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母亲- 第2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胡适没有辜负母亲的期望,1917年7月,他从美国学成回国,被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聘为教授。然而第二年的11月,胡适劳碌一生的母亲在家乡不幸病逝。悲痛欲绝的胡适与刚完婚不到一年的妻子江冬秀回家奔丧,写下《先母行述》:〃生未能养,病未能侍,毕世勤劳未能丝毫分任,生死永诀乃亦未能一面。平生惨痛,何以如此!〃    
      胡适成为中国白话文的倡导者、新文化运动的开拓者,并荣获三十五项美国博士桂冠。    
    


第三部分柳亚子之母(费漱芳):永远的书香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    
      柳亚子初名慰高,后改名亚庐、亚子,江苏吴江人。这位少年才子12岁时在〃戊戌变法〃的影响下,己写出〃惋惜谭林,希望康梁〃,痛斥那拉氏的文章,15岁时,起草了赞颂〃戊戌变法〃的上光绪帝万言书。毛泽东称赞柳亚子既是政治家,又是诗人。    
         
      柳亚子出生于1887年,12岁随全家从北库大胜村迁居吴江黎里镇。他的父亲柳念曾是清末秀才,参加过金松岑等组织的雪耻学会;母亲费漱芳出生于书香门第,曾跟清代大名士袁枚的再传弟子徐凡如学过唐诗。柳亚子的童年教育基本是由母亲负责的,母亲是柳亚子第一个启蒙的好老师。    
      柳亚子3岁那年,费漱芳就让他站在红漆立桶上,教他识方块汉字,每天十数字。亚子4岁时,费漱芳向他口授〃唐诗三百首〃,从而为柳亚子提高文学修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作为母亲和启蒙老师,费漱芳不但教授前辈先贤的文章,还讲乡士先烈的故事。柳亚子16岁吴江应试时,同里爱国志士金松岑、陈去病两先生慧眼识才,柳亚子中了秀才。第二年,松岑先生带着早慧的柳亚子到上海蔡元培创办的爱国学校读书,遂结交章太炎、邹容等革命志士,展现在柳亚子面前的是一个广阔的充满激情的天地。    
      1903年,柳亚子加入黎里镇爱国团体中国教育会,不久到上海入爱国学社,开始革命生涯。苏报案发生后,他退学回乡,开始在报刊上发表反清诗文。他受卢梭〃天赋人权〃学说的影响,改名为人权,字亚庐。又仰慕南宋诗人辛弃疾的为人,再更名为弃疾,字亚子。    
      1909年,柳亚子与陈去病在苏州成立反清革命文学团体南社,柳亚子任书记员,该社每逢春秋佳日,多在上海愚园等处办文酒集会,1910年他担任南社社刊《南社丛刻》的编辑,并主持社务,《南社丛刻》发行所设在上海望平街,该刊设文选、诗录、南北诗选三大类,专刊社员作品,用诗歌散文等文学形式宣传资产阶级革命,鼓吹推翻清王朝。柳亚子在南社期间作了大量的诗歌,他因一些遗老效宋诗格调,由痛恨遗老而迁怒到宋诗,故诗风崇唐。当时,柳亚子与夫人郑佩宜在虹口七浦路租房居住,因没有经济来源,经人介绍担任上海《天铎报》的主笔,发表许多诗文,鼓吹革命。    
      诗歌是柳亚子生命的一部分,这都缘于母亲儿童和少年时期的培养。他一生中写下了大量声情激越、意气风发的诗篇,计有诗七千余首,词二百首。柳亚子才思敏捷,诗风绮丽而不浮躁。毛泽东称柳亚子的诗〃慨当以慷;卑视陈亮、陆游,读之使人感发兴起。〃    
      柳亚子凭着革命热情和出众的才华,与毛泽东结为至交。柳亚子在一首诗中描绘自己与毛泽东的关系:〃除却毛公即柳公,纷纭余子虎龙从〃,〃一代文豪应属我,千秋历史定称翁〃。1945年8月28日,毛泽东亲赴重庆谈判,曾单独接见柳亚子。柳亚子深受感动,即赋诗一律云:〃阔别羊城十九秋,重逢握手喜渝州。弥天大勇诚能格,遍地劳民战尚休。霖雨苍生新建国,云雷青史旧同舟。中山、卡尔双源合,一笑昆仑顶上头。〃    
      新中国成立前,毛泽东诚邀柳亚子来京工作,柳亚子给他写信,《感事呈毛主席一首》云:    
      开天辟地君真健,说项依刘我大难。    
      夺席谈经非五鹿,无车弹铗怨冯。    
      头颅早悔平生贱,肝胆宁忘一寸丹。    
      安得南征驰捷报,分湖便是子陵滩。    
      后来毛泽东回赠柳亚子一首:    
      饮茶粤海未能忘,索句渝州叶正黄。    
      三十一年还旧国,落花时节读华章。    
      牢骚太盛防肠断,风物长宜放眼量。    
      莫道昆明池水浅,观鱼胜过富春江。    
      两位诗人诗札来往,历来传为佳话。    
    


第三部分何香凝:大脚妈妈

    人的嘴唇所能发出的最甜美的字眼,就是母亲,最美好的呼唤,就是〃妈妈〃。纪伯伦    
      何香凝号双清楼主,1878年6月生于香港。1897年与中国国民党左派领袖廖仲恺结婚。何香凝早年曾学习传统中国画,1908年入东京木乡女子美术学校学习彩画、临画、写生等课程,同时向日本帝室画师田中赖章学习画狮虎等动物画。    
         
      何香凝去日本的那一年,生下儿子廖承志。廖承志生下来的时候又肥又壮,虎头虎脑,于是父母亲给他起了一个小名:肥仔。肥仔生下后不久父母就开始了漂泊无定的流亡生涯,日本竟成了他的第二故乡。    
      1910年何香凝从日本归国后辗转于港、穗、沪及日本之间,为革命奔波,曾任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妇女部长、中央委员等职。1928年辞去一切职务,专心作画。    
      1922年6月,廖承志14岁。父亲被叛变国民革命的陈炯明诱骗到石龙扣留了起来,母亲怕敌人斩草除根,马上把廖承志隐匿于香港,自己四处奔走,想方设法去营救丈夫。廖仲恺囚禁在牢房里,身子被绑,手上脚上都加了镣铐。他自忖凶多吉少,悄悄地给女儿廖梦醒、儿子廖承志写下了一首诀别诗,算是遗言:〃女勿悲,儿勿啼,阿爹去矣不言归。欲要阿爹喜,阿女、阿儿惜身体。欲要阿爹乐,阿女、阿儿勤苦学。阿爹苦乐与前同,只欠以前一躯壳。 躯体本是臭皮囊,百岁会当委沟壑。人生最重是精神,精神日新德日新。留有一言须记取,留汝哀思事母亲。〃    
      三年后,廖仲恺遭国民党暗杀。    
      父亲去了,母子间感情日益笃深,几乎到了相依为命的地步。何香凝要是一段时间里得不到儿子的音讯,就会坐卧不宁,茶饭无心。廖承志只要有空,第一件事就是去看望母亲。他知道母亲在日本养成了爱吃酱菜和〃生果子〃的习惯,看望母亲时常去日本商店买点日本酱菜和〃生果子〃之类的食品给母亲换换口味。一次,他去看望母亲,见母亲手背上贴了块胶布,心疼地拉起她的手,轻轻揉按了一两个小时,嘴里还不停地劝慰母亲:〃今后再也不要过分地操劳了。〃何香凝的眼里始终噙着泪花。当她看到儿子在她作画时总习惯在一旁画两个〃肥仔〃时,心里的辛酸无以言表。    
      1928年11月廖承志接受党的派遣,前往德国,在那里发动中国海员进行政治斗争。第二年何香凝也因为讨厌蒋介石而流亡巴黎,靠卖画度日。廖承志知道音讯,立即把母亲接到了柏林,使母亲得以和宋庆龄相遇。〃九一 八〃事变后,何香凝回到上海,主办救济国难书画展览。    
      何香凝的画早年受日本画风的影响,属岭南派,讲究立意,她常借对松、梅、竹、狮、虎及山川的描绘,抒情明志。    
      廖承志从小受家庭熏陶,也喜爱绘画。何香凝作画时,他专心守候在母亲身旁,一边研墨,一边琢磨。有时实在忍不住,就提笔画起小人像来,虽然笔法稚嫩,但人物却栩栩如生。当何香凝发现儿子的特长后,十分惊喜,决心把儿子绘画天才好好发挥出来。于是,每当她完成一幅画作后,就会要求儿子补画个〃小娃儿〃。在母亲的精心指导下,廖承志的绘画技艺进步很快,不论素描、国画、漫画,无不得心应手。    
      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廖承志一方面与敌人周旋,一方面用画笔表达自己的感情。    
      1933年,廖承志由上海转入川陕革命根据地参加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时担任第四方面军总政治部秘书长。1934年底,身为川陕苏区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的张国焘,以〃充当蒋介石侦探〃为借口将廖承志关押起来。在长征路上,作为〃犯人〃的廖承志虽处境艰难,却并不消沉,还常常画花草、山水,也给朱德、刘伯承及其他战士画像。当时鄂豫皖苏区创始人和红四方面军里的知识分子党员,大多被张国焘〃清洗〃了,但廖承志因为画得一手好画而幸免于难。    
      廖承志喜欢通过自画像以〃言志〃。1942年5月,由于叛徒告密,廖承志在广东被国民党逮捕,先是关押在〃江西集中营〃,后转至重庆歌乐山〃中美合作所〃的渣滓洞、白公馆和黄家院子。在〃江西集中营〃,廖承志曾画过一组共八幅反映狱中生活的自画像,表现了一个共产党员宁死不屈的形象。这些漫画后来通过看守秘密转送到了重庆。在重庆的周恩来、董必武看到廖承志的画后,立即向国民党当局提出了严正抗议,要求立即释放廖承志等进步人士。1946年1月10日廖承志获救。这年的夏天,廖承志的姐夫李少石在重庆遇难。他强忍悲痛,画一漫画自画像送给李少石的女儿李湄。画上,胖胖的〃肥仔〃坐在小椅子上,张着腿,腆着肚子,眨巴着双眼,滑稽可人。画的题词是:革命者的神经,不要像纤维一样,应该如钢丝一样!因此,经常笑,经常头向着天,永远不要消沉。    
      上世纪30年代,何香凝与廖承志母子常合作作画,何香凝刚劲厚重而笔法自由的山水花卉,配上廖承志风格诙谐造型写实的简笔人物,常使画面产生奇特的效果。    
      新中国成立后,廖承志担任中共中央统战部副部长、国务院外事办公室主任、中日友好协会会长等职。廖承志虽然已身居要职,但只要人在北京,每天早上都要到母亲的房里去请安问好,遇上母亲去外地休养或有事,儿子得暇也经常随行照料。闲空时,母子不是在一起回顾往事,便是一起作画题诗,藉以表达胸志和情怀。    
      〃文革〃中,廖承志受到诬陷,为了他的安全,周总理亲自下令把他藏在中南海,与世隔绝了整整五年。此期间廖承志凭借记忆补画了两幅长征见闻的画。一幅是自画像:画面上,一位战士倒下去了,他默默地向战友致哀,然后迈着更坚定的步伐继续前进。另一幅是参加革命的一对少数民族夫妇把亲生儿子托付给当地的老汉。廖承志将这两幅画连同一封语重心长的信,由他夫人寄给远在青海劳动的女儿廖茗,以勉励女儿。    
      廖承志藏在中南海的时候,何香凝一直不清楚细节,知道儿子一定是又遭难了。于是她拿出了和儿子一起画的一幅《踏雪寻梅图》,回想着儿子过去种种逢凶化吉的奇遇。画中有一个坚持真理的青年人,在茫茫大地上,冒着呼啸的北风寻找斗霜傲雪的梅花。    
      1972年9月1日何香凝在忧病交加中去世。毛泽东主席和周总理为遂她生前欲与廖仲恺先生〃生则同衾,死则同穴〃的愿望,特派专车将灵枢送往南京与廖仲恺先生合葬。从此,每年的清明节,廖承志总不忘悼念双亲,多次来到自己手书的墓碑前祭扫。    
      1983年5月,75岁高龄的廖承志又一次来到双亲墓前悼念致哀,还写了一首小诗,诗中说:〃金陵无限好,来到正清明。信笔纪心事,鲜花唁老亲。〃想不到这是他一生中最后的诗句,一个月后,廖承志因心脏病突发在北京辞世。    
    


第三部分冰心:有爱才有一切

     母爱是世间最伟大的力量。米尔    
      冰心是〃五四〃新文学运动中涌现出的第一批现代作家。在中国现代女作家中,她也是最具母性意识和人格魅力的一位。可以说爱贯穿了冰心的一生。    
      冰心出生于一个思想开明的家庭,她的父亲是一位海军军官,早期的教育使冰心在七八      
    岁时就已能试写白话和文言小说。1912年,她考入福州女子师范预科。1918年就读于北京协和女子大学理科预科,后改学文,参加过五四运动。1919年9月起,她以冰心为笔名陆续发表了《两个家庭》、《斯人独憔悴》等小说,直接取材于社会现实,引起较为强烈的社会反响,后来写作了大量隽永优美的散文作品,表达对全人类的爱,成为中国最具影响力的现代女作家。    
      正如她的作品一样,作为母亲的冰心乐意奉献爱,追求真善美,这成为她为人做事教育孩子的基准。她说,有了爱才有一切,才有爱憎分明。    
      冰心共育有三个孩子,长大后都成为出色的人物。他们的成功除了自身的努力外,离不开母亲特殊的教育方式和身体力行的影响。    
      冰心的家庭是非常民主的,她尊重孩子的选择,从不强迫孩子做什么。她的大女儿吴冰的理想是学历史,小女儿吴青则想做医学家,她尊重了她们的选择。后来周恩来总理建议她们发挥英语的特长,才改学了英文。两个女儿毕业后都成为大学教师,冰心总是要求她们努力工作,并且要热爱自己的学生。    
      冰心的学养深厚,著作甚丰,待人热情,因而学生也遍及四面八方。她爱他们如自己的孩子。她许多学生都是来自农村,生活很清贫,为了解决他们的基本生活问题,冰心在百忙之中为他们张罗工作和住处,他们长大以后,还给他们做媒,甚至连他们结婚、生孩子的事也帮着操心。    
      豁达,大度,超然物外是外界对冰心的一致评价。她以一个普通人自居,本色而朴素,对名利看得很淡。有很多素不相识的作者喜欢把作品寄给她修改或推荐,她总是认真对待,积极推荐。不但如此,她还有意关注新人,把从报纸、杂志上看到的好文章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