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后施政从节俭做起。当时地方的贡物,非常珍丽奢侈,邓绥禁绝地方的贡物,每年只供纸墨而已。邓后接连下诏大赦天下,又削减宫内日常的费用,她自己朝晚只一肉一饭。郡国进贡的东西全部减半,卖掉上林苑所养的鹰犬。后宫多余的侍女,以及宗戚因获罪而沦落为官婢的一律出宫婚嫁。对内精简冗员,减去宫内老弱无用之吏500余众。这一年连月下雨,许多郡国患了水灾,邓后就减免租税,各处祭祀全部罢免。
执政期间,水旱十载,四夷外侵,盗贼内起,仅延平二年(即她执政的第二年),全国就有18郡遭地震、41郡遭大水、28郡遭风雹侵袭。她日夜操劳,躬自处置,增收节支,减轻赋税,救济灾民,终使岁还穰丰,因此汉政权得以渡过难关。元兴二年夏,京师大旱,不见一点雨。邓后亲自去洛阳了解旱情,审察冤狱。有个死囚因被诬杀人屈打成招,见到邓后,他畏惧官吏不敢喊冤,邓后即将离去,那个囚犯举头想说又不敢说。这个细节被邓后发现,邓后便详细问他所犯之罪,于是为他昭了雪,并立刻将洛阳令下狱抵罪,严惩执法不实之徒。结果,她的车驾还未回到皇宫,天上就下起了大雨,百姓们说这是邓太后的贤仁感动了上苍。
光阴恍惚易过,转眼安帝已22岁,才册立贵妃阎氏为皇后。元初七年,立皇子刘保为太子。刘保为后宫李氏所生,安帝本想立李氏为后,因阎氏与邓后戚谊相关,只好让她做了皇后。阎后素性妒忌,将李氏用毒酒鸩死,只留下了刘保。因邓后的关系,谁也不敢追问。
有书记载:安帝早该继位了,邓太后仍然大权在握,一点没有放权还政的意思。司空周章多次上书,要求邓后将政权交还安帝,邓后却置之不理。于是周章便联络亲信,想通过谋变的方式让邓后把权力交出来,但事情败露了,周章畏罪自杀。自此,反而打草惊蛇,邓后提高了警惕,臣下的奏疏中,凡有提到要她归政者,便严加惩处。郎中杜根,看不出火候,依然上书请邓后归政。邓后大怒,令人将杜根装在大布袋子里,用杖活活打死,然后弃尸城外,还不许他的家人收尸,尸体在荒郊野外,被狗吃了;平原郡吏成翊世也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也奏请太后归政,被坐罪系狱;越骑校尉邓康,屡劝太后隐退深宫,邓太后不从,将邓康罢免官职。应该说,这么多人好心劝她,她应该退位了。
但直到邓绥死后,安帝才得以亲政。
安帝小时候很聪明,因此邓太后很喜欢他,就立他为帝。等安帝长大后,反而没有了幼年时的机警,做事也不会看邓后的脸色,独往独来,就与邓太后渐渐有了隔阂。安帝的乳母王圣见邓后久不归政,怀疑邓后有废掉安帝的想法,很是为安帝担心。如今邓后去世,乳母王圣向安帝说邓后的坏话,说:“邓后在的时候,暗中与邓悝等人勾结,欲谋害陛下,立平原王刘德为君。臣等欲告陛下,奈其贵宠,禁不敢言。愿陛下圣明详察,远斥奸臣,以为后世法。”这本是子虚乌有的事。结果,安帝听了大怒,传旨收捕邓悝等人,以大逆不道之罪,撤官为民,并迫令自杀,家属流放到远方。接着邓后的兄长车骑将军邓骘也被罢官,资财田宅全部充公。邓骘的从弟河南尹邓豹、舞阳侯邓遵、邓畅三人被迫自杀。邓氏子弟被迫自杀的有七人。你看,一个乳母的一句话,害死多少人命!
其实,邓绥是汉朝极为出色的女性,是女性当中优秀的政治家。她崇尚道德,倡导文明,提倡节俭,反对腐败,体恤民情,为民减负,在当时有口皆碑。同时,她胸怀豁达,治国有方,绝对不是乳母王圣说的那种阴险小人。
一代文豪及罪魁:班昭
班昭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才女,是东汉女史学家、文学家,还是位政治家。而她对后世影响深远的是她所写的《女诫》一书。
班昭,字惠班,又名姬,是东汉扶风安陵也就是现在的咸阳市人,生于公元前49年,死于公元120年。班昭身世显赫,祖父是广平太守班稚,他的父亲班彪是当时有名的史学和儒学大师;大哥班固,是《汉书》的主要作者,我国继司马迁之后又一杰出的史学家和文学家;二哥班超,是一个投笔从戎的志士,两次出使西域,是打通“丝绸之路”的赫赫功臣。在父兄的影响和鼓励下,班昭从童年开始就熟读儒家经典和史书,长大后,又掌握了丰富的天文、历史、地理等知识,是班氏家族中博学多才的才女。
班昭本人常被召入皇宫,教授皇后及诸贵人诵读经史,在宫中被尊称为老师。
班昭14岁嫁给同郡曹世叔为妻,所以人们又把班昭叫做“曹大家”。
以个性而论,曹世叔活泼外向,班昭则温柔细腻,夫妻两人颇能相互迁就,生活得十分美满,后来生了一个儿子。但好景不长,不久丈夫就病故了,她便早早开始守寡,以后也不曾再嫁,在感情上就一直孤单着。班昭的个人生活是相当不幸的。
班昭的文采首先表现在帮哥哥班固修《前汉书》上。这部书是我国的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是正史中写得较好的一部,人们称赞它言赅事备,与《史记》齐名,全书分纪、传、表、志几类。这本书的写作开始于班昭的父亲班彪。她的父亲早就对时人所续的《史记》之类的书不满意,立意收集资料,写一部上起汉高祖刘邦创业,下至王莽篡权的伟大著作。班彪死后,大儿子班固为了完成父亲的未完之志,继续编著,他奋斗了30年,就在他快要完成前汉书时,却因窦宪一案的牵连,死在狱中,这样编著这部巨著的担子就落到了班昭的身上。班昭痛定思痛,接过亡兄的工作继续编者。好在班昭之前就参与了全书的纂写工作,后来又得到汉和帝的恩准,可以到东观藏书阁参考典籍。
班昭在东观藏书阁、汉代皇家图书馆穷年累月,孜孜不倦地著述,除将父兄所著部分分类整理、修订外,又补写“八表”和“天文志”。这样,中国又一部伟大的史书——《汉书》,在班家三四十年的努力下,终于由班昭整理完成了。
汉和帝看了该书后极为欣赏,还把她召入皇宫,让皇后和妃子们奉她为师,请她传授儒家经典。由于早早开始守寡,结果,班昭去宫廷给皇后和嫔妃们讲课的时候,就出现一个麻烦:穿得艳一点,又怕人家说自己春心荡漾;穿着古板一点,又怕街坊笑话,于是在保守和前卫之间摇摆不定。
班昭的学问十分精深,当时的大学者马融,为了得到班昭的指导,还跪在东观藏书阁外,聆听班昭的讲解呢!
班昭的二哥班超,就是现在的两个成语“投笔从戎”和“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的创造者。他出使西域,以功封定远侯,拜西域都护,扬汉威直至中亚细亚达30年之久。
汉和帝永元十二年,班超派他的儿子回到洛阳,替他表达了叶落归根的思想法,然而奏章送上去3年,朝廷仍不加理会。
班昭想到死去的哥哥班固,对年已70、客居异乡的哥哥班超,产生一股强烈的依恋、怜悯之情,于是不顾一切地给皇帝上书。
班昭代兄上书,说得合情合理,丝丝入扣,汉和帝览奏,为之动容,于是派别人接替了班超。
汉和帝永元十四年八月,班超回到洛阳,他离开西域时本已有病,来不及和妹妹好好地聊聊,加之旅途劳累,回家一个月就病逝了。
在70多岁高寿之年,班昭写出了《女诫》,计1 600字。《女诫》包括:“卑弱”、“夫妇”、“敬慎”、“妇行”、“专心”、“曲从”和“叔妹”七篇。本是用来教导班家女儿的私家教科书,不料京城世家却争相传抄,不久之后便风行全国各地。
在“卑弱”篇中,班昭引用《诗经·小雅》中的说法:“生男曰弄璋,生女曰弄瓦。”认为女性生来就不能与男性相提并论,必须“晚寝早作,勿惮夙夜;执务和事,不辞剧易。”才能恪尽本份。
在“夫妇”篇中,认为丈夫比天还大,须敬谨服侍,“妇不贤则无以事夫,妇不事夫则义理坠废,若要维持义理之不坠,必须使女性明析义理。”
在“敬慎”篇中,主张“男子以刚强为贵,女子以柔弱为美,无论是非曲直,女子应当无条件地顺从丈夫。”一刚一柔,才能并济,也才能永保夫妇之义。
在“妇行”篇中,订定了妇女四种行为标准:“贞静清闲,行己有耻,是为妇德;不胡说八道,择辞而言,适时而止,是为妇言;穿戴齐整,身不垢辱,是为妇容;专心纺织,不苟言笑,烹调美食,款待嘉宾,是为妇工。”妇女备此德、言、容、工四行,方不致失礼。
在“专心”篇中,强调“贞女不嫁二夫”,丈夫可以再娶,妻子却绝对不可以再嫁。事夫要“专心正色,耳无淫声,目不斜视”。
在“曲从”篇中,教导妇女要善事男方的父母,逆来顺受,一切以谦顺为主,凡事应多加忍耐,以至于曲意顺从的地步。
在“叔妹”篇中,说明与丈夫的兄弟姐妹相处之道,要事事识大体、明大义,即使受气蒙冤也是天经地义的事情,万万不可一意孤行,而失去彼此之间的和睦气氛。在压抑妇女思想方面,《女诫》是最彻底的,因为这是女性自己宣扬的,影响非常大,可以说班昭的《女诫》影响了后来整个两千年的中国女性观。
班昭主要生活在汉和帝时代,东汉皇帝短命,造成外戚专权的局面。邓太后以女主执政,班昭以师傅之尊得以参与机要,竭尽心智地尽忠。邓坞以大将军辅理军国,是太后的兄长,颇受倚重,后来母亲过世,上书乞归守制。邓太后犹豫不决,问策于班昭。班昭认为:“大将军功成身退,此正其时;不然边祸再起,若稍有差迟,累世英名,岂不尽付流水?”邓太后认为言之有理,批准了邓坞的请求。
班昭71岁的时候去世,邓太后为她素服举哀。此后出现了《女史箴》、《女则》、《女孝经》、《女论语》、《内训》、《闺范》、《女学》等一系列的跟风之作,但都再也达不到《女诫》这样的高度了。
班昭自己有所寄托,清心寡欲,没问题;可是,《女诫》倡导的“三从四德”,“生男如狼,犹恐其尪;生女如鼠,犹恐其虎”,“夫有再娶之义,妇无二适之义”,“清闲贞静,守节整齐,行己有耻,动静有法”等却把后面两千年的女人都搞得像进修道院一样的严肃,极大地禁锢了女性的思想和自由。有人说,中国封建社会一整套的封建道德将中国无数妇女打入无底深渊,妇女无独立人格,成为男人的依附品。她们从精神到肉体都被弄得畸形了,不仅对着这些封建礼教躬身实践,而且积极参加对女性自己的奴化教育。最为著名的莫过于班昭,她所写的《女诫》一书,是中国妇女的行为准则,影响了中国历史几千年。如此看来班昭不仅是个受害者,而且还真是一大历史罪人。
美色颠覆权力:貂蝉
貂蝉是中国古代的四大美人之一,“沉鱼落雁、闭月羞花”中的“闭月”就是讲她。故事说,貂蝉非常美丽,使得月亮看见都自惭形秽藏了起来。古今中外,有权的男人大凡与绝色的美貌佳人搅和在一起,往往被美人弄得身败名裂。但尽管如此,男人仍对美人趋之若鹜,就如饮鸩止渴一般,貂蝉的一切就是最好的说明。
故事说,貂蝉,任姓,小字红昌。出生在东汉末年并州郡九原县木耳村一个没落家庭。兵荒马乱时,貂蝉母女流落到了洛阳,被王允收容。
貂蝉到16岁的时候,已长得亭亭玉立,美丽可人。由于长期寄人篱下,养成了一套善于察言观色、见风使舵的本领,再加上生性聪慧,更具有一种善解人意、嘴甜心细、不畏劳累的特质。她不但颇得王夫人的欢心,就连王允本人也对她另眼相看。她在王家的身份介乎小姐与侍婢和歌伎之间。
时值东汉政权名存实亡之际,各地军阀割据混战,时局混乱不堪。朝中董卓杀死皇帝,另立陈留王,只手遮天。自火烧洛阳,迁都长安后,把持朝政的董卓仗着有勇冠三军的吕布做义子更加目空一切,为非作歹,罪恶累累。
一天,北地招安降士数百人到来,董卓出横门,百官相送。董卓乘机留百官宴饮,却将降士数百人在座前或断其手足,或挖去眼睛,或割掉舌头,或将他们放在大锅中熬煮,极其残暴。百官战栗失箸,董卓饮食谈笑自若,并说道:“我杀歹心的人,有什么可怕的?”当时,在场的司徒王允胆战心惊,吓得话也不敢说,大气不敢出。
又一天,百官正在朝堂议事,突然吕布来到董卓身边,耳语数句。董卓点了点头,吕布来到司空张温身边,一声令下,将张温揪下朝堂。一会儿,侍从用一个血淋淋的盘子把张温的人头献上。董卓杀一儆百,命吕布劝酒,把人头在各人面前一一看过,当面威胁百官,说道:“汝等人对我孝顺,我不害你们,我是受天保佑的人,害我的人一定会失败。”一个大臣就这样无缘无故地被杀了。
就在那天晚饭后,王允到花园散步,脑子里想着白天的事情,暗暗伤心落泪。他知道要除董卓,就必须先离间他和吕布的关系,否则便是以卵击石。这时,他忽然听到在花园的另一端有女子的叹息声,他高抬腿,轻挪步,悄悄走过去,发现是貂蝉。他小声问貂蝉:“你有什么伤心事,为何深夜在此长叹,能不能告诉我?”貂蝉聪明过人,先是讲了王允如何收养了她,如何让她逃离苦海,过上幸福美满的生活,恩重如山,自己如何希望能够感恩图报。然后讲到她最近总见到王允愁眉不展,特别是今晚更是坐立不安,料想一定有什么重大的事情,肯定十分棘手,看到王允痛苦,不禁长叹。接着她表示,只要王允有用得着她的地方,她一定万死不辞。一个年仅16岁的姑娘竟然这样通情达理,知恩图报!
貂蝉这么一说,王允立即计上心来,叫貂蝉跟他到画阁中来。
进了画阁,王允叫貂蝉坐下。王允把事情的前因后果说出,吓得貂蝉花颜失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