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辩论词名篇快读_李天道》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中国辩论词名篇快读_李天道- 第4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严嘉:所以我要不断地注意修身自己呀!曾子为什么说“吾日三省吾身”呢?所以,我再次想请问对方辩友,你们说内因没有的话,那恶花为什么会从善果里产生呢?

  王信国:我来告诉大家为什么会有,这是因为教育跟环境的影响吗!我倒请对方辩友直接回答我们问题嘛,到底人世间为什么会有善行的发生,请你告诉大家。

  姜丰:我方明明回答过了,为什么对方辩友就是对此听而不闻呢?到底是没听见,还是没听懂啊?

  许金龙:你有本事再说一遍,为什么我们听了,从来没有听懂过呢?我想请问对方辩友,您说荀子说性恶,但是所有的学者都知道荀子是无善无恶说。

  蒋昌建:我第三次请问对方辨友,善花如何开出恶果呢?第一个所谓恶的老师从哪来呢?

  吴淑燕:我倒想请问对方同学了,如果人性本恶,是谁第一个教导人性要本善的?这第一个到底为什么会自我觉醒?

  季翔:我方三辩早就解释过了,我想第四次请问对方辩友,善花是如何结出恶果的?

  王信国:我再说一次,善花为什么结出恶果,有善端,但是因为后天的环境跟教育的影响,使他做出恶行。对方辩友应该听清楚了吧?我再想请问对方辩友,今天泰丽莎修女的行为界上盛行好的行为,为什么她会做出善行呢?

  季翔:如果恶都是由外部环境造成的,那外部环境中的恶又是从何而来的呢?

  蔡仲达:对方辩友,请你们不要回避问题,台湾的正严法师救济安徽的(遭)大水(灾害的人),按你们的推论不就是泯灭人性吗?

  严嘉:但是对方要注意到,8月28号《联合早报》也告诉我们这两天新加坡游客要当心,因为台湾出现了千面迷魂这种大盗。

  许金龙:我们就很担心人性本恶如果成立的话,那样不过是顺性而为,有什么需要惩罚的呢?

  蒋昌建:对方终于模糊了,我倒想请问,你们开来开去善花如何开出恶果,第五次了啊!

  妙语佳言

  善花如何开出恶果呢?第一个所谓恶的老师从哪来呢?

  如果恶都是由外部环境造成的,那外部环境中的恶又是从何而来的呢?

  如果人性本恶,是谁第一个教导人性要本善的?这第一个到底为什么会自我觉醒?

  论辩技巧

  纵观以上辩论,反方确实强于正方,首先在于逻辑思路清晰,其次在于整体配合好,前赴后继。更重要的是尽管反方并没有提出什么深刻的理论,但能紧紧抓住对方的弱点,全力进攻,即反方整体上体现出了一个鲜明的辩论技巧特点——攻其一点,不及其余,因此能牢牢掌握主动权。在辩论争夺中,无论哪一方都随时有可能在不经意间露出破绽,但露出破绽并不意味着就失败了,只有破绽被人抓住不放了才可能致败。所以,作为辩手,发现对手破绽才是攻其一点的始发点。一旦对手的立论露出破绽,就应乘隙攻击之,甚至长驱直入,直捣敌手黄龙门,给对手以难以回旋的沉重打击。

  从以上辩论看来,“善花如何结出恶果”正是“人性本善”的悖论,所以,这句话一旦成为疑问句来反问正方,正方确实不容易作答,这就是要害。“你们的善花是如何结出恶果的?”季翔紧抓住对方的弱点逼问。正方吴淑燕驳道:“我想先请问对方同学,您的教育能够使你一辈子不流露本性吗?如果您不小心流露本性,那我们大家可要遭殃了。”显然,正方在回避对方的问题,这是一种示弱的表现。严嘉当即反驳:“所以我要不断地注意修身自己呀!曾子为什么说‘吾日三省吾身’呢?所以,我再次想请问对方辩友,你们说内因没有的话,那恶花为什么会从善果里产生呢?”既回击了对方的发难,又承接了前面的提问,整体配合感很强。正方王信国回答:“这是因为教育跟环境的影响吗!我倒请对方辩友直接回答我们问题嘛,到底人世间为什么会有善行的发生,请你告诉大家。”回答太简单,丝毫没有说服力。蒋昌建则步步紧逼:“我第三次请问对方辨友,善花如何开出恶果呢?第一个所谓恶的老师从哪来呢?”正方许金龙回答:“我们就很担心人性本恶如果成立的话,那样不过是顺性而为,有什么需要惩罚的呢?”沿此思路继续下去,极有可能置反方于不利的地位。反方可能感到了这种不利,因此蒋昌建又提出老问题以摆脱正方的思路:“对方终于模糊了,我倒想请问,你们开来开去善花如何开出恶果,第五次了啊!”反方复旦大学队抓住此要害在自由辩论中,反复问了五次,问得正方烦了,观众笑了,也便不及其余了。可想而知,反方这一招使正方的锐气大减,失败的阴影自然也就光顾他们了。由此可见,善于抓住要害,攻击要害,在辩论中就能如鱼得水,潇洒从容,把对手的思路置于自己的控制下,并能给对方致命的一击。

  相关链接

  在本届国际大专辩论会上,复旦大学队一路过关斩将,所向披靡。

  8月25日,初战剑桥大学队,辩题:“温饱是谈道德的必要条件”。才一开口,正方剑桥大学咄咄逼人,一连扔出了十个问题。压力面前,只见一辩姜丰不慌不忙,阐明反方基本立场,二辩季翔开始揭露对方立论中的诡辩术,三辩严嘉则旁征博引,出语幽默,给观众带来了一次次的智慧冲击和愉悦享受。自由辩论阶段,复旦队员攻势凌厉,使剑桥辩手频出破绽。

  对方三辩急了:“对方没有驳倒我方论点,说明我方论点成立。”这时,好一个季翔,迅速作出反应:“如果你认为观点成立就成立,那还要场下那么多评委干什么?”初战告捷,当地媒体就纷纷评价复旦,“显示出了冠军的实力”。

  8月27日,再战悉尼大学队,论辩“艾滋病是社会问题,还是医学问题”。复旦学子以大量事实支撑“艾滋病是社会问题”的观点,又抓住了悉尼大学队的不少纰漏,终使对方无力招架,再获胜利。

  8月29日,企盼已久的决赛终于到来,复旦与台大这对“冤家”再度聚头。究竟是“人性本善”,还是“人性本恶”?历代哲人论辩不休的古老辩题,在当今青年学子的头脑中又会得到怎样的理解和阐述,在他们的舌下焕发出怎样的光彩?观众们没有失望,他们看到了广博的知识、严密的逻辑。“人性本恶,为了不在互相争斗中都毁灭,就必须建立一个游戏规则,于是就有了权衡制约,这就是人类善的发端。”对“人性本恶”的观点,复旦学子理论架构完整,言辞清晰。而对方却没有阐述明白“如果人性本善,那么善花是如何开出恶果的?”这一问题。两相比较,复旦已占尽优势。他们听到了机智、幽默的语言。“对方辩友,你要对金庸小说《天龙八部》中的四大恶人谈什么人性本善?”“如果鸡蛋没有缝,苍蝇怎么去叮?人性中没有恶根,世界上何来那么多恶人?”……如大珠小珠落玉盘,话音一落,便引得场内“掌声与笑声齐飞”。唇枪舌剑中,辩手们的个性特点展露无遗:姜丰不温不火,季翔严肃理性,严嘉口齿伶俐,蒋昌建成熟稳重。自由论辩阶段,他们配合默契、错落有致,既体现了“流动的整体意识”,又营造出排山倒海的气势,令观众频频叫好,为之激奋。
txt?小?说?天堂



第57章 知难行易还是知易行难


  南京大学队辅仁大学队

  1995年

  背景导航

  这篇辩辞选自1995年国际大专辩论赛总决赛。辩题是知难行易还是知易行难。

  正方:南京大学队——知难行易。一辩:钟婳婳;二辩:邬建敏;三辩:韩璐;四辩:杨蔚。

  反方:辅仁大学队——知易行难。一辩:顾振豪;二辩:林立书;三辩:刘伯彦;四辩:

  林正疆。

  比赛结果:南京大学队战胜辅仁大学队夺得冠军。辅仁大学队四辩林正疆获得“最佳辩手”称号。

  1990年第三届亚洲大专辩论会大决赛上,南京大学队执“人类和平共处是一个可能实现的理想”这一正方观点负于台湾大学队,与冠军擦肩而过。时隔五年,南京大学队卷土重来终一举夺冠,夙愿以偿。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本次比赛选手组合很有趣,一边是“长袖善舞,中帼不让须眉”,另一边是“好奇勃发,好男要跟女斗”。此次南京大学队参赛选手为四朵金花,巾帼不让须眉,为人们所津津乐道。

  在辩论的立论中,反方一辩引经据典,增加了对手辩驳的难度。在自由辩论中,正方反客为主变被动为主动成为了本场比赛极为精彩之处。

  辩词精选

  反方一辩:……接下来让我从这两方面,分别论述“知”和“行”之间的关系。第一,环顾当今社会,教育、科技日渐普及,但是人们的道德行为却是日益堕落。所谓吃、喝、嫖、赌、抽、坑、蒙、拐、骗、偷,社会不安的秩序才是我们所应当面临的问题。这时我们不禁怀疑,真的是知难行易吗?难道是知识教育文化不够?难道问题不是出在具体的落实与实践方面吗?我们难道不知道所谓的仁义礼智?我们难道不知道所谓一般的公民道德吗?传统儒家告诉我们什么,所谓:“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孟子不也说“仁、义、礼、智”是人之四端吗?王阳明先生更告诉我们,今天所谓的良知是本心所固有的,是生而有之的。因此对于为人处世的一些基本道理,对于所谓一般的佛理道德,这些都是我们本来就知道的,良知更是我们本心所拥用的。这难道不是很清楚很简单的吗?难在哪里呢?难在“行”啊!难在具体的实践方面。由于人心的懈怠,由于外在环境种种的限制以及变数,所以说行难更甚于知难啊!从第二个方面——科学经验方面来说,也是知易行难。顶夸克在物理学上早就能够论证出所谓顶夸克粒子的存在,但是还必须等到加速器产生,我们才能确切真实掌握住这样的概念。爱因斯坦发明相对论后,人们却要经过一段长时间的艰辛过程才能创造出原子弹。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发现,一般的通病是什么?一般的通病就是:说是一回事,做又是另外一回事。所以我方才要在这里解析什么是知难行易,什么是知易行难。唯有认清知易行难的情况,才能够认清什么情况你不是不知道,你只是不愿意去做。所以知不单只是知,行也不单只是行,知行必须相互配合。所以明白了知易行难的道理之后,我们就要对症下药,希望能够药到病除!谢谢大家!

  。。。。。。

  反方:我们要请教对方辨友,今天基本上任何一个中国人或者说任何一个种族的人都知道杀人者死,或者都知道杀人是不对的,“知”是如此容易,那么为什么还是有那么多人无法克制内心的欲望而去杀人呢?所以说“行难”啊!

  正方:对啊!那些人正是因为上了刑场死到临头才知道法律的威力、法律的尊严,可谓“知难”哪,对方辩友!

  反方:古人说“蜀道难,难于上青天”,是说蜀道难走,“走”就是“行”嘛!要是行不难,孙行者为什么不叫孙知者?

  正方:孙大圣的小名是叫孙行者,可对方辩友知不知道,他的法名叫孙悟空,“悟”是不是“知”?

  ……

  反方:……那么每一个抽烟的人都知道吸烟有害健康,因为他光看烟盒就知道。按对方辩友的说法的话,一定要有人抽烟抽死之后,他才知道,他才真的是知道,不然的话,他没死之前他都不知道。

  正方:对方辩友看来您还是对吸烟的人知之不深啊!他们更知道“饭后一枝烟,赛过活神仙”哪!

  反方:如果按照对方所说的知难行易,原则出现后那接下来的步骤应该是很简单的。那么,两千年前柏拉图告诉我们一个“理想国”的境界到今天为什么还没有出现?

  正方:对方辩友,那是因为我们还没有找到达到理想国的正确的方法和途径,还是知之不深呀……

  反方:对方说(实现)“理想国”是没有办法,那马克思早就说过建设共产主义的理想和实行步骤,为什么仍然需要毛泽东、邓小平先生的致力改革?中国为什么现在还处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行”难道不比“知”还要难吗?

  正方:对方辩友,难道您没有看到吗?在我们提出改革的正确策略和方法后,中国十七年的改革可是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哇……

  妙语佳言

  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

  那些人正是因为上了刑场死到临头才知道法律的威力、法律的尊严,可谓“知难”哪。

  要是行不难,孙行者为什么不叫孙知者?

  孙大圣的小名是叫孙行者……他的法名叫孙悟空,“悟”是不是“知”?

  论辩技巧

  在立论中,反方一辩的辩辞,体现出一个非常明显的特点,那就是引经据典,以理穿幽。

  在辩论中,合理地引用典故、警句、格言,不但能对对方起警示作用,而且具有借力服人的功用。因为现实生活乃至社会芸芸众生,往往是能者之上有能者,谁也不敢轻易地妄称自己的言论就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所以,用警句出招,正是一种绝妙的弥补。

  反方一辩这段辩词中引用了警句名言,在展示其才华的同时,也达到了一定的雄辩的效果。

  在的辩辞里,就引用了“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仁、义、礼、智”,王阳明良知理论等经典名言和顶夸克与爱因斯坦等经典事例,引发出真正的“话外音”,发挥了经典词句中“幽微穿溟滓,飞动摧霹雳”的雄辩威力,增加了对方的辩驳难度。

  在自由辩论中,正方反客为主变被动为主动成为了本场比赛极为精彩之处。如在第一个回合中,反方以“知法容易守法难”的实例论证“知易行难”:都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