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会开始享有绝对的立法权。
安妮女王于1714年逝世,根据《王位继承法》,54岁的德意志汉
诺威选帝侯继承了英国王位,是为乔治一世。乔治一世是地地道道的德
意志人,他关心汉诺威更甚于关心英国,只把英国王位看成是加强汉诺
威侯国地位的手段。加上他不懂英语,不谙英国事务,从1717年起,国
王不再出席和主持内阁会议。内阁中逐渐产生了主持会议的首席大臣,
后来称为首相。因此,在乔治一世任国王时期,开创了英王不得参加内
阁会议及内阁首席大臣领导内阁的先例。这意味着内阁完全摆脱了国王
的控制。
1721年,辉格党成为国会下院的多数党,其领袖罗伯特·沃尔波被
任命为财政大臣,主持内阁会议,开创了国会下院多数党领袖担任内阁
首相职务的先例。一般认为,沃尔波是英国第一个内阁首相。
1742年,由于同西班牙作战不利,沃尔波的政策遭到国会下院的反
① 在英文中,“内阁”是“密室”(Cabinet )一词的转意。
… Page 26…
对,沃尔波和他领导的内阁集体辞职。于是,又开创了内阁必须对下院
集体负责,而下院对内阁的施政方针不予支持时,内阁必须全体辞职的
先例。
1783年,托利党人小威廉·庇特出任首相。第二年,因得不到下院
支持,下令解散下院,重新选举,庇特领导的托利党在新的选举中获胜。
这又造成了一个先例:内阁在得不到下院支持时,可以解散下院,由重
新选出的下院决定内阁的去留。
这样,在经过将近一个世纪的演变后,到18世纪末,英国终于确立
了资产阶级国会制度。这个制度具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国会掌握全
部立法大权,国王没有否决权;第二,作为最高行政机构的内阁由下院
产生,国王只能指定下院多数党领袖组阁;第三,内阁对下院负责,首
相或有关大臣定期向国会报告工作;第四,内阁必须得到下院的信任,
一旦下院投不信任票,内阁或者辞职,或者解散国会而重新选举,由新
选出的下院决定内阁的去留;第五,国会有弹劾大权及罢免法官的权力。
由此可见,在英国资产阶级国会制度下,国会不但是最高立法机关,而
且也取得了决定内阁人选、监督内阁施政、决定内阁去留及干预司法工
作的大权。与此同时,国王失去一切权力,成为“统而不治”的“虚君。”
(2)18世纪英国的内外政策
君主立宪政体和国会制度的确立,使英国资产阶级和新贵族能够在
一个比较稳定的政治环境里集中精力发展经济。而英国政府为了满足资
产阶级和新贵族的利益要求,也推行了一系列有利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
的政策,加速了资本原始积累的进程。
在英国革命前,圈地运动被视为贵族的“个人的暴行”,为封建王
朝多次下令禁止。从1709年起,圈地运动合法化了。国会不断通过圈地
法令,批准地主圈占农民土地的申请。1760年以前,国会共发布208项
圈地法令,侵占村社农民土地达31万英亩;1761—1796年,圈地法令有
1482条,而1797—1820年又发布1727条,一共约圈地318万英亩。大
规模的圈地运动,引起了农业资本主义的发展、自由劳动力的大批出现
及国内市场的扩大。
英国政府极力保护和促进商业、航运和工业的发展。在征服苏格兰
后,政府取消了苏格兰和英格兰之间的边界关税,国内实现了贸易自由。
英国对外实行保护关税政策,同时鼓励本国工业品和农产品的输出,一
再降低或取消各种商品的出口关税,甚至实行出口补贴。
英国资本积累主要有四个来源:对殖民地的掠夺、海外市场的扩大、
国债的发行和国内商业的发达。在整个18世纪,英国政府推行了许多有
利于资本积累的政策。
为了开拓海外市场和掠夺殖民地,英国进行了一系列对外战争。17
世纪50—70年代,英国经过三次对荷兰的战争,迫使荷兰接受了英国
1651年颁布的《航海条例》。进入18世纪以后,英国与法国、西班牙等
国因为争夺殖民地而发生过几次大规模的战争。根据1713年的《乌特勒
支和约》,英国从西班牙手中夺得了独占西班牙美洲殖民地黑奴贩卖权,
从法国手中夺得北美洲阿卡狄亚、纽芬兰、哈得逊湾一带地方。通过1740
—1748年的奥地利皇位继承战争和1756—1763年的七年战争,夺得了法
… Page 27…
国的北美殖民地;加拿大、密西西比河与阿勒根尼山之间的土地。1763
年,英国又夺得西班牙的佛罗里达。七年战争以后,英国拥有的殖民地
遍及世界各地。到18世纪80年代,英国又宣布澳大利亚为英属殖民地。
英国建立起殖民帝国以后,便加紧对各殖民地的掠夺。1757—1815
年的58年间,英国掠夺印度的财富达10亿英镑之多,除了欺骗、不等
价交换以外,英国资产阶级还颁布法令,垄断殖民地贸易,如东印度公
司享有垄断印度商业特许权。英国通过对殖民地的掠夺,积累了大量资
本,为进一步扩大生产准备了资金,同时也扩大了英国手工工场产品的
销路,市场需求商品量与日俱增,刺激了工商业的发展。
在对外战争期间,英国政府为筹措军费发行了高利息的国债券,然
后增加捐税,特别是消费税,来偿还国债和支付利息。这些国债的利息
都落入大商人、大银行家的手中,其中大部分资金转化为工商业资本。
由于英国政府所推行的各项政策,使英国具备了扩大资本主义生产
的两个先决条件即自由劳动力与大量资本。从18世纪中叶开始,随着生
产技术的不断革新,英国开始了工业革命。英国工业革命从开始到完成,
大致经历了将近100年的时间。
工业革命不仅带来了生产力的巨大飞跃、扩大了国内市场、改变了
产业结构,而且也改造了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工业革命还使社会阶级
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两个新的相互对抗的阶级——工业资产阶级和工
业无产阶级诞生了。伴随着这两个阶级的诞生,英国社会状况和社会运
动也发生了明显的新的变化。
(3)工业革命后的社会状况
工业革命是在损害工人阶级利益的情况下进行的。资本家为了追求
剩余价值,对工人进行残酷的剥削和压榨。随着机器的广泛采用,千百
万手工劳动者被排挤、破产和失业,造成庞大的劳动后备军。大机器生
产使工人变成了机器的附属品。资本家采取大幅度降低工资、尽量延长
劳动时间、不断增强劳动强度、廉价雇佣童工和女工等办法,工人的工
作状况更加恶化。据统计,1809—1811年英国工人的实际工资比1759—
①
1768年降低了35%。资本家的残酷剥削和压榨,使广大工人群众的生
活异常困苦,工人被迫栖身在矮小、阴暗、潮湿的窝棚里,甚至根本没
有栖身之所。在工人居住的贫民窟里,猩红热、伤寒、霍乱、天花等传
染病盛行。再加上恶劣的劳动条件,工人们的身体受到严重摧残,死亡
率极高。1840年,英国工业区利物浦的工人、短工和一般雇佣劳动者,
平均寿命只有15岁,工人们的孩子有57%以上不到5岁就死掉了。
工业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从它一诞生便开始了。无产阶
级初期的斗争以捣毁机器、破坏工厂为主要形式。早在18世纪60年代,
哈格里夫斯、阿克莱特的机器就曾被砸毁。1779年,兰开夏约500名织
工率先起事,得到煤矿工人的支援。他们集合8000余人攻打纺织厂,捣
毁机器、烧毁厂房。政府调集大军,用血腥的手段才将其镇压下去。
相传卢德是捣毁机器的首创者,因而历史上把破坏机器运动叫做“卢
德运动”。 19世纪初年,卢德运动蔓延到全国各个工业区,中心在诺
① 于文霞:《国际工人运动史》,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 年6 月版,第5 页。
… Page 28…
丁翰。资产阶级对卢德运动进行了残酷的镇压。1769年,英国政府颁布
了对破坏机器和厂房者处以死刑的法令,1813年又在新颁布的《捣毁机
器惩治法》中重申了这一规定。
工人破坏机器的行动不但没有阻止住机器的广泛使用,而且也没能
改变工人阶级自身的悲惨处境。斗争实践使工人们逐渐意识到,必须选
择新的斗争途径和手段。工人们进而采取罢工斗争的形式,为提高工资、
缩短劳动时间、改善劳动条件而展开了经济斗争。
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工人的罢工斗争此伏彼起。1810年,北海
岸矿工罢工;1812年,苏格兰纺织工人罢工;1816年,南威尔士矿工和
炼铁工人罢工;1818年,兰开夏纺纱工人罢工;同年,苏格兰矿工罢工。
这些罢工还带有较大的自发性和盲目性,虽然斗争也取得一些胜利,但
多数由于工人斗争的无计划、无组织、目的不明确和内部的不团结而归
于失败。工人群众从斗争中朦胧地意识到,必须联合起来,互相支持,
打击共同的敌人,进行大规模的、有计划、有组织的罢工斗争。因此,
在这些斗争中,早期的工会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1794—1796年间,英国的羊毛加工业工人、缝纫业工人中间建立起
了最初一批工人团体。1816年,格拉斯哥纺织工人工会成立。1818年,
苏格兰矿工已经强大到能进行总罢工的程度。英国政府于1799—1800年
颁布法令,禁止工人罢工、结社,但工人们仍然通过公开或秘密的方式
组织起来进行斗争。1824年,政府被迫取消了禁止工人结社的法律,此
后工会组织进一步发展起来。
工业革命还改进了农业机器,提高了农村的生产效率,这是历史的
一大进步。但与此同时,劳动效率的提高也使农村劳动力与城市一样出
现了剩余。到1815年,由于历时22年的对法战争结束,使得粮价猛烈
下跌。1813年,小麦每夸特为109先令,而1815年仅值65先令,土地
贵族和农场主降低工资,把跌价的负担转嫁给了农业工人。于是,从1816
年起,东部各郡小麦产区到处出现农业工人的暴动,其数量高达1500余
起。1830年,由于严重的农业灾害以及打谷机的使用排挤了手工打谷,
农业工人的暴动再次高涨,主要表现形式同卢德运动非常相似,农业工
人们在暴动过程中捣毁打谷机。在此期间,流传着用斯温大尉的名义散
发的一封信,其中有宣称“今年我们要毁坏谷堆和打谷机”等内容,后
来,便称这种农业工人的暴动为“斯温暴动”。
在工业革命后英国的社会运动中,工商业资产阶级是一支重要的政
治力量。工商业资产阶级在工业革命过程中日益壮大,经济实力大增,
社会经济地位大大提高。但是,他们在政治上仍处于无权地位,在18世
纪的选举制度下,他们也同工业无产阶级一样,被剥夺了选举权。因此,
他们便在18世纪60年代掀起了一个以争取选举权为目的的运动,史称
“英国资产阶级急进运动”。
英国资产阶级急进运动是从60年代初的“威尔克斯事件”开始的。
当时的国王乔治三世不满足于“虚君”地位,依靠托利党的支持,企图
剥夺国会的权力,恢复封建专制制度。1761年,在托利党在国会中不占
多数的情况下,乔治三世任命其亲信、托利党人布特组织“国王之友派”
内阁。这一措施违反了由国会多数党组阁的惯例,甚至布特本人还不是
议员。布特出任首相引起广大群众的不满,人们举行示威游行,反对“国
… Page 29…
王之友派”内阁。在这种形势下,一位新闻记者出身的下院议员约翰·威
尔克斯代表了工商业资产阶级的意志出来攻击国王和布特。他在《大不
列颠人》报上重申国王和国会各自的权力,尖锐地抨击乔治三世的专横。
乔治三世下令以败坏风化的罪名没收这一期的报纸,并逮捕了威尔克
斯,下院逢迎国王的意旨,取缔了威尔克斯的议员资格。但是,布特也
因为这个事件而声名狼藉,不得不辞职。
经过威尔克斯事件后,乔治三世稍有收敛,对国会有所让步。但由
于首相人选仍是国王提名后再交国会投票,因此,内阁还是掌握在“国
王之友派”手中。 1768年,威尔克斯参加下院议员的竞选,虽屡经当
选,屡经除名,但却终于在1771年再次当选后获得国会承认。
威尔克斯的胜利进一步促进了急进运动的展开。工商业资产阶级及
其代言人发表了许多文章,不但攻击乔治三世,而且还进一步抨击腐败
的国会选举制度,要求实行改革,扩大选举权。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之后,国会的选举仍然维持在中世纪沿袭下来的
选区中进行。但时过境迁,从前曾经是繁华的城镇,到18世纪已经变成
荒无人烟的野地,当时称之为“衰败城镇”。但就是这样的“衰败城镇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