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羲之评传》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王羲之评传- 第1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扔斜浠趾芎托惩骋徊拍艿玫搅己玫囊帐跣Ч艘悦栏小J榉ㄗ髌芬龅郊群托惩骋挥指挥斜浠浞执绲陌盐占匾腥怂担骸ù笸踔独纪ば颉纷旨染溃壬撇贾茫皆鲆环执蟪ぃ饕环痔蹋蟹执纾蔽抟藕叮浠喽耍∪缛艘狻!ú荨∈
秦代因时常有战争,原来的篆书写起来很麻烦,故出现流便的草书,赵壹认为草书〃起秦之未〃,许慎认为〃汉兴有草书〃①,从我国西北地区出土的大量草书真迹可以证明。在汉代,草书的使用范围已经相当广泛,东汉未年草书已经兴盛,其代表人物要数张芝了,他有〃草圣〃之称。汉代草书有两种,一种是具有浓厚的隶书笔意的章草,即所谓〃隶书之捷〃。这种草书以独字出现,字与字之间不连贯,有严格的法则,这种草书为旧体;另一种为新体,即所谓今草,这种草书,书写比较自由,笔势连贯,很少保留隶书的笔意。张芝章草、今草兼能,三国两晋的书家皆以张芝为宗师。
咸康七年(341 年),朝廷出于某种原因,由王允之接替王羲之江州刺史的职务,同时将王羲之召回建康,拟委以侍中或吏部尚书职务,王羲之〃皆推辞不就〃。他闲居江州七年,在这期间他潜心于书法艺术,故名声大振。一时间人们争相仿效,就连庾翼的儿辈也不例外,学习王羲之书风。庾翼在荆州得知后勃然大怒,在致部下的书中说:〃小儿辈贱家鸡,爱野雉,皆学逸少书。〃瘐翼自幼学习张芝草书,崇拜其书体,西晋书法学卫瓘,索靖,因推崇正统的张芝书体而名重一时,庾翼的章草正合时尚,所以颇受欢迎。庾翼称王羲之的行草是粗野鄙俗的〃野雉〃,唯有章草才是正统的〃家鸡〃。王羲之的草书也是学张芝的,王羲之的章草写得很精采,《晋书·王羲之传》云:尝以章草答庾亮,而(庾)翼深叹伏,因与羲之书云:〃吾音有伯英章草十纸,过江颠狈,遂乃亡夫,常叹妙迹永绝,忽见足下答家兄书,焕若神明,顿还旧观。〃王羲之对章草与今草进行了认真研究,发扬两者的优点,摒弃了两者的不足之处。今草比较狂放,一笔连贯好几个字,不容易辨认学习,但它有流畅纵逸的优点。王羲之采用连续贯通的办法,保持今草的优点。章草有较浓的隶书笔意,书写也还较繁复,故不为王羲之所取,但章草不像〃一笔书〃那样难认难学,字的个体意识强。王羲之吸收了这一优点,发扬了单字的结构美。至于章草的较多波挑,则不在所学之列。王羲之改制过的今草,流畅遒逸,与章草的字字独立巧妙地结合起来,创造了具有极高艺术性又易于普及的新体今草书体。王羲之的今草书无论在用笔和结构上既合乎法度又富有变化,〃一画之间,变起伏于锋抄,一点之内,殊衄挫于毫芒。〃有人说王羲之草书如有墙壁一拓直下,气象宏伟。王羲之的草书,大多是尺牍书,都是率意而为,不加修饰,自然天成,随机应变,顺理成章,整篇书作,生动隽逸。今草书写起来迅速快捷,一气呵成,文字上下呼应,婉转妩媚,既快又美,故很快〃大行于世〃。王羲之的章草书作传世的仅存《豹奴帖》一件,今草书作以《十七帖》、《破羌帖》、《丧乱帖》(行草)最为著名。
破羌帖
《破羌帖》因第三行有《王略始及旧部》一语,故又称《王略帖》,此外还有《桓公至洛帖》、《桓公破羌帖》之称。
米芾在《海岳名言》中曾说〃一日不书,便觉思涩,想古人未尝片时废书也。??《桓公至洛帖》,字明意殊有工,为天下法书第一。〃桓温的收复旧京洛阳是永和十二年(356)八月,帖中云〃桓公至洛〃,所以书作所写时间经推断是在当年的秋季,当时王羲之已经辞官归隐了,但他仍关心国家大事,对于摧破羌贼,感到由衷的喜悦,《破羌帖》的字里行① 见《说文解字·叙》。
间流露出振奋的心情。
《破羌帖》共九行八十一字,结字峻美,笔意练达,笔法人神,骨肉相宜,〃草书比之正书,要使画省而意存可于争让向背间悟得。〃①《破羌帖》中的〃破〃。〃禽〃仅用两笔写出,笔画简略而形态俱存,特征明确。第一行和最后一行都有一个〃今〃字,但书写不同,第一行〃今〃字前的一字是〃洛〃字,笔画较硬,故〃今〃字,肉较多,写得较软。而最后一行的〃今〃字,考虑前后两字的用笔形态,故第一笔写得较硬,以两笔完成此字。这是基于章法和字与字之间对比关系考虑的,〃画省〃是总体要求并不是一概而论。如果每个字都平均对待笔,画极省略,势必通篇稀稀朗朗显得松散无力。《破羌帖》中的〃虞〃、〃摧〃则保留其较多的笔画以便与其他笔画少的字形成对比。
〃草书尤重筋节,若笔无转换,一溜直下,则筋节亡矣。〃①《破羌帖》许多字筋节刻画都非常精采,〃贼〃字第一笔画近似乎直角笔、力劲健,笔势的转换穷极变化,〃求之〃两字垂笔特长,连笔而书,气韵生动。〃适〃字为断句的最末一字,字体稍大,有横断截流之势。
丧乱帖
《丧乱帖》、《二谢帖》、《得示帖》并裱于一轴,为白麻纸本。此帖中唐时流入日本,现藏日本皇室。其释文为:羲之顿首。丧乱之极,先墓再离荼毒,追惟酷甚,号慕摧绝,痛贯心肝,痛当奈何奈何!虽即修复,未获奔驰,哀毒益深,奈何奈何!临纸感哽,不知何言!羲之顿首顿首。关于此帖的写作时间目前无处查考,研究家们根据帖中所说的〃先墓〃、〃修复〃作出考证推断。王羲之家的先墓在何处,韩玉涛认为〃先〃不是指王羲之的父亲,他父亲的墓在临川,〃先墓〃而是指他祖父及以上人的墓,这些墓根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所述在〃临沂都乡南仁里〃。〃先墓〃初〃离茶毒〃,韩玉涛经过分析认为发生在晋室渡江前后,〃再离荼毒〃只有一次,即在永嘉十二年。
琅玡临沂的先墓是由燕军〃荼毒〃的,而荀羡斩了王腾之后即〃修复〃,所以断定《丧乱帖》是永和十二年八月所写。
王玉池根据《宝晋帖》中的《旧京帖》(又名《先墓帖》)推断〃先墓〃在〃旧京〃,即西晋的京城洛阳。永嘉五年六月刘曜陷洛阳后掘西晋许多陵墓,《丧乱帖》写于陵墓修复后。王羲之逝世前收复洛阳只有一次,即永和十二年桓温打败姚襄进入洛阳,并及时修复陵墓,故王玉池认为《丧乱帖》写于当年的十月前后。
《丧乱帖》是人们熟知的名帖,为唐代响拓,摹填水平极高,反映了真迹的精神面貌。
此帖书写的主要内容是〃先墓再离荼毒〃,〃高〃通〃罹〃,遇难之意,先墓遇到极其残酷的灾难,引发了感情的波澜。起初情绪尚能控制,比较平静,字势凝重,工整。当写到〃号慕摧绝〃、〃哀毒益深〃时,悲痛与愤慨的心情难以抑制,便〃痛不欲书〃了;写到〃痛贯心肝〃时已〃意不在字〃① '清'刘熙载:《艺概·书概》。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 年第1 版,第143 页。① '清'刘熙载,《艺概·书概》。
② 《中国书法全集19·王羲之王献之二·作品考释》。
了;写到〃痛当奈何奈何〃时便逸笔草草,连笔而书。在这里我们看到由行入草的全过程,正如韩玉涛在《王羲之(丧乱帖)考评》中所说:〃中国一切书体中,只有草书是最抒情的。??无病呻吟,不能做草;情不浓郁也是写不好草书的。这个道理,在《丧乱帖》,又一次获得了证实。〃从《丧乱帖》中可见雄强、浓郁的右军风骨,书帖的前两行有雄强、浓郁之美,后六行这种美被惨淡之美所代替了,这是由于感情变化使然,韩玉涛的论述是很有见地的。
笔者认为,在书法上由行入草并不难,但如何处理,这并非单纯的感情的驱动和摧化所能奏效的,《丧乱帖》由行人草是一个渐变的过程,〃痛当奈何奈何〃,〃奈何〃两字写得很草,但只有前面一个字的大小看上去并不突兀,然后随着情绪的变化,草的成分逐步加大,到了最后两行已不见行书的踪影,全部变成草书了。观其全幅显得和谐统一。从表面看,王羲之信笔而书,并没有预先在布局上刻意安排,但以他的功力和修养一出手就包含许多成功的因素,这就是所谓的〃功到自然成〃。情况正如庾肩吾在《书品》中所说,在王羲之笔下:〃或横牵竖掣,或浓点轻拂,或将放而更留,或因挑而还置,敏思藏于胸中,巧态发于毫钻??烟花落纸,将动风采,带字欲飞,凝神化之所为。〃然而,对于王羲之来说,他虽有高深的修养和功力,如没有一股激情(浓郁的感情)也是不会产生这一珍品的。但对于一般书法家来说,感情不管怎样急剧变化,也不会挥笔写出传世之作,辩证法就是如此。
《丧乱帖》有些字有明显的倾斜之势,〃势如斜而反直〃,如〃荼〃、〃当〃,但颇有分寸,不失平衡,险峻疏朗,拙中生美,使人感受到一种大家风范。
王羲之许多帖都属便条一类,或记述生活琐事,没有多少实质性内容,而《丧乱帖》是一篇通过追述往事抒发自己情感的优秀小品,这篇小品文理兼优,短小隽永,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四、造就书圣的主要因素
文字是记录语言、传递信息、传播文化的工具和载体,而书法则是汉字的书写艺术,故尔每一位作出历史性贡献的书法大家如刘德升、蔡邕、钟繇、张芝等都与汉字本身发展规律相联系,是适应社会的需要而出现的,他们的积极贡献又反过来推动汉字的发展和社会文化的前进。王羲之的书法艺术的成因与贡献,自然也离不开社会对汉字的要求、前人成就和艺术发展的需要。文字的发展趋势是由繁到简,字体逐渐从多异到规范统一,便于书写。
而作为艺术品的书法,其发展趋势追求点画形态和结体的多样化以求艺术效果的多样与统一。使人们在实用中得到美感享受,但它不是复古,追求繁杂。先秦时期,由于社会生产力低下,文化相应下发达,文字的发展比较缓慢,甲骨文……金文……大篆,虽然文字的结构形态有了一定的变化,但它们都不同程度地保留着象形面貌,笔画复杂。小篆奠定了汉字方块的基础,书写不像以前那样麻烦而且便于在竹、木片上进行刻画。但它笔画粗细一样,比较刻板。汉代,由于盐铁加工及手工业的发展,农业、商业、贸易日益兴旺,生产力水平有了显著的提高,要求文字简洁,书写方便,让更多的人掌握以适应社会的需要。特别是纸发明以后,文字的大量书写不再依赖刀刻,为文字的发展、变化提供了物质基础。
汉代的隶书将横、竖、点、撇、捺等笔画进行整理规范,并在横画上进行装饰,这就是所谓有的〃蚕头雁尾〃的文字美化,不过笔画的波磔写起来很费事,从整体看,文字也比较呆板。
于是东汉时期正、行、草相继问世,有的得到一定程度的普及。刘德开创造行书,蔡邕在隶书、张芝在草书、钟繇在正书方面都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他们的书法艺术都有很高的价值,王羲之以他们为师,继承和发扬了他们的优良传统,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创造,把书法艺术导向全新的领域,是书法史上另一座独秀高峰。
梁武帝萧衍云:逸少学钟势巧,及其自运意疏字缓,譬犹楚音夏习不能无楚。
张怀瓘《书断》曰:右军开凿通津,神模天巧,故能增损古法,裁成今体,进退宪章,耀文含质,推广履度,动必中庸,英气绝伦,妙节孤峙。
由此可见王羲之学习传统、学习古人不是囫囵吞枣,是通过〃自运〃和〃增损古法〃来进行的。综上所述,社会历史条件和文字本身发展的规律,也为〃书圣〃的出现提供了可能。如果脱离了特定时代,我国不可能出现王羲之这样伟大的书法家。〃时世造英雄〃,英雄是时代的产物。书圣在东晋出现是历史的必然。在东晋时代,〃书圣〃这顶桂冠落在谁的头上?当然有偶然性,也有必然性。造就一位大书法家,光有大环境还是不能奏效的,必须有很好的小环境,对于学习研究书法,王羲之周围的小环境当时是很难相比的。王羲之出生贵族大家,。他首先不用力一日三餐发愁,不必为生计劳碌,生于这种家庭的人容易饱食终日,不学无术,或者成为骄横跋扈的纨绔子弟。然而王羲之充分利用家庭的优越条件,刻苦学习,研习书法,正如他自己所说:〃务斯道,废寝忘餐。〃①在王羲之的家人中不少是书法家,父亲王旷善隶书、行书;从伯王导工行、草,他将钟繇的《宣示表》真迹赠送给王羲之;族伯王敦《宣和书谱·草书二》称其喜颠草:〃初以工书得家传之学,其笔势雄健〃;岳父郗鉴有《灾祸帖》存世,有人评论其字丰茂宏丽,刚决不滞。王羲之自小生在这样的书法世家,耳濡目染,受到艺术的熏陶,加之伯父王廙、表姑卫夫人等名师的因材施教,这也是王羲之书法艺术水平不断提高的重要原因之一。
记得有一位在美术学院校执教多年的教授曾这样说过:〃艺术教育有其特殊性,在学校所学习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三分是从老师处吸取,七分从同学那里得到。同学、同辈之间的相互观摩切磋,往往使人进步很大。〃这位教授的话是符合实际的。同学之间水平相近,需要解决的问题也大致相同,他们在学业上、艺术上可以相互启发与促进。
卫夫人的儿子李充,以及王羲之的其他同辈,他们有很多时间在一起练① 传王羲之《笔势论十二章》。
习书法,讨论研究技艺,自然进步很快。
王羲之从弟王洽书法上颇有成就。王羲之曾与他〃变章草为今草,韵媚婉转,大行于世。〃②王羲之还与庾亮、庾翼、谢尚、谢安、谢万等交往甚密。他们出生于书法世家,收藏丰富。郗鉴之子郗愔、女郗璇书法水平都很高,直到王羲之娶郗璇为妻,王羲之的书法并不在他们之上。虞愔《论书表》说:〃羲之书,在始未有奇殊,不胜庾翼、郗愔,迨其未年,乃造其极。〃王羲之处于书法艺术氛围很浓的环境中,高手如林,你追我赶的竞争态势,自然有利他书法水平的提高。
中国书法与中国绘画有着密切的关系,它们运用的工具材料相同,理念相通,两者的产生与发展相辅相成。在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