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后大油终于还清欠债,无债一身轻可以回国,他去找洪门大哥们商量:
我四肢健全,恐怕还会再被人卖去当苦力。但若装出一只脚残废的样子,就不会有人想骗我去赌博了吧。
所以此人才练习拄着拐杖走路。
类似此一程度的人便是孙文打交道的对象。
排斥外国人的风潮很早便兴起。早在一八五八年,加州议会便通过禁止中国人入境的法案。
但联邦最高法院以如下理由判定其不成立:
违背我国宪法之精神。
对日本而言,那是明治维新前十年之事,日本的移民尚未形成问题。该法案的排斥对象是针对中国劳工。
中央太平洋铁路工程完成后数年,美国国会组成加州中国劳工调查委员会,任命奥利弗·莫顿(Oliver Morton)为主席。那是一八七六年之事。
在公听会上听取有识者的证言,其中之一是加州居民也是前国会议员的镂斐迪(Frederick F。 Low),此人曾担任过驻清公使一职。他的发言被国务卿西华(William H。 Seward)引用于报告中。
中央太平洋铁路有五分之四是由中国人建造的。尤其是堤防建筑等工程几乎全由中国人承造。理由之一是他们的工资低,之二是土地属山间多湿区对健康有碍,盎格鲁撒克逊人种不耐该等工作,云云。
委员会提出质询,该工作若由白人取代,可否立即接手?
若由白人接手,所耗时间恐将更久。
镂斐迪答道。
这番善意的发言并不能改变排挤中国劳工的既定方针。
为了符合宪法精神,对来自中国的商人和留学生不限人数皆表欢迎,仅对那些有抢走美国公民工作之虞的人进行调查。
在中国,此一〃华工问题〃亦酿成难题。
孙文几乎整天都在忙着阅读各种报纸。上海的《申报》等通常迟一个月甚至两个月才送到。而以夏威夷兴中会人士为主力的《檀山新报》当然比《申报》送来的早。在旧金山,除唐人所经营者外,尚有由外国人所经营的华文报纸。孙文懂英文,连英文报纸也在阅读之列。
第22节:三裔地(1)
三 裔 地
New York的汉译字,当时的唐人通常写成〃纽约〃。若说旧金山是美洲大陆西边的入口,则纽约便是东边的入口。
两地皆面临海洋,分别是太平洋与大西洋。
借由大陆横贯铁路之便,身为唐人的孙文从太平洋岸去到大西洋岸的纽约。
来自欧洲的移民大多从此处踏上美国的土地。但来自亚洲的孙文却像逆水游泳般来到纽约。
当然,他选择唐人多的唐人街作为下榻处。
唐人街是唐人居民较多的街道通称,在横滨、火奴鲁鲁和旧金山皆是如此,并非正式街名。
在纽约,起先是称为中国城,不必解释亦知以中国居民占多数。全世界穷人聚集之处通常也会有中国人混杂其中。
这些还不是一般的穷人,而是一清二白的穷人。
意大利人虽然也是来自欧洲,但不受其他人睬理而以居住这一带为首选,这是地价较廉之故。
地价便宜极具吸引力,连散居各地的犹太人也群聚此地筑屋而居。他们强忍着四周带有偏见的眼光,低声下气默默建设自己的居住小区。
至于唐人则主要来自西海岸。在金矿枯竭及铁路建设完工后,除遭排外法案迫害的唐人外,还包括在秘鲁及墨西哥工作的苦力们也在契约期满后,来到纽约寻求新天地。
此地区有意大利人、犹太人和唐人混居,因而唐人称此地为〃三裔地〃。
〃三裔地这名字取得好。犹太人、罗马人、唐人全是昔日世界的先进民族,但如今……〃
立于三裔地的一隅,孙文喃喃自语。
〃如今唐人已经不再说三裔地了。改称唐人街(China town)……〃
孙文常去吃饭的那家店里的老板娘边笑着边如此说道。
〃裔〃字表后代,亦即子孙之意。
〃那就来一样的吧!〃
孙文在面店的椅子上落座。
他经常光顾这家连招牌也没有的面店。老板娘黄二嫂起先还会询问一句〃汤面吗〃,但来久了每次都点同一样,所以最近连问也不问就直接端出汤面。
每次吃完,又问〃要再来一碗吗〃,得到的回答也总是〃不用了〃,所以后来也不再问了。取而代之的是,老板娘会将一碗面装得满到几乎快溢出来般端给孙文。
〃先生到处演讲、研讨,若不吃饱些,那我就不好意思了。〃
黄二嫂说道。
孙文露出微笑。
〃你有去迎接圣路易斯号吗?〃
一听黄二嫂问起,孙文摇摇头。
参加加冕礼等并遍游全欧洲的李鸿章从英国搭乘圣路易斯号,于一八九六年八月二十八日抵纽约。美国为这个老宰相举行了盛大欢迎仪式。
数万商民执旗,列岸欢迎,脱帽欢呼,万声如一,此乃欧洲各国节仪未及之所。
李鸿章在《游历各国日记》中如此记载着。
遍游欧洲时,他是从黑海走陆路,故而未有码头欢迎的盛大场面。
隔天的八月二十九日,李鸿章赴华盛顿,再次会见总统克里夫兰。前去故总统葛兰特墓园祭拜则是翌日之事。
〃举行盛大欢迎不算什么,若能废除移民排斥法案,那我愿意挥舞星条旗高喊十声万岁。〃
孙文说道。
孙文的美国之旅收获不大。与夏威夷相较,美国此地的唐人只能说程度令人不敢恭维。
被动员前来与会的听众亦少。丹佛的那次集会可说是唯一的例外。然而,人数并非问题所在,孙文以此来自我安慰。至少结交了像密斯脱杨这样令人鼓舞的同志。
〃而且在纽约也认识了黄二嫂,不是吗?〃
孙文笑道。
〃啊?我哪里能算……〃
一听孙文忽然提起自己的名字,黄二嫂不禁感到有些疑惑。
〃不管去到哪里,总是会有对我很亲切的同胞啊!〃
孙文说道。
在纽约孙文见到了各式各样的人。自从获知李鸿章将在八月二十八日抵美的消息,他便见过许多人。
李鸿章的随员计四十五人,但这是正式的名单,显然另有其他私下相随而搭同一条船者。驻美公使馆的人员和被动员来的唐人欢迎者亦多。
李鸿章在各地展开正式访问,他们也就不再派上用场。这些唐人自然会群聚到中国城,故而孙文也会碰见许多人。
例如吴平便是从夏威夷起就认得的人物。夏威夷的唐人大多知道此人的工作背景,总之就是为朝廷尽力的〃有关当局人员〃。据周榕的说法,吴平正想尽办法要让中堂阁下李鸿章对自己另眼看待。孙文此刻并非吴平所关心的对象。
吴平稍一现身后便又消失了踪影,但周榕倒是光明正大地出现在孙文的眼前。
〃又见面了!本来就该会见面,毕竟这里是唐人街嘛!〃
周榕说道。然而,从他的眼神和态度便可看出对周围保持着戒心。
〃我刚才见到吴平。〃
孙文说道。
周榕曾提到吴平似乎怀疑他的行动。虽属同一阵营,却又派二人担任同一件工作,让二人彼此监视。
清朝的官制亦是如此,设有两广(广东与广西)总督,又重复设广东巡抚(省长)和广西巡抚,此曰〃相钳(互相牵制)之制〃。目的是防备其中一人过度独强。
密探的工作也是相同的相钳之制,彼此并不知道对方是谁。对吴平产生怀疑也仅是周榕自己的猜测罢了。然而,孙文还是将吴平现身的消息告诉周榕。
〃大概错不了。〃周榕点点头〃我也听到了风声。他好像混进中堂阁下的随员中当起通译,虽是临时职位,但也可能会随同搭船回国。他算是找到了好差事。〃
第23节:三裔地(2)
〃什么差事?〃
〃八成是照料中堂阁下的棺材吧。这是最合适不过的差事了,哈哈哈……〃
在中国城,孙文也见到了密斯脱杨。
〃有斩获吗?〃
杨问道。
〃有的,只是质胜过量。〃
孙文答道。
〃那好……刚才见到的那个人是谁?〃
〃周榕吗?那是在旧金山见过的人。〃
〃可别被骗了。没有辫子未必就是同志,那人跟公使馆有关系。对我们来说,该是个危险的人吧?〃
〃这我明白。周榕自己也挑明了讲。〃
〃哦,居然将手上的牌全摊开了吗?〃
〃是否全摊开不得而知。但他挑明了讲,说自己从事那工作而跟监我,若我能将预定计划事先告诉他,那他就容易办事多了。〃
〃逸仙兄,你完全相信他的话吗?〃
〃不,不是完全……七成,不,信个八成应该没问题吧!〃
〃周榕此人似乎也遭到清廷的怀疑。他曾有过反动的言行举止,但那也可能只是引蛇出洞的一种手段。〃
〃嗯,那就将可信度从八成降到七成吧!〃
〃为谨慎起见,不如降至五成吧!一半一半也比较容易算。〃
〃多谢忠告!〃
孙文躬身行礼。
〃我另有一项忠告。清廷最近似乎有外交人员的异动。趁着公使异动之际,对平常无法做的事情,有人可能会放手一搏大胆为之……主管不知情,事情便容易卸责。你千万要注意身边才好!〃
密斯脱杨说道。
大清国当时和诸外国仅互设公使(minister)而无大使(ambassador)。清廷对大使、公使未加区别,仅称为〃出使某国大臣〃,而此时〃出使美国大臣〃杨儒便传闻即将遭更换。
黄二嫂的店有一空房间,可摆供约十人坐的椅子。想听孙文演讲的人常来此聚会。初次见面时,她便说:
这里是学校的教室。
某日,她备妥笔砚和纸张。她的店尚无名称,因此特地求孙文取一店名。孙文摊开纸张,略作考虑。
〃写一碗也可以啊!碗内装得满满的,吃了肯定会饱肚。陈先生,就请写下这意思吧!〃
黄二嫂说道。
当时孙文用陈文当化名。然而,对相识之人,他便用本名孙文,也用别名逸仙。黄二嫂亦知其中原委。她被告知这一秘密时感到高兴异常,当故意用化名来称呼时还特地加重语气。
〃我想起横滨有个怪老板开了间名叫一膳饭屋的店。而在美国的一碗面的阿姨却是个亲切的人。〃
话一出口,孙文提笔写下:
一碗面。
〃真是多谢!……陈先生!〃
老板娘连连鞠躬道谢。
在李鸿章滞留美国期间,各式各样的人全挤进了唐人街。
各种传闻也就从唐人街散播开来。
合肥环游世界时,不仅带了棺材,还带了大笔金钱。一旦认为有希望,便不惜花大钱投资。
好像特别针对美国使力呢!
许多人都听到了这话。合肥是安徽省的省会,也是李鸿章的出生地。当时的人称李鸿章为〃合肥〃。
稍早之前有传闻道:
要争取合肥的资金,因此需要从事活动……
以此为幌子来骗唐人而搜括了一大笔钱,据说被害人为数甚众。
美国的唐人几乎全是广东人,但在李鸿章来访时,别省的人便不时会出现,那是私下为护卫老宰相而做的事先宣传。
黄二嫂的〃一碗面〃店里,来了一个广东话不太流利的男子。
〃我想会见在这招牌上题字的人。先前已经以信函联络过。〃
口音虽重,但一字一字慢慢说,倒也听得懂。
〃他应该快要来吃面了。请你在隔壁的空房间稍候。〃
黄二嫂早获孙文告知,今天会有访客,可让其入内。一听到来客是台湾人,她感到很好奇。
在她顶下这间店卖面之前,这里原本是犹太人经营的眼镜行。除做生意外,眼镜行还教犹太子弟希伯来文。空房间便是当时的教室。犹太人老板出售店铺时,通过通译说过:
我们是从世界各地来此的。我来自匈牙利,对面的化妆品店是波兰,转角的食品店是德国。同是犹太人,使用的却是这块土地的语言。德国话和匈牙利话无法沟通。若是读《圣经》时使用的希伯来语,我们倒是从小就学过。现在更要加紧学习。这里的孩童上学只学英语。必须有人来教,而我自己就能教。学习希伯来语的场所称为乌尔邦(音译)。这次搬家找到了比这里稍大些的乌尔邦,真是令人高兴!
第24节:三裔地(3)
哦,那么希伯来文和唐人的文字相同嘛!我们称教汉文的地方为书房(塾)。
黄二嫂的这番话让通译苦思良久,好容易才翻了出来。眼镜行的犹太人老板很好学,也略具中国话的知识,所以能了解她的话意。
例如,广东话和福建话完全无法沟通,但若写成文字则能沟通,黄二嫂依经验得知这点。
她识字不多,且除广东人外几乎不认识别省的人。然而,不知何故,最近却常见到外省人,大概是李鸿章来访之故吧。自然这些人也常会来到她的店里。她为此特地准备了笔纸。
反正只要写下客人要点的菜及数量,也就能会意了。
来客不知是福建人抑或北京人。但既然留着辫子,至少知道是唐人。话语虽然不通,但有文字就能知道对方想说什么。如此说来,犹太人的〃希伯来文〃和唐人的文字岂非一样?
这就是黄二嫂的认知。
陌生的唐人渐增,又以面恶及眼神凶悍者居多。这让知晓孙文真实身份的黄二嫂不禁担心起来。
但今天的访客自称是台湾人,面相也毫不凶恶。她所担心的是,那些试图对孙文不利的人是否也会盯上这个台湾人?但访客之事已被事先告知,且孙文又像是满心期待的样子,看来不会有什么问题。
来客正是林炳文。他通过横滨的陈少白取得联络。他已不再参加科考,又不想去唐山,所以也就剪掉了辫子。
虽不再去唐山,但也尚未决定落脚何处。因他并非长男,所以也无回台湾的必要。
〃那么你是放弃台湾了吗?〃
孙文问道。
〃我还在寻落脚处,以后再做决定。台湾也是选择之一,跟夏威夷一样。〃
〃若回到台湾便会成为日本人吧?也成了殖民地的人民。〃
〃若去唐山,又会成为满洲人皇帝的臣民……再说这条辫子又已经剪掉了。〃
〃不管是殖民地的人民、皇帝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