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你把追求身体健康作为价值观的一部分,你采取的行动也许就是选择适当的食物,适当安排运动和休息时间,避开烟、酒以及令人发胖的食物。
正确地选择价值观,最好还要知道某一种价值观对你的重要性达到什么程度,以及想用什么方式来表现。
如果倾向于追求人道主义,请你自问:“参加慈善事业,无可避免会涉及金钱的事情,我能平衡吗?还是说想做个积极的志愿人员?或是自创一份人道主义的事业?”
假如你对智能方面有着强烈的兴趣,也请你自问:“我在这方面下的功夫够多吗?我是否该参加书报讨论会?或到附近的大学里去选修一些课程?”
试问自己:“我是不是愿意把时间、精力、资源都花在一件梦想的事情上,甚至愿意为它放弃生命呢?”
事实上,你活着的每天、每分、每秒都在为了某些事情付出你的生命。为了实践某个理想,你穷尽自己毕生的心血、精力、想法及创意,甚至为它牺牲,无论你是否认为这是一种牺牲。
当你选择了最重要的事情时,你的价值观会影响你的决定。如果你想拥有一个非常充实的人生,那么你愿意为它付出生命的事情,一定正是你活着的理由。
路径依赖马屁股决定铁轨的宽度
一旦人们做了某种选择,就好比走上了一条不归之路,惯性的力量会使这一选择不断自我强化,并让你不能轻易走出去,生活中的这种现象就被称为“路径依赖”。
一个广为流传、引人入胜的例证是:现代铁路两条铁轨之间的标准距离是四英尺又八点五英寸,为什么采用这个标准呢?
原来,早期的铁路是由建电车的人所设计的,而四英尺又八点五英寸正是电车所用的轮距标准。
那么,电车的标准又是从哪里来的呢?
最先造电车的人以前是造马车的,所以电车的标准是沿用马车的轮距标准。
马车又为什么要用这个轮距标准呢?
英国马路辙迹的宽度是四英尺又八点五英寸,所以,如果马车用其他轮距,它的轮子很快会在英国的老路上撞坏。
这些辙迹又是从何而来的呢?
从古罗马人那里来的。因为整个欧洲,包括英国的长途老路都是由罗马人为它的军队所铺设的,而四英尺又八点五英寸正是罗马战车的宽度。
任何其他轮宽的战车在这些路上行驶的话,轮子的寿命都不会很长。
可以再问,罗马人为什么以四英尺又八点五英寸为战车的轮距宽度呢?
原因很简单,这是牵引一辆战车的两匹马屁股的宽度。
故事到此还没有结束。
美国航天飞机燃料箱的两旁有两个火箭推进器,因为这些推进器造好之后要用火车运送,路上又要通过一些隧道,而这些隧道的宽度只比火车轨道宽一点,因此火箭助推器的宽度是由铁轨的宽度所决定的。
所以,最后的结论是:路径依赖导致了美国航天飞机火箭助推器的宽度,竟然是两千年前便由两匹马屁股的宽度所决定的。
路径依赖道格拉斯·诺思的伟大发现
第一个使“路径依赖”理论声名远播的是道格拉斯·诺思,由于用“路径依赖”理论成功地阐释了经济制度的演进,道格拉斯·诺思于1993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
诺思认为,“路径依赖”类似于物理学中的惯性,事物一旦进入某一路径,就可能对这种路径产生依赖。这是因为,经济生活与物理世界一样,存在着报酬递增和自我强化的机制。这种机制使人们一旦选择走上某一路径,就会在以后的发展中得到不断的自我强化。
“路径依赖”理论被总结出来之后,人们把它广泛应用在选择和习惯的各个方面。在一定程度上,人们的一切选择都会受到路径依赖的可怕影响,人们过去做出的选择决定了他们现在可能的选择,人们关于习惯的一切理论都可以用“路径依赖”来解释。
沿着既定的路径,不管是经济、政治、还是个人的选择都可能进入良性循环的轨道,迅速优化;也可能顺着原来错误的路径往下滑,甚至被“锁定〃在某种无效率的状态下而导致停滞。而这些选择一旦进入锁定状态,想要脱身就会变得十分困难。
但不管是优化还是锁定,在“路径依赖”的背后,隐藏的都是人们对利益的考虑。
对组织来说,一种制度形成以后,会形成某种既得利益的压力集团。他们对现存路径有着强烈的要求,他们力求巩固现有制度,阻碍选择新的路径,哪怕新的体制更有效率。
而对个人来说,一旦人们做出某种选择后,在既有的道路中,他们会不断投入各种资源。如果哪天他们发现自己选择的道路不再适合自己、没有价值时,他们做出新的选择。这时,他们才发现前期的巨大投入可能会因为重新选择而变得不值一文。对任何人来说,这都是一笔很大的损失(经济学上称为“沉没成本”)。
路径依赖可怕的沉没成本
当一项已经发生的投入,无论如何也无法收回时,这种投入就变成了“沉没成本”。
举个例子来说,你花了10块钱买了一张今晚的电影票,准备晚上去电影院看电影,不想临出门时天空突然下起了大雨。
这时你该怎么办?
如果你执意要去看这场电影,你不仅要来回打车,增加额外的支出,而且还可能面临着被大雨淋透、发烧感冒的风险。
还有一个更为经典的例子。
有一个老人特别喜欢收集各种古董,一旦碰到心爱的古董,无论花多少钱都要想方设法地买下来。
有一天,他在古董市场上发现了一件向往已久的古代瓷瓶,花了很高的价钱把它买了下来。
他把这个宝贝绑在自行车后座上,兴高采烈地骑车回家。谁知由于瓷瓶绑得不牢靠,在途中“咣当”一声从自行车后座上滑落下来,摔得粉碎。
大家猜猜,这位老人是什么反应?
这位老人听到清脆的响声后居然连头也没回。这时,路边有位热心人对他大声喊道:“老人家,你的瓷瓶摔碎了!”老人仍然是头也没回地说:“摔碎了吗?听声音一定是摔得粉碎,无可挽回了!”不一会儿,老人家的背影消失在茫茫人海中。
如果换成一般人肯定会从自行车上跳下来,对着已经化为碎片的瓷瓶捶胸顿足、扼腕痛惜,有的可能会经过好长时间才得以恢复精神。
每一次选择之后,我们总是要付出行动,而每一次行动我们总是要投入,不管投入的是人力、物力、财力还是时间。在做出下一个选择时,我们不可避免地会考虑到这些前期的投入,不管它还能不能收回,是否真的还有价值。
最终,前期的投入就像万能胶一样,把我们粘在原来的道路上,无法做出新的选择,而且投入越大,把我们粘得越紧。因此,可以肯定地说,“沉没成本”是路径依赖现象产生的一个主要原因!
蘑菇定律程序员“编写”的蘑菇定律
“蘑菇定律〃是组织对待初出茅庐者的一种非常适用的管理方法,初学者被置于阴暗的角落(不受重视的部门,或打杂跑腿的工作),浇上一头大粪(无端的批评、指责、代人受过),任其自生自灭(得不到必要的指导和提携)。
据说,“蘑菇定律〃是上世纪70年代由一批年轻的电脑程序员“编写〃的,这些天马行空、独来独往的人早已习惯了人们的误解和漠视,所以在这条“定律〃中,自嘲和自豪兼而有之
。
相信很多人都有一段“蘑菇〃的经历,但不一定是什么坏事,尤其是当一切都刚刚开始的时候,当上几天“蘑菇〃,能够消除很多不切实际的幻想,让我们更加接近现实。对一个组织来说,新进的员工都是一张白纸,能力和经验没有太大的区别,所以给员工的起薪和工作都不会有太大的差别。
无论多么优秀的人才,初次工作都只能从最简单的事情做起,“蘑菇〃的经历对成长的年轻人来说,就像蚕茧,是羽化前必须经历的一步。因此; 是每个刚踏入社会的年轻人必须面对的问题。
蘑菇定律年轻人的必经之路
事业中的很多机会都是在每一次单调的工作实践中挣得的,如果你一开始就不想从事单调的工作,那么你永远也不会得到提升的机会!只有投身到社会生活中去,在生活中摔摔打打,你才会知道你能遇到的机会是无穷无尽的。
因此,“蘑菇”的经历可以在你的事业上起到这样三种功效:
一、消除不切实际的幻象
很多年轻人,当他们走出校园时,总是对自己抱有很高的期望,认为自己一开始工作就应该得到重用,就应该得到相当丰厚的报酬。他们喜欢在工资上相互攀比,工资似乎成了他们衡量彼此价值的惟一标准。但事实上,刚刚踏入社会的年轻人缺乏工作经验,是无法委以重任的,薪水自然也不可能很高,于是他们就有了许多抱怨。
一旦得不到重用,工资也达不到他们的预期,曾经在校园编织的梦想也逐渐破灭了。没有了信心,没有了热情,工作时总是采取一种应付的态度,能少做就少做,能躲避就躲避,敷衍了事。
因此,对他们来说,参加第一份工作时必须消除不现实的幻想,他们应该认识到,没有任何工作是卑微的、不足道的。
二、消除对成绩的沾沾自喜
对于初出茅庐者来说,在做完工作、取得成绩之后,总是希望上司和同事会注意自己,最好还能加上一两句赞赏;如果遇到挫折或做错某事,总以为别人时刻在盯着自己、随时准备责备自己。但每个人都有着自己繁重的工作、生活的烦恼,没有人有时间刻意去注意别人。
而在组织中,为了获得上司和同事的注意,急于表现、发表轻率的意见都不是个好主意。这不但容易引起老员工的反感,也会留下夸夸其谈、不知轻重的印象。
三、磨去棱角,适应社会
要想在商场上游刃有余,不仅要有专业的知识和技术,还要有各种基本的能力。不过,光凭这些能力做事,还是远远不够的。成功的商人,都能把基本的能力融入人际关系和周围的环境中,简单地说,就是这些能力必须配合商场上的需求。
仔细观察就会发现,那些办事能力强、工作积极的人,都有某些共同的行为标准和思考模式。我们把这种成功的模式,称为商界适应行为。人们是否能够适应商场中的行为模式和游戏规则,会受到个人性格、意愿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影响。
所以,对于刚刚参加工作的人来说,如果想在商界取得成功,那么适应社会、适应商业运作才是最重要的。
奥卡姆剃刀把烦琐累赘一刀砍掉
公元14世纪前期,从法国的一所监狱中逃出一个囚犯。
那时欧洲正处在黑暗的中世纪,一个犯人越狱算不了什么大事,可是这个人非比寻常,他是一位很有学问的天主教教士,人称“驳不倒的博士”。
他叫威廉,出生于英国的奥卡姆,人们叫他“奥卡姆的威廉”。他曾在巴黎大学和牛津
大学学习,知识渊博,能言善辩。由于他发表的言论有许多与当时的罗马教廷不合,因此被囚禁在法国的监狱。
在狱中过了四五年,他找到机会逃了出来,跑到巴伐利亚去找那里的王爷,他给王爷讲了一句很有名的话:“你用剑保护我,我用笔保护你。”于是正在和教廷闹别扭的王爷立刻收容了他。
随后他著书立说,名声大振。他对当时无休无止的关于“共相”、“本质”之类的争吵感到厌倦,主张唯名论,只承认确实存在的东西,认为那些空洞无物的普遍性概念都是无用的累赘,应当被无情地“剃除”。
这也就是他所谓的“思维经济原则”,概括起来就是“如无必要,勿增实体”。
因为他是英国奥卡姆人,人们就把这句话称为“奥卡姆剃刀”。
这把剃刀出鞘以后,剃去了几百年间争论不休的经院哲学,剃秃了活跃一千年的基督教神学,使科学、哲学从神学中分离出来,引发了欧洲的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谱写了全世界现代化的第一篇章,或者说是序曲。
经过数百年的岁月,奥卡姆剃刀已被历史磨得越来越快,它早已超越了原来狭窄的领域,具有了更广泛、丰富和深刻的意义。
在某种意义上,“奥卡姆剃刀”是一种“反动的”哲学。人类文明的不断发展,就是不断为这个世界增添新的内容,而“奥卡姆剃刀”却不断地向我们的文明成果发出挑战,指出许多东西实际上是有害无益的,而我们正在被这些自己制造的麻烦压垮。
奥卡姆剃刀享受简单的生活
人们常有这样的感觉,整天忙忙碌碌,什么事情都还没干好,时间却总在不知不觉间流走了。
对大多数人来说,工作和上下班占据了整天的时间。现代生活又充满了各种诱惑,那么多信息要筛选,那么多产品在吸引着你。“我们试图占有一切,而这往往把我们弄得精疲力竭。”因此,简单生活对于大多数人来说,难能可贵。
要简化我们的生活,就意味着对那些令我们花费金钱、时间、精力的事情加以区分,然后采取步骤去摆脱它们。下面是一些关于如何摆脱生活中的混乱而获得乐趣的建议: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