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一个绳梯便可以迅速爬上观察台。我先在观察平台上架好摄录像机,助手趁娇娇不在窝中时,把一个红外线光源和一个超小型的摄像头安在娇娇的洞穴里。我们坐在观察平台上便可以对大熊猫母子在树洞里的活动进行不间断地观察与记录。
娇娇仍旧用她的老办法,在离开巢穴外出觅食时,总是就近抓些树枝、竹茎把洞口隐蔽起来。娇娇每次做了这些掩盖活动之后,都会使她的虎子产生一种安全的感觉。因此,隐藏自己和自我保护的本能也就渐渐地在虎子的心中得到了加强和巩固。
在虎子生下来一个半月后的一天,我们对熊猫母崽进行了3昼夜的连续观察。发现在每24小时之内,娇娇需要外出觅食2次,虎子吸吮奶汁2次。在每次吃奶之后,娇娇都用舌头为虎子梳理毛发并哄它入睡。此外,我注意到46日龄时虎子的眼睛睁开了一条缝,但是眼球上还蒙着一层灰蓝色半透明的膜。
第二章 锻造锻造(4)(图)
虎子“回眸”
天气越来越冷,气温很快下降到零度以下,白雪覆盖的森林呈现出一幅隆冬的景象。
在虎子生下来3个月零3天的当天中午,灿烂的阳光照在森林中洁白的雪地上,各种反射和散射的光线,把娇娇巢穴映照得格外敞亮。在我们安装的微型闭路电视系统中,我们看到娇娇仰卧身子,脸朝向洞口;虎子也仰面睡在她的身旁,嘴微微张开,6颗白色的乳齿出现在肉红色的牙龈上。从乳齿生长的位置和形状可以判断是2颗上门齿和4颗下门齿。不久,虎子醒过来了,它不协调地活动身体,脸上露出几分调皮的神情,在巢中翻身、打滚,然后缓缓地爬到母亲的胸脯上吸奶。
娇娇和虎子的行为都开始有了明显的变化。娇娇更经常地外出觅食,有时候一离开就是几个小时;而虎子也不再像以前那样寸步不能离开母亲。当虎子单独留下时,它学会了如何保持安静,不轻易发出叫声。
第二章 锻造锻造(5)(图)
虎子在荒野枝头远眺着什么
一天清早,娇娇出去了。虎子独自在树巢里憩息时,它闻到树洞外面有一种浓烈的臭味,接着便听到一阵奇怪的鼻息声。它不知道那是一只凶猛的青鼬,正在透过虚掩着的树枝向洞里窥探。虽然虎子在它已有的全部生活经历里还从未碰到过这类情形,但它却知道害怕,这是一种与生俱来的躲避危险的本能。因此,它在恐惧之中,清醒而镇静地伏卧在树巢里,一点也没有动弹,完全像一块木头。
我们真为虎子的性命担忧,因为青鼬是森林中弱小动物的恐怖杀手。就在青鼬举起前腿,搭在树洞边缘的时候,我从怀里掏出一支弹弓。这支弹弓是我的防身武器,随时都带在身上,为的是击退山区农家恶犬的攻击,此时刚好派上用场。我用力拉满弹弓,弹射过去一块小石头,“吧嗒”一声,把青鼬吓了一跳;从肛门中喷射出一些液体之后,青鼬才转身逃跑了。
中午,娇娇回来了。她在洞口闻到了青鼬的气味,于是一面咆哮着,一面急不可耐地跳进树巢里,无限慈爱地用鼻子、吻端和舌头抚慰她的爱子。虎子也仿佛意识到自己逃过了一场灾祸,在它头脑里又积累了一次躲避危险的经验。
一会儿,娇娇把虎子叼在嘴里,离开了树巢,奔向竹林。娇娇要避开这个森林,因为这里居住着一只凶猛的食肉兽;天气变得更寒冷了,巢穴附近的水潭即将结冰,她必须向低处去寻找新的水源。虎子的体重已经有4。25千克了。娇娇一会儿衔着它,一会儿用一只前腿抱住它,在没踝深的积雪中,向山下顽强地跋涉。
娇娇叼着虎子,翻过一个小山脊,穿过一片竹子稀少的山坡,走进一条自北向南倾斜的河谷。她轻车熟路地很快就找到了前一个冬季她曾居住过的、生长着巴山木竹的那个小山谷。
严冬来了。娇娇不再呆在洞穴,她整日把虎子带在身边,觅食时,就把它放在附近,临时在地上找一个浅坑作它的窝。娇娇以幼崽的临时窝巢作为中心,其活动半径不超过60米,在这个范围内,娇娇只能依靠营养低劣的竹叶充饥,所得的菲薄的营养物质除了用来维持自己的新陈代谢、保持恒温和其他各种生命活动的需要,还要喂养儿子。为了生产更多哺育儿子的乳汁,娇娇还必须增加觅食的时间,以便吞下更多的竹叶和竹茎。她辛苦极了,很快消瘦下来。
一天,虎子吃饱了奶,俯卧在一个临时的浅坑中一动也不动,母亲则忙活在四周的竹林里。这时,有一头到处觅食的半大野猪,用它长的鼻子拱土,像犁地一样,一直拱到虎子的跟前。虎子被怔住了,接着几乎被吓昏了,在无可奈何的情况之下,虎子壮着胆子向野猪发出威严的像狗一样的吠叫,把野猪赶跑了。妈妈立刻追了过来,她首先是抚摸了一下儿子,发现儿子完好无损,接着就去驱赶野猪,一直到很远的地方,都还可以听到野猪的尖叫声。
妈妈回来了,紧紧地、热烈地把虎子搂在怀里,额外地又让它再吃一次奶。妈妈把虎子放在地上,用牙咬住虎子的颈项,打算把它叼起来,但是虎子已经太重了,妈妈只好把它放下。虎子用前肢使劲绕着妈妈的脖子,不愿意离开。妈妈把虎子拽到一棵松树跟前,从她的鼻腔里发出轻柔的嘘气声,同时用鼻子把它拱到树干下面,示意要它往上爬。虎子虽然笨拙,但是它勇敢地一次又一次尝试,终于爬上了树……
熊猫崽虎子已经有四个多月龄了,变得更加活泼,开始行走自如。但是它的牙齿还小,没有长全,因此不能吃固体食物,仍然需要依靠妈妈的乳汁才能继续生长。妈妈不在的时候,它便爬到树上,耐心地等待妈妈回来。它知道,树上总比地上安全。
到冬天快结束的时候,虎子已经半岁了,它在艰难的生活中也还是迅速长大了。它变得更壮实、更聪明、更有能力和更有自信心。它已经能够快步走路、跑和爬树了。
妈妈总是长时间离开虎子,也减少给它哺乳的次数,有意帮助它发展独立取食的能力。虽然可以看到虎子的嘴里已长出36颗小小的牙齿,其中每边有3颗门牙、1颗犬齿、3颗前臼齿和2颗臼齿,但是这些牙齿还不够大,不够结实,还不能咬啮坚硬的竹茎和竹叶。它的全部生命仍然必须依靠妈妈的乳汁来维持。事实上,它的十分消瘦的妈妈,在每一次哺乳之后,乳腺便完全排空。它发现妈妈的奶水越来越少。它强健的胃备受折磨,开始感到饥饿的痛苦。但是它只能呆在寒冷的树冠上忍受着,不但没有叫唤,而且还装出一副若无其事的样子。
第二章 锻造锻造(6)(图)
虎子的身影是秦岭一景
一场短暂春雨过后的清晨,虎子独自在林中闲逛,正好被我遇上。我快步赶上去,张开双手打算去抱住它。但它比我动作更快,它本能地觉得危险,无论如何也不能被这种靠两条腿就可以走路的怪物抓住,妈妈不在身边,它必须迅速逃跑。虎子熟练地爬到一棵高大的杨树上,一直爬到树的末梢,再回过头来,把一条后腿挂在一个细小的枝丫上,歪着头望着我。看它逍遥自在和自信的样子,我心中想,它一定很骄傲,一定很得意地在想:看你能把我怎么样!
我打开野外日记写道:
娇娇需要觅食更多的竹子,才能满足胃口越来越大的虎子的需求,因此,她没有太多的时间来关心虎子了。妈妈经常不在身边,虎子肯定会遇上很多困难。不过,虎子似乎不太需要母亲的照料了。而且,只有艰难的环境,才能锻造出勇敢、倔强、桀骜不驯的性格!
第三章 过渡过渡(1)(图)
虎子在向潘文石教授耍赖乞食
虎子开始从母亲身边溜走。最初只是因为饥饿——一种本能促使它到处寻觅食物,后来则为了好奇而四处看看。虽然它不知道自己遥远的祖先曾是一只食肉兽,但食肉兽的某些特征却依然牢固地印刻在它身上。它有锐利的爪子和虎牙,特别是上颌的最后一颗前臼齿和下颌的第一颗臼齿还都保留着强大裂齿的形态特征。这些都是它原始祖先专门用来食肉的结构。尽管它还未尝试过热血和肉的味道,但是它的祖先经过几千万年所形成的那种对于肉食追求的欲望,却仍然遗留在它深层的记忆之中。
它无声无息地沿着林灌的间隙走着,听到了一阵啃咬竹茎的声音,在它面前不远的地方,一只灰色的竹鼠正在咬啮竹子。它打算过去看个究竟,但竹鼠立即钻进地洞里去了。它用鼻子闻了闻洞口,竹鼠从洞里发出凶狠的喷息声,把它吓得往后一跳。但那只竹鼠不敢走出洞穴,反而用土把洞口堵住,这就助长了它的勇气,它第一次知道还有比它弱小的动物。
接着,它看到一群金鸡在灌木丛中扒土,它肆无忌惮地走了过去,傻头傻脑地用鼻子去嗅闻它们,结果一只雄鸡在它的鼻子上啄了一下,并跳起来用爪子和翅膀狠很抓打它的脸。这突如其来的攻击使它蹲坐了下来,失声哭叫,它的叫声把所有的金鸡都吓跑了。这让它知道鸟类也是比它弱小的动物,它掉转了尾巴,傻傻地走开了。
它有生以来第一次走到小河边。它只知道水可以解渴,但不懂得水还有其他的特性。当它大胆地踏了进去时,这才立即惊叫起来。流动的水迅速地把它带到了河中心,冰凉的水灌进它的嘴和鼻子里,使它感到窒息难耐。它稳不住身体,四脚离开河床,但毛茸茸的身体使它沉不下去而漂浮在水面上,它本能地挥动四肢游起水来。在急流中一个漩涡打翻了它,使它在水中翻来覆去,或在岩石上磕磕撞撞,有时头朝下,肚朝上,有时又翻转过来,反反复复地冲向最湍急的河段,直到河水的拐弯处,它才被抛到一个小沙滩上。
在那里,它昏昏欲睡,感到疲惫不堪,出生七个多月来还从未受到过这样的痛苦。突然,它感到孤苦无援,腹中饥饿难忍,于是起身去找它的母亲。
它跌跌撞撞地沿着竹林中的小径小跑着,忽然看到一只云豹正咬住一只小鹿的脖子,使小鹿叫不出声来。小鹿拼命踢踏着四蹄,皮上的毛溅落下来,不久便停止了挣扎。它听到云豹撕裂小鹿肚皮的声音,看到热乎乎的鲜血滴落在洁白的雪地上。这情景更加刺激它的食欲,它悄悄地吞下在口中流动的口涎,同时情不自禁地向前迈步,因为它还不知道危险。云豹看见这只傻头傻脑的熊猫崽向它走来,便从叼住小鹿的嘴中发出“呜呜”的警告声;虎子因为听不懂云豹的语言而继续往前走。忽然,云豹发出嘘气声和高声的猫叫扑向它,并迅速伸出一只利爪,抓进它的额头,把它撕开了一道血口。它惊呆了,这才知道大祸临头,急忙转身逃跑,同时高声号叫,而云豹还在咆哮着追赶它。就在万分危急的时候,娇娇为寻找虎子恰好赶到这里,妈妈从竹丛中奔跳出来,勇猛地截住了云豹,把云豹赶走。
虎子投入妈妈的怀抱,再次尝到了在妈妈身边的安全和妈妈的无限慈爱。它用力将前爪抓住妈妈的脖颈,拥抱着,哭着,同时把这次离开妈妈之后的可怕经历深深地印在自己的记忆里。娇娇用鼻子抚慰它,用舌头舐舔着它的伤口,然后带它一起回到那片熟悉的小竹林。在那儿,娇娇把高大坚硬的巴山木竹从基部咬断,把整棵竹子平放在地上,希望能让幼崽吃到顶端那些最嫩、最适口的竹叶。但是虎子还是咬啮不断这些竹叶。这时的竹子对它来说还只是玩具,不是食物。它迫不及待地转向妈妈,拼全力吸吮着妈妈那鼓鼓胀胀的乳房,直到填饱了肚子,才心满意足地跟随妈妈来到一棵巨大的松树下面,倚着妈妈打盹。
它睡着了,开始做梦。身体在梦中扭来扭去,有时还叫了几声……它看到自己的祖先长得像狗一样,具有长而瘦的四肢和长长的尾巴,成群在草原上捕捉小动物,但是常常挨饿。后来有一群祖先进入森林靠吃瓜果、种子和草根为生,也捡食腐肉;它们的身体和头慢慢变大,四肢也变粗壮了,尾巴神奇地变短,同时行走的速度也变慢了。再后来,又有几个祖先走到南方温暖的地方,在竹林中边走边吃竹笋,渐渐地手上长出一个新的“指头”,身上的其他地方也就变成了它现在这个样子;不过,祖先皮毛的颜色总是看不清楚,分不清是棕白相间呢?还是黑白两色……
第三章 过渡过渡(2)(图)
潘文石教授与虎子的“合影”
我在小山村请来了一位农民,他从前是个猎人。现在来当我的向导。
我们在帐篷外面一边工作,一边讨论问题。
“教授,大熊猫有几个指头?”向导问道。
“5个。”我正在写笔记,随口答道。
“不……”向导停了一会儿,希望我更加注意他的话,“我数过,它们的前掌有6个指头。”
向导认真地比较过大熊猫和黑熊前掌的结构,知道这两种动物都有5个带爪的指头,全都向前伸出,只是大熊猫还多了一个,不过这个指头是向旁边伸出的,而且没有爪甲。
“你观察得很细致。不过大熊猫的前掌确实只有5个指头。”我一边说着,一边在笔记本上画了大熊猫前掌的结构。“请你看看这里,这5个带爪的指头与其他熊类的前掌相同,而这一个是由大熊猫的一块名叫桡腕小骨的骨头演生而来的,”我指着了大熊猫那块加长的桡腕小骨说,“它成为一个假指。这是古熊类演化史的一个杰作。”
“大熊猫就靠这个杰作,才能灵活地抓拿竹子吗?”向导问道。
“是的,不过大熊猫除了依靠它来觅吃竹子之外,却同时也丧失了食肉动物所特有的捕食能力了。”我说。
“教授,”向导略带反驳的口吻说,“不过,我亲眼见过一只大熊猫在挖竹鼠的洞。”
“挖到了吗?”
“那是极难挖到的。”向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