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羲之评传》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王羲之评传- 第1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W酆仙纤担俑荽朗樽鳎衔豸酥炜⑿小⒉菔樘宀⒔馊质樘逄岣叩秸感碌乃剑踅缢稀
楷 书① 马宗霍:《书林藻鉴》卷第六,五一。
① 《晋书·王羲之传论》。
② '唐'欧阳询:《用笔论》。
③ '南朝宋'羊欣:《采古来能书人名》。
楷书古称真书。工羲之学真书成绩卓著,令人赞叹,卫夫人在《与释某书》中对她的学生王轰之的楷书曾作过高度评价。南宋姜夔《续书谱·真书》云:〃古今真书之神妙,无于钟元常,其次则王逸少。〃王羲之的楷书地位很高。王羲之在楷书上的成就与贡献主要表现在〃变古形〃。楷书书体是在隶书嬗变过程出现的,这种书体早在汉简书迹中就出现了变形。东汉民间已开始流行,三国时期著名书法家钟砾不断加以研习,使之完善。并得到社会的承认。范文澜说:书法自东汉以来,成为一种主要的艺术,魏钟踪始创真书,独辟新境,因此被称为〃秦汉以来一人而已〃。至东晋王羲之,集书法之大成,被称为书圣。王羲之不仅吸收汉魏诸家的精华,更重要处还在于脱出钟繇的书法境界又自创新境。??有人认为,〃右军书成而汉魏西晋之风尽,右军固新创可喜,而古法之废,实自右军始〃。就是指这一点说的①钟繇的楷书还保存不少隶书的形态,〃左右波挑〃纵向的笔画较短,不少字态呈横方形,笔画之间结构尚未定型,结体尚不够紧密。王羲之师从卫夫人,学钟繇笔法,后来又跟王廙学习书法,王廙也是师法钟繇的,所以他们的楷书均属钟繇系统。王羲之〃变古形〃自然是对钟繇的楷书风貌而言的。王羲之的楷书比起钟繇来,面貌大为改观,笔画趋于规范,结构配置已基本确定,其纵向笔画挺直多向下引出,一改钟繇楷书字体横张为纵展风貌,结体匀衡大方,王羲之对原有楷书笔法作了改造,形成〃内擫〃和〃一拓直下〃的特征。就横而言,王羲之楷书在提笔处有按笔,收笔处不着重折笔重按,在运笔速度上缓前急后,笔画趋于简化明快,道整匀紧。笔法上的改变使字的体态也与以前不同。王羲之的楷书〃潇洒纵横,何拘平正?〃有〃魏晋飘逸之气〃。从字形看〃身〃字纵长舒展,〃地〃字横向偏长、〃国〃字偏方,笔画多的字如〃变〃〃藏〃字偏大,笔画少的字如〃一〃、〃二〃、〃三〃、〃日〃、〃口〃偏小,并不死板地追求通篇每个字宽高相等,按照字的自然姿态安排点画,能〃各尽字之真态,不以私意参之〃。王羲之所写的《乐毅论》、《黄庭经》、《东方朔画赞》等在〃南朝即脍炙人口〃,对后世影响很大。
乐毅论
《乐毅论》书于东晋穆帝永和四年(348 年),是王羲之抄写古文的得意之作,被誉为〃王书之冠〃。
《乐毅论》系三国时期魏国夏侯玄为对战国时代燕国名将乐毅攻打齐国被猜疑,结果离燕仕赵的事件而撰写的评论文章。传说王羲之抄写这篇文章是付其子官奴的,有人考证官奴即王献之。传说这幅小楷原书丹千石,其他皆纸素所传,唐大宗裒聚王氏父子墨迹,惟《乐毅论》是石本,其后随葬入昭陵。后来陵墓为温韬所发,此石已破裂。北宋时高绅加以整理,但最后一行仅存〃海〃字,故拓本称为〃海字本〃。①南宋越州石氏刻本即据此上石,① 宋代沈括在《梦溪笔谈》卷一七中说:〃王羲之书,旧传唯《乐毅论》乃 羲之亲书于石,其他皆纸素所传。唐太宗衷聚二王墨迹,唯《乐毅论》石本在。 其后随太宗入昭陵。朱梁时,耀州节度使温韬发昭陵得之,复传人间。??。本 朝高绅学士家,皇祐中绅之子高安世力钱塘主簿,《乐毅论》在其家,予赏见之。时石已破缺,未后浊有一'海'字者是也。其后十余年,安世在苏州,石已破为 数片,以铁束之,后安世死,石不知所在,或云:'苏州一富家得之。'亦不复见。 今传《乐毅论》,皆摹本也。笔画无复昔之清劲。羲之小楷字于此殆绝,《遗教 经》之类,皆非其比也。〃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藏有越州石氏本榻本。汉魏小楷如钟繇的《宣示表》由于隶书的影响显得拙朴宽厚,《乐毅论》则有清逸舒展、峭拔遒媚的韵味,很少见到隶书的笔意成为一种成熟的书体。唐代褚遂良《晋右将军羲之书目》认为王羲之小楷第一,〃笔势精妙,备尽楷则〃。通篇天头、地脚基本齐平,稍有参差,纵画垂直,横画略显右耸,字体有长方、正方、扁方,随字而变但不失匀称,严谨中有变化。《乐毅论》大多以中锋行笔写出,顿挫分明,冲融大雅,方圆适中,自然平易,毫无造作之态,留意运工,特尽神妙。为严峻的唐楷开了先河,是学习正书的范本。隋代智永曾说:〃乐毅论者,正书第一,梁世摹出,天下珍之。〃黄庭经
小楷《黄庭经》传为王羲之永和十二年(356 年)所书。褚遂良《晋右将军羲之书目》有著录。我们今天所见的《黄庭经》是后人的临本和刻本,真迹早已不复存在。《黄庭经》是魏晋时期流传的道家养生修炼之书。此书分内景经和外景经。外景经在东晋葛洪《抱朴子》中有著录。南朝梁陶弘景《论书启》云:〃逸少有名之迹,不过数首,《黄庭》、《劝进》、《像赞》、《洛神》,此等不審犹得存否?〃由此可知南朝时将《黄庭经》作为王羲之的重要作品。
《黄庭经》的艺术成就历代评价很高,柳宗元《笔精赋》云:〃水散幽纵,《黄庭》宗之是也。〃《临池诀》云:〃或藏或露,状类不同。〃清代梁楠《承晋斋积闻录》云:〃《黄庭经》字圆厚古茂,多似钟繇,而又偏侧取势,以出丰姿。〃〃字紧结,较《道德经》更古。〃〃字有紧处,有疏处,无不各极其妙。〃《黄庭经》从结字上有较明显的左轻右重的现象,形成敬侧之势,左撇、左竖的左半字较细短,右捺右竖的右半字较细长,字形啊娜多姿具有运动感。用笔舒展,颇有〃今意〃。每个字不规整划一,字的大小悬殊比《乐毅论》大,这样便构成了字与字之间的形态对比,给人一种节奏感。《黄庭经》纵行清晰,但无横列,字与字之间的联结错落有致,书写比较自由,如行云流水,轻灵飘逸。从章法结字和用笔上讲都富有变化,但又很和谐统一。《黄庭经》骨肉兼备,刚柔相济,质朴秀美,丰腴含蕴,后人常将它作为小楷范本学习,故有〃初学黄庭恰到好处〃之说。东方朔画赞《东方朔画赞》(365 年)又称《像赞》、《画赞》是王羲之小楷书名作。此书迹未行有〃永和十二年五月十三日书与王敬仁〃十五字。陶弘景在《论书启》中曾提及此作。诸遂良在《右军书目》中著录工羲之书迹,将此帖列为正书第三卷。
《东方朔画赞》原文作者是西晋夏侯湛,《文选》卷四七引臧荣绪《晋书》:〃夏侯湛,字孝若。谯国人也,美容仪,才华富盛,早有名誉。与潘岳友善,时人谓之'连壁'。〃东方朔(前154…前93),西汉文学家,平原厌次(今山东惠民)人,字曼倩。他聪慧过人,〃寓目能诵,过耳则谙于心〃,性格诙谐滑稽。后来关于他的传说很多。包世臣《安吴论书》在评论南唐所刻的《画赞》时认为:〃一望唯见其气充满,而势俊逸,逐字逐画衡以近世体势,几不辨为何字,盖其笔力惊绝,能使点画荡漾空际,回互成趣。〃《书法正传》则说:《东方朔画赞》,笔圆静而劲,肥瘦得中,但字身差长耳,盖崔子玉字形如此,前辈或随时用一人笔法??行 书
行书是介于楷书与草书之间的一种书体。有人说它是楷书的连笔字。不真不草,没有特殊的规定,书写时随意运笔,从容不迫,是一种最自由、最流便的书体,直到现在人们都在广泛使用。
行书,钟繇称〃行押书〃,有口诀认为:〃行笔而不停,著纸而不刻,轻转而重按,若水流云行,无少间断,永存乎生意也。〃行书,相传为后汉刘德升所创。其实,任何一种书体归于某一人所创,往往是不大可能的,行书早在汉代就在民间流传,早期的行书如今在简犊文书中还可以见到,行书是隶书实用书写逐渐发展而成的。刘德升在整理发展行书方面功不可没,刘德升〃字君嗣,颖川人(今河南禹县),恒灵之时以造行书著名,虽已早创,亦丰妍美,风流婉约,独步当时。〃①根据西晋卫恒《四体书势》记载:〃(三国)魏初有钟、胡二家为行书法,俱学之于刘德升。??今大行于世。〃刘德升的学生钟繇、胡昭后来都有很高的名望,他们为行书立法是很有权威性的,理所当然地受到当时士大夫的重视,原先仅在民间流行的行书经过专家们的加工整理和提倡,正式与篆、隶、楷三种书体并列,登上了大雅之堂。
王羲之的行书是学王廙的,王廙宗钟繇,所以王羲之的行书风格是变制钟繇行书而来的,其代表作有《兰亭序》、《姨母帖》、《孔侍中帖》、《丧乱帖》。关于钟繇的书法,王僧虔《论书》云〃钟公之书,谓之尽妙,钟有三体,一曰铭石书,最妙者也;二曰章程书世传秘书,教小学者也;三曰行狎书,行书是也。〃当时铭石书皆用八分,由于钟繇最精于隶书笔法,所以铭石书为最妙。在西晋卫恒的《四体书势》中,钟繇被列为隶书门,这充分说明钟繇精熟于隶书。钟繇虽然对行书的创造倾注很大的热情,为其笔画规范尽力很大。但这种新型的书体毕竟处于初创阶段,尚不完善,钟繇为行书立法很大程度上停留于〃破〃,〃立〃的成分相比之下较少。钟繇作行书带有较重的隶书笔法,即所谓〃隶味〃。
王羲之对于行书体态笔画加以全面改造,摒弃了某些隶书特征,使之面貌一新,显得清新华美。这种书体受到了朝野的青睐,人们争相仿效。
王羲之行书的笔画体态有一种生动的欹侧之势,〃纵不复端正者,爽爽有一种风气。〃①字与字之间有如唐大宗所形容的〃烟霏露结〃②的映带关系,即所谓〃状若断而还连〃。将草书引入行书,行书。草书相间是王羲之行书的新特点,字的形体富有变幻,侧锋用得较多,运笔迅速,笔势连贯流利,形体简略。
兰亭序
脍炙人口的《兰亭序》是王羲之的代表作,是王羲之书法艺术的代名词和象征。它在中国书法史上具有显赫的地位,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历来被认为是最为纯正典雅的行书范例,被历代文人书家所效法。《兰亭序》是王羲之与朋友在悠游之余乘着酒兴用茧纸(麻纸的一种)、鼠须笔信手写成。日后王羲之想再写得好一点,然而〃书百数十本无如祓禊所书之者〃。自己也叹为不可企及。书法创作和其他文艺创作一样,是有其偶然性的。在一特定的氛围、条件下产生的特殊的艺术效果,有时再重复一遍很难再现原来的面貌。《兰亭序》是在兰亭聚会后即兴创作而成的,那时可谓是① '唐'张怀瓘:《书断》。
① '南朝'袁昂:《古今书评》。
② 《晋书·王羲之传论》。
〃四美具〃(即良辰、美景、赏心、乐事)〃二难并〃(即佳宾、贤主),是最佳创作环境和心态,千载难逢,日后王羲之再重写所以达不到原来的艺术水准。
《兰亭序》的别称很多:晋人称《临河序》、唐人称《兰亭记》、宋代欧阳修称《修禊序》、蔡襄称《曲水序》、苏轼称《兰亭文》、黄庭坚称《禊饮序》、宋高宗赵构称《禊帖》。还有称《兰亭》、《兰亭集序》。
《兰亭序》是王羲之自撰自书的作品,它是一篇杰出的散文,又是一篇著名的书法作品,王羲之对此书此文颇为得意。
唐太宗曾以他的帝王之尊收集王羲之的字画,唯独没有《兰亭序》,根据线索,此作藏于浙江永兴寺辨才和尚处,传说派萧翼前往赚而得之,成了唐大宗的收藏。后来随唐太宗一起入昭陵殉葬。
关于《兰亭序》的流传情况,唐代刘饨《隋唐嘉话》有这样的记述:王右军《兰亭序》,梁乱出在外,陈天嘉中为僧永所得。至太建中,献之(陈)宣帝。隋平陈日,或以献晋王(隋炀帝),王不之宝,后僧果从帝借拓。及登极,竟未从索。果师死后,弟子僧辩得之。大宗为秦王日,见拓本惊喜,乃贵价市大王书《兰亭》,终不至焉。及知在辩师处,使萧翊(翼)就越州求得之(一作〃乃遣问辩才大师,欧阳询就越州求得之〃),以武德四年入秦府。贞观十年,乃拓十本以赐近臣。帝崩,中书今诸遂良奏:〃《兰亭》先帝所重,不可留。〃遂秘于昭陵。
《兰亭序》,我们现在见到最好的是唐代书法家虞世南、褚遂良、冯承素的临本,以及定武刻本,当然还有些其他的好本子,正如古人所说〃兰亭无下拓〃,这是比较而言的。《兰亭序》对后世影响很大,研究者很多,评价极高。董其昌在《画禅室随笔》中说:〃章法为古今第一,其字皆映带而生,或大或小,随手所如,皆入法则??〃《兰亭序》章法的最显著的特点是纵成行,横不成行,这是考虑纵向阅读的方便,更重要的是为整体严密,避免呆板。如果纵不成行横成行,不但阅读困难,而且显得杂乱,字体也不是依框格而写的,一般上下结构的字偏长,左右结构的字偏宽,笔画少的字偏小,笔画多的字偏大。字的长短扁方书写时比较随意。梁武帝说《兰亭序》为:〃龙跳虎卧〃是恰如其分的评价。《兰亭序》字字精妙,运笔跌宕起伏,一气呵成。包世臣说:〃《兰亭》神理,在'似敬反正,若断还连'八字。〃《兰亭序》共二十八行,三百二十四字,其中有七个〃不〃字,二十个〃之〃字形态各异,无一雷同。诚然,将同一个字写成许多形态这并不是一件难事,但王羲之为避免〃状如算子〃、〃一字万同〃的艺术思想在当时是难能可贵的。《兰亭序》中的字左右顾盼,互相呼应,映带左右,长与短,粗与细,收与放,藏与露、疏与密,虚与实,??变幻迷离,但万变不离其宗,这个〃宗〃就是形式美的法则,一幅书法作品过于统一,整齐划一,那必然刻板单调,如果是过于变化,使人服花缭乱,也没有什么美感可言。只有既有变化又很和谐统一才能得到良好的艺术效果,给人以美感。书法作品要做到既和谐统一又富有变化,其分寸的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