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曰:疟病以月一发者,当以十五日愈,甚者当月尽解,如其不差,当云何?师曰:此结为症瘕,必有疟母,急治之,宜鳖甲煎丸。
鳖甲煎丸方
鳖甲柴胡黄芩大黄牡丹(庶/虫)虫阿胶
右七味,各等分,捣筛,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七丸,日三服,清酒下,不能饮者,白饮亦可。
师曰:阴气孤绝,阳气独发,则热而少气烦悗,手足热而欲呕,此名疸疟,白虎加桂枝人参汤主之。
白虎加桂枝人参汤方
知母六两石膏一斤甘草二两(炙)粳米二合桂枝三两人参三两
右六昧,以水一斗,煮米熟,汤成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疟病,其脉如平,身无寒,但热,骨节疼烦,时作呕,此名温疟,宜白虎加桂枝汤。
白虎加桂枝汤方(即前方去人参一味)
疟病,多寒,或但寒不热者,此名牡疟,蜀漆散主之,柴胡桂姜汤亦主之。
蜀漆散方
蜀漆(洗去腥)云母(烧二日夜)龙骨各等分
右三味,杵为散,未发前以浆水和服半钱匙。
柴胡桂姜汤方
柴胡半斤桂枝三两干姜二两括萎根四两黄芩三两甘草二两(炙)牡蛎二两(熬)
右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初服微烦,再服,汗出便愈。
辨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
问曰:血痹之病,从何得之?师曰:夫尊荣之人,骨弱,肌肤盛,重因疲劳,汗出,卧不时动摇,加被微风,遂得之。但以脉寸口微涩,关上小紧,宜针引阳气,令脉和,紧去则愈。
血痹,阴阳俱微,或寸口关上微,尺中小紧,外证身体不仁,如风痹状,黄芪桂枝五物汤主之。
黄芪桂枝五物汤方
黄芪三两桂枝三两芍药三两生姜六两大枣十二枚
右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温服七合,日三服。
男子平人,脉大为劳,极虚亦为劳。
男子面色薄者,主渴及亡血,卒喘悸,脉浮者,里虚也。
男子脉虚沉弦,无寒热,短气,里急,小便不利,面色白,时目瞑兼衄,少腹满,此为劳使之然。
劳之为病,其脉浮大,手足烦,春夏剧,秋冬差,阴寒精自出,酸削不能行。
男子脉浮弱涩,为无子,精气清冷。
失精家,少阴脉弦急,阴头寒,目眩,发落,脉极虚芤迟者,为清谷亡血失精;脉得诸芤动微紧者,男子则失精,女子则梦交,桂枝龙骨牡蛎汤主之。天雄散亦主之。
桂枝龙骨牡蛎汤方
桂枝三两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龙骨三两牡蛎三两
右七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分温三服。
天雄散方
天雄三两(炮)白术八两桂枝六两龙骨三两
右四味,杵为散,酒服半钱匙,日三服,不知稍增,以知为度。
男子平人,脉虚弱细微者,喜盗汗也。
人年五六十,其脉大者,病痹,挟背行;若肠鸣,马刀挟瘿者,皆为劳得之也。其脉小沉迟者,病脱气,疾行则喘渴;手足逆寒者,亦劳之为病也。
虚劳里急,悸衄,腹中痛,梦失精,四肢酸疼,手足烦热,咽干口燥者,小建中汤主之。
小建中汤方
桂枝三两芍药六两甘草三两(炙)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饴糖一升
右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纳胶饴,更上微火消解,温服一升,日三服。
虚劳里急,诸不足者,黄芪建中汤主之。
黄芪建中汤方
即前方小建中加黄芪一两半。气短,胸满者,加生姜一两;腹满者,去大枣,加茯苓一两半;大便秘结者,去大枣,加枳实一两半;肺气虚损者,加半夏三两。
虚劳,腰痛,少腹拘急,小便不利者,肾气丸主之。
肾气丸方
地黄八两薯蓣四两山茱萸四两泽泻三两牡丹皮三两茯苓三两桂枝一两附子一枚(炮)
右八味,捣筛,炼蜜和丸,如梧桐子大,酒下十五丸,渐加至二十五丸,日再服,不能饮者,白饮下之。
虚劳虚烦不得眠,酸枣仁汤主之。
酸枣仁汤方
酸枣仁二升甘草一两知母二两茯苓二两芎涣
右五味,以水八升,煮酸枣仁,得六升,纳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五劳虚极,赢瘦腹满,不能饮食,食伤,忧伤,饮伤,房室伤,饥伤,劳伤,经络荣卫气伤,内有干血,肌肤甲错,两目黯黑,缓中补虚,大黄(庶/虫)虫丸主之。
大黄(庶/虫)虫丸方
大黄十两黄芩二两甘草三两桃仁一升杏仁一升芍药四两地黄十两干漆一两虻虫一升水蛭百枚蛴螬一升(庶/虫)虫半升
右十二昧,末之,炼蜜和丸,如小豆大,酒饮服五丸,日三服。
女劳,膀胱急,少腹满,身尽黄,额上黑,足下热,其腹胀如水状,大便溏而黑,胸满者,难治,硝石矾石散主之。
硝石矾石散方
硝石(熬黄)矾石(烧)各等兮
右二味,为散,大麦粥汁和服方寸匙,日三服,大便黑,小便黄,是其候也。
伤寒杂病论卷第十四
辨咳嗽水饮黄汗历节病脉证并治
师曰:咳嗽发于肺,不专属于肺病也。五脏,六腑,感受客邪,皆能致咳。所以然者,邪气上逆,必干于肺,肺为气动,发声为咳,欲知其源,必察脉息,为子条记,传与后贤。
肺咳,脉短而涩。假令浮而涩,知受风邪;紧短而涩,知受寒邪;数短而涩,知受热邪;急短而涩,知受燥邪;濡短而涩,知受湿邪。此肺咳之因也。其状则喘息有音,甚则唾血。
心咳,脉大而散。假令浮大而散,知受风邪,紧大而散,知受寒邪;数大而散,知受热邪;急大而散,知受燥邪;濡大而散,知受湿邪;此心咳之因也。其状则心痛,喉中介介如梗,甚则咽肿,喉痹。
肝咳,脉弦而涩。假令浮弦而涩,知受风邪;弦紧而涩,知受寒邪;弦数而涩,知受热邪;弦急而涩,知受燥邪;弦濡而涩,知受湿邪;此肝咳之因也。其状则两胁下痛,甚则不可以转,转则两胠下满。
脾咳,脉濡而涩。假令浮濡而涩,知受风邪;沉濡而涩,知受寒邪;数濡而涩,知受热邪;急濡而涩,知受燥邪;迟濡而涩,知受湿邪;此脾咳之因也。其状则右肋下痛,隐隐引背,甚则不可以动,动则咳剧。
肾咳,脉沉而濡。假令沉弦而濡,知受风邪;沉紧而濡,知受寒邪;沉数而濡,知受热邪;沉急而濡,知受燥邪;沉滞而濡,知受湿邪;此肾咳之因也。其状则肩背相引而痛,甚则咳涎。
肺咳不已,则流于大肠,脉与肺同,其状则咳而遗矢也。
心咳不已,则流于小肠,脉与心同,其状则咳而失气,气与咳俱失也。
肝咳不已,则流于胆,脉与肝同,其状则呕苦汁也。
脾咳不已,则流于胃,脉与脾同,其状则呕,呕甚则长虫出也。
肾咳不已,则流于膀胱,脉与肾同,其状则咳而遗溺也。
久咳不已,则移于三焦,脉随证易,其状则咳而腹满,不欲食饮也。
咳而有饮者,咳不得卧,卧则气急,此为实咳,不能言,言则气短,此为虚咳,病多端,治各异法,谨守其道,庶可万全。
咳家其脉弦者,此为有水,十枣汤主之。
十枣汤方
芜花(熬)甘遂大戟各等分
右三味,捣筛,以水一升五合,先煮肥大枣十枚,取八合,去滓,纳药末,强人服一钱匙,赢人服半钱匙,平旦温服之,不下,明日更加半钱,得快利后,糜粥自养。
咳而气逆,喉中作水鸡声者,射干麻黄汤主之。
射干麻黄汤方
射干三两麻黄三两半夏半升五味子半升生姜四两细辛三两大枣七枚
右七味,以水一斗二升,先煮麻黄,去上沫,纳诸药,煮取三升,分温三服。
咳逆上气,时唾浊痰,但坐不得眠者,皂荚丸主之。
皂荚丸方
皂荚八两(刮去皮酥炙)
右一味,末之,蜜丸如梧桐子大,以枣膏和汤,服三丸,日三服,夜一服。
咳而脉浮者,厚朴麻黄汤主之。
厚朴麻黄汤方
厚朴五两麻黄四两石膏如鸡子大杏仁半升半夏半升五味子半升
右六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去沫,纳诸药,煮取三升,去滓,分温三服。
咳而脉沉者,泽漆汤主之。
泽漆汤方
半夏半升紫参五两泽漆三升生姜五两人参三两甘草三两(炙)
右六味,以东流水五斗,先煮泽漆,取一斗五升,纳诸药,煮取五升,温服五合,日夜服尽。
咳而上气,咽喉不利,脉数者,麦门冬汤主之。
麦门冬汤方
麦门冬七升半夏一升人参二两甘草二两(足)粳米三合大枣十二枚
右六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夜三服。
咳逆倚息,不得卧,脉浮弦者,小青龙汤主之。
小青龙汤方
麻黄三两甘草三两(炙)桂枝三两芍药三两五味子半升干姜三两半夏半升细辛三两
右八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纳诸药,煮取三升,去滓,分温三服。
咳而胸满,振寒脉数,咽干不渴,时出浊唾腥臭,久久吐脓,如米粥者,此为肺痈,桔梗汤主之。
桔梗汤方
桔梗一两甘草二两
右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温再服。
咳而气喘,目如脱状,脉浮大者,此为肺胀,越婢加半夏汤主之;小青龙加石膏汤亦主之。
越婢加半夏汤方
麻黄六两石膏半斤甘草二两生姜三两大枣十五枚半夏半升
右六昧,以水六升,先煮麻黄,去上沫,纳诸药,煮取三升,去滓,分温三服。
小青龙加石膏汤方
即前小青龙汤加石膏二两。
咳而气逆,喘鸣,迫塞胸满而胀,一身面目浮肿,鼻出清涕,不闻香臭,此为肺胀,葶苈大枣泻肺汤主之。
葶苈大枣泻肺汤方
葶苈(熬令黄色捣丸如弹子大)大枣十二枚
右二味,以水三升,先煮大枣取二升,去枣,纳葶苈,煮取一升,去滓,顿服。
似咳非咳,唾多涎沫,其人不渴,此为肺冷,甘草干姜汤主之。
甘草干姜汤方
甘草四两(炙)干姜二两(炮)
右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五合,去滓,分温再服。
咳而唾涎沫不止,咽燥,口渴,其脉浮细而数者,此为肺痿,炙甘草汤主之。
炙甘草汤方
甘草四两(炙)桂枝三两麦门冬半升麻仁半升地黄一斤阿胶二两人参二两生姜三两大枣三十枚
右九味,以酒七升,水八升,先煮八味,取三升,去滓,纳胶消尽,温服一升,日三服。
问曰:饮病奈何?师曰:饮病有四:日痰饮,日悬饮,日溢饮,日支饮。其人素盛今瘦,水走肠间,沥沥有声,为痰饮,水流胁下,咳唾引痛,为悬饮;水归四肢,当汗不汗,身体疼重,为溢饮;水停膈下,咳逆倚息,短气不得卧,其形如肿,为支饮。
水在心,则心下坚筑,短气,恶水不欲饮;水在肺,必吐涎沫,欲饮水;水在脾,则少气身重;水在肝,则胁下支满,嚏则胁痛;水在肾,则心下悸。
心下有留饮,其人必背寒冷如掌大,咳则肋下痛引缺盆。
胸中有留饮,其人必短气而渴,四肢历节痛。
夫平人食少饮多,水停心下,久久成病,甚者则悸,微者短气,脉双弦者寒也,脉偏弦者饮也。
夫短气有微饮者,当从小便去之。
病者脉伏,其人欲自利,利反快,虽利,心下续坚满,此为留饮,甘遂半夏汤主之。
甘遂半夏汤方
甘遂大者三枚半夏十二枚芍药五枚甘草如指大一枚(炙)
右四味,以水二升,煮取半升,去滓,以蜜半升和药汁,煎取八合,顿服。
心下有痰饮,胸胁支满,目眩,脉沉弦者,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主之。
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方
茯苓四两桂枝三两自术三两甘草二两(炙)
右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分温三服,小便利则愈。
悬饮内痛,脉沉而弦者,十枣汤主之。(方见前)
病溢饮者,当发其汗,大青龙汤主之,小青龙汤亦主之。(方见前)
大青龙汤方
麻黄六两(去节)桂枝二两(去皮)杏仁四十个(去皮尖)甘草二两(炙)石膏如鸡子大(碎》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劈)
右七昧,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纳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覆取微似汗,不汗再服。
膈间支饮,其人喘满,心下痞坚,面色黧黑,其脉沉紧,得之数十日,医吐下之不愈者,木防已汤主之;不差,木防已去石膏加茯苓芒硝汤主之。
木防已汤方
木防已三两石膏鸡子大十二枚桂枝二两人参四两
右四昧,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温再服。
木防已去石膏加茯苓芒硝汤方
木防已二两桂枝二两茯苓四两人参四两芒硝三合
右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纳芒硝,再微煎,分温再服,微利则愈。
心下有支饮,其人苦冒眩,泽泻汤主之。
泽泻汤方
泽泻五两白术二两
右二味,以水二升,煮取一升,分温再服。
支饮,胸满者,厚朴大黄汤主之。
厚朴大黄汤方
厚朴八两大黄四两
右二味,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一升,不差再服。
支饮,不得息,葶苈大枣泻肺汤主之。(方见前)
支饮,口不渴,作呕者,或吐水者,小半夏汤主之。
小半夏汤方
半夏一升生姜半斤
右二味,以水七升,煮取一升半,去滓,分温再服。
腹满,口舌干燥,肠间有水气者,防已椒目葶苈大黄丸主之。
防已椒目葶苈大黄丸方
防已椒目葶苈大黄各一两
右四味,捣筛,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先食,饮服一丸,
日三服,不知稍增。
膈间有水气,呕、吐、眩、悸者,小半夏加茯苓汤主之。
小半夏加茯苓汤方
半夏一升生姜半斤茯苓四两
右三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温再服。
病人脐下悸,吐涎沫而头眩者,此有水也,五苓散主之。
五苓散方
猪苓十八钵(去皮)泽泻一两六铢白术十八铢茯苓十八铼桂枝半两
右五味,捣为散,以白饮和方寸匙,日三眼,多饮暖水,汗出愈,如法将息。
师曰:病有风水,有皮水,有正水,有石水,有黄汗。
风水其脉自浮,其证骨节疼痛,恶风。皮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