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又要哭三声呢?”秦佚笑道:“吾哭号三声,并不是因为悲哀,是在与老聃
辞别呢。一号,是说他的出生合乎自然之理;二号是说他的死也是合乎自然之理
;三号是说他所传授的自然无为的道理也是合乎自然之理。老聃一举一动,一言
一行都合乎自然的道理,还有什么值得悲哀的呢?”邻居和朋友听完以后,都说
秦佚是老子真正的朋友,故推举他为主葬之人。葬老子的时候,秦佚写了悼文:
“老聃大圣,替天行道,游神大同,千古流芳。”
/* 18 */第一部分百家争鸣
百家争鸣是中国学术发展史上一个重要阶段,后来很多人仍然用这个词语表
征思想的活跃。百家争鸣的局面发生在战国时期(公元前475 年—前221 年),
这个时候中国学术高度发展,各种学说纷纷出现。
所谓“家”,是指一种学说或是一个学术派别;所谓“百家争鸣”,是说诸
学派各抒己见、相互辩驳。
据记载,至汉代(公元前206 年—公元220 年)初期,以著作形式表述自己
学术观点的有189 家。汉代史学家将它们分门别类,归为10家,即儒家、道家、
名家、法家、墨家、阴阳家、纵横家、杂家、农家和小说家。在这10家之中,杂
家、农家、小说家所讨论的问题很少涉及哲学。在这10家之外,对《周易》的研
究当时已经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哲学,可以称为易家;对军事和兵法的研究当时也
已形成了一种含有丰富哲学思想的学说,可以称为兵家。
儒家,是在孔子思想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派学说。此派提出了“仁”、“义”、
“礼”、“智”、“信”五大行为规范,并要求人们将其融会贯通到社会生活的
方方面面。比如,治理社会讲究体恤百姓,两国相争讲究先礼后兵,人际关系讲
究敬老爱幼,为人处世讲究修身养性。主要代表人物有孟子、荀子等。
道家,是在老子思想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个学派。因为它推崇老子提出的道,
主张一切行为都遵循于道,所以人们称其为道家。道家讲究顺从自然,主张为人
处世顺从时势、遵循物理,要像解牛高手一样,游刃于牛体的空隙之间,让牛体
自然解开。主要代表人物有庄子、列子等。
易家,是借助于老子宇宙学说、孔子人伦学说从《周易》中引申出来的一派
学说。这一派别通过对自然的观察,以阴阳变化解说世界万物的变化和发展。主
要代表人物是《易传》的诸位不知名作者。
名家,是注重辩论技巧,探讨名称与概念之间、名称与实物之间关系的一个
派别,又称为“名辩学派”。这一学派讨论的问题很多,如“白马非马”等。有
些观点看上去极为荒唐,但却揭示着某种真理,反映着一种思维逻辑,对人类的
思维训练很有益处。主要代表人物有惠施和公孙龙等。
法家,是注重以法治国的一个学说派别。它的主导思想涉及宇宙问题、人性
问题、社会流变问题、规律方法问题等等,为以法治国提供了理论根据。比如认
为人性是自私的,因而道德说教难以引人向善,只有以刑法管束,社会才能有序,
人们才能安分。主要代表人物有商鞅、韩非等。
墨家,是以墨子学说为代表的一个派别。墨子讲究人们之间的泛爱,反对诸
侯之间的征伐,推崇恪守道德的贤才,提倡勤劳、节俭和名副其实。
阴阳家,是以阴阳解说事物存在和发展变化的一个学说派别。它与《周易》
没有太大的关系,相对于易家,它除了用阴阳解说事物存在和发展变化外,还引
进了“五行说”,即用金、木、水、火、土解释天地万物的构成和变化。主要代
表人物有邹衍。
纵横家,严格来说并非一个学说派别,而是一个以政治游说为特点的谋士集
团。他们或是劝说诸多弱国联合起来抗击强国,或劝说强国拉拢一些弱国以打击
另一些弱国,破坏弱国间的联合。纵横家的种种设想,虽然属于政治谋略,但却
深含哲学道理。主要代表人物有张仪、苏秦等。
兵家,是研究用兵韬略的一个学说派别。他们的学说,核心内容是兵法,指
导思想是哲学,是哲学在军事领域的具体运用。主要代表人物除了春秋末期的孙
子外,还有战国时期的吴起、孙膑等。
/* 19 */第一部分南华真人———庄子
庄子是一个出身于破落贵族家庭的知识分子,在家乡做过管漆园的小官吏,
有时还以打草鞋为生,生活贫困。可是他知识渊博,交游甚广,名声很大。
庄子(约公元前369 年—公元前286 年),名周,战国时宋国蒙(今河南商
丘县东北)人。他接受和发展了老子的学说,创立了一套讲究同一、主张自然的
理论。
有一次,楚威王专门派大员到他家里,想用千金俸禄请他做楚国的宰相。他
却对使者说:“千金俸禄,价值高昂;一国之相,地位尊贵。不过先生是否见过
祭祀用的牺牲之牛啊?当祭祀的人要把它拉去做牺牲时,给它披上锦绣,系上彩
带,一时间是何等荣耀。可是当它要进入庙堂,知道自己将被宰杀的时候,想不
享受这荣耀,而去做一个委身猪圈的小猪,都是不可能的了。拿千金让我去当相
国,与披锦绣系彩带让我去做牺牲牛有什么区别呢?我听说楚国有一只神龟,已
经死了3000年了,国君还把它当做神物,用锦巾包裹起来,小心放在木匣里,供
奉在庙堂之上。请问先生,这只龟是愿意作为一把死骨受人尊重呢,还是愿意活
着自由自在地在泥塘里爬行呢?你们快走吧!不要再玷污我了。我宁愿做一条泥
鳅自由自在地在污泥中摇曳,也不愿意去做一个牺牲牛去披锦挂彩。”
《庄子。列御寇》载有两则故事,非常巧妙地表现了庄子视金钱如粪土的境
界。
宋国有个叫曹商的人,为宋王出使秦国。去时,宋王送车数乘;归时,秦王
又送车百乘。回到宋国时,路遇庄子,他嘲笑庄子道:“至于身处穷阎陋巷,贫
困得靠织麻鞋为生,瘦得脖子枯槁、面带菜色,是先生之所长,我曹商之所短也
;而一见万乘之主便得车百乘,却是我曹商之所长也。”庄子镇定自若,从容说
道:“我听说秦王有病召医,凡破痤疮挤脓者便得车一乘,而舔痔疮者则得车五
乘,所治的病愈下作,得车愈多。您莫非是专门舔他的痔疮的吧?怎得车这么多?
您快滚开吧!”
另一故事讲的也是某个因拜见宋襄王,而被赏车十乘的人,驾着车在庄子面
前炫耀。庄子对他说:“河边有户穷得靠编织苇席谋生的人家,其子潜入深渊,
捞得千金之珠。其父见了。慌忙说:”快用石头砸了它吧!想那千金之珠,肯定
在九重深渊的黑龙颔下。你能拿到它,一定是碰巧黑龙正在睡觉。假使黑龙醒了,
你恐怕性命难保‘。而今宋国之深,非只九重之深渊也;宋王之猛,非只凶狠之
黑龙也。你能得车,必是碰上他睡觉了;假使宋王醒来,你将粉身碎骨矣。“
基于这种志向,庄子一生也没有做大官,始终维持着平民的贫苦生活。庄子
的学问与老子有着密切的渊源关系。如果说老子是道家的开山鼻祖,那庄子则是
道家的第二代宗师。东汉时期出现的道教,尊老子为教祖,在后来的延续中给了
老子很多封号,民间流传最广的有“太上老君”,由此庄子也受到了优厚待遇。
到唐代,玄宗封他为南华真人,他的书《庄子》也被列为经典,人称《南华真经
》。
/* 20 */第一部分奇物论
这是庄子的认识论。
庄子认为天地万物表面上千差万别,殊形异势,本质上是同一无别、等齐均
一的。庄子之所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是因为庄子观察事物的角度与常人不同。常
人站在人间观人间,所以将事物放大了,将事物与事物之间的差别放大了;庄子
站在宇宙源头观人间,所以将事物缩小了,将事物之间的差别泯灭了。
以奇物论为出发点,庄子否认认识的客观标准,认为客观事物是相对的,而
且人的认识能力也是相对的。因此,所谓的是非观念是由人们的“偏见”造成的。
他说,人睡在潮湿的地方就会风湿腰疼,难道泥鳅也这样吗?人爬到树梢上,就
会胆怯害怕,难道猴子也这样吗?那么,人、泥鳅、猴子三者,究竟谁知道天下
的“正处”呢?庄子认为不好说。又如,人吃饭菜,麋鹿吃草,蜈蚣吃蛇,猫头
鹰吃老鼠,这四者究竟谁知道天下的“正味”呢?庄子认为也不好说。再如,毛
蔷、丽姬(传说中的美女),人都认为是美人,可是鱼见了她们逃到深水,鸟见
了她们吓得高飞,麋鹿见了她们赶快跑开,这四者究竟谁是天下的“正色”呢?
还不好说。
甚至,庄子直接否定了认识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在《秋水》篇中,记载着庄
子和他的好友惠施濠梁上观鱼的一段著名对话。庄子说:“白鱼出游自由自在,
是鱼的高兴快乐吧!”惠施说:“你不是鱼,怎么知道鱼高兴快乐呢?”庄子说
:“你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高兴快乐呢?”惠施说:“我不是你,固然
不知道你了;你也不是鱼,固然也不知道鱼的高兴快乐了。”这段话的结论是,
人是不可能知鱼之乐的,事物是不可认识的,最终得出了不可知论的结论。既然
事物是不可认识的,那么人们没有必要去自找苦吃,耗费精力去追求知识了。所
以,他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这就是说,我
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知识是无限的,以有限的生命去追求无限的知识,那是危险
的。如果你一定要去追求无限的知识,就必然使自己陷入无穷的烦恼之中去。
我们不难看出,庄子看到了人们认识的局限性,却又把这种局限性片面地夸
大了。
/* 21 */第一部分逍遥游
“逍遥游”指自由自在地遨游,不受任何约束和任何条件的限制。《逍遥游
》是《庄子》中的一篇,此文运用许多著名的寓言故事,来说明庄子所提倡的人
生境界。
第一个寓言是《鲲鹏变化》。说是北冥有条大鱼,名叫鲲,个子大得不知道
有几千里。它一变而成为鸟,叫做鹏,鹏的背也不知道有几千里大。鹏奋起飞翔,
翅膀像从天上垂下来的云彩。它趁着海水震荡飞往南海,先用翅膀拍打海水,激
起三千里宽的海浪,掀起旋风,然后盘旋而上,飞到九万里的高空,一直飞了六
个月,才到达南海落下来。可是小雀儿听说后嘲笑大鹏说:“它何必飞那么远呢?
我向上飞腾不过几丈高就落下来,在蓬草香蒿中间翱翔,非常愉快,这已经达到
飞翔的顶点,可它还要飞到哪里去呢?”在庄子看来,小雀嘲笑大鹏固然可笑可
怜,但它们的飞行也只是大小远近的差别,其实都要受空间的限制。因而,它们
的自由也是有所限制的,这就是“有所待”。
后面庄子又讲到一个叫宋荣子的人,说他对自己的内心和外界的事物有自己
明确的见解,对于光荣和耻辱有自己的标准。庄子认为这样的人世上很少,但他
仍然没有达到最高的境界。
还有一个列子,他能驾着风飞行,轻快美妙,一直飞行十五天才返回来。庄
子认为,能像他这样幸福自由的人很少。但是他虽然不必用脚走路,却仍要凭借
风力,还是“有所待”。
庄子认为只有那种顺着自然的本性,能够驾御天地间的阴、阳、风、雨、晦、
明六种气的变化,能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而任意遨游的人,才是“无所待”的。
“无待”是庄子理想中的最高境界,也就是绝对自由的境界———逍遥游。
由此,庄子构造出了一个完美的人物形象。他说,在藐姑射山上住着一个神
人,她的皮肤像冰雪一般洁白,她的丰姿像处女一般秀美。她不吃五谷,只吸风
饮露。她乘着云气,驾着飞龙,在四海之外遨游。她的精神凝聚专一,能使万物
不受病害,年年五谷丰收。她同万物融为一体,没有任何东西能够伤害她。
/* 22 */第一部分无用与有用
要理解庄子关于有用和无用的哲学意思,我们须先看一则故事:
庄子与弟子,走到一座山脚下,见一株大树,枝繁叶茂,耸立在大溪旁,特
别显眼。但见这树:其粗百尺,其高数千丈,直指云霄;其冠宽如巨伞,能遮蔽
十几亩地。庄子忍不住问伐木者:“请问师傅,如此好大木材,怎一直无人砍伐?
以至独独长了几千年?”伐木者似对此树不屑一顾,道:“这何足为奇?此树是
一种不中用的木材。用来作舟船,则沉于水;用来作棺材,则很快腐烂;用来作
器具,则容易毁坏;用来作门窗,则脂液不干;用来作柱子,则易受虫蚀。不材
之木也,无所可用,故能有如此之寿。”
听了此话,庄子对弟子说:“此树因不材而得以终其天年,岂不是无用之用,
无为而于己有为?”也就是说,这棵树因为它没有用能够持续生长这么多年,这
难道不是无用之大用吗?弟子恍然大悟,点头不已。庄子又说:“树无用,不求
有为而免遭斤斧;白额之牛,亢曼之猪,痔疮之人,巫师认为是不祥之物,故祭
河神才不会把它们投进河里;残废之人,征兵不会征到他,故能终其天年。形体
残废,尚且可以养身保命,何况德才残废者呢?树不成材,方可免祸;人不成才,
亦可保身也。”庄子愈说愈兴奋,总结性地说:“山木,自寇也;膏火,自煎也。
桂可食,故伐之;漆可用,故割之。人皆知有用之用,却不知无用之用也。”
师徒二人出了山,留宿于庄子故友之家。主人很高兴,命儿子杀雁款待。儿
子问:“一雁能鸣,一雁不能鸣,请问杀哪只?”主人道:“当然杀不能鸣的。”
第二天,出了朋友之家,没走多远,弟子便忍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