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理智新论(上)》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人类理智新论(上)- 第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即无机物以至植物,也是由同样有知觉和欲望的单子构成,不过这类单子仅
仅具有极不清晰的“微知觉”,他借用亚里士多德的名辞称之为原始的“隐
德莱希”;比这高一级的单子则具有较清楚的知觉,也有了某种记忆,这就
是动物的“灵魂”;更高一级的单子则不仅有了清楚的知觉和记忆,商且有
了具有“自我意识”的“察觉”(或译“统觉”)和“理性”,这就是人类
的灵魂,可特称之为“心灵”。在人类的“心灵”之上,他认为也还有无数
更高级的“心灵”就是“天使”之类,直到最高的无所不知、也无所不能的
唯一创造其他单了的单子,这就是“上帝”。在这由上帝直到最低级的物质
这一无穷序列中,虽大体上可分为“心灵”,“灵魂”、“隐德菜希”这样
一些等级,或与之相应的人类、动物、植物和无机物等物种,但实际这些类


别之间并不能划出明显的界限,往往有许多东西介乎两者之间而难以归入哪
一类,如“植虫”之类的有些生物就介乎植物与动物之间。因此,他认为人
和动物连接着,动物和植物连接着,植物又和“化石”之类的东西连接着,
如此类推,宇宙万物就构成了一个“连续体”,中间并无空隙。他一再明确
地肯定“自然是不作飞跃的”。这样他认为就既肯定了单子这种真正“不可
分的点”,又肯定了由无限的单子构成的宇宙的“连续性”。

别之间并不能划出明显的界限,往往有许多东西介乎两者之间而难以归入哪
一类,如“植虫”之类的有些生物就介乎植物与动物之间。因此,他认为人
和动物连接着,动物和植物连接着,植物又和“化石”之类的东西连接着,
如此类推,宇宙万物就构成了一个“连续体”,中间并无空隙。他一再明确
地肯定“自然是不作飞跃的”。这样他认为就既肯定了单子这种真正“不可
分的点”,又肯定了由无限的单子构成的宇宙的“连续性”。

这个“前定和谐”的学说;本来莱布尼茨是用夹解决笛卡尔所遗留下来
的身心关系问题。笛卡尔的古典二无论既把物质与精神看作两种截然对立而
不能互相作用的实体,就始终无法圆满地说明身体与心灵又交互影响这种显
著的现象。他的门徒中的一派如马勒伯朗士等人就提出一种“偶因论”的学
说来企图解决这个问题。照“偶因论”者看来,是上帝在心灵有某种变化时
使身体产生了相应的运动或变化,又在身体有某种运动时使心灵产生了相应
的变化;身心双方变化的直接原因都在上帝,而一方的变化只是另一方的变
化的“偶因”或“机缘”。莱布尼茨既把各个单子看作彼此孤立而不能互相
作用的,也同样无法用交互影响来说明身心关系问题。而他认为“偶因论”
的解释则无异于把上帝看作一个“很坏的钟表匠”,须随时守着来调整身心
这两个“钟”使之走得彼此一致。针对着“偶因论”的这种缺点,莱布尼茨
就提出一种看法,认为上帝既是万能的,就应当在他制造身心这两个“钟”
时就造得非常精密准确,使之各走各的又自然彼此一致。这也就是身心之间
的“前定和谐”。但莱布尼茨把这“前定和谐”的学说运用到了一切单子、
一切事物之间,身心之间的和谐一致就只是这种普遍的“前定和谐”的一个
特例了。

这个“前定和谐”的学说,是莱布尼茨哲学的一个中心,也是最能表现
他的哲学的特征的。他也利用这个学说不仅来证明上帝的存在,证明上帝的
全智、全能、全善,并由此来证明这个世界是“一切可能的世界中最好的世
界”,从而导致他的所谓“乐观主义”。莱布尼茨是主张当用一切手段来证
明上帝的存在的,以往安瑟仑和笛卡尔所用过的所谓“本体论的证明”,或


托马斯·阿奎那等人所用的“宇宙论的证明”之类,他认为都可以用,只是
不够完善而须加以补充修正。
托马斯·阿奎那等人所用的“宇宙论的证明”之类,他认为都可以用,只是
不够完善而须加以补充修正。而他认为他的“前定和谐”学说,正可以为上
帝的存在提供一个新的证明。这无非是说宇宙间千差万别的无数事物,既都
是独立发展的,却又是这样显然地和谐一致,若不是有一种万能的心智加以
安排是不可能设想的,因此这正证明了万能上帝的存在。他自诩他的“前定
和谐刀假说远比“偶因论”优越,更能证明上帝的万能。其实,如培尔在当
时就指出,他的假说倒正是如他自己谴责“偶因论”的那样,在无法自圆其
说时就只好求援于上帝的奇迹,和希腊戏剧舞台上每当剧情陷入困境时就从
机器里放出神(deus elx machina)来以解危难的做法一样。。。 ①在我们看来,
任何企图证明上帝存在的理论都只能是唯心主义、僧侣主义的荒谬理论。菜
布尼茨自以为证明了上帝的存在以后,又认为上帝既是最完满的存在,就必
定是全智、全能、并且全善的。因此他所创造的世界也必须是“一切可能的
肚界中最好的世界”,因为否则上帝就不是全善的了,既然这世界是最好的
世界,那么为什么世上又显然有这许多坏事或“恶”呢?莱布尼茨认为“恶”
的存在正可以衬托出“善”,使善显得更善,说这个世界是一切可能的世界
中最好的肚界,并不表示这个世界没有恶,只是说这个肚界善超过恶的程度
比任何其他可能的世界都高。这套理论,即莱布尼茨的所谓“乐观主义”,
典型地表现了为当时德国那种最落后、最反动的现实状况进行粉怖的反动作
用,正是软弱资产阶级向封建势力献媚讨好,奴颜婢膝的卑鄙庸俗态度的绝
妙写照。连罗素也指出:“这套道理明显中了普鲁士王后的心意。她的农奴
继续忍着恶,而她继续享受善,有一个伟大的哲学家保证这件事公道合理,
真令人快慰。”②这倒是相当机智地指出了莱布尼茨这套哲学在当时的反动社
会作用的。

以上所述,特别是(1)关于“单子”及其种种特性,(2)关于“连续

性”和(3)关于“前定和谐”的学说,是莱布尼茨哲学体系的一些主要原则,

他运用这些原则所阐述的有关哲学中其他一些问题的见解,在这里不能一一

详述。顺便可以指出的是:罗素在其《莱布尼茨哲学评述》及《西方哲学史》

的“莱布尼茨”一章中,都认为通常人们所讲的莱布尼茨的这套哲学,都只

是他用来“讨王公后妃们的嘉赏”以追求世俗的名利的东西,而他另有一套

“好为的哲学,是他秘而不宣,也为人们所不注意,仿佛是罗素独具只眼,

首先发现的,他的《莱布尼茨哲学评述》就着重在阐述他那另一套“好”的

哲学。而它之所以“好”,无非是在于它是从少数几条“前提”出发,经过

相当严密的逻辑推理而构成的一个演绎系统。不过罗素同时也还是认为莱布

尼茨所据以构成整个系统的几条“前提”或原则彼此之间并不一致,而其推

理过程中也还是有许多漏洞。这样看来似乎也并不怎么“好”。我们并不否

认罗素对莱布尼茨哲学的阐述和评论有某些可供借鉴之处,例如上引他对莱

布尼茨所谓”乐观主义”的实际社会作用的见解就不无可取。我们也不否认

莱布尼茨有一些未公开发表或虽已发表而并未引起注意的有价值的思想,值

得进一步发掘和探讨。但总的说来罗素对莱布尼茨哲学的上述评价只能是一

种资产阶级的偏见。马克思主义认为一种哲学的“好”或“坏”主要在于它。。 

①参阅本书第四卷第十章§ 
7(第 
515页)等处。 
①参阅 
G本第 
4卷,第 
521页等处。 
②罗素:《西方哲学史》下卷, 
1976商务版,第 
117页。

是否符合客观实际,能否正确或比较正确他说明世界以至改造世界,是否为
社会历史上进步的阶级服务,从而推动历史的前进。这是评价一种哲学好坏
的唯一科学的标准。因此即使如罗素自诩为新发现的莱布尼茨的另一套哲学
那样,能从少数几条作为前提的原则出发经过较严密的逻辑推理而构成一个
演绎系统,如果这些原则及其结论并不符合客观实际,并不能正确说明世界,
就完全谈不上什么“好”,而莱布尼茨的哲学,不论是罗素所说“流俗的”
或“秘而不宣的”,都是唯心主义的,因此总的说来都不能正确说明世界,
也就都说不上什么“好”;而那套东西既是“秘而不宣的”,并无多大社会
作用,也并不值得对它比他公开的哲学更加重视。这就是我们并不和罗素一
起去穷究他那一套“秘而不宣”的哲学,而仍着重阐述共为一般人所熟知、
从而有较大社会影响,起过较重大历史作用的哲学观点的主要理由。其实,
照罗素所阐述,莱布尼茨的所谓“秘而不宣的”哲学和“流俗的”哲学之间,
也并无截然的鸿沟,其基本原则和基本结论也并非有什么本质的区别,至多
只是在论证方式上有所不同而已。诚然,在他原先未公开发表的手稿中,有
些观点,若加以逻辑的推演,则可以得出接近斯宾诺莎的唯物主义的结论而
排除了上帝创世的作用,这是值得注意的。例如,在其有关逻辑的残篇中,
有一条关于存在的定义的论述,说到“存在就是能与最多的事物相容的、或
最可能的有,因此一切共存的事物都是同等可能的”。罗素认为,照此推论
下去,则这肚界就可以是凭定义就自身存在而无需上帝的“天命”,这就落
到斯宾诺莎主义中去了。
是否符合客观实际,能否正确或比较正确他说明世界以至改造世界,是否为
社会历史上进步的阶级服务,从而推动历史的前进。这是评价一种哲学好坏
的唯一科学的标准。因此即使如罗素自诩为新发现的莱布尼茨的另一套哲学
那样,能从少数几条作为前提的原则出发经过较严密的逻辑推理而构成一个
演绎系统,如果这些原则及其结论并不符合客观实际,并不能正确说明世界,
就完全谈不上什么“好”,而莱布尼茨的哲学,不论是罗素所说“流俗的”
或“秘而不宣的”,都是唯心主义的,因此总的说来都不能正确说明世界,
也就都说不上什么“好”;而那套东西既是“秘而不宣的”,并无多大社会
作用,也并不值得对它比他公开的哲学更加重视。这就是我们并不和罗素一
起去穷究他那一套“秘而不宣”的哲学,而仍着重阐述共为一般人所熟知、
从而有较大社会影响,起过较重大历史作用的哲学观点的主要理由。其实,
照罗素所阐述,莱布尼茨的所谓“秘而不宣的”哲学和“流俗的”哲学之间,
也并无截然的鸿沟,其基本原则和基本结论也并非有什么本质的区别,至多
只是在论证方式上有所不同而已。诚然,在他原先未公开发表的手稿中,有
些观点,若加以逻辑的推演,则可以得出接近斯宾诺莎的唯物主义的结论而
排除了上帝创世的作用,这是值得注意的。例如,在其有关逻辑的残篇中,
有一条关于存在的定义的论述,说到“存在就是能与最多的事物相容的、或
最可能的有,因此一切共存的事物都是同等可能的”。罗素认为,照此推论
下去,则这肚界就可以是凭定义就自身存在而无需上帝的“天命”,这就落
到斯宾诺莎主义中去了。但其实即使在其未发表的手稿中莱布尼茨也从未明
确地作出过唯物主义的结论,而在其公开发表的哲学中,也未尝不包含某些
论点,如果把它逻辑地贯彻到底,就可得出和他自己所宣扬的唯心主义相抵
触的结论。因此也不能说他未公开发表的哲学和他公开发表的哲学有什么本
质上的不同。他的整个哲学本来就是包含着各种矛盾的因素,应该作一分为
二的辩证分析的。

我们看到,就莱布尼茨哲学思想发展过程及其定型后的整个体系来说,
是在一度接受机械唯物主义观点之后又抛弃了唯物主义,转而在与唯物主义
的斗争中发展成了一套唯心主义的体系,他的唯心主义,如他自己所说是要
把经院哲学所讲的“实体的形式”之类的东西重新召回,并大力论证上帝的
存在和万能,论证这个世界是上帝所创造的“一切可能世界中最好的世界”
等等,在一定意义下的确是经院哲学唯心主义、僧侣主义的一种复辟,是软
弱资产阶级向封建势力献媚讨好的表现,在当时整个西欧哲学阵营中,是站
在和新兴资产阶级反封建的革命路线相对立的妥协投降路线一边,因而就其
哲学的主导方面来说是保守乃至反动的,必须予以严肃的批判和否定。但同
时也必须看到,莱布尼茨所宣扬的唯心主义,毕竟不同于传统的经院哲学,
是处在萌芽状态的软弱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而并不就是封建的意识形态。他
所论证其存在的上帝,并不就是传统宗教中那个喜怒无常。能任意祸福人的
人格神,其实也只是和其他事物的组成单位“单子”一样的一个“单子”,
不过是最高的、创造其他“单子”的“单子”而已,而且上帝也是必须按照
理性行事,不能违背理性任意胡来的。列宁在论到亚里士多德的神的观念时
曾指出:“当然,这是唯心主义,但比起柏拉图的唯心主义来,它客观一些, 


①参阅罗素:《莱布尼茨哲学评述》第二版序言, 
1958年伦敦版第Ⅵ—Ⅶ页。

离得远一些,一般化一些,因而在自然哲学中就比较经常地=唯物主义。”离得远一些,一般化一些,因而在自然哲学中就比较经常地=唯物主义。”
莱布尼茨的唯心主义和上帝观念,比起经院哲学的来,似乎多少也有类似的
情况。再如拿他的“前定和谐”和所谓“乐观主义”的观点来看,当然,这
也是唯心主义、僧侣主义的荒谬理论,并且历来最为人所诟病,如伏尔太在
其小说《老实人》中就对它作了极辛辣的讽刺和嘲笑,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