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青叶清心胃毒热,偏用于瘟疫热狂。青黛泻肝经郁火,偏用于惊痫斑热。
用量一般0。9~4。5克,用纱布包煎,如用汤药冲服,每次0。3~0。6克或1克。
中焦虚寒及阴虚潮热者忌用。
青 蒿
青蒿味苦、性寒,并有清凉芳香的气味。主用为清热药,并能清凉解暑。
1.清虚热:温热病恢复期,因邪热伤阴,阴分余邪未清,症见暮热早凉。口干舌红等,可用本品清除阴分伏热。常配合知母、鳖甲、丹皮、生地等同用。例如《温病条辨》“青蒿鳖甲汤”。
2.骨蒸劳热:阴虚火旺而致骨蒸劳热,盗汗,咳嗽,痰中带血,颧红、心烦、手足心发热等症。可用青蒿清血中伏火、除阴分伏热,而退骨蒸劳热。常配合鳖甲、秦艽、知母、地骨皮、胡黄连、生地、丹皮、白薇、当归等同用。
3.疟疾寒热:温热病邪伏少阳经而见寒热交作,或疟疾定时寒热等症,可用本品入肝胆二经,清透邪热,常与黄芩、郁金、菖蒲、银花、竹茹、枳壳、半夏等同用。对疟疾病的定时寒热,可配合小柴胡汤(柴胡、黄芩、半夏、党参、甘草、生姜、大枣)加槟榔、草果等同用。近些年有人报导,用青蒿干燥粉末制成片剂,每日服3。75克,在疟疾发作前3~4小时吞服,连服5~6日,治疗各型疟疾都有效,有效率可达81。8%,但对恶性疟,疗效略差。
4。 解暑热:本品有芳香化浊、清暑避秽的作用。常配合藿香、佩兰、豆卷、滑石、通草等,用于夏季受暑,身热无汗、肢体困倦、胸闷不畅等症。
此外,青蒿尚有清肝胆之热而明目和退黄疸的作用,可用于肝火上炎而致目昏、目赤、羞明等症,常配合菊花、石决明、草决明、黄芩、栀子等同用。对于胆经湿热郁蒸而致的黄疸发热、尿赤尿少等症,可配茵陈、车前子、黄柏、栀子等同用。
地骨皮泻肝肾虚热,退有汗的骨蒸,兼清肺中伏火。青蒿清肝胆虚热,退无汗的骨蒸,兼除温热久留。
柴胡和解表里,主治邪据少阳、寒热往来。青蒿清肝胆虚热,兼治湿热留连,寒热交作,似表似里,类虚类实,或暮热早凉,久久不愈。
用量一般3~9克。特殊重症,可用12~25克。
里有虚寒、大便溏泄及产后气虚者勿用。
青 葙 子
青葙子味苦、性微寒。是眼科常用药。能治肝经毒热上冲而致目赤肿痛、目生障翳、羞明流泪等症。常与菊花、夏枯草、黄芩、木贼草、桑叶、蔓荆子、龙胆草、黄连等同用。
本品还有散风清热、散风止痒的作用。可用于肝经风热而致的头痛、眩晕、目赤、目胀、目昏、高血压等症。常与龙胆草、黄芩、生赭石、生石决明、草决明、生地、赤芍、菊花、勾藤等同用。对于皮肤因风热而瘙痒者,也可用本品配白鲜皮、蝉衣、防风、薄荷、栀子衣、苦参等同用。
用量一般为8~9克。
本品有扩大瞳孔的作用,故瞳孔散大的眼病禁用。
山豆根
山豆根味苦,性寒。主要有泻火、解毒、利咽喉的作用。常用于治疗咽喉红肿疼痛。
对于火热上炎,热毒上侵咽喉而致的咽喉红肿、疼痛、咽下困难等症,可用本品泻火清热、解毒消肿。常配合元参、麦冬、银花、桔梗、甘草、薄荷、锦灯笼等同用。对于喉风急症(包括严重的急性扁桃体炎),牙关紧闭,水谷不得下者,也可用山豆根15克、桔梗12克、白药子12克,急煎服,有效。
对肺热咳嗽,也可用本品配黄芩、瓜蒌、贝母、知母、桔梗、元参等同用。
山豆根配射干,治痰热结滞于咽喉而致咽喉肿痛,配板蓝根,治毒热炽盛而致咽喉烂痛;配槐角,槐花,治痔痛出血。
板蓝根偏治瘟毒颐肿,咽喉红烂。山豆根偏治火毒上炎、咽喉红肿。
马勃治喉痛,偏于轻宣肺热,使热邪外透。山豆根治喉痛,偏于泻热解毒,降火消肿。射干治喉痛,长于清热、消痰、散结,偏治痰热结滞,扁桃体红肿。
据近代研究报导,山豆根对治疗癌瘤有效。也有人报告山豆根治疗鼻咽癌效果好,可供参考。
用量一般3~9克。脾胃虚寒、大便泄泻者,不宜用。
射 干
射干味苦、性寒。主要有清热解毒、消痰散结的作用。常用于以下情况:
1。咽喉肿痛:由于痰热交结、壅塞咽喉而致的咽喉肿痛、痰不易咯吐、痰声如拽锯、呼吸困难等症。可用本品清肺胃痰热,消肿散结利咽喉,常配合山豆根、桔梗、甘草、元参、连翘、黄芩、锦灯笼等同用。本品是治喉痹咽痛的要药。
2。肺热喘咳、喉中痰声:由于肺热痰结而出现咳嗽气喘,喉中如水鸡声等症。可用本品清肺消痰。常与麻黄、半夏、黄芩、细辛、冬花、紫苑、杏仁、瓜蒌、白果等同用。
3。腹中癥结痃癖:腹中积痰瘀血,结成癖块痃瘕(包括肝脾肿大等)等症,可用本品散血消痰、开结消积。常配合鳖甲、神曲、莪术、山楂核、炙山甲、生牡蛎、生大黄、枳实、红花、桃仁、当归、赤芍、黄连、白术、槟榔等,做为丸剂服用。
山豆根泻火清热的作用大于射干,射干消痰散结的作用大于山豆根。
马勃清散肺热而利咽喉,偏用于肺气不得宣畅而致的咳嗽、喉病、音哑。射干泻胸中实热,消痰散结而利咽喉,偏用于热盛痰结而致的咳嗽、咽肿、喉中水鸡声。
据近代研究报导,射干能消除上呼吸道的炎症渗出物。并有止痛、解热作用。
用量一般2。5~4。5克,重症可用6~9克。用量不可过大。
脾胃虚寒及孕妇忌用。
生地黄
生地黄味甘微苦,性寒。主要有凉血清热和滋阴补肾的作用。
1.凉血清热:生地黄甘苦而寒,能凉血而清热,并能凉血止血。最常用于湿热病,热邪侵入营分(高热、甚或神志恍惚,口反不渴、舌质红或绛、斑疹隐隐欲现、脉象数而略细)或血分(高热、谵语、舌质紫绛少津、斑疹透露、或吐血、衄血、昼静夜躁、脉象细数)时,常与元参、连翘、栀子、郁金、竹叶心、丹皮、赤芍、生石膏、犀角等同用,如清营汤、化斑汤、犀角地黄汤等。据近代研究报导,生地有止血作用,能促进血液凝固。
2。滋阴补肾:本品能滋阴补肾,可用于阴虚有热而产生的骨蒸痨热、干咳、咽喉燥痛、痰中带血、手足心热、盗汗等症。常与地骨皮、炙鳖甲、丹皮、秦艽、知母、白薇、元参、天冬等同用。
另外,温热病后期,因热邪伤耗津液而致的口渴、食欲不振、下午烦热、暮热早凉等症,也可用本品与麦冬、玉竹、沙参、梨汁、冰糖、藕汁、生麦芽、炒谷芽、香稻芽等同用,可以养阴生津,清热益胃(如益胃汤等)。
对于阴虚不能胜热,而致消渴(口渴思冷饮,饮不解渴,人渐瘦弱,小便频多,易饿等),常以生地黄与山萸肉、山药、茯苓、丹皮、泽泻、五味子、天花粉等同用。我常重用生地黄、熟地黄、山药,配合山萸、茯苓、泽泻、丹皮、五味子、紫肉桂(不可太多,0。9~2。5克即可)等,随证加减,用于治疗糖尿病、尿崩症等,每获良效,请参考试用。据近代研究报导,本品有明显降低血糖作用。
生地黄简称生地,主用于凉血、清热、滋阴、生血;炒炭称生地炭,主用于止血(衄血、便血、尿血、吐血、咳血、崩漏等);用黄酒蒸制者,名熟地黄,主用于补肾滋阴、养血;地黄从土中挖出洗净即用者名鲜生地,性大寒,主用于温热时疫,血中火毒热炽而狂热谵语等症。另有细生地或小生地,养阴而不腻,适用于温热病后期、阴津不足而食纳不好的情况。生地黄味厚滋腻,用大量或久服时,容易滞腻有碍胃口,此时宜用细生地;或配用一些砂仁,或用姜汁炒用。 配麦冬润肺清火;配天冬滋肾降火;配元参解毒清热凉血;配犀角凉血化斑。
用量一般9~15克;重症可用30克,或更多些。鲜生地常用30~60克。
脾胃虚寒、大便溏软者不能用;暑湿盛、胸闷不言者禁用。
石 膏
石膏味辛甘,性寒。本品生用为清肺胃火热药,能清火、止渴、除烦,退热;煅用名熟石膏或煅石膏,清热作用大减,有收敛作用,外科常用在敛疮、祛湿、止痒,或作为石膏绷带用。内科常用在以下几种情况:
1.伤寒阳明经证:外感风寒,传变化热,出现高热炙手,全身出大汗而高烧不退,口大渴、思冷饮,烦躁,甚或神昏狂乱,脉象洪大而数。生石膏能清解阳明经火热,可以本品为主药,配合知母、甘草、粳米、花粉、芦根等同用(如白虎汤)。如发高热、大汗、口渴已数日,见舌燥乏津、脉象虚大者,可加党参。
2.时行热疫:流行性热性传染病表现为恶寒发热,头痛目痛,颇似伤寒(但本证头痛如劈,两目昏痛,与伤寒不同),高热狂躁,烦心,口干,狂妄少眠,甚则吐血、衄血、发斑,舌红生刺,口唇焦裂,或大汗口渴,或有小汗,脉象或沉或浮但均有数象,此为气血毒热俱盛。可用生石膏配生地、犀角、黄连、栀子、黄芩、知母、赤芍、元参、连翘、丹皮、竹叶、大青叶等同用(如《疫疹一得》清瘟败毒饮,请参看第一讲关于药物用量大小的变化)。我曾用清瘟败毒饮 方随证加减,治疗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行性乙型脑炎等流行性热性传染病,确有效果。有的单位用此方加减,已制成注射剂应用,使用起来,既方便又快速,请参阅各地报导。
3。 温病发斑:温病热毒深入血分而高热发斑,或皮下红斑如锦纹,或斑成一片一片,妄狂不宁、舌质绛赤而干晦,或生芒刺,舌苔黄褐少津,脉象细数。可用生石膏配元参、知母、生甘草、粳米、犀角(化斑汤)等同用。
4。 胃火牙痛:胃经火热而致牙痛、齿龈红肿、口渴、大便干秘等症。可以生石膏配地骨皮、生地、生大黄、丹皮、升麻、薄荷等同用。兼有伤风者,可加荆芥、防风。
5。 肺热咳喘:肺素有热,外感风寒,皮毛束闭,肺气不宣,邪热内郁,面见咳嗽、气喘、口渴、痰黄、面红、口鼻气热、脉浮数等症。可以生石膏配麻黄、杏仁、甘草(麻杏石甘汤)、荆芥、薄荷、前胡、黄芩等同用。我常以麻杏石甘汤加银花、连翘、薄荷、荆芥、芦根、黄芩、桔梗等,用于大叶性肺炎、急性支气管炎表现为肺热咳喘证者。如痰中带血,可去麻黄加白茅根、炒栀子等,谨供参考。
寒水石与生有膏均为清热泻火药,但寒水石清肺胃实火,偏入血分,无解肌达表之力。生石膏清肺胃火热,主入气分,并有解肌达表,使邪外透的效力。
大青时与生石膏皆常用于时行热疫。但大青叶苦咸大寒,偏用于心胃毒热、狂热烦乱、血热赤斑、热毒赤痢等症。生石膏辛甘而寒,偏用于肺胃疫热炽盛,肌热炙手,头痛如劈,大汗烦渴等症。
用量生石膏一般为9~45克。特殊需要对,可用至90~120克。入汤药须打碎先煎。注意,治疗重病时,不可用量太小。煅石膏以外用为多,内服较少用。血虚发热,胃弱,肺虚,非实热证者,均忌用。
据近代研究报导,用天然石膏煎汁对人工发热之家兔有明显退热作用。但对石膏的药理尚未完全探明。
石决明
石决明味咸,性凉。主要有平肝潜阳,益阴明目的作用。是治疗肝阴不足、肝阳上亢最常用的药物。多用于以下几种情况:
1.头痛、眩晕:由于肝肾阴虚而致肝阳上亢而出现头痛、偏头痛、头晕、目眩、失眠、急躁、易怒、轰热(患者自感轰然而热,很快消失,阵阵发生)等症(包括高血压病出现这些症状者),本品可养肝阴、潜肝阳。常配合生赭石、生地、生白芍、黄芩、香附、夏枯草、菊花、天麻、勾藤、桑寄生、牛膝、泽泻、白蒺藜等同用。对于神经衰弱患者,出现上述症状者,我常用生石决明15~45克(先煎)、生赭石25~45克(先煎)、生地黄12克、生白芍12克、香附9克、黄芩9克、白蒺藜12克、菊花9克、远志9克、夜交藤15~30克(暂定名为“挹神汤”),以此为基础,随证加减,曾统计观察55例(痊愈者8例;基本痊愈者8例;显著有效者17例;有效19例;无效3例),有一定效果。可供参考。本方也常用于妇女经绝期症候群,请试用。
2.视力障碍:因肝经有热而致目赤肿痛,羞明,或生障翳等,可用本品清肝热、明目,常配合桑叶、菊花、蔓荆子、黄芩、生地、木贼草、草决明等同用。如因肝肾阴虚、肝阳上亢而致头胀、目痛、视力减退、或生内障、青光眼等,本品可养肝阴、清肝热而明目,常与生地黄、熟地黄、地骨皮、石斛、菟丝子、山萸肉、五味子、枸杞子、菊花、夜明砂、知母等同用。如夜盲视物不清,可与猪肝、羊肝、苍术、草决明等同用。
石决明生用,养肝阴、清肝热、潜降肝阳的力量较强;煅熟后,潜降清热的力量则较缓。故临床上用生石决明较多。
牡蛎潜阳兼入肾经,主治浮阳外越。石决明潜阳主入肝经,潜降肝阳上扰。牡蛎主收,石决明主降。
珍珠母潜阳,但偏于养心安神。石决明潜阳,但偏养肝潜降,降力大于珍珠母。
用量一般9~45克。煅者一般9~20克。
天花粉
天花粉味甘、性寒,有清热、生津、解毒、排脓的作用。内科、外科均常使用。主要用于以下情况:
1.热病伤津:温热病邪热炽盛,耗伤津液而致唇干、口渴、舌红少津、心烦等症,可以本品配合麦冬、石斛、玉竹、生地、元参等同用。
2。 消渴:口渴引饮,饮不解渴,喝水几倍于正常人,喝水多、排尿多,易饿多食,人渐消瘦等症,名曰消渴。天花粉味甘酸生津,能止渴除烦,治消渴常与生地、山萸、山药、麦冬、五味子、丹皮、知母、生石膏等同用。根据前人这些经验,我常以本方用于治疗糖尿病、尿崩症、甲亢等表现为以口渴为主的疾病。结合辩证论治,随证加减。
3.痈肿疮毒:本品有清热解毒、排脓消肿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