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废墟掩盖的古文明》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废墟掩盖的古文明- 第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摩亨佐·达罗的突然消失标志着哈拉帕文化的灭绝,这一过程迅速而干净,没有给后人留下任何可以确证的凭证,甚至连神话传说都没有留下。历史学家只能根据考古发掘进行旁敲侧击地猜测。有人说是自然灾难灭绝了摩享佐·达罗,但这一理论无法解释为什么同属哈拉帕文化的广大地区集体消失,不留一丝痕迹;有人认为是外族入侵消灭了摩亨佐·达罗,但真正的外族入侵是发生在两个世纪以后;甚至还有人认为是外星人的飞船大爆炸毁灭了这一地区的文明,理由是古印度史诗《摩诃婆罗多》中记载的关于天火爆炸的传说,然而这种说法过于荒诞且没有旁证。 
    
  考古学者曾经在摩亨佐·达罗的下城南部的一座房屋内发现了十几具尸体遗骸,遗骸上留有刀痕,而且横躺侧卧,杂乱无序,有的尸体上还带着手镯、戒指、串环等,他们身体扭曲,四肢挣扎,一副痛苦的样子,应该是遭到了突然的杀害。于是许多人重新认为摩亨佐·达罗的毁灭是由于外敌入侵,并开始寻找新证据,然而十几具尸骨遗骸并不能说明出现了大规模的外族入侵,因而探索摩亨佐·达罗消失的原因仍然前路漫漫。 
          
第20节:穿越时空:寻找失落的文明(4)         
  3、 一个人的帝国孔雀王朝   
  古代印度与其他国家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它大部分时间处于分裂状态,在谈到古印度的时候人们一般是从文化上去认识它,而不是从行政上或者说国家疆域上来定义它。古印度作为一个文明古国的存在更多的是文化上的统一而非国家体制上的统一,因为它的历史是短暂的统一伴以长期的分裂。古印度人对沉思和隐忍保持浓厚的兴趣,对于开疆扩土、建功立业却没有太大的渴望,因此绝少有伟大的君主出现,直到孔雀王朝的出现,才改变了这一历史。 
    
  公元前325年,马其顿亚历山大侵入印度河流域,在当地建立了政权,废除了几个王国的统治,从而严重冲击了古印度的政治秩序。然而亚历山大的统治并不持久,两年之后他就率军撤出了印度河流域,并于公元前323年6月病死。亚历山大死去以后,这一地区的政权由继承人塞琉古掌管,塞琉古妄图重建亚历山大时代的辉煌,在旁遮普设立了总督,然而他的努力遭到印度各王国的极力反抗。在这股抵抗希腊化统治的浪潮中,有一个叫旃陀罗笈多的青年将领夺取了摩揭陀国难陀王朝的王位,建立了他自己的王朝,并不断发展壮大,逐渐控制了印度河流域与恒河流域的广大地区。旃陀罗笈多组织了强大的军队与希腊化军队作战,最终迫使塞琉古屈服,承认他为印度地区的最高统治者,并与希腊一位公主联姻,这标志着印度终于可以与世界其他强国相抗衡,而旃陀罗笈多所建立的王朝被称为孔雀王朝。 
    
  旃陀罗笈多死后,王朝由其子宾头沙罗继承,宾头沙罗征服了德干地区,使王朝的版图得到进一步扩张。但孔雀王朝真正的发展壮大是在第三代继承人阿育王手里。阿育王是宾头沙罗诸多王子之中的一个,他自幼推崇佛教,喜欢听佛祖释迦牟尼修炼的故事,并宣称佛教可以使人消除欲望,一心向善。然而在公元前273年宾头沙罗去世后,阿育王却表现出了极其残忍的一面,他与诸王子和公主展开了争夺王位的惨烈争斗,并杀害了90余个兄弟姐妹,最终踏着同胞兄妹的血迹登上了王位,或许是为了表示祭奠,直到父亲去世4年阿育王后才举行了登基典礼。 
    
  阿育王即位后,马上开始了对外扩张的历程,并充分展现了他非凡的领导能力。他先是率军征服了湿婆国等印度北部王国,然后开始向东南部进军,一路征服了许多大大小小的政权。公元前261年,阿育王开始远征孟加拉沿海的羯陵伽国,一场改变印度历史和阿育王本人命运的战争开始了。 
    
  当时的羯陵伽拥有步兵6万,骑兵1万,战象几百头,这个国家不仅在军事上很强大,而且由于海外贸易发达,在经济上也很富庶,早就引起了阿育王的关注。阿育王亲自率领步兵15万、骑兵3万、战象上千头前来征讨。战争进行得非常残酷,羯陵伽人奋力抵抗,但由于实力悬殊,节节败退,阿育王残忍成性,下令屠杀了10万羯陵伽人,并俘虏了15名士兵和平民,羯陵伽国不得不宣布投降,接受阿育王的统治。征服羯陵伽之后,孔雀王朝基本统一了印度大陆,除了最南端以外,整个南亚次大陆都被纳入了阿育王的统治范围之内,古印度第一次实现大统一,并一跃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之一。 
          
第21节:穿越时空:寻找失落的文明(5)         
  此后的孔雀帝国走上了繁荣发展的道路,阿育王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发展工商和贸易,成群的商人、士兵、王室信使往来不绝,车辆众多,他还设立了专门的海事部门维护航道和港口。首都华氏城被称为〃花城〃,城内修建了漂亮的公园、宏伟的公共建筑,开辟了9英里多长的河边地,并建立了良好的教育制度。 
    
  羯陵伽之战同时改变了阿育王的命运,在战争中他亲眼目睹了10万人被杀的血流成河的残忍场面,开始对羯陵伽人民在战争中所遭受的苦难〃感到深切的忧虑和悔恨〃。战后他与佛教高僧优波毯多进行了多次长谈,并最终皈依了佛教,成了一名虔诚的教徒。阿育王下令将他的敕令刻在王宫和印度各地的石柱上,还专门令人开凿石壁,将他的忏悔和新的治国方针刻在上面,这为后人了解孔雀王朝留下了宝贵的资料。阿育王在敕令中表达了对武力杀戮的懊悔和厌倦,并宣布〃战鼓的响声沉寂了,代替它的将是法的声音〃。 
    
  阿育王所说的〃法〃即是指佛教,此后他不再向邻国派兵,而是派遣佛教高僧四处布道,宣扬节欲向善的佛法。不久他又宣布佛教为国教,并以身作则,在全国废除斗兽之类的血腥娱乐,不允许用动物做杀生祭礼,在宫廷里对王公大臣们喜欢的狩猎游戏也加以限制。阿育王还召集了全国的一大批佛教高僧,编纂整理佛教经典,在各地修建了许多佛教寺院和佛塔,并选派僧尼到锡兰、叙利亚、埃及、中国等地宣扬佛法,佛教在阿育王的推动下终于获得了繁荣和发展,阿育王成为继释迦牟尼之后对佛教贡献最大的人。阿育王还注重与民为善,下令扩建了许多灌溉工程、修筑道路、兴建医院等,促使经济社会进一步繁荣发展,统一的印度帝国迎来了最为强盛的时期。 
    
  然而靠武力统一起来的政权终究不能长久,况且印度地区自古就没有服从统一集权的传统。公元前232年阿育王辞世后,孔雀王朝很快就这走向了衰落,王室争权,政治腐败,朝廷对地方的控制力急剧下降,许多以前被阿育王征服的政权开始了复国运动。随着孔雀王朝统治者的频繁更替,地方政权终于纷纷独立,印度地区又回到四分五裂的状态,孔雀王朝的统治力量退回到摩揭陀国地区,一个伟大的时代宣告结束。 
  
  4、 泰姬陵背后的故事   
  泰姬陵是古典印度的标志,现位于距新德里200多公里外的北方邦阿格拉城内,亚穆纳河右侧。它那洁白、庄重、典雅的形象被以各种方式传播,当人们在摄影、绘画中看到泰姬陵时,马上就想到了印度。正如人们说不到长城就不算到过中国一样,如果不到泰姬陵,就不算到过印度。诗人泰戈尔曾为泰姬陵写下了一首赞美诗,说泰姬陵是〃永恒脸颊上的一滴眼泪〃,这是什么寓意呢,泰姬陵背后包含着什么样的故事呢? 
    
  泰姬陵修建于古印度莫卧儿王朝,是王朝第五代皇帝沙贾汗为了纪念他已故皇后阿姬曼·芭奴而建立的陵墓,陵墓融合了古印度、阿拉伯和古波斯的建筑风格,是印度伊斯兰教文化的象征。阿姬曼·芭奴是一位具有波斯血统的美女,性情温柔,擅长诗琴书画。在她14岁那年,在一次皇室宴会上遇到了还是王子的沙贾汗,沙贾汗对她一见钟情,他用1万卢比从她手中买来一块价值微不足道的钻石,然后跑到父王面前,说自己已经和阿姬曼·芭奴交换信物,要娶那个女孩为妻子。 
          
第22节:穿越时空:寻找失落的文明(6)         
  5年以后,也就是1612年,沙贾汗与阿姬曼·芭奴正式完婚。婚后二人同甘共苦,形影相随,足迹遍布疆场。沙贾汉非常钟爱阿姬曼·芭奴,无论是出游还是出征都带着她同行,对她百依百顺。有一次沙贾汗和父王杰罕基发生矛盾而遭放逐7年,在这期间,阿姬曼·芭奴一直伴随在沙贾汗左右,为他分忧,患难与共,深得沙贾汗信赖。因此虽然沙贾汗拥有众多妻子,但他最宠爱的还是阿姬曼·芭奴。1628年,沙贾汗经过一场血战继承王位,并改掉了自己原先的名字库拉姆,正式改名沙贾汗,意为世界之王。阿姬曼·芭奴也因此得到宫中最高头衔泰姬·马哈尔,意为〃宫廷的王冠〃。 
    
  此后,阿姬曼·芭奴在19年里为沙贾汗生下14个孩子,但存活的只有四男三女,由于生育过多,阿姬曼·芭奴的身体越来越虚弱。1631年,阿姬曼·芭奴在跟随沙贾汗南征时,在营帐中生下了最后一个女儿,结果因难产而死。临终前,悲痛欲绝的沙贾汗问她:〃你如果死了,叫我怎样表示我对你的爱情呢?〃阿姬曼说:〃如果陛下不忘记我,请不要再娶,另外,替我造一座大墓,让我的名字得以流传后世,那么我此生一切都满足了。〃沙贾汗流着眼泪,只是点头,泰姬就含笑长逝了。 
    
  于是,沙贾汗就按照泰姬的遗言,在阿格拉城外的亚穆纳河河畔建造陵墓。为了表示对泰姬的爱,他不惜工本,几乎动用了国库中一切可以动用的资金。陵墓的总体规划设计由土耳其建筑师乌丁塔德、伊萨等人完成,来自印度各地、波斯和中亚各国的两万多名工匠共同施工。建筑材料来自世界各地,有中国的玉和水晶石,有旁遮普的彩色玉石,有斯里兰卡的黑色玉石,有阿拉伯的煤石,还有印度特有的大理石,据说中国的工匠也参加了工程建造。陵墓从1632年开始动工,用了两万多名工匠,1 
000多头大象,花了22年的时间,耗资6 500万卢比终于建成,陵墓建成后即以泰姬的名字命名,叫〃泰姬·玛哈尔〃。     
  整个陵园呈长方形,东西长576米,南北宽293米,占地面积17万平方米,四周是红砂石围墙。陵墓的主要建筑是基座、寝宫和四座尖塔。基座是每边长95米的正方形,高约7米。寝宫居中,总高度为74米,上部为高耸饱满的穹顶,下部为八角形陵壁。寝宫四壁各有一座拱门,四扇高大的拱门门框上用黑色大理石镶嵌着《古兰经》的经文,还点缀着许多五颜六色的宝石。寝宫内共分5间墓室,墙壁上由珠宝镶成的繁花佳卉,构思精细,巧夺天工。在中间的墓室里有一道雕花大理石围栏,里面安放着泰姬和沙贾汗的大理石石棺,两具石棺上布满了各式各样的彩色宝石和浮雕。泰姬陵基座的4个角上各有一座40米高的3层尖塔,为防止倾倒后压坏陵体,塔身均稍外倾。陵墓东西两侧屹立着两座形式完全相同的清真寺翼殿,都用红砂石砌成,以白色大理石碎块点缀。 
    
  陵墓建成之后,沙贾汗非常满意,说〃如果人世间有天堂与乐园,泰姬陵就是这个乐园。〃以此作为自己与阿姬曼·芭奴的爱情见证,而阿姬曼·芭奴的名字真的因为这座陵墓而得以流传千古。泰姬陵最为神奇的地方在于早中晚所呈现出的面貌各不相同,早上是灿烂的金色,白天的阳光下是耀眼的白色,斜阳夕照下,白色的泰姬陵从灰黄、金黄,逐渐变成粉红、暗红、淡青色,而在月光下又成了银白色,白色大理石映着淡淡的蓝色萤光,更给人一种恍若仙境的感觉。 
    
  沙贾汗创造了古印度建筑的奇迹,自己却遭遇了比较凄惨的命运。他原本打算在泰姬陵的对面为自己再建一座黑色的陵墓,然而这个计划还未来得及实施,他的三儿子奥朗则布即于1658年起兵谋反,杀死了长兄,驱逐了二哥,囚禁了四弟,并登基称王,沙贾汗也被软禁于阿格拉的古堡中。从此沙贾汗只能在古堡的八角楼里,透过一小片窗孔,遥望远处河中浮动的泰姬陵倒影,直到8年以后,才因病而死。据说当他弥留之际,还从病榻上抬起头来,就着月光凝视泰姬陵很久很久,发出叹息的声音。所幸的是在沙贾汗死后,由她的小女儿把他葬在阿姬曼·芭奴的墓旁,两二人在泰姬陵的地下得以永久相会。 
          
第23节:佛教缘起:追随佛的脚步(1)         
  第二章:佛教缘起:追随佛的脚步   
  1、 佛教的缘起   
  佛教作为当今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已经影响了并正在影响着亿万人的生活,目前全世界大约有两亿人皈依佛门,成为忠实的佛教信徒。佛教最早是从印度兴起的,他的创始人被尊为释迦牟尼,那么佛教的缘起背后究竟有着怎样的故事呢? 
    
  2 
500多年前,古印度西北部的喜马拉雅山脚下,坐落着一个特别的王国叫迦毗罗卫(今尼泊尔境内)。说它特别,是因为山上森林茂密,平原稻米飘香,草原适合放牧,可谓集众美于一身。国王属于释迦族,姓乔达摩,名字叫首图驮那,意为〃纯净的稻米〃,故被称为净饭王。王后叫摩诃摩耶,是邻国天臂城善觉王的长女。 
    
  净饭王与王后感情很好,但结婚几十年都没有生育。净饭王为没有王位继承人大伤脑筋。然而在净饭王50岁时,45岁的王后喜从天降,王后奇迹般地怀孕了,并诞下一子,小王子诞生的时间是公元前565年,这一天便是后来佛教中所称的〃佛诞节〃,也称〃浴佛节〃。按照古印度习俗,妇女头胎分娩得回娘家,据说王后回家途中因劳累而坐在某花园中的一棵无忧树下休息,不料却因用手抚摸树枝而惊动了胎气,于是就在无忧树下生下小了王子。小王子名为悉达多,意为〃吉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