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科玉律》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金科玉律- 第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和低效率现象束手无策。    
      想要完全克服最薄弱的环节是不可能的。按照木桶定律,我们的薄弱环节是必然存在的,而且永远存在。一根链条总会有一节比其他的环节要薄弱一些,尽管它可能比另一根链条中的任何环节都强。强弱只是相对而言的,因此也是无法消除的。    
      问题在于,你容忍这种弱点到什么程度。如果它已成为阻碍工作的瓶颈,你就不得不有所动作了。    
    


木桶定律木桶定律与团队精神

      谈到木桶定律的应用,我们可以先对它所应用的对象做一个明确的分类。木桶定律的应用对象,可以分为组织和个人两种。这里,我们将主要谈到木桶定律与团队精神,因为团队精神是组织和个人共同努力的结果,团队建设也是组织和个人互动的过程。    
      “木桶定律”可以启发我们对团队建设重要性的思考。    
         
      在一个团队里,决定这个团队战斗力强弱的不是那个能力最强、表现最好的人,而恰恰是那个能力最弱、表现最差的落后者。    
      因为,最短的木板在对最长的木板起着限制和制约作用,决定了整个团队的战斗力,影响了整个团队的综合实力。    
      也就是说,只有想方设法让短板子达到长板子的高度,或者让所有的板子维持“足够高”的相等高度,才能完全发挥团队作用。    
      说到木桶定律,我们就不得不谈到系统的概念,因为木桶定律的现象正是系统现象中的一种。    
      木桶定律可以启发我们对构成系统的各个要素的思考,比如一个生产流程、一种商业运作模式、一个组织系统中的各个要素。    
      可以想象,如果在生产中少了一个流程或是某个流程不合格,那么生产出来的肯定是废品。    
      就算是一道好菜,也要求添加的各种佐料必须都是最好的,否则这道菜烧出来就不那么可口了。    
      “木桶定律”还告诉领导者,在管理过程中要下工夫狠抓公司的薄弱环节,否则,公司的整体工作就会受到影响,人们常说“取长补短”,即取长的目的是为了补短,只取长而不补短,就很难提高工作的整体效应。    
      一个企业要想成为一个结实耐用的木桶,有一个方面是绝不容忽视的,那就是加强对每一个员工的教育和培训。    
      我们以美国的惠普公司为例来说明这个问题。    
      惠普公司内部有一项关于管理规范的教育项目,仅仅是这一个培训项目,每年研究经费就高达数百万美元。他们不仅仅研究教育内容,而且还研究哪一种教育方式更容易被人们所接受。    
      企业教育是一项有意义而又实实在在的工作,优秀企业的员工,都很乐意接受教育和培训,这对于培养企业的团队精神大有裨益。    
    


木桶定律培养你的合作能力

      随着知识型员工的增多,以及工作内容中智力成分的增加,越来越多的工作需要团队合作来完成。    
      传统的组织管理模式和团队协作模式最大的区别在于,团队更加强调团队中个人的创造性发挥,以及团队整体的协同工作。    
         
      如何协调个人成长与团队成长的关系,使他们能够相互作用、共同发展是一个值得讨论的话题。    
      团队协作模式对个人的素质有较高的要求,成员除了应具备优秀的专业知识以外,还应该有优秀的团队合作能力,这种合作能力,有时甚至比成员的专业知识更加重要。    
      作为团队中的一员,你应该从哪几个方面来培养自己的团队合作能力呢?    
      ——寻找团队积极的品质    
      在一个团队中,每个成员的优缺点都不尽相同。你应该主动去寻找团队成员中积极的品质,学习它,并克服你自己的缺点和消极品质,让它在团队合作中被弱化甚至被消灭。    
      团队强调的是协同工作,一般没有命令和指示,所以团队的工作气氛很重要,它直接影响团队的工作效率。    
      如果团队的每位成员,都主动去寻找其他成员的积极品质,那么团队的协作就会变得很顺畅,工作效率就会提高。    
      ——对别人寄予希望    
      每个人都有被别人重视的需要,那些具有创造性思维的知识型员工,更是如此。有时一句小小的鼓励和赞许,就可以使他释放出无限的工作热情。    
      ——时常检查自己的缺点    
      你应该时常检查一下自己的缺点,比如,还是不是那么冷漠,言辞还是不是那么锋利。在单兵作战时,这些缺点可能还能被忍受,但在团队合作中,他会成为你进一步成长的障碍。    
      团队工作需要成员在一起不断地讨论,如果你固执己见,无法听取他人的意见,或无法和他人达成一致,团队的工作就无法进行下去。    
      团队的效率在于配合的默契,如果达不成这种默契,团队合作就不可能成功。    
      如果你意识到了自己的缺点,不妨就在某次讨论中,将它坦诚地讲出来,承认自己的缺点,让大家共同帮助你改进,这是最有效的方法。    
      当然,当众承认自己的缺点可能会让你感到比较尴尬,但你不必担心别人的嘲笑,因为一般人只会给你理解和帮助。    
      ——让大家喜欢你    
      你的工作需要得到大家的支持和认可,而不是反对,所以你必须让大家喜欢你。但一个人又如何让别人来喜欢你呢?    
      除了和大家一起工作外,你还应该尽量和大家一起去参加各种活动,或者礼貌地关心一下大家的生活。    
      总之,你要使大家觉得,你不仅是他们的好同事,还是他们的好朋友。    
      ——保持足够的谦虚    
      任何人都不喜欢骄傲自大的人,这种人在团队合作中也不会被大家认可。    
      你可能会觉得自己在某个方面比其他人强,但你更应该将自己的注意力放在他人的强项上,只有这样,你才能看到自己的肤浅和无知。    
      因为团队中的任何一位成员,都可能是某个领域的专家,所以你必须保持足够的谦虚。    
      谦虚会让你看到自己的短处,这种压力会促使你在团队中不断地进步。    
    


彼得原理人类的辉煌与无奈

      不可否认,人类取得了许多辉煌的成就,但同样不可否认的是,人类也造就了一些可怕的不称职。    
      人类大力推行官僚政治,即使是完成一件最简单的工作,也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人类的社会结构越复杂,人浮于事、混吃混喝者就越多,并成为社会的沉重负担。    
         
      虽然从小到大,我们总能听到这样的教导:身居高位的人往往具有自知的睿智。他们会说:“你懂得越多,前途越不可限量,有一天也会跻身高位。”于是我们用功读书,直到大学毕业、踏入社会、进入一种职业,我们仍紧紧抱持着上述的信念。    
      然而,我们总会很失望地发现,许多人似乎都不知道他们的专职何在,因而也都不能尽到工作上的职责。    
      例如,一位校长关心的主要问题竟然是:所有窗帘要高度一致,教室必须保持安静以及禁止任何人践踏或靠近花圃。    
      当我们的见闻增加后,会发现每个组织总有许多人无法胜任他们的工作。    
      我们可以看到优柔寡断的政客装腔作势,俨然是果决刚毅的政治家;自命消息可靠的权威人士,到头来将过错归咎于难以把握的情况;懒散而傲慢的公务员不计其数;军事将领以豪壮的措辞掩饰行为的怯懦……    
      在这个复杂、虚矫的社会里,充满了不道德的牧师、贪污的法官、头脑不清的律师、文笔不通的作家以及连拼音都会出错的英文老师,我们对此也只能无可奈何地耸耸肩而已。    
      甚至在大学校园里,我们也能见到文件由拙于沟通的行政人员拟稿;而一些单调、乏味的课程,则由声音不清、表达能力缺乏的老师主讲。    
      彼得博士在收集和分析了数百件工作上不胜任的案例后,他得出了“彼得原理”的公式:在层级组织里,每位员工都将晋升到自己不能胜任的阶层。    
      彼得原理可以说是解开所有层级制度之谜的钥匙,因此也是了解整个文明结构的关键所在。    
      或许有些特立独行的人可以避免被纳入层级组织里,但凡是置身于商业、工业、行政、军事、宗教、教育等各界的所有人士,都和层级组织息息相关,也就是说绝大多数的人都受彼得原理的控制。    
      可以肯定的是,其中许多人可能获得一两次的晋升——从某个能胜任的阶层晋升到仍可胜任的更高阶层,但能胜任新职位将使他有资格再度晋升,于是每个人最后都由能胜任的阶层晋升到不能胜任的阶层。    
      所以,假定时间足够,同时假定层级组织里有足够的阶层——每个员工终将晋升到自己不胜任的阶层,并从此停滞不前。    
      因此,彼得原理的推论结果是:假如有足够的时间和足够的阶层,那每个阶层的职位终将由不胜任的员工所占据。    
      既然如此,谁来推动层级组织的轮轴呢?    
      当然,在现实生活中,你很难找到一个所有员工都到达不胜任阶层的组织。大部分的情况是,人们仍会完成某些任务,因此层级组织仍有它继续存在的理由。层级组织的工作任务多半是由尚未到达不胜任阶层的员工所完成的。    
    


彼得原理爬不完的梯子

      现代的层级组织制度,总是从下面补充由晋升、辞职、退休、解雇和死亡带来的空缺。    
      人们一直把层级组织中的晋升看作是“攀登成功之梯”或“爬上权力之梯”。层级组织通常被比喻为梯子,因为梯子和层级组织确有一些共同的特点。例如,梯子是让人向上爬的,而且爬得越高,危险越大。    
         
      一个收入固定的人,平时能合理地掌握他的钱财。可一旦当他继承了一笔巨额财产后,他的理财能力就会变得无法胜任。    
      在军队或政府层级组织中,一个称职的随从晋升为领导时,也会突然变得不称职。    
      当称职的科学家被提升为研究院院长时,也可能会变成一个不称职的管理者。    
      以上各类晋升,之所以产生不胜任,是因为它需要被提升者具备他以前所在职位不需要的新能力。    
      一个一向负责质量工作的雇员,可能会被提升到一个他比较胜任的督监之职。    
      最后,他或许还能升任管理方面的领导,虽然干起来有点吃力,但是他努力工作,勉强可以弥补能力的不足。    
      但是,如果层级组织的其他条件有利的话,他还可能达到一种不称职状态——做个部门经理,这可能是他所能爬上的最高一层阶梯了。    
      这时,他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去做日常工作。如果有一群称职能干的下属的支持和帮助,他还勉强可以完成工作。    
      由于他看起来还算称职,加上领导者的威望,他也许会进一步得到晋升,即升任总经理——他现在已经达到了最大不称职状态。    
      作为一个总经理,他的主要责任是制定与公司目标和政策紧密相关的决策,从负责质量工作到应付长远的目标和更抽象的观念,他越来越感到力所难及,不仅给公司带来损失,而且给他个人造成很大的伤害。    
      某些人很理智地观察到了这种事实,就可能会退出这种剧烈竞争,开始一种全新的、更有价值的生活。    
      今天,许多人已经开始怀疑这种“爬不完的梯子”的游戏。他们把老一辈人视为彼得原理的受害者,他们不再热衷于建立层级组织,而试着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    
      不幸的是,大多数的人并没有付诸行动,还是乐此不疲。    
    


彼得原理庸人们的天堂

      木偶的外形酷似人类,其行动则完全受外力控制。“体系萧条”下的可怜人类,可以用“排队木偶”一词来形容,他们会经过生存、打卡、填表、执行无意义的仪式等阶段。    
      许多人变成“排队木偶”后,丝毫没有危机意识,他们继续沉溺于排队的行为模式。    
      教育界、法律界、产业界、政府部门等都在崇尚平庸,个人贡献不复存在,平庸成为流      
    行时尚,并进而成为典范作风。由平庸人领导的“平庸社会”都由“排队木偶”全权管理。    
      可是有些忧心忡忡的人,却因为他们的觉醒而痛苦。这些不适应环境的人大声疾呼,倡导变革,可是沉默的大众都已成为无可救药的“跟从癖”。    
      “跟从癖”是一个没有个性特征的标准单位,他是大众口味的典型代表,他是大众文化、大众风尚、大众道德的一个组成部分。    
      技术创造了一个没有个性的标准社会,免除了“跟从癖”的责任,使他们不再需要作决策,也使他们觉得只要保持自身的跟随行为,就可以安然无事地接受教育、法律、产品和政府的平庸。    
      “跟从癖”对技术的巨大进步深信不疑。他被汽车、冰箱或其他用品上的电镀装饰迷住了。作为一个消费者,他觉得自己是进步的促成者之一。    
      他参与重大事件,而且以登陆太空计划之类的成功而自豪,虽然他与这些成功没有一点关系,对它们也只是一知半解。    
      如果不加限制,“跟从癖”的泛滥最终将腐蚀整个社会的结构,形成一种万马齐喑的局面。    
      与跟从癖截然不同的另一个典型是“人道主义者”,他的特质是:培养精神生活、仁爱与自我实现。这种人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从创意、自信、才干中获得满足。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