异常复杂的表情之中,充满了痛楚、愤慨、无奈、失望。
1968年更早些时候,周总理建议南方一个飞机厂发展像IL-18这样的飞机。没有得到当时主管飞机制造的三机部的回应。
在1968年冬天“轰六”试飞成功之后,周总理再次建议有没有可能把“轰六”改造成一个民用飞机,仍然没有得到三机部的回应。
1969年,毛主席视察上海时询问上海是否可以制造飞机。
1970年7月,毛主席又一次到上海时,再次指出,上海有比较好的工业基础,应该有可能制造飞机。
在周总理两次建议无效,毛主席再次要求之后,上海造飞机的问题提上议事日程。
1970年8月国家计委?中央军委国防工业领导小组原则批准了航空工业领导小组提出的“关于上海试制生产运输机的报告”。同时,经过日以继夜准备,8月初考察广州之后,专家组准备了四套方案,并于9月12日在上海向空军和上海地方汇报了设计思路。
决定,运十的业务上归口三机部,但由以王洪文为首的上海主持领导。而这成为为运十研制成功后屡遭厄运的关键。
1970年9月21日,从172厂抽调的70名飞机设计骨干、空军第一研究所抽调的20名技术人员和605所抽调的20名外型和空气动力方面的设计师全部到达上海。
在毛主席的号召下,从开始落实到设计思路确定和人员调配,总共只用了两个月,中国第一支民机设计队伍形成了和运十项目以神速开始运转。
1980年,运十初步成功了!作为参加运十研制的老将,周济生至今提起运十当研制成功的情形依然激动无比,也让我们回到那光辉的一刻:
1980年9月26日,实际上用了大约八年时间,研制费用总计5。377亿元人民币(其中研制费3。34亿元,基建费1。747亿元,上海市提供流动资金0。29亿元,而如今国外研制一架干线飞机也要花7…10年时间,总研制费用达到20…50亿美元),运十在上海试飞成功!
20年前的运十在中国航空工业史上迄今仍然独领风骚,保持着下列记录:
● 运10飞机是第一架国产涡扇发动机旅客机
● 运10飞机的客舱按高密度布置最多可达179座,是国产飞机中座级最高的飞机。
●运10飞机最大起飞重量高达110吨,是最大的国产飞机
●运10飞机最大航程长达8300公里,是飞得最远的国产飞机
●运10飞机最大时速(真速)达974公里,是飞得最快的国产运输机
●运10飞机的实用升限高达12000米,是飞得最高的国产运输机
●运10是第一架按英美适航条例(CAM4b和后来的FAR25部)设计的国产飞机
● 运10飞机是第一架飞抵拉萨的国产运输机
运10飞机的研制共采用了近百项新材料,一百多项新标准、新工艺。机体国产化率100%,除发动机向国外采购配套外,航电和机械系统国产化率超过96%。整个研制过程没有依赖过一个洋人,她是我国拥有完全独立自主知识产权的大型飞机。
运10首飞并成功地进行了各项飞行试验引起了世界舆论的广泛关注和高度赞誉,当时的外电评论说:“在得到这种高度复杂技术后,再不能视中国为一个落后国家了!”。
当时的波音公司总裁称赞说:“你们毕业了,我们也毕业了,我们只不过比你们早毕业几年。”运10是继“两弹一星”之后为中国赢得荣誉和国际地位的伟大创举。
更为重要的是,如果运十能够得到继续发展和改进,它的技术将使中国军用飞机,尤其是战略轰炸机、加油机和预警机等对中国空军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