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羲之评传》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王羲之评传- 第2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王羲之·王献之主要书迹目录
王羲之孔恃中帖
丧乱帖
乐毅论二谢帖
黄庭经得示帖
东方朔画赞妹至帖
兰亭序大道帖
姨母帖长风帖
初月帖瞻近帖
上虞帖龙保帖
寒切帖旃罽胡桃帖
快雪时晴帖其书帖
七月帖此事帖
都下帖三月帖
远宦帖雨后帖
平安帖郗司马帖
何如帖逸民帖
奉橘帖丝布帖
行穰帖积雪凝寒帖
游目帖服食帖
频有哀祸帖知足下帖天鼠膏帖奉告帖
朱处仁帖鲤鱼帖
七十帖月半哀悼帖
邛竹杖帖永兴帖
盐井帖四月廿三日帖
旦夕帖极寒帖
严君平帖虞休帖
胡毋帖建安帖
儿女帖侍中帖
谯周帖敬豫帖
汉时帖清和帖
诸从帖追寻帖
成都帖袁生帖
药草帖知宝帖
来禽帖适太常帖
胡桃帖司州帖
清晏帖里人帖
虞安占帖想弟帖
奄至帖重熙帖
日月如驰帖二谢帖
诸贤帖谢光禄帖
秋中帖月半帖
散势帖知念帖
衰老帖皇象帖
咋得帖远妇帖
不快帖阮生帖
嘉兴帖独坐帖
省飞白帖黄甘帖
太常帖先生帖
得万书帖此郡帖
多日帖豹奴帖
舍于帖破羌帖
择药帖省书增感帖
昨见帖官奴帖
雪候帖圣教序
知远帖兴福寺
碑遇信帖
伏想清和帖王献之
运民帖
八日帖洛神赋
转佳帖鸭头丸帖
大热帖甘九日帖
吾唯帖地黄汤帖
西问帖中秋帖
中郎女帖鹅群帖
发瘧帖十二月帖
如常帖送梨帖
狠毒帖相过帖
冬中帖诸舍帖
丘令帖永嘉帖
采菊帖鹅还帖
增慨帖授衣帖
奉别帖不谓帖
承别帖吴兴帖
馀杭帖先夜帖
节过帖阿姨帖
夏节帖阿姑帖
岁尽帖月终帖
卫军帖
兰亭宴集四十二人名单
兰亭诗集作者(二十六人)与无诗者(十六人):
右将军王羲之琅讶王友谢安司徒左西属谢万前余杭令孙统左司马孙绰中军参军孙嗣散骑常侍郗昙颖川庾友颖川庾蕴行参军曹茂之上虞令华茂荣阳桓伟陈郡袁峤之王玄之王凝之王肃之王徽之王涣之工彬之王蕴之行参军王丰之郡功曹魏滂镇郡司马虞说郡五官谢绎行参军徐丰之徐州西平曹华会中十一人诗两篇成:
王羲之谢 安谢 万孙 统孙 绰袁峤之王凝之王肃之工徽之王彬之王丰之十五人诗一篇成:
孙嗣郗昙庾友庾蕴曹茂之华茂桓伟王玄之王涣之王蕴之徐丰之魏滂虞说谢绎曹华十六人诗不成各饮酒三觥:
前余杭令谢藤侍郎谢瑰行参军邱旄府主簿任凝王献之行参军杨模府主簿后绵任城吕系参军孔盛参军馏密府功曹劳夷前长岑令华耆镇国大将军卞迪任城吕本彭城曹湮山阴令虞谷(四十二人名单录自清人韩炼《兰亭集》目录):
 


关于《兰亭序》真伪的笔战一书法史疑案又起争议
《兰亭序》又名《兰亭宴集序》、《兰亭集》、《临河序》、《楔序》、《禊帖》,是我国书法史上一部影响深远的书法帖。相传东晋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 年)3 月3 日,名书法家王羲之与当时名士四十一人会于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兰亭〃修禊〃,会上各人作诗,并由王羲之作序。序中记叙兰亭周围山水之美和聚会的欢乐之情。法帖相传之本,共有二十八行,三百二十四字。《兰亭序帖》自被唐太宗李世民断定为王羲之的真迹,经过历代帝工重臣竭力推崇和士大夫的宣扬,被视作不可侵犯的〃神物〃。但是,历史上仍然不断有人提出疑议,谈论它的真伪。清代学者李文田就曾指出,《兰亭序》是王羲之的真迹,不仅从书法上说来有问题,就是从文章上来讲也有问题。
郭沫若经过考证,于1965 年5 月撰写了一篇文章:《由王谢墓志的出土论到兰亭序的真伪》。文章认为,相传的《兰亭序》后半部文字,兴感无端,不符合工羹之的性格和思想感情,〃是在《临河序》的基础上加以删改、移易、扩大而成的〃(半真半假)的作品;它的书体也和近年出土的东晋王氏墓志不同,认为是隋唐人所伪托的赝品。一…他在稍后几年写的《新疆新出土的晋人写本(三国志)残卷》一文中,回顾这次讨论,概括地重述了他的看法:〃《兰亭序帖》虽伪,并不贬低它的价值,只是它不是王右军所书而已。不仅字迹不是王右军所书,序文的后半段也不是王右军所作;这样说也并不贬低王右军的价值。一定要坚持《兰亭序》文的后半段绝非伪作,那倒是有损于王右军的。〃1965 年6 月,郭沫若这篇《由王谢墓志的出土论到兰亭序的真伪》,在《光明日报》(6 月10 日至11 日)和《文物》杂志(第6 期)同时发表。当时南京市文史馆馆员高二适看了,不同意此文的观点,写了一篇《的真伪驳议》,与郭沫若辩论。文中阐述了自己的理由,还在多处讲到〃窃以大宗之玄鉴,欧阳信本之精模。当时尚复有何《兰亭》真伪之可言〃。高的文稿写成后,曾先寄给章士钊看过。经过章氏指点,加以修改后,又于7月14 日寄给章士钊,请他推荐给毛泽东〃评鉴〃,希能〃得以公表〃。
7 月16 日,章士钊写信给毛泽东。他在信中介绍了高二适的简况,同时推荐高文,希望能够发表。章士刽在信中写道:润公主席座右。兹有读者江南高生二适,巍然一硕书也(按硕书字出《柳集》)。专攻章草,颇有发明,自作草亦见功力,兴酣时并窥得我公笔意,想公将自浏览而喜。此钊三十年前论文小友,入此岁来已白发盈颠、年逾甲子矣。然犹笃志不渝,可望大就。乃者郭沫若同志主帖学革命,该生翼翼著文驳之。铡两度细核,觉论据都有来历,非同随言涂抹。郭公扛此大旗,想乐得天下劲敌而周旋之。(此论学也,百花齐放,知者皆应有言,郭公雅怀,定会体会国家政策。)文中亦涉及康生同志,惺惺相惜,此于章草内为同道。该生来书,欲得我公评鉴,得公表,自承报国之具在此,其望虽奢,求却非妄。鄙意此人民政权下文治昌明之效,刽乃敢冒严威,遽行推荐。我公弘奖为怀,惟(望)酌量赐于处理,感逾身受。
耑此藉叩政绥
章士钊 谨状
七月十六日
该生致刽书附呈,不须赐还。
毛泽东看过高二适的文章和信以及章士钊的来信,7 月18 日曾复信给章士刽说:〃各信及《指要》下部,都己收到,已经读过一遍,还想读一遍。上部也还想再读一遍。另有友人也想读。大问题是唯物史观问题,即主要是阶级斗争问题。但此事不能求之于世界观已经固定之老先生们,故不必改动。嗣后历史学者可能批评你这一点,请你要有精神准备,不怕人家批评。又高先生评郭文已读过,他的论点是地下不可能发掘出真、行、草墓石。草书不会书碑,可以断言。至于真、行是否曾经书碑,尚等地下发掘证实。但争论是应该有的,我当劝说郭老、康生、伯达诸同志赞成高二适一文公诸于世。《柳文》上部,盼即寄来。〃
同日,毛泽东还把有关信函,文稿以及回复章士钊的信,一起送给郭老。
他在信中写道:
郭老:
章行严先生一信,高二适先生一文均寄上,请研究酌处。我复章先生信亦先寄你一阅。
笔墨官司,有比无好。未知尊意如何?
敬颂安吉!并向立群同志问好。
毛译东1965 年7 月18 日
章信,高文留你处。我复章信,请阅后退回。
郭沫若接得此信,非常高兴。他同意毛泽东的意见,发表高二适的文章,并准备写文章同他讨论。二争议在报纸上展开7 月23 日,《光明日报》发表了高二适的文章。8 月12 日,郭沫若写了同高二适进行讨论的文稿《的商讨》送交报社。郭沫若在文中说:他已仔细地阅读了高二适的文章。〃对于学术问题,高先生肯把不同的意见提供出来,进行讨论,这是很好的事。《兰亭序》依托说,如果经过《驳议》,证明确实是'站不住脚',我愿意认错,撤销这种说法。但在仔细阅读了《驳议》之后,却感觉着这种说法尚未被驳倒。因此,我要把我的意见再写些出来,作进一步的商讨。〃郭沫若在反驳高二适的时候,摘引了清代名书画家赵之谦批评唐太宗的一段话:〃??要知当日太宗重二王,群臣戴太宗,摹勒之事,成于迎合。遂令数百年书家尊为鼻祖者,先失却本来面目,而后人千方眼孔,竟受此一片沙所眯,甚足惜也。此论实千载万世莫敢出口者,姑妄言之。〃其后郭沫若写道:〃与赵之谦'妄言'相比,高先生的《驳议》却是在绝对信仰唐太宗及其群臣。??既是'玄览',又是'睿赏',凡是唐太宗所过目的,便绝无真伪可言。高先生之信仰唐太宗,似乎比唐初群臣有过之而无不及了。〃。高二适的文章在报纸上发表后,毛泽东一直关注这场讨论。8 月17 日,毛泽东同党和国家其他领导人在北京人大会堂接见出席一次会议的部队干部时,曾向参加接见的康生问起〃郭老的《兰亭序》官司怎样了,能不能打赢?〃当天,康生写信告诉郭沫若说:〃今天在接见部队干部时,主席问我:'郭老的《兰亭序》官司怎样了,能不能打赢?'看来主席对此问题颇有兴趣。我回答说,可以打赢。当然这些头脑顽固的人要改变他们的宗教迷信是难的。然后我又将您的两篇文章的大意简要的告诉了他,又将找到的孙星衍的材料也告了他。他说如果确实,倒是有用的,最后我说等郭老文章改好,可以送给主席看看。看样子他是愿意看的。〃(在此以前,康生看过郭沫若反驳高二适的《的商讨》文稿清样,曾于8 月15 日写信给郭沫若说:〃大作《的商讨》,已读过多遍,写得很好,文章的风格很高,论据充足,很有说服力。这种文章初看似乎是'心平气和,而实际上是反驳对方最有力的〃。)
郭沫若看过康生8 月17 日的信,当天就把所写《的商讨》和《与老庄思想》两篇文章的清样送给毛泽东。毛泽东很快看完了清样。8 月20 日,他在退回清样时写信给郭沫若说:8 月17 日信及大作两篇清样,均已收读。文章极好,特别是找出赵之谦骂皇帝一段有力。看来,过分崇拜帝王将相者在现代还不乏其人,有所批评,即成为〃非圣无法〃,是要准备对付的。第一页上有一点文字上的意见,是否如此,请酌定。
8 月21 日,郭沫若这篇《《 驳议》 的商讨》在《光明日报》上发表。这场〃关于《兰亭序帖》真伪问题〃的讨论,就从《光明日报》开始,逐渐在一些报刊上展开。
著名作家老舍7 月22 日写了一首七律诗赠郭沫若:读郭老《由王谢墓志的出土论到兰亭序的真伪》,戏成一律、录呈郭老博粲:右军乏策守兰亭,郭老奇师阵气腾。
丹虎从风原是女,神龙作浪化为僧。
书家时代难颠倒,科学精神避爱憎。
传说无权充铁证,墓碑跃跃出金陵。
这场讨论,还在香港学术界引起反响。6 月13 日,香港《大公报》及时报道了郭沫若论《兰亭序》真伪文章的内容。接着,该报根据一一些读者来信及电话询问详细内容,还由编者在20 日写了答读者问的短文。6 月22 日开始,香港《文汇报》全文转载了郭沫若的文章。香港《大公报》也发表了谈论《兰亭序》真伪问题的文章。
三报刊背后的议论陈叔通在报纸上读到郭沫若的文章,曾写信与书法家沈尹默、邵裴于等交换意见,鼓励他们就此撰写文章。沈尹默7 月16 日复信给陈叔通说:〃《兰亭》公案各方皆有言论,裴子不同意郭公臆断,足以代表一切,非私言也。〃他不赞成郭沫若〃以字形判非右军笔〃,认为〃如照郭说,以字形判非右军笔,则其他世传右军字迹如《十七帖》??等等,以及《快雪》、《时晴》、《奉桔》三帖,中唐时期流入日本之《丧乱》、《孔侍中》两帖,皆陈隋人所廓填者,皆有问题,可以一笔抹煞。不但此也,与右军同时除三希之王譞伯远帖或者为郭公所承认,其余王导、谢安、王廖、庾亮、庾翼诸人遗迹皆可否定,此事恐不甚合理也。〃他认为〃郭文自相矛盾之处颇多〃,站不住脚。
住在杭州的邵裴子,时已八十二岁,任浙江省文史馆副馆长。他在7 月30 日给陈叔通的复信中,提到陈剪寄给他的高二适文章时说:〃其文不旧不新,而标点断句亦有不在句未者,均觉生疏,且文意亦有不尽清晰处。高自称为向来留心王书者,盖亦一狭义之专家。其论以郭为'小姐'而以李(按指李文田)为'丫头,,虽止明'羞小姐,,却还大'打丫头'。 ????〃沈、邵都不准备撰写文章,陈叔通又将两人复信转寄给顾廷龙,劝他写文章参加讨论。8 月2 日,顾廷龙复信给陈叔通说:〃两奉手书欣悉一一。附示邵、沈两函,均已拜读,并已交景郑兄同阅。渠拟遵嘱试就邵公一札加以补充整理,惟恐平时对此问题甚少研究,恐整理不好。一俟脱稿,即呈台教。龙颇恩试论晋人书法兼及《兰亭》公案,倘能成文,当先呈海。日前商锡永君赴青岛过沪,闲谈《兰亭》,渠想作小说,《光明》收到论文想必不少。高二适似曾在墨巢座中见过。渠所举《兰亭》隶意,似太勉强。〃沈尹默没有写文章参加讨论,但他不同意郭沫若的意见。
当时陈叔通把同沈尹默、邵裴子来往的这些信件都给郭沫若看了。
章士钊没有直接写文章参加报刊上的讨论。但从他向毛泽东推荐高二适文章的信,可以看到他是明确支持高文、反对郭文所持意见的,当时章氏正在编著《柳文指要》,他在书中借题发挥,特意写了《柳子厚之于兰亭》,表明了自己的观点:坚持《兰亭序帖》非伪,《兰亭序文》为真,而斥反对说者〃持论诡谲,不中于实〃;又说:〃如近日例,拘执新出二墓石为职志,以一定万,以偶冒常,似于论法为大敌。〃同郭沫若的观点是针锋相对的。7 月12 日,报社编辑部收到一篇寄自〃北京东城史家胡同二十四号〃、署名王益知的来稿:《(兰亭序真伪)辩》。这个地址是章士钊的家,经了解作者是章的秘书。这篇文章主要从李文田跋来论辩《兰亭序》真伪,认为李跋有很可疑之处,从而说明《兰亭序》是王羲之的笔迹。他还认为,《兰亭序》不能同《爨宝子》、《爨龙颜》相比,因为一个书法家写的不同字体,有时完全两样。对《兰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