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法总比问题多》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办法总比问题多- 第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就在洛维格即将30岁的时候,灵感开始迸发了。童年的一个小小的赚钱经历出现在他的脑海里。    
         在他9岁时,偶然获悉邻居有艘柴油机帆船沉在了水底,船主想放弃它。洛维格向父亲借了50美元,用其中一部分雇了人把船打捞上来,又用一部分从船主手里买下了它,然后用剩下的钱请人把那条几乎报废的帆船修理好,再转手卖了出去。这样他净赚了50美元。他知道如果没有父亲的50美元,他难以做成这笔交易。洛维格发现,对于一贫如洗的人,要想拥有资本就得借贷,用别人的钱开创自己的事业,为自己赚更多的钱。    
      洛维格能选择的惟一办法,就是向银行申请个人贷款。在相当长的日子里,纽约的很多家银行里都能见到他忙碌的身影。他得说服银行家们贷给他一笔款子,并且使他们相信他有偿还贷款本金及利息的能力。可是银行对他的请求一一给予了拒绝,理由很简单,他几乎一无所有,贷款给他这样的人风险很大。希望像一个个肥皂泡般破灭。就在绝望之际,洛维格突然计上心来。他有一条尚能航行的老油轮,他把它重新修理改装,并精心“打扮”了一番,以低廉的价格包租给一家大石油公司。然后,他带着租约合同去找纽约大通银行,说他有一艘被大石油公司包租的油轮,如果银行肯贷款给他,他可以让石油公司把每月的租金直接转给银行,以分期抵付银行贷款的本金和利息。    
      经过研究,大通银行的经理们答应了洛维格的要求。当时大多数银行家都认为此举简直不可思议,把款贷给洛维格这样一个两手空空的人,等于是把钱白白扔进大海里。但大通银行的经理们自有他们的道理:尽管洛维格本身没有资产信用,但是那家石油公司却有足够的信誉和良好的经济效益。除非发生天灾人祸等不可抗拒的因素,只要那条油轮还能行驶,只要那家石油公司不破产倒闭,这笔租金肯定会一分不差地入账的。洛维格的思维巧妙之处在于他利用石油公司的信誉为自己的贷款提供了担保。    
         他拿到了大通银行的第一笔贷款,马上买下了一艘货轮,再动手加以改装,使之成为一条装载量较大的油轮。他采取同样的方式,把油轮包租给石油公司,获取租金,然后又以租金为抵押,重新向银行贷款,然后又去买船,如此循环往复,像滚雪球似的,一艘又一艘油轮被他买下,然后租出去。等到贷款还清,整艘油轮就属于他了。随着一笔笔贷款逐渐还清,油轮的租金不再用来抵付给银行,而转入了他的私人账户。


问题对应2:借助外力法第14节 借别人的钱,赚更多的钱(2)

         洛维格拥有的船只越来越多,租金也滚滚而来,洛维格不断积聚着资本,生意越做越大。不仅是大通银行,许多别的银行也开始支持他,不断地贷给他数目不小的款项。    
         洛维格没有就此满足,他有了一个新的设想:自己建造油轮出租。    
         在常人看来,这是极为冒险的举措。投入了大笔的资金,设计建造好了油轮,万一没有人来租,怎么办?凭着对船特殊的爱好和对各种船舶设计的精通,洛维格非常清楚什么样的人需要什么类型的船,什么样的船能给运输商带来最好的经济效益。他开始为一些顾客“量体裁衣”地设计一些油轮和货船,然后拿着设计好的图纸,找到顾客,一旦顾客满意,立即就签订协议。船造好后,由这位顾客承租。    
         洛维格拿着这些协议,再向银行申请高额贷款。此时他在银行家心目中的地位已与过去不可同日而语。以他的信誉,加上承租人的信誉,洛维格向银行提出给予他很少人才能享受的“延期偿还贷款”待遇,也就是说,在船造好之前,银行暂时不收回本息,等船下水正式营运后,再开始归还银行贷款本息。这样一来,洛维格可以先用银行的钱造船,然后租出,以后就是承租商和银行的事,只要承租商还清了银行的贷款本息,他就可以坐收源源不断的租金,自然而然地成为船的主人了。整个过程他不用投资一文钱。    
         洛维格的这种“空手套白狼”的赚钱方式,乍看起来有些荒诞不堪,其实每一步骤都很合理,没有任何让人难以接受的地方。    
         如果说洛维格的初步成功是靠了他的天才思维,那么后来他的事业跨上巅峰,多少还是靠了一定的机遇。    
         二战爆发时,也就是洛维格40岁的时候,他已经有了规模不小的船厂和码头。随着太平洋战争的开始和加剧,美国政府大量需求船只。洛维格和政府机构很快打上了交道,政府向他订购了大量的船只。洛维格的资本急剧地膨胀起来。    
         战后,美国经济开始走向繁荣。可是洛维格却逐步陷入了困境。因为政府大大地提高了对造船业的税率,各种各样的税赋像山一般沉重地压得这一行业的人喘不过气来。同时,工人工资提高,原材料价格上涨,形势逼人。就在此时,洛维格以他的远见,决定走出美国,向国外输出资本。    
         当时,日本政府积极恢复经济,正急需引进外资,以求发展。野心勃勃的洛维格把目光投向了那里。日本战前的海军重港、从前专门生产其主力舰、航空母舰的地方———吴港,因为战争的缘故,被美军夷为平地。工人们纷纷被遣散,造船厂也关门大吉了。当时日本人一心想重建它,但又不敢惊动美国政府,怕美国把吴港作为美军的军事造船基地。精明的洛维格猜透了日本政府的顾虑,便以私人的身份来到这里,向有关部门进行游说。他很快赢得了吴港地方官员的信任,跟他签订了造船协议,并向他提供了廉价的劳工和平价的钢铁。    
         洛维格租下了码头,不仅租金低廉,日本政府还给予他免税免赋待遇。吴港的发展给洛维格的产业注入了新的活力。他所造的船吨位越来越大,船队也越来越庞大。在世界各地的海域里,都有了洛维格的船只。    
         借钱生财,从小到大,从弱到强,洛维格可谓深悟经商之道。


问题对应2:借助外力法第15节 打好“借”牌

    借有几种方式:或明借或暗借,或正借或反借。但不管怎样都是为了打出一张“借”的狠牌,以便确保自己心想事成。    
    东汉末年,曹操在平定北方、统一中原之后,统率20万(号称80万)大军沿长江东进,企图迫使占有江南六郡的孙权不战而降,而后一统中国。    
    这时候,屡遭败绩的刘备已退守到长江南岸的樊口。受刘备的委托,诸葛亮只身一人前往柴桑会见孙权。诸葛亮舌战群儒,坚定了孙权迎战曹操的决心,于是,孙权和刘备结为联盟,联合抗曹,孙、刘的军队与曹操的军队在赤壁相遇,拉开了赤壁大战的序幕。    
    曹操军队不善水战,初次交锋,孙、刘占了上风。曹操命令荆州降将蔡瑁、张允训练水军,周瑜大会群英,巧施离间计,使曹操斩杀蔡瑁、张允。曹操失去善于水战的指挥,窘迫之际,将大船、小船或三十为一排,或五十为一排,首尾用铁环连锁在一起,这样,大江之上,任凭风大浪大,战船不再颠簸,曹操以为得计。      
    周瑜得知消息,决心用火攻打败曹军。但是,时值冬季,江上多西北风,若用火攻,不但烧不了曹军,反倒要烧了自家战船,周瑜为此坐卧不宁。诸葛亮能察天文地理,早已测知冬至前后将会有一场大东南风出现,于是自告奋勇,要“借”一场东南大风,助周瑜一臂之力。    
    周瑜惊喜若狂,又得大将黄盖以死相助,以“苦肉计”骗得曹操的信任。在东南风乍起之时,驾着十余只载满浇上了油和裹有硫磺、干草等易燃物的战船,在夜幕降临之际,迅速接近了曹操的战船。黄盖一声令下,点燃干草,十余艘战船在东南风的劲吹之下,犹如十余只火龙,直扑曹操的战船。    
    刹时间,江面上烟火冲天。曹操的战船连在一起,一船着火,几十只船跟着着火,曹操的水军士兵大部分被烧死、溺死在江中。火从江面蔓延到曹军岸边的营寨,岸边的曹营也变成了一片火海。    
    孙、刘联军乘势水陆并进,曹操从华容道侥幸逃得性命,20万大军损失殆尽。    
    让我们再举一个借势成事的例子:如果一个人后院起火,正好有风从背后来,结果可想而知。    
    1980年,美国总统竞选的决战是在共和党候选人里根与民主党候选人卡特之间进行,由于二人当时的实力旗鼓相当,因此他们二人展开了美国竞选史上最激烈的争夺战。    
    当时的卡特是已经当政4年的在职总统,但政绩并不突出,而且内政方面不能令人满意,国内通货膨胀加剧,失业人数猛增。人们对这些有关国计民生的问题十分不满,怨声载道。而这些正好成了里根手中的王牌,他集中火力攻击卡特经济政策失误,并耸人听闻地宣称他要消除“卡特大萧条”。    
    而这时的卡特也抓住广大民众关心的战争与和平问题,指责里根增加防务开支的主张是好战之举。    
    里根与卡特就是这样唇枪舌剑,拳来脚往,双方一时难决雌雄。    
    20世纪80年代的美国,广播、电视、报纸等大众传播媒介对人们的影响极为广泛。一个人的形象,在美国民众的心中往往占有重要位置,有时甚至直接决定了选民投谁一票。所以,总统选举,与其说是选民在选择候选人的政策纲领,不如说是在品味候选人的性格、智慧、精力、风度。在这方面,里根可以说是占据了得天独厚的优势。    
    在里根当选共和党总统候选人之后,他当年在好莱坞演过的电影,一下子成了热门,全国各地影剧院、电视台争相放映。这股里根影视热风,无疑替里根做了一次绝好的宣传。人们从影视中看到,当年的里根英俊潇洒、精明强干,而现在仍然生机勃勃、干劲十足,风度不减当年。这给人们留下了一个很好的印象。    
    在里根影视风兴起的同时,里根还借电视媒体极力展示自己的风采。在与卡特的电视辩论中,里根表现得能言善辩、妙语连珠,而卡特则相形见绌、呆板迟钝、结结巴巴。因此在投票之前关键性的一场电视辩论后,民意测验的结果,支持里根的人上升到67%,支持卡特的人下降为30%。1980年11月4日大选结果,里根以绝对优势大获全胜。    
    卡特本身就因失业人数猛增等原因,引起后院起火。正赶上与里根争夺总统,好莱坞电影之火终于把他烧得遍体鳞伤,“无颜见人”,从而退出了政治舞台。    
    可见,“借”是一张狠牌,就看你会不会打!


问题对应2:借助外力法第16节 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

    关于成事之借,有许多经典说法。例如,荀子说:“借助于车马的人,不必自己跑得快,却能远行千里;借助于舟船的人,不必自己善水性,却能渡江河。君子生性与别人无异,只是因为他善于借助和利用外物,所以就不同了。”荀子有“君子性非异也,善假于物也”的东方智慧,牛顿有“踩在巨人肩上”的西方智慧。    
    在成功学中,“借”的意义何在?在关系网中,“借”是核心。关系网是人际关系的重要部分。把握了“借力”这一核心,就把握了关系网的精髓,就有可能通过借力,完成从没钱、没背景、没经验向成功的转化。    
    古之“借风腾云”“借尸还魂”“借腹怀胎”“借名钓利”“借力打力”“借鸡生蛋”,无不是讲究一个“借”字,讲究借助外部力量而求得发展。帆船出海,风筝上天,无不是“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而人的成功,也需要借力。    
    香港,作为东亚四小龙之一,这颗最璀璨的明珠,就是凭借与外国的大公司合营,借别人的知名品牌,借用外国原材料,借用外国公司的销售渠道和销售市场,从事加工制造,从事出口贸易。凭借“借风腾云”的思维,迅速使香港走向了繁荣。    
    台湾巨富陈永泰说得好:“聪明人都是通过别人的力量,去达成自己的目标。”    
    一个人大部分的成就总是承蒙他人之赐;他人常在无形之中将希望、鼓励、辅助投入我们的生命中,从而激活了精神世界,常使我们的各种能力趋于锐利。    
    生命的生长,总依靠心灵从四处吸收营养,而这种营养,官能的感觉是不能觉察、不能测量的。从耳目中吸收进“力量”,而这种力量的吸收不是取道于官能的视觉、听觉神经的。一个成功人士,肯定有着良好的人际关系;一个成功人士的背后,肯定有着发达的关系网。    
    所以,一个人力量有多大,不在于他能举起多重的石头,而在于他能获得多少人的帮助。一幅名画中最伟大的东西,不在于画布上的色彩、影子或格式,而是在这一切背后的画家的人格中———那黏着在他的生命中,那为他们所传袭、所经历的一切的总和所构成的一种伟大的力量!    
    任何人一跨入社会都应该学会待人接物、结交朋友的方法,以便互相提携、互相促进、互相尊重,否则,单枪匹马绝对难以发展到成功的地步。    
    钢铁大王卡内基曾经亲自预先写好自己的墓志铭:“长眠于此地的人懂得在他的事业过程中起用比他自己更优秀的人。”    
    大部分人都有一种特长,就是善于观察别人,并能够吸引一批见识过人的良朋好友来合作,激发共同的力量。这是成功者最重要的,也是最宝贵的借人经验。    
    任何人想成为一个企业的领袖,或者在某项事业上获得巨大的成功,首要的条件是要有一种鉴别人才的眼光,能够辨识出他人的优点,并在自己的事业道路上利用他们的这些优点。    
    一位商界著名人物,也是银行界的领袖曾说:他的成功得益于鉴别人才的眼光。这种眼力使得他能把每一个员工都安排到恰当的位置上,并且从来没有出过差错。不仅如此,他还努力使员工们知道他们所担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