击败高丽军。继而屡战皆胜,围平壤城。9月,盖苏文遣其子男生率数万
精兵守卫鸭绿水,契苾何力渡水进击,高丽兵溃奔,损失3万人,余众
降唐,仅男生逃脱。662年2月,唐将庞孝泰与高丽战于蛇水,军败身殁。
苏定方久围平壤不下,又值大雪,解围而还。
666年5月,盖苏文死,长子男生任莫离支,由于兄弟争权,斗争激
烈,男生向唐乞援。唐高宗以契苾何力为辽东道安抚大使,庞同善、高
侃为行军总管,同讨高丽。9月,庞同善大破高丽,男生率兵来会。12
… Page 42…
月,唐以李勣为辽东道行军大总管,节制诸将。次年9月,李勣拔高丽
军事重镇新城后,向金山(今辽宁海城东)进军,同高丽军在金山展开
会战,斩杀高丽军5万余人,进拔南苏、木底、苍岩3城。668年2月,
李勣攻占扶余城 (今朝鲜成川),杀万余人,扶余川中40余城皆降唐。
高丽泉男建遣兵5万反扑,在薛贺水 (今辽宁亮子河)被击败,损兵3
万余,唐军进拔大行城 (今辽宁凤城)。各路唐军会师,李勣率诸军在
鸭绿栅大败高丽兵,追奔200余里,占领辱夷城 (今朝鲜永柔),继而
围平壤城。9月,高丽王出降,高丽平定,唐在平壤设置安东都护府。不
久,唐又将新罗纳入版图。
唐经过长期征战,终于收复了辽东故地,征服了朝鲜半岛。
4。安史之乱
唐玄宗李隆基即位以后,励精图治,使唐代出现了鼎盛局面。但到
了他统治的后期,沉湎声色,不问政事,骄奢淫逸,任用奸佞,导致朝
政日非,政治腐败。在军事上,“内重外轻”的兵力布局逐渐被“外重
内轻”所取代。当时掌握边镇军队的官员称节度使(藩镇或方镇),全
国共有10个节度使,所辖兵力49万,而中央和内地所控制的兵力只有8
万人。节度使不仅领兵,而且还统管当地的民政、财政,独霸一方,很
快发展成为强大的地方割据力量。在这些节度使中,以安禄山的势力最
大。
安禄山,营州柳城人,出身于杂胡,从军后受到平卢节度使张守珪
的提拔重用。因善于奉承钻营,深得唐玄宗的信任和赏识。10余年间,
他一身兼作平卢 (今辽宁辽阳)、范阳(今北京)、河东(今太原)3
镇节度使,拥精兵18万余人,成为权倾一时的边帅。他看到唐日益腐败
和衰落,便蓄志灭唐以代之,因此积极准备,招兵买马,积草屯粮。在
经过长达10年的准备后,认为已具备了灭唐的力量,于是在755年,利
用朝野上下痛恨杨氏兄妹专横的心理,伪称奉玄宗密旨讨杨,率兵15万,
于11月9日自范阳起兵,大举南下,正式扯起反唐叛乱的大旗,安史之
乱就这样爆发了。
唐由于承平日久,各地毫无戒备,在安军突然到来时,河北诸城大
都非降即弃。玄宗急派程千里为潞州长史,赴河东募兵御敌;任封常清
为范阳、平卢节度使,至洛阳募兵迎战;任张介然为河南节度使,去陈
留(今开封)阻止安军南下;以郭子仪为朔方节度使,王承业为太原尹,
加强关中屏障。命荣王李琬为元帅、高仙芝为副元帅,率兵5万出潼关,
又募兵11万保卫长安。12月2日,安军渡过黄河,占灵昌(今河南滑县),
陈留。安军田承嗣、安守忠率步骑一部直趋洛阳。封常清率兵6万在虎
牢(今河南荥阳汜水镇)等地阻击,连战皆败,与高仙芝会合,退守潼
关。12日安军入洛阳。安军崔乾祐西攻潼关不下,还屯陕州(今河南三
门峡)。安军另一路由高秀岩率领进攻振武军(今内蒙和林格尔北),
企图配合主力夺取关中,为郭子仪击败,退保云中 (今大同)。
但玄宗听信谗言,枉杀高仙芝、封常清,引起军心动摇。玄宗急忙
起用病废在家的原河西、陇右节度使哥舒翰率兵8万进驻潼关,稳定局
面。756年1月1日安禄山在洛阳称大燕皇帝。此后,唐河北、河南诸州
… Page 43…
郡在常山太守颜杲卿、平原太守颜真卿、真源令张巡等人的领导下,抗
击安军,牵制了其大部兵力。河东节度使李光弼与郭子仪率朔方军先后
出井陉,入河北,屡败安军史思明部,一度切断了洛阳与范阳的交通。
玄宗见战局好转,过高地估计了唐军的实力,拒绝了凭险固守,疲惫安
军的建议,强令哥舒翰迅速收复洛阳。6月8日,哥舒翰只得举兵东进,
进入灵宝(今河南灵宝北)以西的隘路时,遭安军崔乾祐部伏击,18万
之众仅剩下8000人。潼关失守,哥舒翰被部将胁迫投敌。玄宗闻讯,决
定放弃长安,携带少数宫眷和近臣仓惶逃往四川。至马嵬驿 (今陕西兴
平西)时,随行将士愤怒杀死杨国忠,逼迫玄宗缢死杨贵妃。玄宗留下
太子李亨收拾残局,自奔成都。
安军占领长安后,忙于抢劫,滞留不进。6月16日,李亨率步骑2000
至平凉 (今属甘肃),7月12日在灵武即位(即肃宗)。9月,以长子
李俶为天下兵马元帅,李泌任侍谋军国、元帅府行军长史。757年1月,
安军史思明、蔡希德、牛廷玠、高秀岩分别自博陵(今河北定县)、上
党(今山西长治)、范阳、大同发兵共10万会攻太原。李光弼率众不满
万人,顽强抵抗,杀敌数万,挫败安军的进攻,守住了太原。当时,叛
军内乱,安庆绪杀死其父安禄山而代之,把进攻方向指向江淮,先后调
兵数十万攻南阳和睢阳(今河南商丘),进攻睢阳的兵力近13万人。张
巡率众6800人防守睢阳,在民众支援下,顽强坚守,积极出击,经大小
400余战,杀敌12万,坚守了10个月,最后城破殉难。南阳唐军在顽强
抗击后退保襄阳。太原、睢阳两地的防卫战,保护了南北两翼,牵制了
安军的进攻,对唐积聚反攻力量起了重大作用。
756年11月,唐军在陈涛斜(今陕西咸阳)反攻失败。次年2月,
肃宗决定先攻长安。4月,任郭子仪为天下兵马副元帅,指挥收复两京的
作战。5月,唐军先锋进至长安西之清渠受挫,退回武功。经数月准备后,
李俶、郭子仪率兵15万,并借回纥兵4000人,于9月12日再度反攻,
27日在香积寺(长安南)北、沣水东岸展开激战,杀伤安军6万余,次
日,安军东走。唐军入长安后停留3天,才继续东进,一部趋武关,连
克华阴、弘农(今河南灵宝)、武关等地。安庆绪令严庄率洛阳兵马与
退据陕州的张通儒部会合,共步骑15万与唐军决战。10月15日,两军
战于新店(今河南三门峡市西)。唐军与回纥兵两面夹击,安军大败,
溃向洛阳,安庆绪闻讯仅率步骑1300人逃往邺城(今河南安阳)。肃宗
停兵洛阳,没有乘胜追击,却忙于迎太上皇玄宗还都,从而使安庆绪得
以整军再战。
安庆绪至邺后,收集蔡希德、田承嗣、武令珣等部共6万人据守邺
城。757年12月底,安庆绪又派人至范阳调兵,史思明囚禁来人,率所
属13郡、兵8万降唐,但次年6月又叛。肃宗在收复洛阳一年之后,才
令郭子仪等9节度使兵共20万北攻安庆绪,以宦官鱼朝恩为观军容宣慰
处置使,监督诸军行动。唐军在卫州(今河南汲县)围城打援,大败安
军,进围邺城。安庆绪急向史思明求援,史思明发兵13万南下,派李归
仁率万人进驻邺城北60里的滏阳(今河北磁县)遥为声援,史思明自率
主力攻陷魏州(今河北大名北)按兵观望。759年1月1日,史思明自称
大圣燕王。李光弼建议鱼朝恩在围邺的同时,分兵逼魏州,以便分而歼
之。但鱼朝恩拒不采纳,置史军10万在背后于不顾,将唐军猬集在邺城
… Page 44…
周围达4月之久。唐军因久围不下,军食不继,军心涣散。史思明乘机
向邺城前进,威逼唐军。3月6日,他亲率精兵5万与李光弼等激战,双
方伤亡甚众。郭子仪率军继至,未及列阵,忽然狂风大作,对面不能相
见,两军各自后撤。而唐军一退不可收拾,全部溃散。史军集结后,入
邺城,杀安庆绪,兼并其军。史思明留其子朝义守邺而自回范阳。
4月,史思明自称大燕皇帝。9月,统兵南下,渡黄河,占汴州(今
开封),西向洛阳。这时,唐李光弼正巡营河上,急速西归,因兵力不
足,决定放弃洛阳,移军河阳(今河南孟县南),北连泽、潞两州,欲
威胁史军侧翼,使之不敢西进。史思明恐侧后被抄袭,不先入洛阳,屯
兵白马寺,筑城与李光弼相持。史军多次进攻,均遭失败,遂退据洛阳。
761年2月,肃宗听信鱼朝恩之言,不纳李光弼关于敌兵尚锐,不可轻进
的意见,强令李光弼收复洛阳。在一再催促下,李光弼进至邙山,被史
军击败,退守陕州和河东。3月,史思明令朝义乘胜攻潼关,在陕州为唐
军击败。史思明欲杀朝义,反为朝义所杀。由于史军内部动乱,唐军于
邙山新败,因此双方均采取守势。
762年,玄宗、肃宗相继去世。4月,李俶即位(即代宗),10月以
子雍王李适为天下兵马元帅,朔方节度使仆固怀恩为副元帅,调集兵力,
并再借回纥兵进讨史朝义。23日,仆固怀恩出陕州,另以李光弼等分出
渑池、河阳、陈留,合攻洛阳。30日,在洛阳城北击败史军,史朝义率
主力10余万出城救援,在昭觉寺展开激战,双方死伤甚众。接着,史军
又连败于石榴园、老君庙等地,共伤亡6万余,被俘2万余人。史朝义
率轻骑数百东逃,唐军收复洛阳。仆固怀恩留回纥兵于河阳,派其子仆
固率万骑乘胜追击,连克郑州、汴州。11月初,在卫州击败史朝义、田
承嗣部4万余人。史朝义部将薛嵩、安忠志等降唐。史朝义、田承嗣退
守莫州(今河北任丘北),随之被唐军包围。763年春,史朝义率5000
骑突围去范阳调援,田承嗣以莫州降唐。史朝义至范阳,因守将李怀仙
已归唐,只好逃到奚、契丹境,至温泉栅(今河北卢龙西),因追兵临
近,自缢而死。唐安史之乱至此平定。
安史之乱虽然平定,但余患未消。战乱波及整个北方地区,人民流
离失所,死者达700余万,国库因之枯竭,强大一时的唐王朝由此走向
衰落。在平叛的过程中,为了争取叛将的归附,“瓜分河北地付授叛将”,
并对内地掌兵的将领也多加节度使的称号。因此,叛乱过后,“方镇相
望于内地,大者连州十余,小者犹兼
①
三四” 。造成了以后方镇割据称雄、军阀争霸混战的局面,连绵持
续200年之久。六、中国宋辽金时期的军事与战争
1。宋初统一战争
(1)宋初的形势和战略决策
从907年朱温篡夺唐政权建立后梁开始,中国历史进入了又一个割
据分裂的时期。一时间,神州大地烽烟四起,军阀混战连绵不断,王朝
更迭迅速频繁。在中原地区,先后有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和后周 5
① 《新唐书·兵志》。
… Page 45…
个朝代更替。在长江流域及其以南的广大地区,先后建立了前蜀、后蜀、
吴、南唐、南汉、吴越、闽、南平 (荆南)、楚(后为武平)。在今山
西还有北汉共10个割据政权,史称五代十国。此外,在广大的边疆地区,
还有契丹 (辽)、回鹘、吐蕃、大理等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
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依靠手中掌握的兵权,建立北宋,但藩镇割
据的局面依旧。当时,南方尚有占据江汉一隅的南平、占据湖南的武平,
据有两川、汉中的后蜀,据有岭南的南汉,据有江淮地区的南唐,据有
两浙地区的吴越。这些政权已处没落状态,政治腐败,上层不和,军队
衰弱不堪,战守不定,指挥无方。北方有占据河东 (今山西)的北汉,
内有精兵,外有强援,是北宋的劲敌。此外还有契丹族建立的辽政权,
疆域辽阔,军力强大。但在宋建立前后,内部纷争不断,这种情况一方
面使辽无暇南下,为宋进行统一战争提供了有利时机;另一方面其实力
依然雄厚,不容忽视。
赵宋政权据有的中原地区自五代以来,战乱连绵,社会生产遭到严
重破坏,经济实力远非雄厚。面对“卧榻之侧,皆他人家”的严峻局势,
宋要完成统一大业,其战略方针是否得当便成为得失成败的关键所在。
赵匡胤在充分估计自己军事、经济实力的基础上,经过再三权衡,最后
确定了先易后难、先南后北、南攻北守的战略方针。这一战略的着眼点
是先弱后强,取得南方雄厚的人力物力后,再集中力量对付北面的强敌。
为此,选派宿将,率领重兵,守卫北部各要点,以防备契丹和北汉。待
北面的防御加强后,再挥戈南下,击灭南方各割据政权。
(2)作战经过
962年9月,武平统治者周行逢病死。幼子周保权继位,部将张文表
乘机发动兵变。武平统治者遣使向宋求援。11月,南平统治者高保■也
病死,侄高继冲继位。久已图谋南下的赵匡胤,看到这两个割据政权接
连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