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陀传》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佛陀传- 第1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這樣的話,我們要知道,於這個道,要你捨置自己的事,是非常錯铡囊娊狻jP於這些,於阿含經的一經(南傳相應部經典三、八、末利)所誌載的有如下開的說法,實在是給人很深感銘教示。  

    那也是釋尊在那個祇園精舍時的事。於那時的有一天,該國(憍薩羅)的國王波斯匿,與他的夫人末利一起,登上高樓觀看四方的風景。那時王忽然問他的夫人說:  

    『末利,你有洠в邢氲接斜饶阕约焊蓯鄣模俊
  
    夫人想了一想,然後回答說:
  
    『大王,我想不到有比我自己更可愛的。大王,您是不是想到,有比您自己更重要的,更可愛的?』  

    王被她這樣地反問時,王也同樣說,他也想不到有比他自己更重要的,更可愛的。  

    王與夫人終於在『洠в斜茸约焊蓯鄣摹坏倪@個結論有了一致。可是,那種想法,究竟是對還是不對,他們兩個人好像有些不安心。兩個人所想的是不是有什麼錯铡踹@樣地想,趕快從高樓下來驅著馬車,前往祇園精舍訪問釋尊,向他求教。釋尊對於它,所回答的那部經,以偈文(韻文)將它誌載如下:

  『任何方面都是人們的思惟所能到的。
   可是,不管你到任何方面,
   人們也不能找到比自己更可愛的。
   跟它同樣,其他人們也是,
   全部都是洠в斜茸约焊蓯鄣摹
   因此,而知道自己是可愛的。
   必須慈愛其他的人。』

    這部經的話語所要說的,可能是在於這個偈的後半。可是,與它同時,釋尊也絕不否定王與夫人在高樓上問答所得到的結論,不但洠в蟹穸ǎ踔辽钌畹攸c頭對於該結論表示同意。那些『任何人都不比自己更可愛』的話語,是任何人都不能否定的。釋尊也不是否定它而說道。不過,如認為自己纔是最可愛的話,必須真正愛惜自己。為著要真正愛惜自己,必須要明確知道,怎麼樣纔是真正愛惜自己之道。假如我們,能用心玩味釋尊教法,便能知道真正愛惜自己之道的。 
 
    招牡貝巯ё约旱娜

  『假如知道應該愛惜自己,
   要好好地愛護自己。
   賢者在夜晚的三分之中的一分,
   必須要覺醒。』

  這樣地說著的『法句經』的一偈也同樣,很可能所傳持的一定是釋尊教示:

  『無知而愚蠢的人,
   對待自己好像仇敵那樣。
   因為,他行惡業,
   給自己身上帶來了苦果。』

  這樣說的『法句經』也同樣,一定是釋尊所講的。其他,釋尊又有:

  『知道自己是應該愛惜的話,
   不可將自己與惡結連在一起。
   蓋行惡業的人們,
   是得不到安樂的。』

的講說,是被誌載在一個經典。(南傳相應部經典三、五、愛者。漢譯雜阿含經四六、七)
  
    它也同樣,是釋尊在那個祇園精舍時的事,它的內容也同樣,是那波斯匿王與釋尊的問答。今天也同樣,訪問釋尊,那個王膜拜了釋尊後,說明他自己的靜坐思索結果,請釋尊批判與教示。  

    『世尊,我在獨自一個人靜坐思索時,忽然,想到這樣的問睿U嬲龕巯ё约海侵冈鯓拥娜四兀坑植粣巯ё约海窃觞N樣的事?世尊,關於那些,我是如下這樣想─  

    世尊,無論任何人,他的行為所作的是惡行,他的話語所說的是惡話,他的意所想的是惡念的話,那個人,我以為不是真正愛惜自己的人。假如,那些人們雖然說──我愛惜自己──可是他們,不是真正愛惜自己的人。因為,他們,學不愛惜別人的人,施於他所不愛惜的人的言行,本身照樣地做。所以,我以為,他們不是真正愛惜自己的人。  

    反之,世尊,如任何人,他的行為行善,他的話語作善語,他的意懷善念的話,我以為那個人,是真正愛惜自己的人。假如,那些人們雖然說──我不愛惜自己──我以為,他們纔是真正愛惜自己的人。因為,他們學愛惜別人的人對待所愛惜的人所作的,他們本身也照樣做。因此,我以為他們纔是真正愛惜自己的人。  

    世尊,我在獨坐靜觀中,曾經這樣想,這些您覺得怎麼樣?』  

    釋尊聽王所說的話,深深地點頭,然後說:
  
    『大王,就如你所說的那樣,完全照你所說的那樣。無論任何人,如在身、口、意的三業行惡的人,他們不是真正愛惜自己的人。』  

    又無論任何人,於身、口、意三業行善的人,可以說,他們纔是真正愛惜自己的人。』  

    而釋尊,復又以偈說:

  『假如知道應該愛惜自己的話,
   不可將自己與惡結連在一起。
   因為,行惡業的人們,
   是得不到安樂的。』

  諸法無我 那麼,我們要怎麼樣纔好呢?人們全部,都比任何物更愛惜自己。所以,洠в腥嗣髅髦婪炊鴮⒆约号c惡連結在一起。洠в腥斯室鈱⒆约合蒽恫恍摇S郑藗儽热魏稳烁鼝巯ё约海瑓s將自己與罪惡連結在一起,而陷自己於不幸,那又為什麼呢?
  
    對於它的解答,釋尊已經在最初所舉的經典中,很明白的講說。它結局是因為不知道正教,所以對於『我』有錯铡敕āH藗兇蟮质侵缸约旱娜怏w做『我』看待。釋尊指那些教示說:『他們也許看定色就是我,我有色,於我中有色,於色中有我。那就是迷惑的原因。』  

    可是,仔細想時,我們也並不是不知道那是錯铡模驗槲覀兘^不會,指我們的手,而說它就是我。也絕不說我的腳就是我。也絕不說我的胃就是我。釋尊說那些時,常常提起芭蕉譬喻。芭蕉,是躲在它的什麼地方,任你將皮剝掉,什麼也不出來。跟它一樣,找遍肉體(色)的任何地方,也找不出一個地方,可以說它就是『我』。釋尊,關於它,教示我們,『色即是我』的看法,不是真正的看法。  

    而,又同樣的事,對於我們的感覺(受)也可以照樣說,又,對於表象(想),對於意志(行),對於意識(識)也可以照樣說。對於它,釋尊又說,不應該說『受者我也』、『想者我也』、『行者我也』或『識者我也』。而『諸法無我』,不外是這種想法的總括。  

    關於它,據古經典所記載,釋尊的比丘弟子們,都保有可以叫做佛教的教義問答(catechism)的兩種慣用句。其一,如既述那樣:  

    『色者我也,我有色,於我中有色,於色中有我,於受……想……行……識中有我,不應該將它這樣看待。』的形式。另一個是:  

    『色者無常也,無常者苦也,苦者無我也,無我者,非我所,非我,非我體。』  

    並教示說,假如比丘能以正慧,如實地將它觀得,即能斬斷煩惱,能得到解脫。於最初偈文『無問自說』有:

  『無所謂我。
   又無所謂我物。
   既然知道洠в形遥
   又懀颤N有我物。
   假如,能夠這樣地得到解脫的話,
   便能夠斬斷煩惱。』

也不外是它。
  
    好像花朵的香味那樣 據上面所舉說法,釋尊一方面,說應該愛惜自己,另一方面,卻不斷地力說無我教示。那麼,到底所謂的自己,應該怎麼樣把握它才好。如果還有一片疑問的話,我以為可以由下開的經,將它解釋。(南傳相應部經典、二二、八九、差摩。漢譯雜阿含經九、一○三)

    那是在拘睒彌的瞿師多羅園精舍,有多數長老比丘們集合時的事。那時叫做差摩和陀娑兩個長老間,交換了這樣的問答。  

    『朋友差摩,我聞你說有我。你所說所謂的我,是指何為我。是指肉體(色)為我,或指離開肉體有我。或指受、想、行、或識說它是我。或指,離開那些,還有我。朋友差摩,你所指的我,到底是指什麼,而說有我?』  

    在那樣問的陀娑語氣中,好像有著,想對於差摩所說,詰問的氣勢。可是,差摩卻以平靜態度,說明他的所說,而這樣說:  

    『朋友,我不是說肉體就是我。又也洠в兄甘埽搿⑿小⒆R,就是我。或也不是說離開那些,另外有我。  

    朋友,那譬如,分陀利華的花朵香味那樣。若有人說,是它的花瓣有香味的話,那是對的嗎?又如說,是它的莖有香味的話,那是對的嗎?或是它的花芷有香味的話,那是正確的說法嗎?』  

    『朋友差摩,那些說法,恐怕不正確。』
  
    『那麼,朋友,那時要怎麼樣回答,纔是正確回答?』
  
    『朋友,那依然,說它的花朵有香味,纔是正確回答。』
  
    『朋友,這個也跟它同樣。我不是說肉體(色)是我,也不是指受、想、行和識,那些就是我。或,也不是說,離開那些,另外有我。朋友,我雖然於肉體與精神的假和合的總體(五取蘊)看到我,卻不以為它就是我的所有。』  

    這個差摩所說,是想將那無我教說更積極地,於所謂的時間的統一中看出自己的,可以說是循著釋尊所說,而另外提出可注目的所見,所以這部經的話語,諸長老們也聽他的所見,而將全部完全接受,歡喜。予以誌載而作為它的結束。







第十四章 能看到法的人便能看到佛

  要做法的繼承人 在釋尊的很多說法中,使我們銘感最深的說法是那一個,我曾經這樣地問我自己。但是每一次,我都不能回答我自己的問話。因為,對於我來說銘感很深的說法,絕不止於三、四。可是,如果要我從其中舉出三、四的話,我將舉下開說法。
  
    其一,『你們要做我法的繼承人,不要做財的繼承人。』所教示的『法嗣經』(南傳中部經典三。漢譯中阿含經八八,求法經)的說法一部分。它也是,在那個祇陀林的僧園時的事。釋尊忽然對著比丘們,這樣地說:  

    『比丘們,你們必須做我的法的繼承人。不要做財的繼承人。我憐愍你們,願我的弟子們做法的繼承人。勿做財的繼承人。  

    比丘們,假如你們做我的財的繼承人,不做法的繼承人的話,你們會因它,受別人指摘,批評你們說,那位大師的弟子們,是財的繼承人,不是法的繼承人。我也會因它,受別人指摘批評,那位大師的弟子們,是財的繼承人不是法的繼承人。  

    比丘們,所以你們必須注意做我法的繼承人,不可做財的繼承人。那麼,你們和我也同樣不會受別人指責、非難,那個師的弟子們是財的繼承人,不是法的繼承人。因此,我在這裡對你們說,你們要為我的法的繼承人,勿為財的繼承人。』  

    所以我們現在閱讀這個說法時會使我們錯覺,好像釋尊在親自對我們今日的佛教者垂示教眨А1眨袢盏姆鸾陶撸鲐數睦^承人的依然很多,想努力做法的繼承人的卻非常之少。今日的佛教之弊、結局,完全在於這些地方。如果那樣的話。這部經的說法,豈不是今日的佛教者所應該傾耳、慚愧而最應該受持的。
  
    可是,不只做財的繼承人也做法的繼承人,說起來容易,實行卻很困難,就是釋尊直傳的拢茏樱星彝鶗鲐數睦^承人,而懶於做法的繼承人。因此,也纔在這個祇陀林精舍,說出這樣的說法。而釋尊又更加說,關於想不只為財的繼承人也能做法的繼承人,應該要有怎麼樣的決心,而敘述下開譬喻:  

    『比丘們,我現在想關於它,說譬喻。比丘們,我現在,有食,得充分地吃,尚有剩餘,正想將它捨棄時,假定有兩個比丘很疲累,空著肚子回來。那時,我對他們,這樣說:  

    「比丘們,我剛吃完,這裡還有剩餘的。我,想將它捨棄,假如你們要它的話,就吃好了。」聽他這樣說,一個比丘這樣想:「師說,這裡還有剩餘的食物,所以你們吃好了。那些食物如果我不吃會被捨棄。可是,師卻經常教示我們說,你們要做我的法的繼承人,不可做財的繼承人。然而,這些食物也是一種財。這個我想不吃的好。」於是他,將疲累而空著肚子的身體躺下,過了那一夜。 
 
    比丘們,可是另外一個,卻這樣想:「師那樣地說。那是剩餘食物,不吃的話要捨棄。那麼,我還是吃它,來充實铮梗貜腕w力。」而他將餘剩食物接過去,充實空腹,而過那一夜。  

    於是比丘們,這兩個比丘都洠Х附洌贾档米鹁础R粋比丘能充實空腹,身安道隆的過一夜。可是,更加值得尊敬,值得稱讚的,是另一比丘的道心。因為,他雖然必須忍一夜空腹,若身體強壯受得了,卻能久久地幫助他得到少欲、知足、精勤。  

    比丘們,所以,我說你們要做我的法的繼承人,不只做財的繼承人。』  

    如站在世間的常識立場來解釋的話。這個說法,好像有些地方使人無法接受。可是,如仔細地將它深加玩味的話,這個說法的內含,的確是很深奧的,是想追隨釋尊的人們所應有的用心,畢竟,可以說是盡於所謂的『做法的繼承人,不可做財的繼承人。』的這一句。  

    能看到法的人便能看到佛 於『如是語經』的第五二經,睿秊椤汉秃弦隆坏模m然是短短一文而已,但是它對於我,也是銘感最深的經之一。它,是在什麼地方,對什麼人所說的雖然不知道,它的全文,如下開:
  
    『比丘們,假使比丘,手執我的和合衣下裳,從後面隨著我行,踏著我的足跡,如果他抱著激烈欲望,因欲望而抱著激情,抱著瞋恚,被邪惡思惟所驅使,放逸而又無知解,永遠地被迷惑的話,他是離開我得很遠,又我也離開他很遠。為什麼呢?比丘們,因為那個比丘洠в锌吹椒ǎ瑳'有看到法的人也不能看到我。』  

    那是用恬靜、和緩的語眨f的。可是,在那些和緩的話語中,加以熟玩時,卻充滿著不肯妥協的儼然態度。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