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一盏心灯》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点一盏心灯- 第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一律清除,改种自己新买的花卉。某日原先的屋主往访,迸门大吃一惊地问:‘那最名贵的

牡丹哪里去了?’我这位朋友才发现,他竟然把牡丹当野草给铲了,后来他又买了一栋房

子,虽然院里更是杂乱,他却按兵不动。果然冬天以为是杂树的植物,春天里开了繁花;春

天以为是野草的,夏天里成了锦簇;半年都没有什么动静的小树,秋天居然红了叶。直到暮

秋,他才真正认清哪些是无用的植物,而大力铲除,并使所有珍贵的草木得以保存。”说到

这儿,主管举起杯来:“让我敬在座的每一位、因为如果这办公室是个花园,你们就都是其

问的珍木,珍木不可能一年到头开花结果。只有经过长期的观察才认得出啊!”




刮胡子


   有个人到理发店,请小姐为他修面刮胡子,小姐为他涂上温温的泡沫,以那纤纤玉手,

一边扶着他的脸颊,一边为他以剃胡子刀修面。

   时值盛复,当那位男士陶然地仰着脖子刮脸时,瞥见理发小姐丰腴的胸腋之间,突然起

了邪念,愉偷地伸手去摸。

   岂知小姐又惊又痒,自然反应地收时躲闪之下,竟然忘记手上的利刃。一刀便割断了那

男人的气管,终于送医不治死亡。

   人们常在享安逸时,忘记了其间隐藏的危险,甚至得意忘形地兴起邪念,岂知那正是

“最要命”的时刻!




自度


   某人在屋檐下躲雨,看见一个和尚正撑伞走过。某人说:“大师,普度一下众生吧?带

我一程如何?”

  和尚说:“我在雨里,你在檐下,而檐下无雨,你不需要我度。”

  某人立刻跳出檐下,站在雨中:“现在我也在雨中了,该度我了吧?”

  和尚说:“我也在雨中,你也在雨中,我不被淋,因为有伞;你被雨淋,因为无伞。所

以不是我度你,而是伞度我,你要被雨度,不必找我,请自找伞!”说完便走了。

   老孙和老吴在同一家公司上班,由于工作不愉快,老孙毅然辞职,自己出外创业,几年

下来居然拥有了一家小行号。

  早也就工作不愉快的老吴打电话给老孙:“帮帮忙,让我到你公司混口饭吃吧!”

  “你在原公司不正做得好好的吗?”老孙说:“你不需要帮忙啊!”

   老吴立刻辞去原来的工作,井再打电话给老孙:“我现在失业了,可以收容我了吧?”

  “我当初在那里做得不愉快,出来艰苦创业,才能有今天。”老孙说:“你应该也努

力,去开创自己的事业,怎好捡个现成的呢?”

  老孙没有收容老吴。




古董


   某日,一位古董商到我家里做客,我便尽出所藏,请他鉴赏评价。

   我拿出的第一件东西,是块田黄印石,长约四寸。

  “这值不了什么钱!”古董商说;“因为上一段有裂纹,下半截有杂质,只有中间一小

块完美。”

  “我当年是以高价买的!”我大吃一惊。

  “你听我说完哪!”古董商笑着说:“你如果把上下两截锯掉,只留中段,价钱就倍于

此了。”

  接着他展开我收藏的一幅古画:“是名家手笔,可惜右边破损了一块,修补之后总是看

得出来,倒不如将右侧整个切除,价钱要比补了之后还高得多。”

  最后,我取出了传家之宝的黄磁盖碗。

  “这个盖子早该扔了。”古董商一见便说:“不连盖子,要比连盖子,容易卖,价钱也

好。”

  “怎么会有这种道理呢?”我很不服气:“有盖反比无盖来得便宜?”

  “当然!因为盖子有缺损,你想想看,当买主看到这件东西,发现盖子已破,还会买

吗?”他把盖子放在案上,并将碗捧到我的面前:“可是这样子,几人知道还有个盖子呢?

于是买主只当那是只完美无缺的碗,而会爱不忍释了!”

  “同样的道理!”他又指着印石和画说:“你切去杂质之后,大家只见那是块难得温润

美好的田黄,有谁知道原来要大得多;而那画没几人看过,切了边仍是不错的构图,谁会想

到已比原作少了半截?”

  “人们为什么总会注意那小小的疵缺,而忽略大体的美好;为什么宁可被骗,也不愿接

受那有缺陷的事实呢?”我感慨他说。




菩提树


   我家巷口的路边种了一棵菩提树,这是在纽约少见的一种树,大概也正因此,树旁特别

支撑了木架,使它能不怕强风,长得郁郁葱葱。

   今年夏天,正该是菩提树最繁茂的季节,不知怎地,那树却突然枯死了,似乎每个路过

的人,都为它的凋零投以惋惜的目光。

   这一棵从小就被特别照顾,向来因为木架支撑,而未曾倾倒过的树,为什么长了十多

年,几乎要成为一棵大树时,却一下子死去了呢?

   有一天我特别走近它,抚摸着它那依然细腻光滑的树皮,做深深的悼念,突然发现树皮

上竞被人割了一小圈裂口。“是谁杀了菩提树?”我沿着刀痕转到树的另一侧,发现居然是

一根绑在支架上的铁丝,想必是当菩提树幼小时,为了保护它而拴上的,岂料随着树的生

长,人们竟忘了那一圈铁丝已经不再适用,渐渐铁丝陷人材皮,大家更难以觉察,直到此刻

我发现,却已经迟了。

   许多对孩子的呵护,或当孩子幼小时,为了保护他们,所灌输的片面观念和加诸的束

缚,如果不能在他成长中,逐渐给予解释,常会对孩子造成终身的伤害。对树、对人,道理

都是一样的。




张大师的哲学


   张大师住在山边,有一次台风涨水,冲破了他的前门,家人正拿着木板砖石想去阻挡,

却被大师阻止。

  “前门不必挡,但是快把后门打开。”

   果然那山洪由前门进,在院子里打个转,又由后门流出去,院子里虽然有水,但只是流

过,始终没有积深。

  台风过去了,家人前来报告:

  “房子里只溅进了一点点水,古董字画毫无损失,唯有几卷立在门边的宣纸浸上了水

渍。”

  “把宣纸摊在地上,并用水将纸整个喷湿。”张大师又下了一道令人不解的指示。

   可是当家人照办,那宣纸被喷湿,风干之后,原先的水渍居然全不见,再经电熨斗一

烫,简直平整如新。

  “水怎么流进来,就让它怎么流出去。怎么浸渍,就让它怎麽消除?”张大师抚须笑着

说。

  台南市的天坛内有一块“奇匾”,上面只有一个大字,而且简得不能再简——那是个

“一”字。

  “一”看来虽然普通,其中的学问却太极了,它代表起头的数字,也形容从头至尾的完

全;是极小,也是至大。

   人不过一口气,一条命,从一步步地习走,一日日地长大,一心一意地追求理想,一仰

一俯、一吞一吐地生活,到有朝一日的功成名就,或一失足成千古恨地落败;而后一天天地

老去,终于一了百了地完此一生,一无所有的归向一片虚元……

  一,不可一以观之。

  一,不可以一观之。

  一,不可观之以一。

  一,不可以之一观。

  一者,一也!”




真善人


   汤姆以爱鸟闻名,每当大雪之后,唯恐鸟儿们找不到食物,他总会在院里摆上一盘谷

子,但令他邻人不解的是,只有漂亮的红冠鸟和蓝鹊常在汤姆的盘里安然进食,至于乌鸦和

麻雀则往往吃不了几口,便惊飞而去。

   日久之后,大家才发现,原来只要不漂亮的鸟去吃食,汤姆就会又叫又跳地把他们赶

走,遇有美丽的禽鸟光临,汤姆则躲在百叶窗后静静观察,唯恐惊拢了嘉宾。

   南酋以爱小孩闻名,她甚至通过教会儿童福利基金会,认养了一个非洲的孩子,并定期

汇款过去,但是每当朋友提起这件事,南酋就会长长地叹口气,十分遗憾地说:“只可惜我

认养的是个黑小孩,如果他能长得白些该多好。”

   查理以慈善家闻名,经常带着糖果和玩具到孤儿院去,但是在路上遇见乞讨的人,他从

不施舍,甚至阻止同行的人掏钱,他挡在乞丐前大声地喊着:

  “这人必定是假装可怜的样子,只怕给了钱,反让他拿去吃喝嫖赌。”

   人们为什么即使在行善的时候,还常怀有偏见、歧视和猜忌?如果施善者不能坦荡无

私,还能算是真善人吗?




知音


   黄老先生很爱说笑话,但是讲来讲去都是同样的内容,而且最麻烦的是,他永远记不得

对什么人说过,于是才对某人讲完,过两天又会再说一遍,起初大家都装作没听过的样子,

勉强笑几声,次数多了,渐渐的不堪其拢,一个个躲着老先生,非不得已地撞上,也都装作

有急事地匆匆走开。连他自己的儿孙,都在老先生刚启口时,便道出笑话的结尾,硬把老先

生的兴致顶回去:“您的笑话,已经讲了一万遍了。大家都会背了。”

   一盆接一盆的冷水浇下来,一双又一双带着嘲笑的眼神送过来,最亲切、幽默,而爱说

笑话的黄老先生,反而成为世界上最寂寞的人。

   偶然的场合,黄老先生遇见了一位高瘸子,两人居然不但年纪相若,而且出奇地投缘,

高瘸子正是个最爱听笑话的人,不论黄老先生说什么笑话,也不在乎他重复了多少遍,高瘸

子都会笑得前仰后合,甚至敲桌子、打板凳,把茶喷得满身满地,再频频追问:“到底哪里

得来这么精采的笑话,怎么我从来都没听过?”其实他听过,听过了几十遍,只是因为健忘

症,不出两天,便忘得一干二净。

   从认识高瘸子,黄老先生便快乐了起来,无论刮风下雨,每天总要去找高瘸子摆上一阵

龙门,否则连睡觉都不安稳。岂料某日大雷雨,老先生过街的行动稍慢,被一辆急驶的摩托

车撞倒,当场昏迷,送医院没几天便死了。

   出殡那天,不常见的朋友都到场,唯独不见高瘸子,有人事后打听到地址,跑去问这位

黄老先生不可一日不见的知音,为什么这样没有人情。

  “黄老先生?我不认识他啊!我从来没见过这么一个人。”高瘸子迷惑地说:“我已经

多年不曾听过笑话了!”




最成功的愿望


  一家人吃年夜饭

  “谈谈你们的新年新愿望?”父亲对三个孩子说:“看看谁的最高明。”

  “我的愿望是样样考第一!”刚进国中的大儿子说。

  “我的愿望是希望能不惹爸妈生气!”就读高年级的二儿子说。

  “我没有愿望……”小女儿讲。

  大家都瞪大了眼睛。

  “我只知道要存钱买一套故事书。”

  每个人都报以最热烈的掌声,因为当别人待在“愿望”时,她却已经决定要“做”。




破庙之争


  三个和尚在破庙里相遇。“这庙为什么荒废了?”不知是谁提出问题。

  “必是和尚不虔,所以菩萨不灵。”甲和尚说。

  “必是和尚不勤,所以庙产不修。”乙和尚说。

  “必是和尚不敬,所以香客不多。”丙和尚说。

   三人争执不下,最后决定何不留下来各尽所能,看看谁最成功。

   于是甲和尚礼佛念经,乙和尚谍沐重建,丙和尚化缘讲经。果然香火渐盛、诣客不绝,

恢复了旧观。




誓死不“偷”


   有位老先生为人征婚,并致贺词,但贺词的稿于是别人捉刀的。

   老先生扶着眼镜,一个字、一个字地念,眼看到了结尾,老先生特别提高嗓门:“祝你

们白头偕老,誓死不偷!”

   全场宾客哗然,机警的司仪赶快趋前凑到老先生耳边,“您讲错了,是誓死不

‘渝’!”

  老先生头一场,没好气地大声说:

  “这年头不渝管什么用,只要不偷就成了!”




众口铄金


   当我初到美国时因为住在新泽西,每次来往曼哈顿总要搭一个小时的巴士。那巴士上的

乘客,由于大多数都是每天同一时间搭乘,彼此知之甚详,简直亲如家人,跟司机更是称兄

道弟,不但一路上话家常,而且向司机奉烟。

  “前面牌子写着法律规定不准抽烟。不准与司机交谈,为什么你们都不遵守?”某日,

一位坐在后面,想必是初次搭车的年轻人,大声的抗议。

   全车的人都愕然了,井同时转过脸盯着他看,空气凝固了一下子。

  “因为他是司机,路平而且直,如果不跟他说话,容易打瞌睡。”终于有人开口,并引

起一连串的附和:

  “因为他开车,需要提神,所以能够抽烟。”

  “这是为了我们大家的安全,如果你看不惯,以后最好不要搭这班车。”

   青年人沉默了、瑟缩了,退怯的眼神移转向窗外。

   车子里恢复了乘客与司机的高谈阔论,又有人奉上香烟。




疼痛


   当我们还是幼儿的时候,对疼痛非常敏感,轻轻跌一跤,就会忍不住地哭叫,但是只要

父母的几声安慰和爱抚,就好了。即使真受伤,也因为年纪小,很快就能痊愈。

   可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各方面都变得迟钝,有时不经意间觉得某处疼痛,细细检视才发

现撞得青紫了一块,但何时受伤,却完全没有印象。而且由于年纪大,常要好一段时间才能

恢复。

   人就是如此,当我们幼年时,受不了些许伤害,但是来得疾,也去得快,仿佛极重的伤

害,一下子就能消失。而当我们年长,对什么都变得迟钝,虽是那不经意间给予我们的打

击,却要许久才能康复,且依然在天阴雨湿或夜阑人静的时刻,带给我们身体与心灵上的隐

隐作痛。




新人新政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