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阴阳学》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人性阴阳学- 第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行。    
    急功近利便导致了流行事物的诞生。    
    一个人命运多舛,才想起拜佛,一旦顺风顺水起来,就会把本事移到自己身上。不会平日就注重向佛,以为这佛能给他带来钱财和好运。一个人想到饥饿,首先是向别人磕头求乞,只要能马上填饱肚子就可以,也不会去想平日是否得罪过这个人。牺牲自己,幸福别人,是国人人性追求的最高境界。佛就是这样的,既能满足你无时无有的需求,还要承受你平日对他的冷落。佛既非人,却要求他富有人性,因为他需为人活着,不管他自己愿意不愿意,这对人来说无关紧要。信佛便成一门永远给那些在尘世得不到实物的人以恩赐的流行职业。流行是因得到得不到的好处而界定,而非一个人的情感期望或兴趣所致。因图实惠而产生追寻流行的特性,而在某一个阶段流行什么,只不过是一朵浪花而已。    
    对流行的顺应却常常使人忘记了对流行的尊重,而对流行物去趋炎附势。而力挽狂澜的人是什么都可以得到的,但国人对流行的屈服已成实务的依赖。社会之好勇的正义之士,常为某项被冷落已久的东西突然获得大众的青睐而热血沸腾,比如人们突然对有知识的人讨好起来,便认为人类有救了,知道了知识的重要。这同一家父母有众多儿女,其中一个能为父母分担全部的责任,父母便要求别的儿女也要向他看齐,别的兄弟姐妹就得向这其中一个讨好,以换取父母对自己的欢心一样。且不论这知识是否有用无用或这其中的一个儿女是否愿意不愿意,只要能及时满足他人的需要就行。文人也罢、商人也罢、知识分子也罢,只要你能满足公众的期望,便会赢得公众的逢迎。如果你偶然做错了几件事也是可以原谅的,只要你不要绝了人们对你的期望就行。这如家中儿女中那个支柱儿女,一旦成为父母眼中的支柱,便可以多得些好处和自由,哪怕你欺负了兄弟姐妹也可以得到父母的原谅,只要不去动不承担支柱责任的念头就可以。    
    国人对流行是一种可以嗟来之食可以不费力气的需要,对流行物即流行职业便成了一种具体的依赖。因为人的需要太丰富和繁多,所以不论哪份职业也无法满足这种全能需要,甚至佛这门职业也做不到,其结果就是人们对流行职业家的无情抛弃。流行职业家自己刚被人哄得醉生梦死,一瞬间却不知道自己魂归何处,便诅咒大众的人心不古。不过他们起码还有个职业,不管过时不过时。可怜的就是那些一心一意照父母的喜好去讨好和学习那个被父母提拔的兄弟,却不知道那个兄弟在无形中已因不能满足父母太多的期望而失宠了;虽然失宠,起码捞了个孝道的名声,而自己什么都不是。    
    又如那些因为作家文学家吃香,便拼命去翻书本,向作家学习,却突然发现作家文学家没有人稀罕了;人家起码还有个作家和文学家可以当帽子戴戴,而自己写的东西、下的功夫恐怕超过了作家和文学家,却到头来什么都不是,便有了一种上当受骗的感觉。因为流行职业欺骗了他们,他们在仇视这些流行职业的同时,也捎带仇视了自己,接着就会上进一些,运用国人之察言观色的本领,看风使舵,看到底哪份流行职业将会到来,以便自己早做准备,先别人一步。其实你自认为占了光,这个流行职业却不流行了。人也便越发的忙碌,越发的看风使舵到不择手段的地步。    
    对流行职业家的追逐、导致的捧杀,使流行职业更趋流行化,无异成了一种集体自杀行为。公众却无意去抛开流行职业而生存。比如经济改革使经济学家成了一门流行职业,便有无数的人想做经济学家了。殊不知全国三十多个省(直辖市)、一百多个部委(相应机构)和一千多所高等院校,平均每一个省市、每一家部委、每一个院校都有一至二个经济研究单位,或中心或院或所或室,每一个单位至少有五个以上的经济学家,近十万人,还不算新加入的若干少数和兼职经济学家,这经济学家便有着著名、不著名的区别。还有很多人在默默耕耘着,以期早一日成为一个经济学家乃至著名经济学家,因为到那一天自己就会名利双收,如现在的经济学家去经商去做官一样,都有一本资产证书。    
    其实国人又中了流行的圈套,经济学家增多并不能保证你能赚钱,就如女人多了并不能使男人更幸福一样。    
    东欧地区的经济学家数量超过了其他国家,经济照样暗无天日;美国经济学家也只不过千把人;而日本,压根儿对经济学家这个称呼都模棱两可。看来这流行职业解决不了任何问题。商人对于国人来说,也是门职业,能满足人的实际需要,等人们感觉到钱也不能解决任何问题时,这门职业也会过时的。    
    鞭炮的消失使街道变得冷落和沉寂,这无声之处其实很难胜有声之处的舒展。确实也是,过年并没有什么特别。    
    


第一篇 人性的观念和生活的痛楚鞭炮的声音

    鞭炮的消失使街道变得冷清和沉寂,如公子不声不响地进入了小姐的后花园,总想弄出点声响让邻居知道,但还得想到退身之路也就作罢。这无声之处其实很难胜有声之处的舒展,只是不得已而为之。    
    这鞭炮对于春节有如那毛驴被赶着出圈,出也得出,不出也得出,农夫的鞭响只是毛驴出圈过程中的点缀而已,没有多少实际意义。于是这鞭炮响与不响,春节是一定要过的,也许没有了鞭炮,吃在口里的饺子才会滋味深长。    
    国人对鞭炮的爱戴只因为想听那个响声,所以便接着制造了一个气球之类的东西,供自己打气使其爆破。这气球除了比点燃鞭炮多了一些程序以外,就是它是被气憋破的,同那实心的爆竹有着很大程度的不同:实心的爆竹可以使人想到流弹和没有来得及排除的地雷,这是危及人命的;而气球内装的是气,便让人联想到炮声,在很远的地方开花,于自己是安全的。同时也因为这内里憋足的气一下子爆破,让人感觉到受了旧年的许多窝囊气,有了机会发泄出来,确是扬眉吐气的日子。新年便痛快了许多,这办法端的好处多多。    
    只有一点,这是事后的残余。爆竹响后,碎纸屑遍地都是,不过这纸屑使人平添了一些喜庆的痕迹,使得春节的气息能多留一些日子。可气球响后,也会留下那让人一不小心踩上就会摔倒的碎塑料皮,提醒你新年要对自己的生存问题小心翼翼,免得摔倒。除此之外,还有一个不可忽视的特点:爆竹响起,烟尘会污染空气,呛了喉咙;而气球响后,内中的气不知是不是人在旧年的郁闷之气。倘若是这样,这气虽然不会呛人,但内含了许多的传染细菌,却要让更多的人分享,就要考验人的免疫能力,自然这空气还是被污染了。这就要提醒现代的人们不但要防止烟火污染了空气,还要提防气流混合后污染了心境的纯净,也许前者并没有后者那么危险,但国人只是想听到那一个响声,管它放出来的是什么则没有人去关心的。如果以声响来区分日子的新旧,气球和爆竹没有什么不同,这一年一年的,并没有因此而多增加欢欣的意味。所以这气球的命运绝对不会如那爆竹一样盛行,因为人的气是有限的,出完了气这新的一年怎么过?不妨在吹气球的时候,留下一口气鼓舞一下肺腑,这是最关键的。    
    鞭炮的消失似乎还同春节之节日气氛的日渐淡化有关。如果在苦难的岁月盼望过年是为盼一个好年头的话,现实似乎已经做到了。十几年前的春节,人们把积攒了一年的白面大米细粮给吃光,以此来确认过年的好处,现在已经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而失去。人们似乎每天都可以过过去只有过年才有的待遇,鞭炮的告别基本上已没有了旧日过大年的蛛丝马迹。且不去看幼时过年还有一个期盼就是穿新衣服,有时,一件新衣服要过好几个春节才会变成日常服装,那种盼望和喜悦今人恐已难以理解。因为现在你平日已经把新衣服穿尽,到了过年反倒不知道该穿什么好了。如果从衣服的新旧来判断春节的氛围,十有十个人会发生错误,因为这过年的服饰往往比平时还要随便,甚至鞋油都懒得往灰蒙蒙的鞋面上擦。因为这一年太累了,累得人们已失去了对节日的感觉,人比时间还要无情。因为人们对熟悉的东西已太过熟悉,而对新发生的东西也不抱多大的希望。人们已对一切感到麻木,惟一的感觉就是为了新一年里心情好过一点,需要借此疏通关系,便为送礼还人情找了一个无可非议的台阶,不管受方还是送方都乐得有这个机会。随便也苦了那些没见过春节之旧日面貌的后辈,过年就是代其父母做了出纳,别的似乎找不出不同。    
    国人远离了感觉而同机器有了关系。机器停的时间长了就会生锈,人休息的时间长了可能也会出毛病,这是现代人对休息的恐慌,甚至春节也不能放松对恐慌来临的警惕,春节便成了多余的东西。    
    喜庆气氛的失去因为生活富裕所致,看来人们对富裕的好感已远远超过了对喜悦的热情。人可以不去求得欢乐或者痛苦,只要能赚到很多的财物就可以达到一个人的目标。同金银财宝相比,喜悦的节日真是可有可无的东西。这大概就是国人的心态,可能越来越淡漠这个一年一度的节日,拿之当平常日子过。    
    确实也是,过年并没有什么特别,你如果问一个人,这个春节你高兴吗?他肯定说:没有钱怎么高兴得起来。同以前的穷日子比起来,现代人都成了富翁,可这些富翁却将永远不快乐,因为人们已经失去了对快乐的感觉。你如果再问一句,怎样你才会快乐,便会听到一句:有很多很多的钱。这就是现在的国人。春节给不了他们什么,因为无用也就自然遭到慢待和轻视,并视为可有可无的事情了。    
    再说人过一个春节就等于朝坟墓近了一步。因为死亡的确不是值得庆贺的事,假如人们会在春节和长寿面前选择,人们肯定会拒绝春节,因为春节非但不能让人高兴,甚至还是一个不祥之兆,这爆竹在新年来放恐怕有恫吓死亡而给自己鼓气的意思。那味儿有点火星,百鬼也难以近身了。而这气球对百鬼是个新生事物,对鬼的恫吓作用可能有出其不意的好功效。不过这需先弄清鬼是怕火还是怕声响。    
    一个女人如果能够找到一位有患病经验的丈夫,比找到一个高明的大夫重要得多。    
    


第一篇 人性的观念和生活的痛楚病入膏盲之际

    没有人能像病人那样体会人情的冷暖和世态的炎凉了。一个人久病不愈不是医生也成了半个哲人。因为从病理入手,来解世间万物是否合乎情理要容易得多。诸如人之灵魂的精微之妙只有患病在床时,才能有机会被迫加以沟通,不是病人没有这个福分。人一生病便要接受恐惧的磨练,因为有很多病并不能夺取人的生命,却让人备受折磨,尤其是那种让人求生不得求死不能的病症更是难耐,时常进入暗天乌地的末日情境,使你病愈之时,同死里逃生差不多。    
    但人一患病便有了很多接近自己,亲近自己的机会,知道生命之中孰轻孰重,什么可以争取,什么可以放弃了。尤其是经受过生死考验的病症,使你有机会端详了一番自己死亡之后的场景,竟比人世安宁吉祥很多。但你还是活过来了,人一冲破死亡的恐惧真也接近大智大勇了,这便是命运可谓公平的赐予。用病体换来的经验让健康的人值得珍惜,可惜没有生病的人往往忽略了这一点,患病的感受是一种难与人言的极度自我感受,绝不要生出和谁去沟通的愿望,因为这几乎是不可能的。即使病因相同,患病的程度相等,但各人去感受时的心态是截然不同的,而且每一个人的承受能力也不一样。    
    一个女人如果能找到一个有患病经验的丈夫,比找到一个高明的大夫要实惠地多。因为大夫对生死需要一种超然的冷漠,因为你不能要求他给病人做手术时,自己也感到疼痛。而患过病的人却能让人备觉温暖,因为他知道你真正需要什么,尤其你也偶尔有个小病,更能被其恰到好处的关怀和无微不至的体贴感动,使你领会到一种全新的真切体验和对善良的认知。    
    一个大病初愈的人,脸上总会露出纯真至善的光芒,甚至在你需要鼓励的时候,最能接受一个病人的劝诫。这倒不是因为你同情病人,而生出不忍之心,而是他用病体之理来论证你的困境,总是非常切合你的实际,唤起你自助的勇气,一切便也随之解决。人生诸多苦恼,原本不过如此,都是人本来可以克服和战胜的,但人一直没有机会去直接感受自己的力量。生病给你提供了认识自己的机会,你看到自己的真相,足以让你反省以前的过失。这些过失本来多少可以避免,因为没有经受生病的痛苦而忽略了它。    
    从某种意义上讲,一生没有生过病的人似乎成为一种不那么圆满的欠缺,他起码不知道人生还有一种疼痛曾经如此惬意,给净化自己尘俗的污垢提供了契机。这是一种幸运,让你掌握了善解人意和理解别人的本能。人会时常感到你的亲和力。因为你知道一个人从无助的地步挣扎过来是什么样的状态。谁也帮不上你,你只有靠自己去不用挣扎而挣脱病苦,感受生命自然的力量赋予一种不可多得的自由,从你的梦幻般的命运中诞生,不用矫饰,而浑然天成。这些都是一个没有患过病的人得不到的财富。    
    一个从不患病的人根本无法去接近自己,他们爱惜自己是爱惜身体,而不是爱惜生命。爱惜身体只能做很多重复的劳作而不疲倦,而爱惜生命却能有所选择,做得多是人生一世必须做的事情,并从中感受到宁静和幸福:一个是肉体爆发的快感,一旦过去就是疲劳;一个是不露痕迹,从心底的从容和无止境的空灵。这在没生过病的人看来,是多么的不可思议。    
    无病呻吟是一种痛苦难忍的屈服,因为你不知道这呻吟来自何方。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