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文学评介丛书 缪斯的旋律-欧美诗歌史话》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世界文学评介丛书 缪斯的旋律-欧美诗歌史话- 第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出、最深入的征象提拣出来,给合成有机的整体:“萨福的灵魂、肉体、听 

觉、舌头、眼睛、颜色好象都与她无关,都不属于她。瞧她怎么一下子把以 

上种种都找来了。瞧她怎么轮替着体味到相反的感觉:她又发冷,又发烧; 

又神志昏迷,又理性清楚。结果所表现的不单纯是一种感情,而是一大堆的 

感情。”确实,强调主观感受是萨福抒情诗的最大的特点。这首诗的巨大吸 

引力在于诗人调动了五味俱全的感官来描写痛苦中的体验,淋漓尽致地表达 

了她的爱恋、忌妒、怨恨以至疯狂等丰富复杂的感情,取得了强烈的共鸣效 


… Page 15…

果,使读者和萨福一起悲悲切切地挣扎在爱的旋涡之中。 

     萨福的婚歌数量不少,也很出色。古希腊的婚礼有这样的习俗:在婚宴 

上,或在新婚夫妇回新娘家的途中,需伴以歌乐。婚歌多写男女恋情和对美 

满婚姻的祝颂。据说在萨福时代名门贵族家的婚礼都必须有一首萨福婚歌才 

算完美。 

     萨福还是描写自然风物的高手,她善于用自然诗来反映特定的思想感 

情。如: 



                                        夜歌 

                                  明月西归七星沉, 

                                  凉夜此际已更深。 

                                  光阴如水流不尽, 

                                  谁怜中宵独眠人。 



在这首短诗中,诗人表现她因友人离去而夜不成寐的孤独,这种寓情于景, 

情景交融的手法是值得注意的。诗人在此抛却良辰美景不写,偏要等到寒夜 

三更之际,方吐诗绪,可谓下笔镇纸。七星指七姐妹星。希腊神话中有这样 

的传说,该七星原是提坦族巨人阿特拉斯的七个女儿,后升天成星。萨福引 

以为典,原因有二。其一,七星之一光较暗淡,是因为她爱上了人间一少年, 

羞于见人之故,这或是诗人情思的流露。其二,七星属金牛座星中昴星团中 

的一组,在希腊,每逢七星沉落,便到冬日,故诗人借指时今为冬季,喻指 

寒意侵人,何况“凉夜此际已更深。”所以,月落星沉,正是暗淡的光景, 

而更深人静、寒气侵入,使人倍感凄功。可是“光阴如水流不尽”,此情此 

景,令人难忍。然而最难熬的是辗转不能入睡的“独眠人”。“独眠人”是 

全诗的重惦所在,诗人独具匠心在前面描写了各种凄清的景象来烘托这一全 

诗的诗眼,令读者深感悲不自胜,柔肠寸断。 

     萨福抒情诗的风格是浪漫主义的。在她之前的古希腊文学中,浪漫主义 

的创作方法已得到运用。然而,如果说,萨福以前的诗人运用浪漫主义方法 

主要表现了他们的理想或幻想,那么萨福对浪漫主义的发展则表现在强调诗 

人抒发对外界事物的主观感受,表达了个人的激情,从而在西方文学中第一 

次出现了以描写感官体验和心理变化为核心的浪漫主义作品。从这个意义上 

说,萨福作为西方浪漫主义抒情诗的真正始祖也就当之无愧了。 


… Page 16…

                                  中古诗歌 



                                    概述 



      “中古”或“中世纪”,指的是欧洲封建社会时代。欧洲中古历史一般 

分为三个阶段:初期 (五—十一世纪)是封建社会形成时期;中期(十二— 

十五世纪)是封建社会全盛时期;末期(十六—十七世纪中叶)是封建社会 

末期。就文学史而言,“中古”又特指公元五世纪欧洲进入封建社会至十四 

世纪文艺复兴前的时间,而将封建时代末期的文艺复兴除外。 

     一度繁荣昌盛的古罗马文明,由于奴隶制度的腐朽与罗马帝国的残暴统 

治而削弱,在蛮族入的摇撼下迅速崩溃了。西罗马帝国灭亡后,各日耳曼部 

落逐渐封建化,造成了诸侯与城堡林立的局面。在漫长的中古初期和中期, 

欧洲文学经历了英雄史诗,骑士诗歌和吟游诗人的时代,而且后来限于希腊 

罗马的诗歌,现已普及到整个欧洲。此外,随着城市的逐渐发达,商人、匠 

师等组成的市民阶层的出现,市民诗歌逐渐兴起;到中世纪的末期,欧洲出 

了但丁、乔叟、维庸三大诗人。 

     宗教因素是欧洲中古文化的首要因素。宗教发展的趋势是从从古代原始 

的万物有灵论发展到朴素的多神教,又发展到一神教,最突出的莫过欧洲的 

基督教了。基督教的源头,是饱受民族苦难的犹太人(希伯莱人)创立的“救 

世主”,它以其平等思想赢得了群众,得到了广泛传播。起初基督教备受迫 

害,但到四世纪以后,开始在欧洲封建社会中起着特别重要的作用。在罗马 

帝国后期已被罗马奴隶主定为国教。这时,多神教及与之有关的奥运会同时 

遭到禁止。后来,出身微贱的基督教竟在整个欧洲取得了统治一切的地位, 

政治、法律、文化、教育、伦理都从属于宗教。 

     基督的主要思想武器是《圣经》。《圣经》由《旧约》和《新约》两部 

分组成。《旧约》是希伯来人(分为以色列和犹太部落)古代文献的汇编, 

内容包括公元前十三世纪至公元前三世纪之间民间流传的历史传说、战歌、 

爱情诗、先知的言行录、法律、宗教教义和戒规等,成为犹太教的经典。这 

些作品大部分用希伯来文写定,其后又译成希腊文。《新约》则成于基督教 

兴起之后 (公元一、二世纪),包括有关耶稣言行的传说、耶稣使徒的传说 

和书信,用希腊文或希伯来文写成。基督教会把《旧约》和《新约》合为一 

书,称为《圣约》。《圣经》虽然是亚洲宗教文献,但随着基督教势力的扩 

张,在宗教改革时期又被精心译成各国文字,对欧洲社会思想和文学产生了 

深远的影响。 

     宗教对中古诗歌的影响是巨大的。首先,宗教把一切事物包围在神秘的 

氛围里,把一切物象看成象征性的启示,把超验的信仰置于经验之上。这与 

科学相悖,但与诗却有相通之处,因此中古诗歌表现出一种特有的神秘性, 

超验性。这种特性后来在浪漫主义、象征主义诗歌中得到进一步发展。其次, 

宗教的基质不是思维而是情感,尽管宗教的情感能起麻醉作用,但它似乎又 

给人带来绝处逢生的希望,成为绝望者的一种精神依恋和寄托,因此,这综 

一时期的诗歌往往表现出这种宗教情感。第三,从多神教到一神教是宗教伦 

理化的过程。在基督教文化中,“神”被高度抽象化和道德化了,人则被置 

于神和恶魔所象征的善与恶之间,经受考验。中古诗歌也表现出一种抽象的 

伦理化、道德化的倾向。然而,宗教虽然在中世纪取得了对文化的统治地位, 


… Page 17…

但其影响也还不是一元的。一般地说,欧洲中世纪文化因素应包括:第一, 

源自希伯莱的基督教文化,占有主导地位。第二,古希腊、罗马文化的影响 

特别是古希腊哲学思想对基督教文化的渗透。第三,其他异教文化,如天主 

教的崇拜圣母玛利亚,源出自巴比伦和亚述的原始圣母崇拜,北欧日耳曼各 

族的神话对欧洲的文化也有深远的影响,在与基督教结合后,产生了哥特式 

文学艺术风格和骑士传奇,后来成为德国浪漫派和莫里斯、坡等诗人的创作 

源泉。第四,文化的世俗化。随着欧洲市民阶层的出现,诗和其他文艺形式 

都从宗教化向世俗化发展,为文艺复兴作了先驱。 

     中古诗歌主要分四类: 

     1、英雄史诗。这是古代英雄史诗的继续。中古欧洲的英雄史诗大致为两 

类:一类反映了处在民族社会末期的蛮族部落的生活,他们基本上还未封建 

化,一般也没有受到基督的影响。这类代表作有日耳曼人的《希尔德布兰特》、 

盎格鲁·撒克逊人的《贝奥武甫》。这类史诗和荷马史诗同是氏族社会末期 

的产物,歌颂的多是部落的贵族英雄,而自由贫民和奴隶都不占重要地位。 

它们的内容多以神话或历史事件为依据神在故事中干预人的命运,但人对神 

已开始失去敬仰。这些故事在民间口头流传,定稿作者往往不可考。另一类 

英雄史诗也以历史人物、民间传说为基础,如法国的《罗兰之歌》、西班牙 

的《熙德》、德国的《尼伯龙根之歌》和俄罗斯的《伊戈尔远征记》,但这 

类史诗是欧洲各民族高度封建化后的产物。史诗中的英雄反映了当时一种进 

步的、符合人民意志的、国家统一的愿望。他们的荣誉观念已不限于狭小范 

围的部落英雄的复仇义务,而开始具有国家观念的内容。他们是要求团结、 

抵御外侮的英雄。 

      《贝尔武甫》是第一类英雄史诗最早、最完整的作品;《罗兰之歌》则 

是其第二类英雄史诗中最重要的作品之一。我们将在本篇第二节中专门讨论 

英国文学的开山巨著——《贝奥武甫》。 

     2、宗教诗包括赞美诗、讲述宗教故事或圣徒行传的叙事诗、宗教寓言诗 

和哲理诗等。单纯的宗教诗一般价值不大,但宗教诗中也往往含有世俗性的 

有价值的成分。较突出的有兰格伦 (1330?—1400?)用中古英语西中部方 

言写成的押头韵的宗教寓言长诗《农夫皮尔斯》。这首长诗写成于1381年, 

是英国农民运动的直接产物,当时流传颇广,现存手抄不下五十部。这些手 

抄本分为A、B、C三类,以B类最完整。长诗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包括 

序诗和十二节,第二部分包括其余十三节。序诗用中古文学惯用的梦境和寓 

意形象的手法,写诗人在一个5月的清晨在莫尔文山上听着潺潺清泉,不觉 

入睡。他梦见在一片美好的田野里有各式各样的人:农民、各种僧侣,手工 

业者,商人,骑士,各种艺人,乞丐,无异是十四世纪英国社会的一个缩影。 

田野的一端矗立丰真理之塔,另一端是死亡之谷。接着他梦见从塔里走出一 

个可爱的女子,名叫“神圣教会”,她教导诗人要迫求真理,拯救灵魂,又 

指点给他看“奖赏夫人”要和“虚伪”结婚,许多人附和,惟有“神学”反 

对。大家争执不下,决定到伦敦去找国王解决。国王主张她和“良心”结婚, 

 “良心”不肯,并揭发她的缺点。国王请来“理智”,“理智”也坚决要国 

王惩罚她。“奖赏夫人”得到惩罚。国王把“理智”和“良心”留下,供他 

顾问。作者通过这一寓言批判了僧俗各界的寄生性和社会上贿赂公行、迫逐 

财利的现象,肯定了国王的作用,希望他能凭理性和良心治国。 

     诗人醒来之后又作了第二个梦,梦见“良心”在布道,许多听众都开始 


… Page 18…

忏悔,包括“七大罪恶”(骄傲、淫欲、嫉妒、愤怒、贪婪、饕餮和懒惰) 

在内。“希望”吹起号角,成千上万的人聚集起来要求寻找“真理”,但大 

家都不知道“真理”在什么地方。这时农夫皮尔斯出现,他说他做了五十年 

 “真理”的仆人,可以担任向导,但必须先耕完他的半亩地,并分配大家工 

作。许多人纷纷推托,不肯劳动,他就叫“饥饿”来威胁他们。只有一个妇 

女代表大部分善良的人愿意跟皮尔斯去寻找“真理”。“真理”这时给他送 

来一张赎罪券,上面写着“作好事的得永生,作坏事的遭永劫”。一个僧侣 

否认这张赎罪券有效,引起了争执,皮尔斯一气之下把它撕毁,宣称他从此 

不为人间幸福苦干,而要把时间全用在祈祷和忏悔上。这时诗人醒来,结束 

了第二个梦。诗人在此仍用寓言的形式说明要获得真理必须首先通过诚实的 

劳动。他对贫苦的劳动者表示极大的同情,反对怠惰和寄生生活,但他要求 

劳动者恪守本分,不同意他们要求增加工资。他又认为现世勤劳仍不能导致 

灵魂的得救。这种思想引出了全诗的第二部分,但这一部分充满抽象的神学 

说教和经院式的辩论,形象性不强。 

     长诗提供了一幅封建制度后期英国社会的广阔画面,揭发了僧俗两界的 

种种腐败现象;作者肯定了劳动人民的正直的品质,展现了他们受欺骗、受 

压迫的处境,反映了当时人民的情绪。但另一方面,诗人也表现出他对现存 

的政教制度,即对国王和教会,仍抱有幻想。 

     长诗的艺术造诣很高,特别是诗人运用了在中古骑文学或宗教文学中都 

广泛使用的梦幻形式和寓意形象,使作品极为通俗。更可贵的是诗中有些地 

方描写的鲜明生动,有现实主义的描写和讽刺的社会批判。由于这部作品的 

人民性,后世以农夫皮尔斯为主人公的诗歌、故事直至十六世纪仍有出现。 

十七世纪英国清教徒作家班杨写的《天路历程》仍采用梦幻寓言形式,显然 

也是受这种传统的影响。 

     3、骑士传奇诗和骑士抒情诗指十二、十三世纪骑士文学繁荣时期的两种 

诗歌形式,以法国为最盛。 

     骑士传奇诗的中心是法国北方。骑士传奇诗的主题大都是骑士为了爱 

情、荣誉或宗教,表现出一种冒险游侠的精神。骑士传奇不同于英雄史诗, 

它没有历史事实根据,而是出自诗人的虚构,有的取材民间传说,有的模仿 

古希腊、罗马的作品。按题材不同可分为古代系、不列颠系和拜占廷系。最 

著名的有《特利斯坦和绮瑟》(十二世纪),属不列颠系,是在德、法两国 

民间流行很广的一部亚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