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文学评介丛书 东欧文学简史(下)》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世界文学评介丛书 东欧文学简史(下)- 第2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比较年老的作家,马上出版了民族解放斗争时期创作的具有古老传统的佳 

作,伊沃·安得里奇、伊希道尔·赛库里奇、维里科·彼得洛维奇、乌拉丹·戴 

斯尼查,兰科·马林科维奇和奥斯卡尔·达维乔等都以自已新奇优美的作品, 

唤起了人们的注意。 

    在这一时期里,许多声誉很高、颇有民族优秀传统的抒情诗人,努力创 

作反映社会主义建设的诗歌。这类诗人的代表人物有戴珊卡·马克西莫维奇、 

古斯塔夫·科尔科莱茨、戈维道·达尔塔里亚。另外,还有原来社会文学运 

动的知名人士约万·波波维奇、契道米尔·敏戴洛维奇、达那西耶·穆拉丹 

诺维奇。最后登上文坛的还有“铁路工人”组成的年轻的一代诗人,其中薇 

丝娜·巴伦、尤莱·卡斯戴兰便是他们当中的佼佼者。 

    在这一时期里,新兴的马其顿文学,获得了十分可喜的成就。诗歌更是 

处于领先的地位。第二次世界大战末期和战后初期,涌现出了一代年轻的诗 

人。他们当中著名的人物有斯拉夫科·雅奈夫斯基、布拉泽·科奈斯基、阿 

超·绍波夫等。他们把马斯顿诗歌从对民歌形式主义的模仿中解放出来,并 

找到了开辟诗歌语言道路的可能性。真正的小说也是在这一时期发展起来 

的。著名的小说家有乌拉道·马莱斯基、约万·鲍斯科夫斯基、科莱·恰舒 

莱。民族解放斗争和解放后的新生活,成了解放初期马其顿作家文学创作的 

主要题材,涌现出不少深受群众欢迎的好作品。 

    这时期,阿尔巴尼亚民族的文学,也开始走上了复兴的道路。生活在科 

索沃、马其顿、黑山的阿尔巴尼亚民族,是伊里亚人的后裔,具有古老悠久 

的文化。但是,由于几百年的异族侵略的统治,后来文化的发展大大地落后 

了,作家们甚至连用本民族的语言文字写作的权力都没有。解放初期,诞生 

了直接用阿尔巴尼亚文字书写的新文学。这种文学一方面深受阿尔巴尼亚文 

学的影响,另一方面又与南斯拉夫各族人民的当代文学有着密切的联系。各 

种文学种类、样式和倾向,在阿尔巴尼亚族文学中都存在,并且培育出各种 

类型的作家。1946年《新生活》文学杂志创刊后,阿尔巴尼亚族文学得到了 

更快的发展。这家杂志将南斯拉夫国内各地的阿尔巴尼亚族作家紧紧地团结 

在自己的周围。 

    从1947年到1950年,南斯拉夫文学界发生了急剧的变化。几乎所有的 

作家都变得很沉默,这一情况的出现,与当时南斯拉夫在国际舞台的特殊地 

位很有关系。1948年,南斯拉夫与国际情报局的决裂,对文学界有直接影响。 

     1948年以前,在南斯拉夫,社会主义现实主义虽然不象在苏联和其它社 

会主义国家那么时髦,但也不是没有影响的。但是,必须提出,即使在那一 

个时期,在南斯拉夫文学界,也存在着另外一种向现代主义靠拢的倾向。1946 

年,著名作家米洛斯拉夫·科尔莱扎在《共和国》文学杂志创刊号上发表的 

 《今日的文学》,就是这种倾向的代表。 


… Page 92…

    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对南斯拉夫文学的影响,虽然不像对美术的影响那么 

大,但毕竟是存在的。例如现实主义作家伊沃·安得里奇就创作了几篇带有 

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特点的小说。另外, 《青年诗选》和《青年短篇小说选》 

两种书籍所受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影响,也给人们留下了很深一印象。1949 

年,雷斯托·多绍维奇在青年作家讨论会上所作的报告,更是明显地打上了 

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理论体系的烙印。 

     1950年之后,南斯拉夫文坛一致行动起来,攻击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反 

对艺术和美学中的教条主义。与此同时,还进行了一场争取创作自由的斗争, 

积极出版作品,自由地借鉴现代派文学的创作经验。在这场斗争中,奥斯卡 

尔·达维乔1949年在塞尔维亚文学家协会宣读、1951年《青春》杂志又了 

出了专门小册子的政论文章《诗歌与阻力》,被公认为是发展南斯拉夫现代 

派文学的宣言性文献。道布里查·乔西奇这时期发表的长篇小说《远方的太 

阳》,从创作实践上否定了艺术领域里的教条主义。 

    在克罗地亚,彼得·赛盖丁 1949年在萨格勒布作家代表大会上作的报 

告,也起了同样作用。 

     不过,在对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发起的全面批判中,最重要的一次较量, 

还是南斯拉夫第三次文学家代表大会。1952年10月,在南斯拉夫摆脱了国 

际情报局的控制,与苏联分道扬镳四年之后,全南第三次文学家代表大会在 

卢布雅那召开。会上,南斯拉夫当代最有权威的戏剧家、小说家、文艺评论 

家米洛斯拉夫·科尔莱扎作了长篇报告,对日丹诺夫等人倡导的社会主义现 

实主义进行了全面的攻击、彻底的否定。这次会议之后,在南斯拉夫,“社 

会主义现实主义”和“作家是人类灵魂工程师”等概念,便成了公式化、概 

念化、教条主义的代名词。科尔莱扎的这个长篇讲话,对南斯拉夫当代文学 

的发展影响很大(既有积极影响,更有消极作用),直到八十年代,作家们 

在讨论文学问题时,还不止一次地声称“科尔莱扎1952年提出的许多问题仍 

有现实意义。”科尔莱扎维护的是“艺术本身的特点”,“艺术本身的目的。” 

他的思想“符合革命的目标”。与此同时,在其它共和国,也出现了类似的 

情况。总之,当时在全国各地普遍地出现了一种要求摆脱教条主义的束缚与 

控制,争取文学自由发展的民主气氛。不过,也不能否认,当时由于学识的 

不足和经验的缺乏,批评和斗争常常出现过火的偏见,往往从一个极端跳到 

另一个极端。例如,针对艺术应当为社会服务的提法,一些人就抛出了艺术 

不应当为任何人和任何事情服务的口号。 

     1950年之后,文坛上出现了第一批典型的现代派作品,达维乔的长篇小 

说《诗》是南斯拉夫第一部先锋派小说,处于非常显赫的地位。兰科·马林 

科维奇、乌拉丹·戴斯尼查、道布里查·乔西奇、安东尼耶·伊萨科维奇等 

人,也都发表了新的小说。 

    这时期,还出现了另外一种现象:一些本来具有古典倾向的作家,却开 

始使用某些很奇特的表现手法,使自己作品惯有的面貌改变了形态。例如安 

得里奇的长篇小说 《罪恶的牢院》(1954)就是一部很典型的意识流小说。 

在诗坛上,贝尔格莱德新的现代派诗人杜珊·马蒂奇、瓦斯科·鲍巴和米奥 

德拉戈·巴乌洛维处于领先的地位。在其它共和国,与上述现代派诗人遥相 

呼应的同派诗人还有齐里尔·兹洛贝茨、兹沃尼米尔·高洛布、马克·迪兹 

达尔、马戴雅·马戴夫斯基和加奈·多道洛夫斯基等。这一时期,在文学评 

论界很有声誉和影响的人物,要算是杜珊·马蒂奇和马尔科·里斯蒂奇。占 


… Page 93…

有特殊地位的评论家是鲍里斯拉夫·米哈依洛维奇·米希兹。另外,文学评 

论家有卓兰·米希奇和米兰·鲍戈丹诺维奇就诗歌的有思想和无思想问题, 

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在贝尔格莱德,不同观点的两大派诗人分别聚集在 《青 

春》和《文学报》周围,彼此进行了激烈的论战。1952年,这一论战在新创 

办的报纸《证据》和被称为绿色报纸的《文学报》之间达到了顶点。不过斗 

争是短暂的,到1952年底,两家报纸就停止了论战。翌年,两家报纸的骨干 

力量与其它文化中心的积极分子合作,重新聚集在《新思想》周围,继续展 

开论战。《新思想》杂志提出了一些适合南斯拉夫国情、发展社会主义文化 

的口号。但不久就被迫停刊了。 

     这一事件过后,1954年全年局势比较稳定,政府没有采取更多的行动。 

从1955年开始,论战又重新在《作品》和《现代人》两家杂志中间继续进行。 

其中《作品》的编辑、最积极的批评家彼得·扎吉奇与“流星式的人物”伊 

万·莱里科之间的争论和冲突尤为激烈。这一斗争在文学界里的长期进行, 

使文学面貌逐渐发生了变化。现实主义文学也好,现代主义文学也好,都具 

备了与原来不同的特点,新的文学打上了唯美主义、形式主义和先锋主义的 

痕迹。作家们仿效的样板是两次大战期间流行起来的表现主义和超现实主 

义,以及世界上其他一些现代派作家的最新时髦。 

     五十年代,马其顿首府斯科普里的文学园地,主要是《现代》和《观察》 

两家杂志。对文学活动和创作自由的不同理解,是作家分化、组合的基础。 

在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领域里,也进行过论战。 

     在波斯尼亚—黑塞哥维那的首府萨拉热窝,现实主义和现代主义之间的 

矛盾和斗争,主要通过文人的笔墨官司表现出来,然而,其尖锐程度,丝毫 

也不亚于其它地方。现代主义作家比较孤立。 

     这期间,在克罗地亚首府萨格勒布文学界,现实主义和现代主义之间的 

斗争表现得比较隐蔽。《圈子》杂志的编辑和合作者,是反教条主义的先锋 

人物。主要代表有约希普·巴尔科维奇、乌拉特科·巴乌莱蒂奇等。 

     五十年代,斯洛文尼亚首府卢布尔雅那的文学生活别具特色。现实主义 

和现代主义之间的斗争比较广泛,而且公开化。《论坛》杂志团结了一批最 

热衷于现代主义的作家,他们是杨科·科斯、塔拉斯·凯尔玛乌奈尔等。 

     应当指出,从1950年开始,现实主义和现代主义之间的斗争,主要是在 

诗歌和美术方面展开的。争论的中心是建立在抽象基础之上的艺术种类问 

题。 

     1955年,现实主义与现代主义的论战,绝非只关系到文学、艺术、美学, 

而是关系到全部文化事业。这场论战牵涉的范围比较广泛。不过,它并没有 

无止无休地拖延下去,到了1956年,争论的双方便采取的克制的态度。争论 

的一方开始承认对立一方的某些作家和作品。后来,评价作品,只凭它的价 

值论事,而不根据它所属的流派或种类品评高低。现代主义成了不可否认的 

文学派别,取得了存在的权利。1957年,《作品》的一批编辑和最积极的撰 

稿者,以自己的杂志为园地,对文学中最敏感的问题进行了最具体的讨论和 

争辩。与以往不同的是,此次辩论不是与自己对立的流派进行的,而是在现 

代派作家的内部,以一种非常求实的精神,探讨了文学、美学以及其它一些 

问题。后来,开始对现代派作品本身展开批评。 

     1960年以后,南斯拉夫文学界逐渐平静下来,当代文学走上了稳定发展 

的道路,涌现出一大批优秀作品。在诗歌方面,杜珊·马蒂奇、戴珊卡·马 


… Page 94…

克西莫维奇、伊万·乌·拉里奇鲍里斯拉夫·拉道维奇、马戴雅·马戴夫斯 

基、武克·科尔涅维奇等诗人都有新诗问世。在小说创作方面,安得列·辛 

格、斯洛波丹·诺瓦克、安东·绍良、米哈依洛·拉里奇、安东尼那、伊萨 

科维奇等人也取得了突出的新成就。 

     一些青年作家和文学评论家追求深刻地解释和认真地复兴南斯拉夫各民 

族文学的传统精华,是六十年代文学战线上的一个突出特点。与许多笔锋尖 

刻、但往住显得内容空洞的评论家截然相反,他们主张要尽量地借鉴传统、 

宣传传统。在这方面,贝尔格莱德的一些斩露头角的青年作家、文学评论家, 

做了十分认真的工作。他们当中突出的代表人物有米奥德拉戈·巴乌洛维奇, 

彼得·扎吉奇、卓兰·米希奇、在萨格勒布,几乎所有的青年评论家都对文 

学作品作了工具化的解释。而斯洛文尼亚作家,首先是杨科·科斯、塔拉斯·凯 

尔玛乌奈尔,却对斯洛文尼亚文学史和当代艺术,成功地作了社会学的解释。 

马其顿的文学评论家亚力山大·斯巴索夫、米兰·鸠尔契诺夫、加奈·多道 

洛夫斯基对从前杰出的作家及其作品的真正价值作了中肯的评论,提高了马 

其顿人的民族意识和自豪感。总的来看,这时期的文学批评比从前显得客观, 

增强了书面色彩。 

     1954年前后,在第一次反教条主义斗争结束之前涌现出的那一代作家、 

批评家、引起了专业作家、批评家的注意。在贝尔格莱德,这批青年作家、 

评论家,团结在《地平线》杂志周围。在萨格勒布,从前的“圈子作家们” 

 (《圈子》杂志的合作者),依然还很活跃。在马其顿,同样的一批青年作 

家、评论家,以《观察》杂志为基地,结成坚强的群体。在波斯尼亚,这类 

青年作家有斯拉夫科·莱奥瓦茨、侯赛因·塔赫米斯契奇、武克·科尔涅维 

奇。他们人数不多,表面上看比较孤立,实际上却有很强的战斗力。在斯洛 

文尼亚,与上述各地的作家有很相似的作家、批评家,从 《论坛》杂志到《前 

程》杂志,经历了复杂的道路。在黑山,朝气勃勃的青年作家、批评家,聚 

集在《会见》杂志周围。在伏依伏丁那自治省,匈牙利族的青年作家、批评 

家,积极地支持他们的传统文学杂志《桥》,以此为园地,发表了一系列质 

量较高的新作。 

     1960年以后,在文坛上还出现了另外一代才气横溢的作家,其中伏依伏 

丁那的匈牙利族作家的成就最为突出。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匈牙利族文学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