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咽津。从其重符箓科仪方面说,它与天师道相接近,而与上清派有区别;从其强调劝善度人方面说,又与天师道和上清派都不完全相同。
《灵宝略纪》称,葛巢甫在隆安末,将〃灵宝经〃〃传道士任延庆.徐灵期等,世世录传,支流分散,孳孕非一。〃
《道教义枢》卷二《三洞义》作了同样的记载。任延庆事迹不详,徐灵期在《南岳九真人传》《南岳小录》《南岳总胜集》等中皆有记载。《南岳总真集·衡岳观》称其为吴人。但《南岳九真人传》与《南岳小录》皆称他于西晋武帝太康八年(287)去南岳建衡岳观,盖误。《南岳九真人传》称其为〃宋时人〃,以南朝宋〃元徽二年甲寅(474)九月九日于上清宫白日升举。〃(《南岳总胜集》谓元徽元年九月九日冲举),盖得其实。
除任延庆、徐灵期传〃灵宝经〃外,与其同时的陆修静(406~477)则是更为重要的传人。他是南朝著名道士,对改造旧道教、建立士族新道教有很大的贡献。他与天师道、上清派、灵宝派皆有渊源,但皆无直接的师承关系,自称〃三洞弟子〃。唐道宣《广弘明集》卷四对其评述曰:〃昔金陵道士陆修静者,道门之望,在宋齐两代,祖述三张(张陵、张衡、张鲁),弘衍二葛(葛玄、葛洪)。郗张之士,封门受箓。
遂妄加穿凿,广制斋仪,糜费极繁,意在王者遵奉。〃这一段评语是比较中肯的。
陆修静对灵宝经的弘扬和灵宝派建造确有突出的表现。
第一,他对灵宝经书进行系统整理。因为自葛巢甫造构〃灵宝经〃以后,不少人又将它和〃上清经〃等相杂糅,继续造作灵宝经典。〃或删破《上清》,或采抟余经,或造立序说,或迥换篇目,裨益章句,作其符图,或以充旧典,或别置盟戒〃。②
陆修静认为必须彻底改变当时〃精粗糅杂,真伪混行〃的状况。为此他对当时流行的五十五卷〃灵宝经〃,逐一进行辨别,剔除伪经,编出《灵宝经目》,于元嘉十四年(437)上呈宋文帝。在奏呈的表文中称:〃即今见出元始旧经,并仙公所禀,臣据信者合三十五卷。〃③此《灵宝经目》已佚,他所考订的是哪三十五卷,目前已难确切判定。
第二,对某些灵宝经进行阐释。陶弘景《真诰》卷二十《真诰叙录》称陆修静〃既敷述《真文赤书》《人鸟五符》等,教授施行已广。〃按《真文赤书》即《五篇真文》,载于《道藏》者不止一处,此指《元始五老赤书玉诀》,见《太上洞玄灵宝赤书玉诀妙经》卷上,据日本学者考证,为葛巢甫所造。
《人鸟五符》,在今本《五符经》(即《太上灵宝五符经》)无其文,是早已亡佚的古《灵宝经》。陆修静对它们作了〃敷述〃,使之扩大了传播范围,至陶弘景时,其〃教授施行已广〃了。
第三,系统撰订斋醮科仪。据记载,三张五斗米道时期,曾制作了部分道教斋仪,如涂炭斋、旨教斋。寇谦之改革天师道,和葛巢甫肇建灵宝派时,也曾增制了某些斋法,或撰写了某些斋仪书。但内容都较简单。陆修静总结了已往经验,重新造作了大批斋仪,使之从内容到形式都得到了充实和提高。据他所著《洞玄灵宝五感文》记载,他把原天师道的一二种斋仪,扩充为包括天师、上清、灵宝各派斋仪在内的〃九斋十二法〃。即上清斋二法;灵宝斋九法:金箓斋、黄箓斋、明真斋、三元斋、八节斋、自然斋、三皇斋、太一斋、指教斋;洞神斋一法,即涂炭斋。据《无上黄箓大斋立成仪》记载,陆修静撰作了除黄箓斋外的上述各种斋仪书。据其他资料记载,他又撰有多种斋醮乐章,如《升玄步虚章》《灵宝步虚词》《步虚洞章》等。《茅山志》卷十称陆修静〃所著斋法仪范百余卷〃。经过陆修静的大量撰著,道教的斋醮仪式基本上形成了完整的体系。其后隋唐道士张万福和唐末道士杜光庭继续撰著斋仪,皆以陆修静之书为本。斋醮法事是道教进行宗教活动的重要方式,又是交通朝廷、影响群众的重要手段,对社会的影响很大。陆修静的上述建树,自然获得后世道士的赞誉。
由于陆修静从事了上述工作,〃于是灵宝之教,大行于世。〃④
可以说,灵宝派虽为葛巢甫所肇建,但它的真正弘扬者则是陆修静。或者说,经过陆修静的弘扬之后,灵宝派才大行于世。
其〃大行于世〃的情况,陶弘景《真诰》的两条注文从侧面作了反映。该书卷十一注曰:在齐初,上清道士王文清曾在大茅山下建崇元观,二十年内,〃远近男女互来依约,周流数里,廨舍十余坊。而学上道者(指修上清经箓者引者注)甚寡,不过修灵宝斋及章符而已。〃同书另一注文说:
茅山每年〃三月十八日辄公私云集,车有数百乘,人将四五千,道俗男女,状如都市之众。看人唯共登山作灵宝唱赞,事讫便散,岂有深诚密契,愿睹神真者乎!〃可以看出,从齐到梁,作为茅山宗祖山的茅山,上清法反而不被人们所重视,群众感兴趣的倒是灵宝派的斋醮法事,灵宝信徒超过了上清信徒。这是陆修静弘扬灵宝经法的结果。
陆修静虽对灵宝派的发展有很大贡献,但未见有弟子传承其灵宝经法者。因此灵宝派在陆修静之后的情况已不甚明了,且直至隋唐,也无灵宝道士显名于世者。大约至北宋初,方见灵宝派在江西清江县阁皂山形成传授灵宝经箓的中心,被称为阁皂宗,使灵宝派再次显名于世。
注:
①②③④《道藏》第9册824页,第22册19页,第9册839页,第6册376页,文物出版社、上海书店、天津古籍出版社联合出版,1988年
楼观道
楼观道为早期道教派别之一。形成于北朝北魏时期,流传至隋唐间。
楼观道尊尹喜为祖师。尹喜的原型是春秋时代与老聃齐名的道家关尹。《庄子·天下》将其与老聃并列,叹为〃古之博大真人哉〃!关尹主张〃在己无居,形物自著〃,做人要〃其动若水,其静若镜,其应若响〃。所以他〃未尝先人,而常随人。〃《吕氏春秋·不二篇》在论诸家学术特点时,称〃老聃贵柔〃、〃关令贵清〃。高诱注云:〃关尹,关正也,名喜,作《道书》九篇。〃司马迁为老子作传,有曰:〃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莫知其所终。〃①于是关尹遂成为关令尹喜,道德五千言之《老子》遂成为老子为尹喜所写之书。传为刘向所著之《列仙传》曰:〃关令尹喜者,周大夫也。善内学,常服精华,隐德修行,时人莫知。老子西游,喜先见其气,知有真人当过,物色而遮之,果得老子。老子亦知其奇,为著书授之。后与老子俱游流沙化明('明'为'胡'字之误引者注),服苣胜实,莫知其所终。尹喜亦自著书九篇,号曰《关令子》。〃此传除将尹喜之官阶由函谷关令升为周大夫外,又增加了他善内学、隐德修行的行谊,特别是增加他与老子俱游流沙化胡的内容。其后道士们据此加以增饰、渲染,敷衍成系统的老子化胡成佛的故事。其中除西晋王浮作《老子化胡经》以外,东晋、南北朝时,又有《玄妙内篇》《出塞记》《关令尹喜传》《文始内传》等许多有关老子和尹喜的传记,加以渲染。在这些经、传中,尹喜始终是老子化胡(实为化佛)的随行大弟子和得力的助手或代理人,成为老子化胡故事中最显赫的人物。因此在这个时期逐渐形成的楼观道就选择这个显赫人物作为自己的创派祖师。《楼观本起传》:〃楼观者,昔周康王大夫关令尹之故宅也。
以结草为楼,观星望气,因以名楼观。此宫观所自始也。问道授经,此大教所由兴也〃。②《楼观先师传》和《楼观本记》亦称:昔周康王闻尹先生有神仙大度之志,乃拜为大夫,并赐嘉名,因号此宅为楼观焉。次昭王时,大夫遇老君,因遂得道。其次,穆王乃钦尚遗尘,为建祠修观,召幽逸之人,置为道士。自尔相承,于今不绝。③意即楼观道是在周康王时开创的,尹喜为其创教祖师。这无非是为了托之古远,在佛道斗争中以抬高自己的身价而已。事实上,该派在南北朝时期,也是力主老子化胡之说,为排佛教思想之最烈者。
尽管楼观道尊奉尹喜为祖师,但不能证实楼观道在周康王时就已创立。因为道教所尊奉的始祖老聃是春秋末期人,如果真有一个关令尹喜,也只能与他同时,怎能在他们出生之前很久的西周康王时会产生出一个道教派别来?因为道家老子之变为道教老子,道家学派之演变为道教,是在他们以后很久的事。楼观传记作者为了使人相信尹喜在西周初年确已创立楼观道,又在尹喜之后,安排了十二名所谓周秦道士:尹轨、杜冲、彭宗、宋伦、冯长、姚坦、周亮、尹澄、王探、李翼、封衡、张皓(见《仙苑编珠》所引《楼观传》)。称他们相继住楼观,续传尹喜之道。当然,这些记载,皆非信史。
据其他有关资料核查,陕西周至县楼观,自三国末期起,始有道士隐居修道。最早者为三国末的郑法师(履道)。继之者有其弟子梁谌,活动于西晋,卒于东晋初。接着又有王嘉、孙彻、马俭等,活动于东晋十六国时。截至东晋末,楼观道士仍然很少,对社会影响甚微。表明在那之前,楼观道尚未形成一个有一定特征和一定内聚力的道派。它正式形成为一个对社会产生影响的道派,始于北魏太武帝拓跋焘之时。据有关资料记载,太武帝始光(424~428)初,道士尹通事马俭法师于楼观,其后道术精进,渐获令誉。〃太武好道,钦闻其名,常遣使致香烛,俾之建斋行道。自是四方请谒不绝。④嗣后,道士牛文侯、尹法兴等人才接踵而至,道士增至四十余人。北魏孝文帝太和(477~499)中,道士王道义又从姑射山率门弟子六七人来楼观,并大修观宇,土木工匠就役者,日常百数。楼观坛宇,一皆鼎新。王道义又〃令门人购集真经万余卷〃,置楼观。⑤再后,西魏文帝又钦敬楼观道士陈宝炽,召入延英殿问道,太师安定公及朝士大夫皆从而师之。大统十五年(549)卒,诏谥正懿先生。⑥又召其弟子李顺兴至都城,试以法术,〃有验,由是朝野钦信。〃⑦由是观之,在北魏时期,楼观道在封建统治者的支持下,始正式形成为一个拥有相当数量的徒众、并对朝野上下有一定影响力的道派。
楼观派尊奉的经典主要是《道德经》,因为传说此书是老子应尹喜之请而作,故为该派道士必修的经典。其次,因该派坚主老子化胡说,故敷衍老子化胡最鲜明的某些经书,如《老子化胡经》《老子西升经》《老子开天经》和《妙真经》等,皆为该派所重视。《道教义枢》卷二《七部义》引《太玄经》云:〃无无日道,义枢玄玄。而尹生所受,唯得《道德》《妙真》《西升》等五卷。〃《甄正论》卷中云:〃(老子),后遂西之流沙,至函谷关,为关令尹喜演《道德》二篇上下两卷,论修身治国,戒刚守雌,挫锐解纷,行慈俭谦下之道,成五千余言。尹喜录老子谈论言旨为《西升记》,其中后人更增加其文,参糅佛义,大旨略与道经微同。多说人身心情性禀生之事,修养之理,夭寿之由。后人改记为经。〃此外,据《仙苑编珠》所引《楼观传》和《历世真仙体道通鉴》卷三十所编楼观道士诸传讯载,楼观道士除修习上述诸经外,又传习多种上清经,如《大洞真经》《黄庭内景经》《上清琼文帝章经》《太上素灵洞玄大有妙经》《太上隐书》《灵书紫文》等,和少数灵宝经和三皇文。上清经和灵宝经皆肇造于东晋中叶,至东晋末和南北朝初始广泛流播,楼观道士传习上述经书,当在北朝初叶以后。由此又从另一个侧面证明楼观道确实形成于北魏时期。
楼观道传习的修炼方术,表现了杂采兼收的特点,即符箓与丹鼎皆习。如梁谌〃食炁吞符,大尽其妙,又广索丹砂,还而为饵〃。⑧马俭既晓遁甲占候之法,又断谷、服药、行气、导引,还能役使万灵,制役群邪,驱使六丁二十四神。⑨尹通〃服黄精、雄黄、天门冬数十年〃,又能为人治病。其他楼观道士大都如此。不过,两者相比,服食药物在楼观道士中更为普遍。
楼观道发展至北周及隋,进入其鼎盛时期。道士王延,字子元,扶风始平(今陕西兴平)人。西魏大统三年(537)入道,师陈宝炽于楼观。与李顺兴相友善。后访华山云台观,复师茅山道士焦旷,得三洞秘诀真经。北周武帝闻其名,遣使召之,王延至都久之,复还西岳云台观,诏增修该观以居之。
其后武帝下诏废佛、道,建立通道观。命王延于通道观校雠三洞经图,凡八十余卷;又作《三洞珠囊》(非现存王悬河之《三洞珠囊》)七卷,奏贮于通道观。隋文帝即位,置玄都观,诏以延为观主,复以延为道门威仪。据说隋文帝还从之受智慧大戒,大臣苏威、杨素等皆北面执弟子礼。王延于仁寿四年(604)卒于通道观(《历世真仙体道通鉴》卷三十《王延传》)。又有道士严达(字道通),北魏末入道,师楼观道士侯楷,〃学穷琼韫,博通妙术〃,也驰誉于周、隋之际。北周武帝建德中沙汰佛教,正议同废道教时,诏严达入便殿,问佛、道二教优劣。严达答曰:〃主优客劣〃。谓释出西域,是客,道在中夏,是主。并谓:〃客归则有益胡土,主在则无损中华。
去者不追,居者自保,又何送乎。〃⑩表现了明显的排佛思想。
据说〃上嘉其对〃,然迫于形势,不得不二教同时俱废。武帝废除佛、道二教后,决定建通道观于田谷之左,选释、道二教中人以居之。其中选有楼观道士严达与王延、苏道标、程法明、周化生、王真微、史道乐、于章、张法成、伏道崇等十人。他们〃以道术相忘,同乎出处,世号曰'田谷十老'〃。⑾隋文帝开皇(581~600)初,严达又重修楼观宫宇,度道士满百二十员,羽流精炼,〃朝野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