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乐集》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安乐集- 第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师慨叹地说:「自摄论至此百有余年,诸德咸见此论文,不修西方净业。」因此道绰禅师引用圣言量显明凡夫入报土之宗义。首先判定阿弥陀佛及其净土是报身、报土,本书第一大门第七章引用《大乘同性经》言:「净土中成佛者悉是报身,秽土中成佛者悉是化身。」因为「净土乃酬佛之因位愿行而现成者,故说皆是报土。」而于净土中得道成佛者,亦当然为报身。其次判定凡夫依靠弥陀之本愿能够往生弥陀之报土,其第八章说:「弥陀净国,位该上下,凡圣同往,……由佛愿故,乃该通上下,致令凡夫之善,并得往生。」

关于「凡入报土论」,道绰禅师的嫡传弟子,弥陀化身,名满教界的善导大师继承之,于其「楷定古今」之《观经四帖疏》第一卷〈玄义分〉七门料简的第六「和会门」之六,对于弥陀净土是报非化的义理作了精要究明之后,并设问答说:「问曰:彼佛及土,既言报者,报法高妙,小圣难阶;垢障凡夫,云何得入?答曰:若论众生垢障,实难欣趣;正由托佛愿以作强缘,致使五乘齐入。」其《法事赞》亦言:「直为弥陀弘誓重,致使凡夫念即生。」又言:「以佛愿力:五逆十恶,罪灭得生;谤法阐提,回心皆往。」观此可知师资之释,如出一口,深可信凭。

诚然,垢障凡夫没有自力能够脱出三界六道的秽土,然而正由信托弥陀本愿弘誓,不但永离秽土的轮回,且能直入报法高妙的净土。是故,明知凡夫得入报土,在于信佛本愿。

本书文体有两个特色:一、引文取意、搜酌会通,二、念观合论、要弘奄含、随他诱引。

一、引文取意、搜酌会通:道绰禅师在本书大量引证经律论释之文多达五十余部,其引文有一特色,亦即未必依其经论之字字句句照抄不误,而是搜罗群经,斟酌其义,加以融会贯通之后,暗记经意于心中;一旦著书立说,则取其意而造文,古人将此谓之「引文取意」及「搜酌会通」。

诚然,虽有经论之文,但大多古文艰涩,义理深奥;甚或长篇累牍,望而生畏;其中难免文不尽言,言不尽意。且凡夫无智,缺乏读经眼,不免感觉难读难晓,甚至误解其意。如今道绰禅师才学渊博,慧眼高迈,搜罗群藉,撷取精华,将其深文奥义,以深入浅出的笔调,易读易解的文句,垂示于我等无智凡夫之前,使我等能够一目了然,悟入妙谛。可说契理契机,而又雅俗共赏。其用心良苦,令人顶戴感恩。

如「本愿取意文」说:「《大经》云:若有众生,纵令一生造恶,临命终时,十念相续,称我名字;若不生者,不取正觉。」「纵令一生造恶」之六字,《大经》虽无其文而有其义;因本愿的「十方众生」之语,不知何等众生,绰禅师深知其义,而言「一生造恶」之机。因为弥陀大悲于苦者,心偏愍念常没众生之故;犹如溺水之人急须偏救,岸上之人可以放心。故十方众生中有凡有圣,以凡为本圣人为旁;凡夫之中有善有恶,恶机为本善机为旁;恶人之中,平生之机尚有遇法得救之缘,唯独临终之机,已无其他方便,若无本愿功德力之救度,将见当下直入地狱,所以弥陀大悲,特怜临终恶机,无他方便之辈,故言「临命终时」;同时以「纵令」二字包含「一生行善」之机。如是则所有一切众生,上自上上品之大乘善机,下至下下品之五逆恶机,皆不漏于本愿。若无绰禅师的取意之文,则弥陀悲愿有隐而不彰之憾,而造恶之机无回心皆往之道;今绰禅师为天下后世彰显弥陀愿王万机不漏、平等普济的本愿深义,令人感荷。

又,本愿之「乃至十念」,时人多解释为「观念、意念」之念,失去了易行之所以易的本怀,违背了弥陀五劫思惟的本愿。绰禅师纠正之而解释为「十念相续称我名字」,以称释念,彰弥陀之本意,显易行之至极,经意由之而始显明;到了善导大师则直以「下至十声称我名号」取意之。师资之释,可谓通彻佛意,朗照古今。

尤其短命临终之机既能仅以十念往生,则长命平生之机更能获得往生决定。由此亦可知:地狱相现、必堕无间之临终恶机的十念往生,非此恶机本身之力,此恶机一生只知造恶,不知修行;乃是弥陀本愿大悲之功德力用显示于临终恶机之上,此恶机即以十念流露其回心归命、殷切望救愿生之信心;当然假若命促一息,来不及十念,则五念三念乃至一念,亦必往生;本愿成就文说:「乃至一念即得往生」。因为往生之功在弥陀巍巍的本愿力,不在弱怯劣的凡夫身;故不问善机恶机,往生在信非行。

「在信非行」并非排斥修行,而是欲生弥陀净土,不依靠自己修行之力。若论敦伦尽份,闲邪存诚,持斋戒杀,济贫扶弱,随缘随力行五戒、十善、六度,乃是深信因果、愿生极乐的净土行者分内之事。只是欲生彼国之人,应该首先知道众生善恶虽然轻重不等,弥陀佛心却是平等普济。若能如此体悟,则善机感念佛德更加力行善事以报恩,恶机蒙佛救度自能洗心革面以行善。故生起真正报恩、行善的力量,其根源来自对弥陀大悲的触动。

人之内心若有弥陀的生命,自能以佛心为心,以佛行为行;喜行善事,乐恕人过。因为感受到弥陀爱护我们,使我们也会爱护他人;弥陀宽恕我们,使我们也会宽恕他人;更因获得弥陀惠赐庄严的极乐,蒙受弥陀偿还累劫的冤债之故。

人虽不能爱护、宽恕他人,亦能获得弥陀的爱护与宽恕;人若一旦受到弥陀的爱护与宽恕,也必能爱护、宽恕他人;若其不能爱护、宽恕他人,便是尚未体悟弥陀的爱护与宽恕。「触光柔软」乃是法尔自然之理,故一生造恶之机,若信本愿,蒙光摄护,便能「转恶成善」,这是自然之事。(克实而论,罪恶生死凡夫,旷劫以来,何罪不造,何怨不结?负人之债,不可称量;所以不是自己宽恕他人,乃是请求他人宽恕自己。)

因有本愿,使人安心,使人希望,使人善良。

二、念观合论、要弘奄含、随他诱引:「念」指称名念佛,「观」指观想、观像的念佛;「要」是要门,指定善与散善,「弘」是弘愿门,指本愿-第十八愿,本愿弘广,普救十方众生,无一遗漏,故名弘愿。绰禅师于本书中解释《观经》,大多念佛与观佛合论,已如前面第三所述;因之解释净土门之教体时,要门弘愿两者相提并论。如第三大门之第一〈难易二道章〉说明易行道时,祖述昙鸾祖师所说「信佛因缘,愿生净土」之后,又加入「起心立德修诸行业」八字。前者是信心(念佛),属弘愿门;后者是诸行(定善、散善),属要门。往生正因是弘愿门的信心,其相续相是念佛;这是本愿的内容,也是十方众生所堪,是净土门之所以称为易行道的原因,净土一门的教体。而要门的定善与散善不是本愿的内容,十方众生大多不堪,是难行非易行,所以不是净土门的教体。何以言之?其第三大门第三章「圣净二门判」说「唯有净土一门可通入路,是故《大经》云」,接着举出第十八愿取意文,这正显明净土一门的教体在于第十八愿,也是绰禅师本身之所归趣。其次说「又复一切众生」等,从「真如实相第一义空」之大乘至极的法门到小乘、世善,说明自力圣道之诸教不适合末法的时机;最后「若论起恶造业,何异暴风驶雨,是以诸佛大慈,劝归净土」等,简舍定散诸善,而劝导专精念佛的第十八愿一法。此「圣净二门判」说明了净土门的「实法」与「实机」,到了善导大师更加显明而说体悟真实机之相谓之「机之深信」,体悟真实法之相谓之「法之深信」,一具之深信中,含「机法二实」。所以易行道净土门之教体是「信佛因缘愿生净土」的第十八愿。

「信佛因缘」是易行道的内容,是鸾祖继承自龙树菩萨《十住论、易行品》所言之「以信方便易行疾至阿惟越致地」。本愿之真实行业不外于全是信心的显现,所以信行不二,而以信解释行,是以这信行不二之义,说明如实修行在于信心;此理若读《往生论注》下卷之初的「三不三信」的解释便知。

此「信佛因缘」之四字,古来有三种读法:

1.信因佛缘-以「信」为内因,以「佛」为外缘;类似《教行信证》〈行卷〉「光号因缘」之释所说的「信心之业识为内因,光明名之父母为外缘」。

2.信「佛之因缘」-信是能信,佛之因缘是所信;《往生论注》下卷说:「第一义谛者,佛因缘法也」,以名号六字作为「佛之因缘法」。

3.「信佛」之因缘-「信佛」二字即是完全领受名号的「信心」,亦即第十八愿成就文所言之「闻其名号信心欢喜」;而「因缘」二字如同《往生论注》下卷所说「有何因缘」,「因」与「缘」同一意义不分开。亦即以全领名号之「信心」为得生的正因谓之「信佛因缘」。

以上三种的读法中,以第三种最稳妥。

很显然地「净土一门」的教体是弘愿门(本愿)而非要门(定散),然而何以绰禅师要门弘愿相提并论?这便是所谓的「随他诱引」的方便施设,意在诱引诸机,劝归净土,这种解释方式本书屡屡可见。

道绰禅师可谓净宗中兴祖师,此《安乐集》可说净教中兴宝典。昔日昙鸾祖师之《往生论注》阐发《大经》本愿之旨,净土易行之理因之昌明于世,他力信心之义于是贯入人心,使得南北两帝钦仰,道俗四众归依。可惜鸾祖往生之后,摄论宗风靡教界,净土法门大受影响。幸有道绰禅师于鸾祖往生后之六十八年,舍弃涅槃广业,归心净土一门,自誓为鸾祖灭后弟子,读破《往生论注》,继承鸾祖余义,撰述本书,以排解当时对净教的偏见妄执;之后其高弟善导大师之《观经四帖疏》又继承其余绪,通解古贤之蓄疑,破除诸师之谬解,使得当时念佛之声满长安城,而净宗法脉亦得薪传不绝。伟哉!道绰禅师之上禀鸾祖,下传善导,生其中间,独挥弥陀大悲宝剑,悉斥别时意趣偏执,导于彼等令入净土门中;若无绰禅师与《安乐集》,则净宗一脉恐已中废。大哉!绰禅师之功勋、恩泽,我辈永远顶戴不忘。

此《安乐集要义》依然各分(一)、(二),(一)系翻译自稻城选惠之《道绰教学之概要》一文,(二)即翻译自安井广度之《道绰之教义概要》一文。两位同是本世纪初之净土门布教使,也是大学有名教授,两文各以不同角度阐发本书要义,可谓春兰秋菊,各擅其美,因而同时编译,飨我净宗行人。

此序文虽已写好,但深感弥陀本愿的弘广伟大,不漏群机,不舍恶人;使末法浊恶众生,始终都有得救之时,毫无绝望之地。心中依然澎湃不已,因而随笔写下「不论如何」之词,附记此序之后。虽无秀词而有深义,愿与本愿学人共同吟味之。

不论如何

不论如何,弥陀本愿,犹如金刚,永不改变。

不论如何,弥陀念我,如母忆子,永不舍离。

不论如何,弥陀时刻,与我同在,永不嫌弃。

不论如何,造恶众生,需要弥陀,本愿救度。

不论众生,如何污秽不净、虚假谄伪,弥陀救度,永不改变。

不论众生,如何贪爱嗔憎、愚痴狂恶,弥陀救度,永不改变。

不论众生,如何罪深障重、苦恼强盛,弥陀救度,永不改变。

不论众生,如何五逆谤法、缺乏修行,弥陀救度,永不改变。

因有本愿,使人安心,使人希望,使人善良。

因为不论如何、不论如何,

南无阿弥陀佛都必救度,

南无阿弥陀佛都必救度。

佛历二五四二年七月二日

慧净谨识

安乐集卷上

此《安乐集》一部之内,总有十二大门;皆引经论证明,劝信求往。

今先就第一大门内,文义虽众,略作九门料简,然后造文。

第一大门中,明教兴所由,约时被机,劝归净土者:

若教赴时机,易修易悟;若机教时乖,难修难入。是故《正法念经》(坐禅三昧经卷下意?)云:「行者一心求道时,常当观察时方便。」若不得时,无方便,是名为失,不名利。何者?如攒湿木以求火,火不可得,非时故;若折干薪以觅水,水不可得,无智故。是故《大集月藏经》(大集经卷五五意)云:「佛灭度后:第一五百年,我诸弟子学慧得坚固。第二五百年,学定得坚固。第三五百年,学多闻读诵得坚固。第四五百年,造立塔寺修福忏悔得坚固。第五五百年,白法隐滞,多有诤讼,微有善法得坚固。」

又彼经(大集月藏经卷一一、一七、二六等意?)云:「诸佛出世,有四种法度众生。何等为四?一者口说十二部经,即是法施度众生。二者诸佛如来有无量光明相好,一切众生,但能系心观察,无不获益;是即身业度众生。三者有无量德用,神通道力,种种变化;即是神通力度众生。四者诸佛如来有无量名号,若总若别。其有众生,系心称念,莫不除障获益,皆生佛前;即是名号度众生。」

计今时众生,即当佛去世后第四五百年,正是忏悔修福,应称佛名号时者。若一念称阿弥陀佛,即能除却八十亿劫生死之罪,一念既尔,况修常念,即是恒忏悔人也。

又若去圣近,即前者修定、修慧是其正学,后者是兼;如去圣已远,则后者称名是正,前者是兼。何意然者?实由众生去圣遥远,机解浮浅暗钝故也。是以韦提大士自为,及哀愍末世五浊众生,轮回多劫,徒受痛烧;故能假遇苦缘,谘开出路豁然。大圣加慈,劝归极乐。

若欲于斯进趣,胜果难阶;唯有净土一门,可以情悕趣入。若欲披寻众典,劝处弥多。遂以采集真言,助修往益。何者?欲使前生者导后,后去者访前;连续无穷,愿不休止,为尽无边生死海故。

若欲披寻众典,劝处弥多。遂以采集真言,助修往益。何者?欲使前生者导后,后去者访前;连续无穷,愿不休止,为尽无边生死海故。

若欲披寻众典,劝处弥多。遂以采集真言,助修往益。何者?欲使前生者导后,后去者访前;连续无穷,愿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