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关于荷马其人,我们知道的极少。关于他的生活”年代,诸说不
一,一般认为是在距今二千七百年左右的公元前九到八世纪,即希腊的史前
时代。关于他的出生地,说法各异。有人说他出生在雅典,有人说他出生在
希腊北部或东部。但多数古代文献说他是希俄斯岛人,或生在小亚细亚的斯
弥尔纳。
就荷马的名字而言,考证者也众说不一。有的说荷马这个名字是“人质”
的意思,这意味着荷马可能是战俘出身;有的则认为是“组合在一起”的意
思,这又意味着这名字是附会而出,因为荷马史诗体来就是许多口头传说组
合而成。不过,荷马时代,希腊有不少行吟歌手,而且多半是盲人,因为盲
人无法从事其它活动,只好靠演唱维持生活。由此可见,荷马又可能是一位
民间艺人。
围绕荷马史诗文本的考证,最惊人的发现是伴随着十九世纪六十年代德
国学者谢里曼(1822—1900)在特洛亚和迈锡尼进行的考古发掘。谢里曼认
定荷马的每句话都有历史依据。他认为,通过发掘,一定能查获《伊利亚特》
和《奥德赛》中所列举的所有城市的遗址。谢里曼将几百万财产全部投入这
种验证性的挖掘工作。结果在长达二十九年的挖掘中,不但发现了荷马史诗
中提到的特洛伊遗址及大量别的宝藏,而且发现了比荷马史诗中的特洛伊文
明更古的一种文明。1932年到1938年,美国的考古勘察队在卡尔·布列仁
的领导下进行了新的发掘,其结果集为六卷,在五十年代初出版。根据布列
仁的考证,荷马史诗中提到的特洛伊城于公元前十二世纪因火灾而毁灭。由
此可见,有关荷马的传说也有较大的可信性了。
《伊利亚特》描写特洛亚战争的故事。相传有一天,马人希隆的山中举
行盛大婚礼,新郎是希腊密尔弥多涅斯人的首领佩琉斯,新娘是爱琴海海神
涅柔斯的女儿,美丽的忒提斯。这是异乎寻常的。男女诸神昨尘世间男女短
时间相爱并不稀奇,可把一位女神嫁给一个凡人却从来没有过。原来,希腊
最高的天神宙斯和海神波塞冬都曾钟情于忒提斯。可有预言说,忒提斯所生
的儿子将比自己的父亲强大得多,这是命运女神的决定,希腊诸神也无能为
力。为了保往自己的宝座,宙斯便把忒提斯嫁给了凡人,因为这样她的儿子
终究只是个凡人。
奥林波斯众神全部应邀参加这次婚礼。阿波罗弹起七弦琴,文艺女神纵
情歌唱,时光女神和优雅女神翩翩起舞。众神尽情饮宴。这时,唯一没有得
到邀情的争吵女神厄里斯正在山洞周围游荡。她出于忌妒,从遥远的赫斯佩
里德斯取来一个“不和的金苹果”,写上“赠给最美的女神”,悄悄地放到
筵席上。赫拉、雅典娜和阿弗洛狄忒三位女神果然互不相让,争夺起这个苹
果来。宙斯要她们找特洛亚王子帕里斯评判。三位女神各许帕里斯以最大的
好处,赫拉许他成为最伟大的君主,雅典娜许他为最勇敢的战士,阿弗洛狄
忒答应他娶一个最丽的女子。帕里斯判定阿弗洛狄忒是最美的。他随后到斯
巴达做客,拐走了斯巴达国王墨涅拉俄斯的妻子,美丽的海伦,并劫走大批
财富。希腊各部落公推阿伽门农为首领,联合攻打特洛亚。战争进行了十年,
从神各助一方。最后,俄底修斯设计把一只内藏兵将的巨大木马遗弃城外,
假装撤退。木马被特洛亚人拖进城中。入夜,希腊人里应外合,终于攻陷特
洛亚。
… Page 12…
史诗集中描写了战争最后一年中的五十一天发生的事。联军统师阿伽门
农专横地夺取了阿喀琉斯的女俘,并使他当众受辱。阿喀琉斯是希腊军中武
艺最高强的将领,他拒绝参战,并祈求宙斯降灾给希腊人,希腊人因此屡遭
败绩,阿伽门农赔礼谢罪,也遭拒绝。在危急的情势下,阿喀琉斯的好友借
他的甲胄上阵,被特洛亚英雄赫克托耳杀死。阿喀琉斯悲痛欲狂,他宿怨顿
消,上阵报仇,杀死了赫克托耳,把他的尸体拖在战车后面泄恨。随后,特
洛亚老王跪求尸体,史诗写到赫克托耳的葬礼为止。
《伊利亚特》是一部讴歌英雄的伟大史诗,诗人塑造了系列具有鲜明性
格的英雄形象,赞美了他们的孔武有力、骁勇善虞,足智多谋。阿琉斯是中
心人物,他强悍任性、英勇善战、爱好荣誉、残忍而又善良,是民族首领中
蛮勇的典型。赫克托耳则是个比较成熟的首领。他刚强勇敢,沉着精明,保
家卫国,责任心很强。其他一些主要人物的形象刻划也很丰满,言谈举止和
心理活动都写得栩栩如生,前后一致。但美中不足的是这些人物性格一般是
固定静止的,缺少变化发展。
在史诗的谋篇布局上,诗人以片段的战斗反映十年战争的全貌,且情节
结构和场面的组合达到了高度的统一和完整。荷马对情节的剪材十分讲究,
正如罗马批评家贺拉斯在他的文艺理论著作《诗艺》中所言,“凡是他认为
不能经他泻染而增光的一切,他都放弃。” (《·》合订本第
144-145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版)而且,诗人坚持史诗的“长度须
使人从头到尾一览而尽。”(亚里斯多德《诗学》第24章语)有人曾做过统
计,史诗中与主题——阿喀琉斯的忿怒有关的事情,占四千余行,构成核心
故事,相当于惯例中一天演出的三出悲剧。除核心故事外,全诗的另外一万
余行,穿插描述了当时的社会活动,宗教生活、贸易交往,以及劳动生产,
是史诗所特有的穿插。这样,故事情节既显得紧凑集中,又不枝不蔓,张驰
有度。纵观全诗,时而剑拔弩张,峰峦迭起,时而凄婉动人,柔情似水。
史诗的叙述方法也有其独到之处。诗人除了在序诗(第一卷1—7行)中
直接请求文艺女神演唱阿喀琉斯的忿怒及其产生的后果外,就不再用自己的
身分出来叙述了。他转而让故事中的人物出来说话。这样,人物对话更增强
了叙述的生动性,也为后来古希腊戏剧中的对话开了先河。
史诗的语言既丰实优美又质朴流畅。诗人善于以下层人民的日常生活和
自然现象作比喻。据统计,全诗有一百八十个比喻,这些比喻形象生动,对
烘托人物、渲染气氛、激发联想起到了巨大作用。尤其是诗中的描写性比喻,
其喻体本身是一幅幅连续不断的画面,具有相对独立的审美价值,被后人称
为荷马式的比喻或史诗式的比喻。
《伊利亚特》是欧洲文学史上第一部杰出的长诗,也是研究希腊社会的
重要文献。恩格斯曾将希腊神话和荷马史诗称为希腊人“由野蛮时代带入文
明时代的主要遗产”。(《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第22页)在艺术上,
史诗取得了在古代历史条件下令人叹为观止的成就。值得注意的是,《伊利
亚特》不仅是荷马的伟大的诗篇,也是古希腊人民的集体创作成果。别林斯
基指出:“《伊利亚特》是民族所创作的,里面反映着希腊人的生活,它对
于他们是一部神圣的书,宗教和道德源泉,——所以,《伊利亚特》是不朽
的。”(《别林斯基选集》第一卷第151页,上海文艺版,1963)
《奥德赛》是荷马史诗中的一部分,描写希腊英雄俄底修斯在特洛亚战
后,克服一切困难,历十年之久,重返家园的故事,表现了人类对自然环境
… Page 13…
和社会环境的斗争和在这种斗争中最后胜利这一主题。史诗中自然力的主要
代表是大海。它有紫罗兰一般美丽的色泽,但随时准备毁灭人类,和它相比,
人类的力量本来是渺小脆弱的,但由于人类机智勇敢、刚毅沉着他与大海斗
争,人终于征服了大海,人的气派显得比海还伟大。这部史诗的诗意,首先
就是表现在这里。此外,史诗通过赞颂俄底修斯这个智者,反映了人民厌倦
战争、渴望和平的心理。最后,俄底修斯返回家园后,除掉了浪掷他的财产
和侮辱其妻的求婚者,反映了原始公社制度解体、奴隶社会开始萌芽的时代
种族、部落之间的现实关系。
《奥德赛》主要描写航海生活和家庭生活,其艺术不同于《伊利亚特》。
《伊利亚特》的格调悲壮,节奏急促。《奥德赛》则格调平静,场景瑰丽,
诗中描述海上经历的部分富于浪漫的幻想,家庭生活的部分有写实特点和抒
情气息。《奥德赛》是欧洲文学中第一部以个人遭遇为主要内容的作品,为
文艺复兴和十八世纪流浪汉小说及批判现实主义小说的先驱。
荷马史诗作为人类童年时的艺术将永远青春不老,显示永久的魅力。
西方浪漫主义抒情诗之鼻祖
柏拉图曾写道:“漫不经心的人声称缪斯只有九个,须知雷斯博斯的萨
福是第十位文艺女神。”这位古希腊女诗人的名字对于中国读者来说也许是
陌生的,但在西方却一直是赫赫有名,被历代公认为西方文学史上最伟大的
女诗人。无论是她在世的时候,或是她去世后很长一段时间里,她的抒情诗
被竞相吟唱。据说连古希腊“七贤”之一、大政治家兼诗人梭伦在晚年时也
急于学唱萨福的新诗,希望“自己能学会萨福的一首歌后离开人世。”由此
可知其声望之高。
关于这位女诗人的生平,我们知道得不多。一般认为她生在公元前七世
纪末的希腊文化中心——小亚细亚海岸 (就是古代的伊利昂一带)边的雷斯
博斯岛上,死的时候约五十余岁。她的婚姻恋爱情况不详,据说她与她齐名
的抒情大诗人阿尔凯奥斯之间有过一段风流韵事,还有两句对答的诗遗世,
但不可考。比较可信的说法是,她生过一个名叫克莱伊斯的女儿。她有三个
兄弟,都是当时颇为显赫的贵族。也许是由于父亲或丈夫、兄弟政治活动受
到株连,曾被流放或避居到西西里岛数年。回乡后萨福组织了一个诗社,有
一群崇拜者围绕着她,都是从各地来的少女,萨福教她们诗和音乐。传说她
晚年时爱上了一个名叫法翁的渡船舟子,法翁由于爱神阿佛洛狄忒所给的灵
药的力量,美貌而富于魅力,萨福恋爱末遂,于是在海边跳崖自杀。这大概
也是后人附会出来的故事,未必可信。
萨福一共创作了九卷诗,多为颂歌、婚歌、哀歌、圣歌等,约有一万余
行。基督教兴起后,她的诗被视作伤风败俗的异端,于1703年在罗马和君士
坦丁堡被公开焚毁。现存的诗是从古代文论家和修辞家著作中的引文以及从
埃及古墓中发掘出来的典籍中搜集而来的,加起来总共不到五百行,其中较
完整的只有二、三首。
一般地说,萨福的诗回避现实,表现一些凄婉哀怨,缠绵低徊的贵族情
趣。萨福的生活虽然十分富裕,锦衣玉食,奴婢成群,但长期悠闲生活使她
百无聊赖,精神极度空虚。因此,她的诗歌题材贫乏,缺少时代气息。但是,
萨福诗歌艺术造诣很高。抒情诗来源于民歌,其中一种是用竖琴伴的,故称
… Page 14…
琴歌。琴歌又分合唱琴歌和独唱琴歌,萨福的抒情诗是属于独唱琴歌。这种
形式决定了诗歌的音乐性,而萨福在音乐节奏的运用方面更有独到之处。她
的诗歌格律形式多变,单从她留下的断章中就可以看她使用过不少于五十种
不同的韵律,各种韵律都洋溢着她的个性色彩,其中有一种被称为“萨福调”。
萨福善于用朴素地道的密替利尼方言表达真挚炽热的感情。英国学者西蒙士
在《希腊诗人之研究》一书中说:“在世界所有文学的所有诗人中,只有她
的每个字都有一种特别的,不可混淆的芬香。”这一评价说明了萨福诗歌的
独创风格。
从现存的萨福诗作来看,内容大体有三类:一是情歌,二是婚歌,三是
描写自然风物的咏叹诗。其中写得最多,艺术成就最高的是第一类情歌。
在情歌中,有一首《致阿那克托里亚》,非常著名。据说阿那克托里亚
也很有才华,后来不知什么原因,不喜欢她了,竟不辞而别跑到一个叫安特
罗美达的女人那里去了。萨福迁怒于安特罗美达并写了一首诗尖刻地挖苦
她。阿那克托里亚结婚时,萨福闻讯赶来,出于对她的美好感情,写下了这
首赠诗,它被朗加纳斯引用在《论崇高》的第十章中:
他就像天神一样快乐逍遥,
他能够一双眼睛盯着你瞧,
他能够坐着听你絮语叨叨,
好比音乐。
听见你笑声,我的心就会跳,
跳动得就像恐怖在心里滋扰;
只要看你一眼,我立刻失掉
言语的能力;
舌头变得不灵;噬人的热情
像火争一样烧遍了我的全身;
我眼前一片漆黑;耳朵里雷鸣;
头脑轰轰。
我周身淌着冷汁,一阵阵微颤
透过我的四肢;我的容颜
比冬天草儿还白:眼睛里只看见
死和发疯。
朗加纳斯把这首诗作为风格“崇高”的一个例证,认为萨福能把感情中最突
出、最深入的征象提拣出来,给合成有机的整体: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