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母亲- 第1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你要在电影界做一番事业,你也许该考虑作一些变动。〃    
      〃你的意思是要动动我的鼻子?〃    
      〃对。还有,也许你得把臀部削减一点。你看,我只是提出所有摄影师们的意思。这鼻子不会有多大问题,只要缩短一点,摄影师就能够拍它了,你明白吗?〃    
      〃我的脸确实与众不同,但是我为什么要长得跟别人一样呢?〃    
      〃我也希望保持你的本来面目,但是那些摄影师〃 〃我要保持我的本色,我什么也不愿改变。〃    
      〃好吧,我们再看看。〃    
      〃我的臀部确实有点过于发达,但那是我的一部分,那是我的特色。我愿意保持我的本来面目。〃    
      这次谈话,使得导演卡洛·庞蒂真正地认识了索菲亚·罗兰,了解了她并且欣赏她。后来,卡洛·庞蒂成了罗兰的丈夫。    
      1950年至1979年,索菲亚·罗兰先后在七十五部影片中扮演角色。特别在《卡桑德拉大桥》、《昨天、今天和明天》等影片中,她以其独特的魅力给观众留下了深刻、鲜明的印象。她的长鼻子、大眼睛、大嘴、丰满的胸部和臀部都使她多了一份不可抗拒的美。1961年她以在意大利影片《战地两女性》中的表演获得当年奥斯卡最佳女主角奖。她是第一位用非英语表演赢得奥斯卡奖的演员。出身贫苦的索菲亚·罗兰征服了好莱坞。    
      有人说,即使是成名的索菲亚·罗兰也总是有一种朴素的拿波里情结。她曾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确认了这种深埋在心的情感。拿波里是她的故乡。她在那里度过了最困难的日子,饥饿和战火使她几近绝望。但正是这拿波里的经历使她懂得了生活的真谛。她会说六个国家的语言,但最喜欢听拿波里的乡音;她走过世界上无数的城市,但最喜欢的地方还是拿波里。    
      索菲亚第一部受到好莱坞注意的电影是第昔加执导的《人生得意须尽欢》,她饰演一个拿波里的薄饼店老板娘,豪情爽快,风骚狂艳,完全是地道的拿波里风味,令好莱坞大开眼界。索菲亚拍过的名片,几乎全部都是第昔加的作品,除了《战地两女性》之外,还有《昨天、今天和明天》和《意大利式婚礼》等,都与拿波里有着瓜葛。    
      索菲亚曾被舆论界称许为〃一直没有忘记她的出身〃:而世人亦一直没有忘记她的美丽,因为她是属于拿波里的。    
      热情、豪快、狂野是拿波里女子的特色,当中也隐含着意大利的母性形象。    
      索菲亚的母性形象在生活中也是随处可见的。她有两个儿子:艾多拉多和小卡洛。艾多拉多是导演和作家,小卡洛则是一名出色的乐队指挥。    
      尽管索菲亚成名后腰缠万贯,但她特别厌恶乱花钱。因为她知道每一分钱都是辛苦挣来的。她在瑞士和加利福尼亚都购置了房产,但家里那些摆设都是所需要的。她常给孩子讲述她童年的悲苦生活,教育两个孩子以节俭为要,不可挥金如土。甚至她到商店买东西,也像所有的人一样总想打折扣。她说她会想方设法把钱存起来,担心孩子有一天会挨饿。 1999年11月的千禧交替前夕,英国一项品评天下美女的选举,访问了三千多名不同年龄的男女,选出活在世上的全球二十大美女,结果65岁的索菲亚·罗兰击败了包括34岁的名模伊丽莎白·赫利、32岁的好莱坞女星朱莉亚·罗伯茨在内的多名年轻貌美的女性,成为世界最美丽的女人。    
      2002年3月,瑞士造币所和意大利出版协会合作铸造两千枚系列编号纪念币,以纪念将在2002年被欧元取代的所有欧洲货币。索菲亚·罗兰应瑞士造币所之邀,来到伯尔尼市,接受造币所黄金镶钻纪念币的第一个样品。当伯尔尼造币所的总经理、库尔特·罗赫雷尔工程师表示要赠送索菲亚一枚纪念币时,索菲亚马上说:〃可是我有艾多拉和小卡洛两个儿子呀,我拿着一枚纪念币怎么进家门呢?你们知道儿子可是我的心肝宝贝,如果我不每人送给他们一个,他们该有多么难过,他们的妈妈心里也不会好受。〃于是瑞士造币所就送给了索菲亚两枚具有极高价值的纪念币。    
      人们不仅为索菲亚·罗兰的个人魅力所感动,也为她随时流露出来的母性的温柔所折服。当们要艾多拉多·庞蒂评价他母亲的时候,艾多拉多脱口而出:她是一个魅力母亲。    
    


第二部分萨拉·韦斯特:一吻定乾坤

    母亲的责任之一,是从孩子的童年时代起,就善于发现他们的才能、性格和志向,这一点是任何一位教育家都难以做到的。巴尔扎克    
      18世纪下半叶,有人把本杰明·韦斯特在英国画坛的行走,称为艺术奇才的〃横空出世〃。这位英国皇家学院的院长,一生的作品除以宗教、神话为题材外,绝大多数是描绘英国在殖民北美洲时期的一些历史题材,被英王乔治三世奉为上宾,雷诺兹爵士称他为最值得尊敬      
    的怪物。    
      本杰明·韦斯特1738年10月出生于美国,20岁前就已是纽约市颇有名气的肖像画家。关于自己的成功,他宣称是母亲的一个吻才使他有了今天的成就。    
      本杰明·韦斯特的母亲年轻时叫萨拉·皮尔森,是一个贵格会信徒的女儿,后来她嫁给了一个贵格会信徒韦斯特,定居在宾夕法尼亚州的印第安人居住地。他们共育有十个孩子,本杰明·韦斯特是十个孩子中的老幺。    
      韦斯特的家庭很清苦,十个孩子的大家庭的重担几乎都压在萨拉一个人身上。人们很难想像在这样一个困难重重的家庭中会发生什么奇迹。    
      1745年,本杰明·韦斯特已长到7岁。这年夏天的一天,母亲让本杰明去照看亲戚家的一个婴儿让他用扇子赶走婴儿脸上的苍蝇。    
      那天中午,在本杰明的细心呵护下,婴儿慢慢进入了梦乡。小本杰明·韦斯特被熟睡着的婴儿的异常美丽吸引住了。他用手在扇子上比划着,好像要画下婴儿的美丽脸庞。而这一切被母亲萨拉捕捉到了。    
      〃你想画下宝宝的脸吗?〃萨拉微笑着问本杰明。    
      〃我不会,我画不出。〃本杰明说。    
      〃你不画怎么知道呢。〃萨拉指着桌子上的一红一蓝两瓶墨水说,〃你试试。〃    
      母亲说完便走了。本杰明拿出一张纸,打开墨水瓶,画了起来。过了好一会儿,画是画好了,可他的脸上、衣服上都沾了很多的墨水,桌子上也一片狼籍。他担心母亲看到这个脏乱的局面时可能要破口大骂。哪知母亲走来后,用特有的慈爱目光看了一眼那张画,声音颤抖着惊叫起来:〃哦,天哪,这简直就是小萨莉的照片啊!〃然后她搂着本杰明的脖子,亲吻了他,并且说,〃有一天你会成为一个伟大的艺术家。〃    
      母亲的鼓励激发了本杰明对绘画的兴趣。那些居住在附近的印第安人用红色和黄色的油彩来装饰他们的孩子,他们时常送给本杰明一些油彩。萨拉还不知从哪里弄到一些靛青送给儿子。本杰明很快发现,把黄色和蓝色混合在一起,就会产生绿色,这样他就有四种颜色可以用来画画了,不久他就很顺利地开始他的职业生涯了。    
      由于居住在偏远的森林里,远离商店,因此他很难获得画笔。萨拉想到一个办法,用猫身上的毛做画笔。不久她家的那只猫身上就变得坑坑洼洼。    
      有一天,已经上小学的本杰明在阁楼里专心致志地画画,竟然忘记了上课。他父亲知道后正要狠狠地教训他,却被妻子萨拉拦住了。萨拉一遍一遍地重复说:〃他是一个了不起的孩子。〃父亲似乎开始对儿子另眼相看了,不再骂他。    
      萨拉对儿子的鼓励使本杰明对绘画越来越入迷,画的作品也越来越多。每当邻居朋友来到家里作客,萨拉总会高兴地把本杰明的画拿给他们看。本杰明很快发现,他的母亲不但善解人意,而且对图画的见解很独特。    
      由于萨拉和丈夫都是贵格会信徒,所以在本杰明绘画过程初期也遇到一些麻烦。    
      贵格会信徒善良正直,但是他们对图画有一种本能的仇恨,甚至反对任何装饰性的艺术。他们认为图画是无用的东西。而作为他们的集体中的一员,本杰明不仅憧憬着绘画,并且已经决定为其奋斗一生。于是人们召集了一个会议来讨论本杰明的未来。    
      在讨论会上,大家意见纷纷,莫衷一是。萨拉的观点则是非常明确,她坚决支持儿子的事业。由于她态度坚决,会议出现了转机。一个叫约翰·威廉姆森的朋友在大会上作了一场演说,为本杰明呼吁。他说:〃大家都知道,上帝会因为偶然的兴奋而赐给某个人一些特殊的天分,所以大家不必为培养本杰明绘画艺术的灵感而大惊小怪。上帝已经赐给这个年轻人艺术的天分,那么我们怎么能不相信万能的神之所以赐给天分是有更大的目的呢?上帝给予的礼物,有谁敢抛弃呢?我们怎么能确信精美的艺术不是为了有用的目的而产生的呢?至于那个目的是什么,难道我们还需要去调查一番吗?还是让我们相信,全能的上帝一直对我们很满意,他要在这个偏僻、荒凉的土地上,把他的一些特殊的精神礼品赠送给我们的这个年轻人。或许,这个未来的艺术家会用他的生命和成就来向我们证明,上帝没有白白赐给他这一礼品。〃这场演说扭转了会场的气氛,大家纷纷举手对本杰明表示支持,希望本杰明带着上帝的赐福,成为一名职业画家。    
      从那一天起,本杰明的名气开始稳步上升。1760年本杰明·韦斯特赴意大利进修,正值那里大兴新古典主义画风。他几乎走遍了意大利收藏美术珍品的城市,在罗马的艺术长廊里所见到的一切,都使他大开眼界。    
      1763年25岁的本杰明来到伦敦,开始以历史画家的身份跻身于英国画坛。1772年,他成为被英国宫廷聘用的历史画家,1792年接替著名的雷诺兹爵士,成为英国皇家学院第二任院长,他担任这个职务一直到1820年逝世。    
      韦斯特作为历史画家,一生中画过大量近代历史题材,在所有这一类题材的油画中,《沃尔夫将军之死》最有代表性,反响也最强烈。许多年以来他一直受到许多人的爱戴,不仅是因为他的作品出类拔萃,还因为他生前非常同情和鼓励那些积极进取、努力拼搏的年轻艺术家们。这也是他从母亲那里学来的。可以这样说,如果没有萨拉这样一位开明、善于发现并肯定优点的好母亲,本杰明的才华或许不会像今天一样被人们所赏识。    
    


第二部分索妮娅·甘地:重造甘地风范

    不经巨大的困难,不会有伟大的事业。──伏尔泰    
      在2004年的印度大选中,印度前总理拉吉夫·甘地与现任国大党主席索妮娅·甘地的女儿普里扬卡·甘地·维德拉被认为是将会迅速崛起的一颗灿烂夺目的政治明星。    
      几乎在所有的竞选集会中,普里扬卡都是众人关注的焦点。一些乡下人甚至经过漫长的      
    跋涉,专门来一睹甘地家族第五代传人的风采,人们早已将普里扬卡视为未来的总理。 一些时事评论员说,在沉寂多时后,甘地家族终于有了一个似曾相识的〃新面孔〃。但普里扬卡并不打算仅仅依靠甘地这个姓氏在印度政坛站稳脚跟。她说,她从小便被以〃特殊的方式〃养育成人,并不迷信甘地家族的特别魅力,她要走一条属于自己的路。    
      和她的祖母英迪拉·甘地一样,普里扬卡身材修长,眼光中时常闪烁着智慧的火花。对不少人来说,普里扬卡正是祖母英迪拉·甘地的再生,也是母亲索妮娅·甘地风范的真正延续。 索妮娅于1946年出生在意大利北部小镇奥巴萨诺,父亲是个包工头。1965年,19岁的她背井离乡到英国剑桥学习,与从印度来的拉吉夫·甘地一见钟情。而拉吉夫的母亲正是当时印度的总理英迪拉·甘地。    
      英迪拉·甘地对索妮娅颇有介意,主要是她怕这个思想开放的意大利姑娘会给家族带来麻烦,甚至可能影响家族在印度的地位。然而1968年2月,22岁的索妮娅和24岁的拉吉夫还是回到印度结为伉俪。    
      回国后的拉吉夫在印度航空公司做飞机驾驶员,索妮娅婚后则深居简出,不几年就给拉吉夫添了一儿一女。索妮娅相夫教子,为丈夫能远离政治而欣慰。但从1980年开始,不幸笼罩住了甘地家族,也彻底粉碎了索妮娅的梦想。    
      1984年10月,婆婆英迪拉·甘地惨遭锡克教教徒刺杀。在这之前,拉吉夫的弟弟桑杰伊在一次飞行事故中遇难,拉吉夫成了家族惟一的接班人。为了能使丈夫远离政治,索妮娅甚至以离婚相要挟。然而情势所迫,索妮娅最后还是妥协了,拉吉夫担任了国大党主席和印度政府总理。    
      1991年5月21日,拉吉夫·甘地总理在泰尔米纳德邦的竞选集会上遇刺身亡。国大党一时群龙无首,凯斯里等党内元老恳请索妮娅出山。但深受打击的索妮娅心如死灰,婉言谢绝了延请,隐居在自己的寓所里,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在两个孩子身上。她不想让还在上学的孩子们再受到干扰。    
      拉吉夫·甘地遇刺时,女儿普里扬卡还是一个不谙世事的花季少女,尽管在其他人看来她有着甘地家族的某种特质。比如英迪拉就曾对人说过:〃总有一天,她会让印度人民忘记我。〃数年后,前巴基斯坦总理贝布托在参加拉吉夫·甘地的葬礼时,也称赞普里扬卡〃有其祖母的尊仪,又有强烈的个性〃。而在这些方面,母亲索妮娅更是看得更清楚。当普里扬卡还是小孩时,索妮娅就看到女儿经常坐在父亲的身边,煞有介事地看着父亲接见要员及来访客人。在拉吉夫最失意的竞选旅程中,伴随其熬过最艰难日子的竟是少不更事的女儿普里扬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