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道》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王道- 第1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当年晋朝建立的时候,东汉宗室和魏、蜀、吴三家的宗亲都受到了司马氏的优待,但如今司马氏的后人却落到如此地步,许多人都觉得伤心。不过后来在南朝政权的频繁更替中,刘裕的子孙离散凋零,大多死于非命,其惨状又比司马氏有过之而无不及了。 

刘裕其人 

  刘裕很有些恩仇必报的脾气。他在没有发迹的时候吃过不少苦,也受到过许多人的轻视,这些事情他一件件都记在心里。比如当年那个毒打刘裕的债主刁逵曾经参与桓玄之乱,事情平息后和子侄一起被杀;而那个替刘裕还了赌债的王谧也参与了桓玄谋反,还曾经帮着桓玄去向皇帝要印玺,所有人都认为他应该被处死,刘裕却始终不去追究。后来反倒是王谧自己担心起来,逃到外地,却被刘裕派人追回来,直到去世都非常受优待。 

  大概是因为出身贫寒的原因,刘裕一直厉行节约,带兵的时候部队军纪严明,也懂得照顾百姓。刁逵家为富不仁,有“京口之蠹”之称,刘裕就让百姓动手去分他的家产。当时正是饥荒年份,东西分了好几天还没分完,许多贫民因此才得以活下来。 

  有许多出身贫寒的人一旦过上富裕的日子就会忘乎所以,比如胸怀大志的刘邦在刚进入长安的宫殿时就曾经眼花缭乱了很久,差一点就忘了自己的使命,但刘裕却一直保持着清醒的头脑,实在难能可贵。当了皇帝之后,刘裕不喜欢宴饮游玩,把金银财宝都储存进外面的府库,决不堆在皇宫里做守财奴。即使在他的女儿出嫁的时候,给公主陪送的嫁妆也数量有限,更没有华丽奢侈的的东西。岭南曾向朝廷进献过一种质量上乘的细布,刘裕看了觉得过于精巧富丽,就把布发回去,不许地方上再制造,还让有关部门追究了当地太守的责任。在他的带动下,宫廷内外都很小心谨慎,没有人敢铺张浪费。 

  刘裕很懂得约束自己,为了不沉溺于声色,他很努力地避免接触它们。当初还没有取代东晋的时候,尚书殷仲文对刘裕说起朝廷里的音乐设备还不完善,希望在这方面能够有所加强。刘裕却说自己不懂音乐,也没时间做这件事。殷仲文说只要喜欢上音乐,自然就懂了。但刘裕却回答: 

  “就是因为我知道只要一懂了就会喜欢上它,所以才不能去碰它!” 

  刘裕的嫔妃也不多。他曾经特别宠爱过一个妃子,结果因此荒疏了朝政,大臣谢晦劝了他几句,他也就立即醒悟过来,把这个妃子遣出宫了。 

  公元422年五月,刚当了两年皇帝的刘裕生了重病,临终前不久留下诏书说:如果后世有年幼的皇帝,朝事就由宰相做主,不用母后临朝。几天之后,刘裕在西殿病逝。他这一生戎马疆场,留下了许多传奇故事,也留下了许多遗憾。如果当年他坚持北伐,或许可以收复中原,建立起更大的功业,却终因自己的私心而没能有更多作为。在他的身后,南北朝对峙的局面又持续了一个多世纪。 

结语 

  虽然年轻时也曾有过混迹江湖的经历,但从后来的表现来看,刘裕总体上还算是个持平型的领导者,除了在战场上屡出奇兵之外,一生行事四平八稳,中规中矩,没有出现过什么大的差错。从他的人生经验中,人们会得出这样的结论:只要做好分内的每一件事情,踏踏实实走好每一步路,自然就会获得成功。 

  刘裕的威信是从战场上开始奠定的。他作为一名军人,具备了一个理想的战将所应具备的全部优秀素质,比如超乎常人的勇猛善战,随机应变的智谋,百战百胜的战果,秋毫无犯的军纪,所有这些都让他在当时的军人们心目中成为一个战神式的人物。他本人的威信也随着战功节节上升,当对方士兵因听到他的威名而丧失战斗意志时,他在一个弱势的政府面前就已经拥有了强大的政治资本。 

  刘裕的成功有一些运气的因素,但他稳扎稳打的作风减少了出现失误的可能。当他开始留心皇位时,并没有急于求成,而是步步为营,逐渐积聚自己的威信和势力,有条不紊地削弱对方的力量,直到皇位已经确实成为囊中之物时,他仍然谨慎地等待着大臣们的意见和动向,迟迟才迈出代晋自立的最后一步。 

  刘裕的持平性格还表现在他对生活的态度上,那就是尽量简朴节制。谨慎忍耐的性格让他在执政期间避免了奢靡与浮华,这不仅让人想起了“无欲则刚”的古训,也为建立不久、根基尚不稳固的刘宋政权获得了不少道德上的支持。 

引言 

  曾在中国北方强盛一时的北魏帝国最终以分裂成西魏和东魏两个政权而告结束,随后这两个政权又分别演化为北周和北齐。最后,与北周皇室有着密切关系的杨坚取代北周,自立为帝,开创了一个新的隋朝。虽然杨坚的这次改朝换代只能算得上是一次宫廷政变,但隋朝在中国历史上却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它结束了长达三百年的分裂,将南北中国重新归于一个中央政府统治之下。 

  如果单从接替政权的步骤上来看,杨坚很像是一个坐享其成的投机者。他的成功在于牢牢抓住了机会,及时取代弱势的皇帝而自立。他的对手不具备这样的地位和权势,在智慧和能力上也并不算高超,所以杨坚的即位之路看起来格外轻松。但即位以后的作为证明了杨坚并不只是一个篡位者,通过一系列的调理和整顿措施,他让原本松散冗繁的中央和地方政府变得强力、简洁而有序起来,从而向所有人证明了自己的能力。 

  与事业上的成功形成鲜明对照的是,杨坚在家庭生活中却是一个极端失败者。在许多事情上他必须听命于妻子,而发生在几个儿子中的相互倾轧也让他焦头烂额,最后不得不被同样富有野心和心机的儿子杨广袭去皇位。对于这对性格颇有些相似的父子来说,在他们的较量中没有真正的失败者,这种结局只是证明了潜藏在他们血液中的一种遗传天分的成功。 

杨氏之盛 

  天下大势,分久必合。自西晋灭亡以来,中国已经过了两百多年南北对峙、混战不断的局面;而南北两朝,又沿着各自不同的轨迹发展着自身的经济和文化,在对峙和碰撞中,这些因素在不断地交流、融合,孕育着统一的萌芽。这时的中国北方,先经过前秦的统一,又经过北魏的统一,之后虽然有过东魏和西魏、北齐和北周的分裂,但很快又被雄才大略的周武帝宇文邕重新统一起来。经过不断的分裂、整合,陈腐、保守的因素不断汰除,国家掌握了雄厚的财政和军事力量,在南北对峙中开始占据绝对上风。而这时的南方,陈朝迅速地朽败下去,疆域不断变小,只是依靠长江来阻挡北方的铁骑,南北统一的大势已经不可阻挡。 

  公元578年,年仅35岁的周武帝壮志未酬,病逝在征讨突厥的战场上。继位的周宣帝荒淫无道,仅两年就死去。之后登基的周静帝只有八岁,北周内部出现了权力真空。此时,历史的机遇选择了关陇望族弘农杨氏的代表人物杨坚,他利用成熟的政治手腕,很快控制了北周政治全局,并逐步取而代之,建立了新的王朝——隋。他继承了周武帝的志向,很快渡过长江,灭掉陈朝,完成了结束自西晋覆亡以来二百七十年南北分裂动荡局面的历史伟业。 

  杨坚是弘农华阴(今陕西省华阴县)人,出身于北朝有名的关陇世族弘农杨氏,其先祖相传为西汉太尉杨震的八代孙杨铉,在后燕时任北平太守。此后杨氏一门历代高官,其父杨忠是西魏和北周的军事显贵,是帮助宇文泰开创北周基业的功臣,北周时官至柱国大将军、大司空,封为隋国公,赐姓普六茹氏,家世十分高贵。 

  公元541年,杨坚母吕氏生杨坚于当时左冯翊的般若寺,相传降生时紫气充庭,这时远方来了一位老尼,建议吕氏说,这个孩子非同一般,要在府外另建别馆,由她亲自抚养杨坚,吕氏同意了。有一天,吕氏来到别馆看望她的儿子,当她抱起杨坚时,发现孩子的头上生出角来,遍体出现鱼鳞纹,吕氏吓了一大跳,惊慌间不慎松手,将小杨坚掉到了地下,老尼从门外进来看到这一幕,不无惋惜地说:“唉,这个孩子已经受惊了,可能会导致到晚年才能君临天下!”后来杨坚灭隋统一中国的时候,果然已经快要五十岁了。古时候中国人的平均寿命比较短,这个岁数已经算是晚年了。 

  杨忠死后,杨坚承袭父爵,当了北周的大将军、隋国公,娶望族之后独孤氏,是北周大司马鲜卑大贵族独孤信的第七女。独孤信很有本事,曾帮助北周的开国者宇文泰开创霸业,后来在北周政权中享有崇高地位,出任大司马,被封为河内公。独孤信不仅雄才大略,而且眼光如炬,他的大女儿嫁给了北周明帝宇文毓,四女儿嫁给了后来唐高祖李渊的父亲,被追封为“贞元皇后”,第七个女儿嫁给杨坚,之后成为隋朝的开国皇后。独孤氏一门三皇后,真是煊赫极了。有了这样的娘家,加之独孤氏个性好强、天资聪颖,所以杨坚总是对她敬爱有加,无论大小事都会与她商量,五个儿子也全都出自独孤氏。他们的长女杨丽华,嫁给了周武帝的太子宇文赟,成为太子妃,在周宣帝登基之后,就顺理成章地被册立为皇后。 

  但是周宣帝是一个荒淫无耻的暴君。他恣情声乐,包括杨丽华在内,竟同时立了五个皇后。他还颁布《刑经圣制》,任意法外用刑,搞得天怒人怨,大家都反对他。杨坚之女杨丽华,尽管是五个皇后之首的“天元大皇后”,但这位望族之女却并不受周宣帝的宠爱,只是杨坚由于她的原因,拥有了国丈、外戚、上柱国、大司马等头衔,获得了位极人臣的威望和权柄。由于杨坚的地位越来越高,引来了周宣帝的不满,这位糊涂皇帝便把气撒在杨皇后的身上。有一次,宣帝竟气愤地对杨皇后说:“早晚我要杀光你全家!”然后命令左右,在召见杨坚议事时,见到杨坚脸色有什么不恭敬的地方,立刻杀了他。但是杨坚到了以后神态自若,谈吐自然,并没有不高兴或者对宣帝不敬,宣帝一时间抓不到杨坚的把柄,只好作罢。幸好周宣帝十分短命,登基才两年就病死了,其子周静帝宇文阐即位,年仅八岁,杨坚便以入宫辅政为由,总揽军政大权,继而进封为隋王,离皇帝的位子只有一步之遥了。从实质上来看,杨坚夺取帝位是关陇贵族集团内部的权力转移,在当时不过是一次宫廷政变,帝位也只是从西北的一个贵族家庭转移到了另一个家庭,西北贵族集团的政治优势仍然得以绵延。此后杨坚依靠关陇集团势力的支持,不到十年便统一了四海。 

问鼎中原 

  客观地说,杨坚之所以有取北周而代之的实力,并坚决地将篡位进行到底,并不完全依靠他的家族和女儿,杨坚本人驾驭政治和军事局面的能力也是为众人推服的。在当时的北方,战功的多少直接决定一个人受尊敬的程度。杨坚在十四岁的时候就由太学中选出,被当时的京兆尹薛善推荐为功曹,之后又累计军功,被授车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相当于副宰相的职务,屡次被派与突厥作战,被任命为边郡的刺史、总管,在跟随北周武帝灭北齐、统一北方的过程中做出了很大的贡献,拥有的家兵多至三千人。 

  与此同时,杨坚也很注重自己的道德形象,遇到母亲生病卧床不起的时候,杨坚亲自侍疾三年,昼夜不离左右,受到大家的称赞。他有这样的人品和能力,深为北周武帝所倚重。所以,在杨丽华成为太子妃之前,杨坚已经是功勋卓著、德高望重了。在周宣帝继位之后,他更是以后父、国丈之尊位极人臣,但他并没有利用自己手中的权力为非作歹,而是更加勤勉于政务,对于北周国事了如指掌,将周武帝时的惠政延续下去,天下稳定,使得北周国力不至于因为宣帝的荒淫昏庸而受到影响。宣帝每次出巡,常命杨坚留守京城,这时的杨坚基本上就在朝廷中结成了以刘昉、郑译、高颎、李德林为核心的政治团体。 

  到了静帝时期,由于皇帝年幼,急需一位手握重权、胸怀乾坤的人来掌握大局,杨坚以此时的身份、地位、资历,应当说是当仁不让的,区别只在于是做周公还是做王莽。事实证明杨坚并没有兴趣做周公,时局也不允许他做周公。独孤氏看到时机成熟,不等杨坚犹豫,就派人劝杨坚说:“登基已经是大势所趋,骑虎难下,你就勉为其难吧!”然后指使别人代周静帝拟写禅位诏书。公元581年,杨坚接受了周静帝的禅让,建立隋朝,年号开皇。 

  游幸江都隋史纪:炀帝幸江都,龙舟四重:上重有正殿、内殿、朝堂;中二重有百二十房,皆饰以金玉;下重内侍处之。皇后乘翔螭,此舟差小。别有浮景九艘,三重,皆水殿也。余数千艘,后宫、诸王、公主、百官以下乘之。共用挽士八万余人,皆以锦彩为袍。卫兵所乘,又数千艘。舳舻相接,二百余里。骑兵夹两岸而行。所过州县,五百里内,皆令献食,一州至百舆;极水陆珍奇,后宫厌饫多弃埋之。 

  杨坚代周建隋,有许多人并不赞成,相州总管尉迟迥、荥州刺史宇文胄、徐州总管司录席毗罗相继起兵反抗,在长江流域响应尉迟迥的,还有郧州总管司马消难,益州总管王谦。大半个北方都震动了,只有很少的地方没有参加叛乱。杨坚命韦孝宽为行军元帅,好不容易才把叛乱一一镇压下去。因此杨坚一直担心人心不服,尤其是在建国之初,一直保持着高度的戒备。他每日晨起上朝听政,有时到太阳偏西尚不知疲倦。 

三条国策 

  针对当时战乱频繁,百姓流离失所、苦不堪言的情况,杨坚制定了三条施政的主要方针:一为尚俭。提倡简朴的生活、杜绝奢侈糜烂的社会风气,专心恢复生产。这主要是由于一方面看到了南朝由于崇尚奢靡之风而搞得国力衰微、人心离散,以此为鉴,要求他的臣民,上至太子、下至普通百姓都厉行节俭、朴实。另一方面,隋文帝胸怀大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