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思录》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近思录- 第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焉:以言者尚其辞,以动者尚其变,以制器者尚其象,以卜筮者尚其占。” 
吉凶消长之理,进退存亡之道备于辞。推辞考卦,可以知变,象与占在其中 
矣。“君子居则观其象而玩其辞,动则观其变而玩其占。”得于辞不达其意 
者有矣。未有不得于辞而能通其意者也。至微者理也,至著者象也。体用一 
源,显微无间。观会通以行其典礼,则辞无所不备。故善学者求言必自近。 
易于近者,非知言者也。予所传者辞也,由辞得意,则存乎人焉。 
                                         —— 《二程文集》卷八《易传序》 
     3·25伊川先生答张闳中书曰: 《易传》未传,自量精力未衰,尚觊不 
少进尔。来书云:“《易》之义本起于数。”谓义起于数则非也。有理而后 
有象,有象而后有数。《易》因象以明理,由象而知数。得其义,则象数在 
其中矣。必欲穷象之隐微,尽数之毫忽,乃寻流逐末,术家之所尚,非儒者 
之所务也。 
                                     —— 《二程文集》卷九《苔张闳中书》 
     3·26问:胡先生解九四作太子,恐不是卦义。先生云:亦不妨,只看 

…  4…

如何用。当储贰则作储贰使。九四近君,便作储贰亦不害,但不要拘一。若 
执一事,则三百八十四爻,只作得三百八十四件事便休了。 
                                                   —— 《二程遗书》卷十九 
     3·27看 《易》且要知时。凡六爻,人人有用,圣人自有圣人用,贤人 
自有贤人用,众人自有众人用,学者自有学者用,君有君用,臣有臣用,无 
所不通。因问: 《坤卦》是臣之事,人君有用处否?先生曰:是何无用?如 
 “厚德载物”,人君安可不用? 
                                                   —— 《二程遗书》卷十九 
     3·28今时人看 《易》,皆不识得《易》是何物,只就上穿凿。若念得 
不熟,与就上添一德亦觉多,就上减一德亦不觉少,譬如不识此兀子,若减 
一只脚,亦不知是少,若添一只,亦不知是多。若识则自添减不得也。 
                                                     —— 《二程外书》卷五 

…  5…

                                卷四 存养 

                            动静适宜用以养生 

     4·01或问“圣可学乎?”濂溪先生曰:“可。”曰:“有要乎?”曰: 
 “有。”“请问焉。”曰:“一为要。一者无欲也。无欲则静虚动直。静虚 
则明,明则通;动直则公,公则溥。明通公溥,庶矣乎。” 
                                                ——周敦颐 《通书·圣学》 
     4·02动表节宣,以养生也;饮食衣服,以养形也;威仪行义,以养德 
也;推己及物,以养人也。 
                                                  —— 《程氏易传·颐传》 
     4·03“慎言语”以养其德,“节饮食”以养其体。事之至近而所系至大 
者,莫过于言语饮食也。 
                                                  —— 《程氏易传·颐传》 
     4·04“震惊百里,不丧匕鬯”。临大震惧,能安而不自失者,惟诚敬而 
己,此处震之道也。 
                                                  —— 《程氏易传·震传》 
     4·05人之所以不能安其止者,动于欲也。欲牵于前而求其止,不可得 
也。故《艮》之道,当“艮其背”,所见者在前,而背乃背之,是所不见也。 
止于所不见,则无欲以乱其心,而止乃安。“不获其身”,不见其身也,谓 
忘我也。无我则止矣。不能无我,无可止之道。“行其庭,不见其人”。庭 
除之间至近也,在背则虽至近不见,谓不交于物也。外物不接,内欲不萌, 
如果而止,乃得止之道,于止为“无咎”也。 
                                                  —— 《程氏易传·艮传》 
     4·06李籲问:每常遇事,即能知操存之意。无事时,如何存养得熟? 
曰:古之人,耳之于乐,目之于礼,左右起居,盘盂几杖,有铭有戒,动息 
皆有所养。今皆废此,独有理义养心耳。但存此涵养意,久则自熟矣。“敬 
以直内”,是涵养意。 
                                                     —— 《二程遗书》卷一 
     4·07吕与叔尝言,患思虑多,不能驱除。曰:此正如破屋中御寇,东 
面一人来未逐得,西面又一人至矣。左右前后,驱逐不暇。盖其四面空疏, 
盗固易入,无缘用得主定。又如虚器入水,水自然入。若以一器实之以水, 
置之水中,水何能入来?盖中有主则实,实则外患不能入,自然无事。 
                                                     —— 《二程遗书》卷一 
     4·08伊川先生曰:学者须敬守此心不可急迫,当栽培深厚,涵泳于其 
间,然后可以自得。但急迫求之,只是私己,终不足以达道。 
                                                  —— 《二程遗书》卷二上 
     4·09今学者敬而不见得,又不安者,只是心生,亦是太以敬来做事得 
重,此“恭而无礼则劳”也,恭者,私为恭之恭也,礼者,非体之礼,是自 
然底道理也。只恭而不为自然底道理,故不自在也,须是恭而安。今容貌必 
端,言语必正者,非是道独善其身,要人道如何,只是天理合如此,本无私 
意,只是个循理而已。 
                                                  —— 《二程遗书》卷二上 
     4·10今志于义理而不安乐者何也?此则正是剩一个“助之长”。虽则 

…  6…

心操之则存,会之则亡,然而持之太甚,便是“必有事焉”而正之也。亦须 
且恁去,如此者只是德孤。“德不孤,必有邻”。到德盛后,自无窒碍,左 
右逢其原也。 
                                                   —— 《二程遗书》卷二上 
     4·11伯淳在长安仓中闲坐,见长廊柱,以意数之,己尚不疑。再数之, 
不合。不免令人一一声言数之,乃与初数者无差。则知越著心把握,越不定。 
                                                   —— 《二程遗书》卷二上 
     4·12人心作主不定,正如一个翻车流转动摇,无须臾停,所感万端。 
若不做一个主,怎生奈何?张天祺昔尝言:“自约数年,自上著床,便不得 
思量事。”不思量事后,须强把他这心来制缚,亦须寄寓在一个形象,皆非 
自然。君实自谓:“吾得术矣,只管念一个中字。”此又为中所系缚。且中 
亦何形象?有人胸中常若有两人焉,欲为善,如有恶以为之间;欲为不善, 
又若有羞恶之心者。本无二人,此正交战之验也。持其志,使气不能乱。此 
大可验。要之圣贤必不害心疾。 
                                                   —— 《二程遗书》卷二下 
     4·13伊川先生曰:入道莫如敬。未有能致知而不在敬者。今人主心不 
定,视心如寇贼而不可制,不是事累心,乃是心累事。当知天下无一物是合 
少得者,不可恶也。 
                                                     —— 《二程遗书》卷三 
     4·14人多思虑,不能自宁,只是做他心主不定。要作得心主定,惟是 
止于事,“为人君止于仁”之类如舜之诛四凶,四凶己作恶,舜从而诛之, 
舜何与焉?人不止于事,只是揽他事,不能使物备付物。物各付物,则是役 
物。为物所役,则是役于物。有物必有则,须是止于事。 
                                                   —— 《二程遗书》卷十五 
     4·15孔子言仁,只说“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看其气象, 
便须心广体胖,动容周旋中礼自然,惟慎独是守之之法。圣人修己以敬,以 
安百姓,笃恭而天下平。惟上下一于恭敬,则天地自位,万物自育,气无不 
和,四灵何有不至?此“体信达顺”之道,聪明睿智皆由此出。以此事开飨 
帝。 
                                                     —— 《二程遗书》卷六 
     4·16“敬以直内,义以方外”,仁也。若以敬直内,则便不直矣。“必 
有事焉而勿正”,则直也。 
                                                   —— 《二程遗书》卷十一 
     4·17“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自汉以来,儒者皆不识 
此义。此见圣人之心,纯亦不已也。纯亦不已,天德也。有天德便可语王道, 
其要只有慎独。 
                                                   —— 《二程遗书》卷十四 
     4·18“不有躬,无攸利”,不立己,后虽向好事,犹为化物,不得以天 
下万物为挠己。已立后,自能了当得天下万物。 
                                                     —— 《二程遗书》卷六 
     4·19闲邪则诚自存,不是外面捉一个诚将来存著。今人外面役役于不 
善,于不善中寻个善来存着,如此则岂有入善之理?只是闲邪则诚自存。故 
孟子言性善皆由内出。只为诚便存,闲邪更著甚工夫?但惟是动容貌,整思 
虑,则自然生敬。敬只是主一也。主一则既不之东,又不之西,如是则只是 

…  7…

中;既不之此,又不之彼,如是则只是内。存此则自然天理明。学者须是将 
 “敬以直内”涵养此意。直内是本。 
                                                  —— 《二程遗书》卷十五 
     4·20闲邪则固一矣。然主一则不消言闲邪。有以一为难见,不可下工 
夫,如何?一者无他,只是整齐严肃,则心便一。一则只是无非僻之干。此 
意但涵养久之,则天理自然明。 
                                                  —— 《二程遗书》卷十五 
     4·21有言:未感时,知何所寓?曰:“操则存,舍则亡,出入无时, 
莫知其乡。”更怎生寻所寓?只是有操而已。操之之道。“以敬正直内心” 
                                              也。——《二程遗书》卷十五 
     4·22学者先务,固在心志。然有谓欲屏去闻见知思,则是“绝圣去智”。 
有欲屏去思虑,患其纷乱,则须坐禅人定。如明鉴在此,万物毕照,是鉴之 
常,难为使之不照?人心不能不交感万物,难为使之不思虑?若欲免此,惟 
是心有主。如何为主?敬而已矣。有主则虚,虚谓邪不能入。无主则实,实 
谓物来夺之。大凡人心不可二用,用于一事,则他事更不能入者,事为之主 
也。事为之主,尚无思虑纷扰之患,若主于敬,又焉有此患乎?所谓敬者, 
主一之谓敬。所谓一者,无适之谓一。且欲涵泳主一之义,不一则二三矣。 
至于不敢欺,不敢慢,尚不愧于屋漏,皆是敬之事也。 
                                                  —— 《二程遗书》卷十五 
     4·23“舜孳孳为善。”若未接物,如何为善?只是主于敬,便是为善也。 
以此观之,圣人之道,不是但默而无言。 
                                                  —— 《二程遗书》卷十五 
     4·24问:人之燕居,形体怠惰,心不慢可否?曰:安有箕踞而心不侵 
者?昔吕与叔六月中来缑氏,闲居中某窥之,必见其俨然危坐,可谓敦笃矣。 
学者须恭敬,但不可令拘迫,拘迫则难久。 
                                                  —— 《二程遗书》卷十八 
     4·25思虑虽多,果出于正,亦无害否?曰:且如在宗庙则主敬,朝廷 
主庄,军旅主严,此是也。如发不以时,纷然无度,虽正亦邪。 
                                                  —— 《二程遗书》卷十八 
     4·26问:人心所系著之事果善,夜梦见之,莫不害否?曰:虽是善事, 
心亦是动。凡事有朕兆入梦者却无害,舍此皆是妄动。人心须要定,使他思 
时方思乃是。今人都由心。曰:心谁使之?曰:以心使心则可。人心自由, 
便放去也。 
                                                  —— 《二程遗书》卷十八 
     4·27先生谓绎曰:吾受气甚薄,三十而浸盛,四十五十而后完。今生 
七十二年矣,校其筋骨,于盛年无损也。绎曰:先生岂以受气之薄,而厚为 
保生邪?夫子默然,曰:吾以忘生徇欲为深耻。 
                                              —— 《二程遗书》卷二十一上 
     4·28谢显道从明道先生于扶沟,一日谓之曰:尔辈在此相从,只是学 
颢言语,故其学心口不相应,盍若行之?请问焉,曰:且静坐,伊川每见人 
静坐,便叹其善学。 
                                                  —— 《二程遗书》卷十二 
     4·29心清时少,乱时常多。其清时视明听聪,四体不待羁束而自然恭 
谨。其乱时反是。如此何也?盖用心未熟,客虑多而常心少也,习俗之心未 

…  8…

去,而实心未完也。人又要得刚,太柔则入于不立。亦有人主无喜怒者,则 
又要得刚,刚则守定不回,进道勇敢。载则比他人自是勇处多。 
                                                     ——张载 《横渠语录》 
     4·30定然后始有光明。若常移易不定,何求光明?《易》大抵以艮为 
止,止乃光明。故 《大学》定而至于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