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运行位置,甚至可以用来比较准确地预报日食和月食了。
希伯克在天文学上的主要贡献,还不在于他对地心体系的修正,而在于
1
实际观测。他是方位天文学的创始人。他算出一年的长度为365 日减
4
1
去 日;发现了白道拱点和黄白交点的运动规律;编制了几个世纪内太
300
太和月亮的运动表;发明了许多天文仪器,并且在罗得斯观象台亲自进行了
35年的实际观测,由此又发明了平面三角学和球面三角学,发展了阿里斯塔
恰斯关于太阳、地球、月亮相对大小和距离的计算方法,计算出月球的直径
1
是地球的 (实际为0。27 ),月球和地球的距离是地球半径的67。74倍
3
(实际为60。4倍);他还创立了一套描述和计算星体运动的方法,提出了“本
轮”和“均轮”的运动规则,认为每个星体都有自己的圆周轨道运动即本轮
运动,而各个本轮的中心又以地球为中心进行圆周运动即均轮运动,并由此
解释太阳、月亮和行星对地球的运动关系。公元前134年,他在天蝎座发现
了一颗新星,从而打破了“天是永远不变的”哲学信念,由此编制了西方最
早的记载恒星位置和亮度的星表,表中列有1000多颗星、并将恒星亮度分为
… Page 11…
6等。他将自己对恒星黄经的观测结果同前人的记载进行比较,发现了黄道
和赤道交点的缓慢移动——岁差,并计算出岁差值为每年36角秒(实际应为
50。24角秒);还发明了以经纬度表确定地理位置的方法和投影制图的方法,
并由此发现黄白交角等。喜帕克留下了大量的观测资料,后人在计算行星的
各种周期与参数时,常常利用他的观测结果。公元1718年,哈雷将自己的观
测结果与喜帕克的记录进行比较,从而发现了恒星的自行。可见,喜帕克的
著作虽然没有流传下来,但他对后世的影响并未因此而泯灭,而且作用相当
突出。
(3)埃拉托色尼的天文学成就
埃拉托色尼 (约公元前275—前196年),希腊天文学家和地理学家。
他通过立竿测出夏至这一天,当太阳正好直射在塞尼的地面时,便与亚历山
大里亚的太阳形成一个32°的倾角;而塞尼和亚历山大里亚在同一子午线
上,两地直线距离为500希腊里;他先计算出两地的纬度之差,再计算出地
球的周长是两地距离的50倍,由此算出地球的周长为 25万希腊里,约合
24600英里(相当于39600公里);这与24800英里的近代数值已相当接近。
通过这些计算,他发现地球是个不规则的球体,首次提出了地球是椭圆体的
见解。
(4)托勒密及其天文学成就
克劳狄·托勒密(约公元90—168年),是古代著名的天文学家、地理
学家、数学家。他出生在托勒密城,一生的大部分时光是在亚历山大里亚度
过的。他在那里从事天文观测和学术研究。托勒密是希腊四大古典学派之一
即亚历山大里亚学派的最后一位学者,也是古希腊天文学的最后一位代表。
他总结吸收前人的研究成就,写出了《天文学大成》(又译作《至大论》、
《大汇编》、《天文学大全》、《地理指南》等),并且通过系统的几何学
证明,建立了宇宙地心体系,即地球中心论,成为希腊古典天文学的集大成
者。
地心体系认为,地球是静止地居于宇宙的中心,太阳、月球、行星和恒
星都环绕地球运动。该体系又被称为“地静说”、“地心说”或“地球中心
说”。这一学说最初由欧多克萨斯 (约公元前408—前355年)提出,他运
用27个同心球来表现这个体系的复杂运动。后来他的学生亚里士多德(公元
前384—前322年)接受了这个体系。为了使这个体系和当时已有的观测结
果更符合,亚里士多德又增加了29个球,达到56个球。地心体系的演绎非
常繁琐,成为当时的绝学。后来,著名学者阿波罗尼乌斯提出本轮、均轮规
则,喜帕恰斯提出偏心圆理论,又对这一体系进行了充实和发展。
随着天文观测的进步,人们发现,不光太阳的运行是不均匀的,就是行
星的运行也具有明显的不均匀性。例如,按匀速圆周运动计算出来的火星运
行位置,与实际观测的结果有时竟相差20余天之多。这样大的误差,即使用
喜帕恰斯的偏心圆假设(解释太阳运行非均匀性的理论),也难以作出解释。
这个问题已成为时代的难题。经过反复实测和研究,托勒密在喜帕恰斯地心
体系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个新的假设,方攻克了难题。他采用喜帕恰斯的偏
心圆概念,认为行星的均轮不以地球为圆心,而是地球的偏心圆;再进一步
设想行星在本轮上进行匀速运动,但本轮的中心在均轮上的运行是非匀速性
的;它的运行服从本轮中心在均轮上的运行,并对“等距离偏心点”(地球
位置对均轮中的对称点)的角速度是均匀的。这样,他所得出的结果便与实
… Page 12…
际观测基本相符,比喜帕恰斯大大前进了一步。
后来,托勒密集欧多克萨斯、亚里士多德、阿波罗尼乌斯和喜帕恰斯以
来的全部地心说之大成,写成了13卷本的《天文学大成》,书中系统地阐述
了自己最完整的地心宇宙体系。其要点是:地球是宇宙的中心,并静止不动;
每个行星都在一个被称为“本轮”的小圆形轨道上匀速运动,本轮的中心在
被称为“均轮”的大圆轨道上绕地球作匀速运动;但地球并不是“均轮”的
中心,而是与圆心有一定的距离,从而产生行星视运动中心的“顺行”、“逆
行”、“合”、“留”等现象;水星和金星的中心位于地球与太阳的连线上,
而且本轮的中心每年在均轮上运行一周;而火星、木星、土星到它们各自的
本轮中心的直线总是与地球和太阳间的连线平行,它们每年都要绕各自的本
轮中心旋转一周;金、木、水、火、土五大行星和太阳之外还有一个恒星天、
恒星都位于这个固体壳层中,恒星天与日、月、行星一样,每天要绕地球运
转一周,这样,我们在地球上看,它们每天都要东升西落;另外,在恒星天
之外,还有一层最高天,那是宇宙的极限;日、月、行星及恒星天都在最高
天上有投影,从地球上看,日、月、行星以及恒星天距人们的距离相同,就
是由于投影的缘故;这一天层又称为原动天,是诸神的所在,所有的天层都
受原动天的推动而环绕地球转动(各个天层从内至外排列为:月亮天、水星
天、金星天、太阳天、火星天、木星天、土星天、恒星天、最高天)。由于
托勒密适当地选择了各个均轮与本轮的半径的比率、行星在本轮和均轮上的
运动速度、以及本轮平面与均轮平面的交角,也就使依据这一体系推算的行
星位置与观测结果基本相符。这就近似地解释了行星的视运动情况,并据此
编出了星历表。这在当时是难能可贵的。
但是,随着观测精度的不断提高,依据托勒密的地心体系,推算出来的
行星位置与观测结果的偏差愈来愈大。虽然有人不断地对它进行修补,教会
也把它作为上帝创造世界的理论支柱,但它的可信度仍不断降低。到了 16
世纪中叶哥白尼日心体系的提出,它便渐渐地被人们摒弃了。和亚里斯塔克
的日心体系相比,托勒密的地心体系无疑是一种倒退;但就其细节来说,托
勒密的体系却比亚里斯塔克的体系更加完备;特别是它对当时的观测事实作
出了更加令人满意的解释,因此它的影响相当巨大,以致统治欧洲天文界
1000多年。
围绕《天文学大成》,托勒密晚年还写了其他几本书。一本是《天文计
算用表》,将分散在《天文学大成》各卷中的所有有关天文计算的用表单独
汇编成册,并附有使用说明,这不仅对天文学有用,而且对数学计算和其他
学科都助益匪浅。到了拜占廷时代,这些表都成了标准手册。另一本是《行
星假说》,它是《天文学大成》一书的通俗摘要;除了列出《天文学大成》
的详细内容目录外,还进一步提出了行星的物理模型,补充了《天文学大成》
中仅有几何模型的不足。
除了天文学上的卓越贡献外,托勒密在其它学科也取得了重大成果。他
是那一时代第一流的几何学家,在立体几何研究中有许多创见,主要体现在
《天球测绘》和《平面球体图》这两部名著中。两书分别论述正射投影和极
射投影的数学系统,前者利用3个互相垂直的正射投影平面来解决天体的位
置问题;后者是一种将球形投影成平面图形的方法,它是制作星盘的数学依
据。借助这种数学方法,天文学家可以将球面几何的问题化成困难较小的平
面几何问题,这是将天文学进一步科学化的重大创造。
… Page 13…
在地理学和地图学上,托勒密也很有研究。他的《地理学》(又译作《地
理学指南》)一书,全8卷;直到14世纪仍不失为地理学方面的权威著作。
该书系统地叙述了制图的基本原理和法则,以及将球形大地画在平面地图上
所必需的数学知识和两种类型的平面投影,并利用这些知识和方法将当时所
知的世界各地画成了地图。由于投影方法的优越和简便,《地理学》一书得
到广泛传播,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当然此书也有不少让人遗憾的部分。
由于当时经纬的测量误差太大而影响了图的准确性,这就给后世带来了一些
不利的影响。
在物理学方面,托勒密著有《光学》一书共5卷。其中叙述了平面镜的
性质、反射定律、平面镜成像的计算方法,以及折射现象,入射角与折射角
的关系等等。该书第5卷对于大气折射(即蒙气差)现象的明确提出是西方
系统研究蒙气差的开始。
托勒密还著有一本关于古代占星术的书,共4卷。其中收集了古代各种
占星术和神话故事,虽然天文学水平较低,但流传甚广。该书在元代传入中
国,明代译成汉文,定名为《四类术》,与中国古代有关占星术、神话故事
等书差别甚小。
托勒密的其他著作还有许多,如:《恒星状态》、《月相》、《论平行
线》、《论天平的平衡性》、《论元素》等,其中有的已经失传。
托勒密是古代著名的科学家之一,他对古代科学作出了巨大贡献。虽然
他的宇宙地心体系被中世纪天主教所利用而成为统治人民的工具,并且严重
地束缚着科学的发展,但他仍不失为一位伟大的科学家,那些把他当作科学
的对立面而任意挞伐的人是有失偏颇的。
(5)《儒略历》的颁行
罗马古代的历法,是一种阴阳合历,长期处于十分混乱的状态。古罗马
最早的历法以朔望月为基础,一年分为10个月,一共304天。到公元前713
年,国王努马受希腊历法的启发增添了两个月,使一年由10个月增加到12
个月。当时认为单数是比较吉利的,因此规定每月的天数都是奇数。其中,1、
3、5、8月每月31天,2、4、6、7、9、10、11每月29天,12月为27天,
每月天数皆为单数,全年共354天,该历法被称为努马历。该历年比回归年
短了11天多,因此使用起来多有不便。
公元前509年,为调整努马历的差额,罗马政府规定,每4年内增设两
个月,称做闰月,分别加在第2年和第4年的末尾,在第2年后所加的闰月
为22天,第4年后所加的闰月为23天,这样就使该历法演变成阴阳历,一
直使用到公元前 191年左右。但由于编制历法和置闰的权力操纵在僧侣手
中,他们出于某种需要,后来竟随意增设闰月,致使历法混乱、寒暑颠倒,
严重影响了国家生活的正常进行,这就使历法完全失去了实用价值,因而历
法的改革已成为时势的必然。
公元前46年,罗马执政官儒略·恺撒(前45—前10年)采纳了埃及天
文学家索西琴尼的建议,以回归年为依据进行历法改革,颁布了改历的命令,
规定每年设12个月,单月为大月,31天,双月为小月30天,2月为29天,
冬至后10日定为一年的开始;在连续4年内,前3年每年各约365天,称为
平年,第4年为闰年,366天,多出的天放在2月之后;平均每年为365。25
天,一个历年和回归年的差数只有0。0078日,比较准确。为了纪念这次改历
和树立他的权威,儒略·恺撒便把他出生的月份—7月改为他的名字,因此
… Page 14…
人们便称该部历法为儒略历。第二年,恺撒去世了。僧侣们把“每隔三年置
一闰年“理解为每3年置1润年,并作为立法依据。后来,恺撒的侄子奥古
斯都 (约公元前63—公元前14年)发现了这个错误,于公元前9年规定:
从公元前8年到公元4年,这12年间不再置闰年,以冲减掉多闰的3年。从
公元后8年起重新恢复儒略历的置闰法。奥古斯都为了显示自己也效仿恺
撒,将他出生的8月份改用他的称号,并规定为31天,以延长庆祝其寿辰的
时间。他还把9月以后的大、小月全部加以对换,但仍多出一天,为了解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