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伽梵歌原义》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博伽梵歌原义- 第2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35。圣主奎师那说:臂力强大的琨缇之子呀!要驾御这躁动不安的心意,无疑非常困难,但通过适当的修习而又无所依附,却有可能达到。
  要旨:主承认,要控制顽固的心意,就象阿尔诸那所说的,是困难的。但同时,他表明,通过修习和不依附,又是可能的。修习什么呢?在眼下这个年代,没有人能够遵行严格的规范——在圣地居住,将心意专注于超灵,约束感官和心意,奉行独身、独处等。然而,修习奎师那知觉,就可使人投身于对主的九种奉献服务之中。这些奉献活动 
  中,头等重要的是聆听有关奎师那的教诲,这是洗净心意中的一切疑虑的非常有力的超然方法。关于奎师那,聆听得越多,就越受启发,越不依附任何使心意偏离奎师那的事情。收摄心意,使其摆脱不对奎师那奉献的活动,便能很容易地学到“vairagya”。“vairagya”说的是不依附物质而将心意投入灵性之中。非人格主义在灵性上的不依附,比将心意依附于奎师那的活动,更为艰难。后者之所以切实可行,是因为通过聆听奎师那的一切,人便能自然而然地依附至尊灵魂。这种依附叫做“paresanubhuti”,即灵性满足。这就象饥饿者吃每一片食物所感受到的满足一样。饥饿之时吃得越多,就越感觉到满足和力量。同样,进行奉献服务,当心意不依附物质活动时,人就领略到超然的 
  满足。这也有点象靠专门的治疗,适当的饮食,病人霍然而愈。因此聆听主奎师那的超然活动,对疯狂的心意是专门的治疗;而吃供奉过奎师那的食物,就是给予痛苦中的病人的适当的饮食。这种疗法就是奎师那知觉的程序。 
  36。不约束心意,难以达到自觉。控制心意,以适当的方法努力追求,肯定能获得成功。这就是我的意见。
  要旨:至尊人格神首宣布,不接受正当的疗法,使心意不依附物质活动,很难成功地获得自觉。一面修习瑜伽,一面让心意放纵于物质享乐之中,就好比一面点火,一面在火上浇水。修习瑜伽而不控制心意,只是浪费时间。这样的瑜伽表演在物质上或许会大获利益,但对于灵性自觉,实在一无用处。因此,人必须控制心意,使心意不断地为主作超然的奉爱服务。若非置身于奎师那知觉之中,人就不能稳健地控制住心意。奎师那知觉者无需另作努力,便能轻易地取得瑜伽的成果,而瑜伽的修习者们,若不具备奎师那知觉,就不能取得成功。
  37。阿尔诸那说:奎师那呀!那些不成功的超然主义者,开始时凭信心走上自觉之途,但后来,由于凡心俗念半途而废,未能到达神秘主义的圆满境界。他们的归宿又将如何呢?
  要旨:自觉之途或神秘主义,在《博伽梵歌》中有所描述。觉的根本原则是要知道:生物并非这具物质躯体,而是与之有别的;生物的快乐在永恒的生命、极乐和知识之中。这些都属超然,在躯体与心意之外。自我觉悟的实现,可通过知识之途,通过八步瑜伽修习,或通过奉爱瑜伽。在每种途径中,人都必须了解生物的原本地位,生物与神的关系,以及为重建失去的联系而达到奎师那知觉之最完美境界的种种活动。遵行上述三者中之任一种,人必能或迟或早达到至高无上的目标。主在第二章肯定了这一点:即使只在超然之途上稍加努力,也有极大的希望得救。三条道路之中,奉爱瑜伽(bhakti…yoga)之途尤其适合于这个年代,因为这是觉悟神的最直接的方法。为了再获保证,阿尔诸那请示主奎师那确证以前的声明。或许有人会诚心诚意地接受自觉之途,但在这个年代培养知识和修习八步瑜伽系统,一般来说,非常困难。因此,尽管人们不断地努力,但由于种种原因,可能终归失败。首先,人们对遵循程序或许不够严肃认真。追求超然之路,等于是对虚幻能量宣战,因此,每当有人试图逃出虚幻能量的魔掌时,她必以种种诱惑,力图击败修习者。受条件限制的灵魂本已受了物质能量形态的诱惑,即便是践行超然的修行,仍时时有可能再次受惑。这就叫做“yogac 
  calita…manasah”:偏离超然之路。阿尔诸那寻根究底要弄清楚偏离自觉之途的结果。 
  38。臂力强大的奎师那呀!这样的人,从超然之途而走入迷惘,会不会在灵性成功和物质成功两方面都败下阵来,如撕裂的浮云一般消失殆尽,在任何领域中均无地位呢?
  要旨:进步之途有二。那些物质主义者对超然境界不感兴趣,因此更热衷于通过经济发展而带来的物质进步,或通过适当的手段登上更高的星体。但当人们走上超然之途,就要停止所有物质活动,牺牲一切形式的所谓物质快乐。如果一个有抱负的超然主义者失败了,从表面上看,他两方面都失去了;换言之,他既不能享受物质快乐,也不能享受灵性成就的欢乐,他没有地位了,就象一片撕裂的浮云。天上的云,有时一小簇云会飘离而去,融进大片的云簇中。要是它不能飘进大片云中,便只能被风吹散,在广袤的天空,消失得无影无踪。Brahmanah 
  pathi就是超然觉悟之途,觉悟到自己本质上是灵性的,是至尊主的所属部分,而至尊主则展示为梵、超灵、博伽梵。圣主奎师那是至高无上的绝对真理的圆满展示。因此,皈依至尊者的人便是成功的超然主义者。通过觉悟梵和超灵而达到生命的这一目的,需经很多很多世(bahunam 
  janmanam ante )。因此,最高的超然觉悟之途是奉爱瑜伽,或奎师那知觉这条最直接的途径。 
  39。这就是我的疑虑呀,奎师那!我请求你将它彻底打消。除了你,再找不到消除这疑虑的人了。
  要旨:奎师那完全知道过去、现在和未来。在《博伽梵歌》的开首主曾说一切生物均个别地存在于过去、现在和将来。即使从物质的束缚中获得了解脱,也继续保持个别的身份。因此,他已解释了个别生物将来的问题。现在,阿尔诸那想知道不成功的超然主义者的未来。没有人与奎师那相等或高于奎师那。当然,在物质自然掌握中的所谓伟大圣者和哲学家们,不能与他相比,因此,奎师那的断语是彻底消除一切疑虑的具有决定性的答案,因为他完全知道过去、现在和未来——但没有人知道他。只有奎师那和奎师那知觉的奉献者才知道事情的真相。 
  40。至尊人格神首说:菩瑞塔之子呀!置身吉祥活动之中的超然主义者,无论在这个世界,还是在灵性世界,都不会遭受毁灭;我的朋友啊,行善之人永不会被邪恶击败。
  要旨:在《圣典博伽瓦谭》(1。5。17)中,圣那茹阿达穆尼这样教导维亚萨:
  “如果有人放弃一切物质期望,完全托庇于至尊人格神首,他在任何方面都不会有损失或退化。而在另一方面,一个不做奉献服务的人哪怕完全履行他一己职责,却仍将是一无所得。”
  在物质期望方面,有许多活动,包括经典性的和约定俗成的。超然主义者应放弃一切物质活动,追求生命的灵性进步——奎师那知觉。或许有人会争辩说,一个人如果能够实现奎师那知觉,就能够藉此达到最完美的境界;但人若是达不到这样完美的境界,那么,他在物质上和灵性上都将蒙受损失。据经典训示,不履行赋定的职责,就必承受业报。因此,没能适当地履行超然活动的人,便要承受业报。《博伽瓦谭》向不成功的超然主义者保证,他们毋需忧虑。即使因为未能圆满地履行责任而可能遭受业报,他仍不会有任何损失。因为奎师那知觉安泰吉祥,永远不会被遗忘。一个曾经这样履行职责的人,下一世即使出生低贱,仍将继续下去。而另一方面,仅仅是严格地遵行赋定职责,如果缺乏奎师那知觉,未必就能得到吉祥的结果。这要旨可以做如下的理解:人类可分两类,即受规范的和不受规范的。那些只耽于动物性的感官享乐,而不知道其来生或灵性救赎的人,属于不受规范的一类。而那些遵行经典赋定职责原则的人,则归为受规范的一类。不受规范的人,无论是文明的或未开化的,受过教育或未受教育的,强壮或软弱的,全充满了动物习性。他们的活动从来就不是吉祥幸运的,因为在享受吃、睡、防卫和交配等动物习性时,他们永远地停留在总是充满物质痛苦的存在中。而另一方面,那些受经典训示规范,从而逐步晋升到奎师那知觉的人,必定在生命中取得进步。&
  遵行吉祥之途的人可分为三类:(一)遵行经典规范而享受物质繁荣的;(二)致力于从物质存在中寻找终极解脱的;(三)在奎师那知觉中的奉献者。为物质快乐而遵守经典规范的以可再分成两类:获利性工作者和并不为了感官满足而贪图成果的人。为感官满足而追求获利性成果的人,可能晋升到生命的更新程度——甚至到达最高的星体——但因没有脱离物质存在,他们走的不是真正的吉祥之路。能引导人获得解脱的才是吉祥活动。任何不以终极自觉,或摆脱物质躯体的生命概念而求得解脱为目的的活动根本就不是吉祥活动。只有在奎师那知觉活动才是唯一的吉祥活动。任何自愿承受一切身体的不适,而求在奎师那知觉道路上进步的人,可称为严格苦修的完美的超然主义者。因为八步瑜伽系统直接指向对奎师那知觉的终极觉悟,所以这样的修习也是吉祥的。谁致力于此,实在不必担心堕落这一说。
  41。不成功的瑜伽师,在虔诚生物居住的星体上,享受多年之后,便投生到正义人家,或显贵的商贾之家。
  要旨:不成功的瑜伽师分为两类:稍有进步就掉下来的和修习瑜伽很久之后才掉下来的。修习短时间后掉下来的瑜伽师,到较高的星体上去,那里是虔诚生物才允许进入的地方。经过长寿的一生后,他被送回这个星体,投生于正义的布茹阿玛那,奉献者家庭,或贵族商人家庭。 
  瑜伽修习的真正目的,是到达如本章最后一节诗所阐明的奎师那知觉的最完美境界。但那些没有如此毅力坚持下去的和受物质诱惑而失败的,蒙神的恩典,获准充分利用他们的物质心性。之后,他们有机会在正义或贵族家庭度过荣华的一生。那些在这样的家庭出生的人,当善用方便,争取将自己提升到完全的奎师那知觉境界。 
  42。或者(如果经过长时间的瑜伽修习而未获成功)他会出生在拥有崇高智慧的超然主义者之家。而这样的出生,在这个世界上是极为罕见的。
  要旨:出生在拥有崇高智慧的瑜伽师或超然主义者之家,备受推崇,因为生于这样的家庭的孩子,从生命的开始就获得一种灵性的推动力。尤其是在灵性导师或斯瓦米之家。更是如此。这样家庭的人,接受传统和训练,非常有学问而且非常虔诚,因此,能成为灵性导师。在印度,有许多这样的灵性导师家庭,但由于教育和训练不够,他们现在都退化了。蒙主的恩典,仍有些家庭,一代接一代,培育出超然主义者。投生于这样的家庭,无疑是非常幸运的。值得庆幸的是我们的灵性导师欧姆维施努帕德施瑞施瑞玛德巴克提希丹塔萨茹阿斯瓦提哥斯瓦米玛哈茹阿哲和卑微的我就出生在这样的家庭,蒙主的恩典,从生命的开始,我们就得以接受为主作奉献服务的训练。后来,在超然系统安排之下,我们相遇在一起。
  43。如此投生之后,他便恢复前世的神圣知觉,为彻底成功,再举奋进。
  要旨:巴茹阿特王就是一个例子。他在第三世投生于一个优越的布茹阿玛那家庭,恢复了以前的超然知觉。巴茹阿特王曾是世界之帝王,从他的时代开始,这个星体在半神人中间叫做“巴茹阿特之地”(Bharata…varsa),而在此之前,则称为“伊拉瓦达之地”(Ilavrta…varsa)。还是在他早年的时候帝王就隐遁起来,去追求灵性的完美,但未能成功。在接下来的一世,他投生于一个优越的布茹阿玛那家庭。他常默默隐居,又不跟任何人说话,人称佳德巴茹阿特(Jada 
  Bharata)。后来茹阿唬嘎王(Rahugana)发现他是最伟大的超然主义者。从他的身世可知,超然努力或瑜伽修习是永不会白费的。蒙主的恩典,超然主义者得到一次次机会,攀登奎师那知觉最完美的高峰。 
  44。由于前世的神圣知觉,对于瑜伽原理,虽不刻意追求,却自然神往。这样一位求知的超然主义者总是凌绝圣典仪规原则之上。
  要旨:高级的瑜伽师们并不怎么把经典仪规放在心上,却是自然而然地被瑜伽原则吸引。因为瑜伽原则能将他们提升到完全的奎师那知觉——瑜伽的无上完美境界。对此,《圣典博伽瓦谭)(3。33。7)这样解释说: 
  “我的主啊:唱颂你的圣名的人,即使出生于吃狗者的家庭,在灵性生活中也是非常进步的。这样的唱颂者无疑实践了种种苦行和献祭,在所有圣地都沐浴过,而且研习了所有的经典。”这方面著名的例子是主柴坦尼亚给出的。他接受了哈瑞达斯塔库尔为量重要的门徒之一。虽然哈瑞达斯塔库尔生于穆斯林家庭,但主柴坦尼亚仍将他提升到颂名导师(namacarya)的位置,因为他严守原则,每天吟颂30万次主的圣名:哈瑞奎师那,哈瑞奎师那,奎师那奎师那,哈瑞哈瑞/哈瑞茹阿玛,哈瑞茹阿玛,茹阿玛茹阿玛,哈瑞哈瑞,从他不停地念颂主的圣名可知,他在前世一定经历了称为音梵(sabda…brahma)的一切《韦达经》仪式,因此一个人若非净化,是断不会修持奎师那知觉的原则或唱颂主的圣名哈瑞奎师那的。 
  45。瑜伽师竭诚修行,勇猛精进,除尽污垢。在累世修行之后,达到终极目标,进入完美境界。
  要旨:一个生于特别正义、高贵、神圣的家庭的人,会意识到自己有着修习瑜伽的得天独厚的条件。因此,他便会坚定决心去完成自己未竟的大业,从而彻底除尽一切物质污染。当他最后摆脱了一切污染,他就达到了至高无上的完美——奎师那知觉。奎师那知觉是远离一切污染的完美境界。《博伽梵歌》(7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