渐骄横,东方隐忧可虞!”《明神宗实录》,卷443。有人提醒说,努尔哈赤不但不肯进贡,还扬言“抢了罢”,大明自建国以来,祖宗的立法好在“欲其犬牙相制”,而今努尔哈赤已并海西,“其志不小”《明神宗实录》,卷444。。舆论归舆论,行动与此并不一致。明朝实在也不想先采取行动。
努尔哈赤知道明朝急于要他进贡,以为进贡了就标志着他仍为大明臣民,国家不失一统,他则逼着明朝先立界碑。万历三十六年(1608年)六月二十日,努尔哈赤主动约了明朝的辽阳吴副将、抚顺王备御前去,宰白马祭天,双方发誓,刻碑,竖于边界各处,规定双方的人员互不侵越。碑文为:“各守皇帝边境,敢有私越境者,无论满洲(时称诸申)、汉人,见之杀无赦,如见而不杀,罪及不杀之人。明朝如负此盟,广宁巡抚,总兵,辽阳道,副将,开原道,参将等六衙门官员必受其殃。如满洲负此盟,亦必受其殃。”见《清太祖朝老满文原档》译注,第1册,8~9页,据熊廷弼说,原碑用“夷文”(满文)所刻,惜今不可见。这是努尔哈赤以守为攻的一次成功。
界碑立后,努尔哈赤兄弟当年都去北京朝贡。不过从中反映出,在和明朝的关系里,努尔哈赤渐渐操着主动权了。这影响到他即使表面上和从前一样到北京朝贡,而在性质上却发生了一定的变化。以前是表示忠顺,现在是乘机多取财物,讨价还价,甚至利用朝贡的机会刺探明朝的内部虚实。所以明朝希望他来朝贡,又不得不严格限制进贡人数,最少时从一千五百人减到只有十五人。虽然如此,努尔哈赤并不放弃这个机会,竟然派人前去了《明神宗实录》,卷530,《国榷》,卷82。。万历三十七年(1609年)二月,努尔哈赤禀奏明神宗,要求谕朝鲜国把逃入他们国家的一千多户瓦尔喀人查出来归还给他《清太祖武皇帝实录》,卷2。。明神宗又一次被他牵着鼻子走,满足了他的愿望。大概是努尔哈赤做的戏太多了,有的难免引起明朝的警觉。万历四十一年(1613年)努尔哈赤派遣他的第十一子巴布海并部下三十余人到广宁入质。明辽东巡抚张涛陈兵相见,奏报朝廷。兵部议以真伪难辨,留之反而容易受欺骗,不如放回去更稳妥,就没有接纳这个人质《明神宗实录》,卷512。。
第一部分后金与明朝的矛盾日益尖锐(3)
努尔哈赤的崛起咄咄逼人。多年不理朝政的明神宗经不起他的冲击,精神负担很重,连夜里做梦都梦见他的威胁。据说,一天早晨,明神宗起床后,召来几位知书识礼的亲近大臣,对他们说:“朕昨夜一宿连连做了三次噩梦,每次都是一个异族女子,跨在朕的身上,以枪刺朕,此为何等意思,列位可直言不讳,对朕讲来。”这些大臣立刻想到明神宗面临的处境,早已料到他的心病,于是给他解释说:“梦里的女子,就是现在的女直,是努尔哈赤,他正在兴起,要夺我们大明天子的帝位。”听了这场圆梦,明神宗更加不安了《清太祖朝老满文原档》译注,第1册,32~33页。又金梁辑《满洲老档秘录》上编《明万历帝梦警》。。万历四十一年九月初六日,继哈达、辉发、乌拉灭亡之后,叶赫又遭到努尔哈赤的攻击。其首领金台什、布扬古派人向明神宗告状,说:“哈达、辉发、乌拉已被尽取,现在又来侵占叶赫,想把我们各部全都削平,然后侵占你们大明,取辽阳为都城,沈阳、开原为牧场。”《满文老档》太祖3,东洋文库本,第1册,36页。明神宗把眼前的这件事和不久刚刚做过的噩梦联系起来,他完全相信努尔哈赤已非过去孑然一孤雏,他如今的确成长为展翅高飞的大鹏了,他对大明是忠是奸很没有把握。明神宗决定派人到努尔哈赤那里带着严厉的口气警告他:“从今以后,你不准侵略叶赫,如果听我的话,这是保存我的体统;不听我的话,以后必有发兵侵占我的时候!”《清太祖朝老满文原档》译注,第1册,32~33页。随后派遣马时楠、周大岐带着一千名枪炮手去保护叶赫的二城《清太祖武皇帝实录》,卷2。。
针对明朝使者来说的那些话,努尔哈赤给明朝写了一封回信。信中写道:
我们兴兵打仗,原因叶赫、哈达、乌拉、辉发、蒙古、锡伯、卦勒察等九部,于癸巳年(1593年)会兵前来侵我。上天谴责了那些侵我之兵,让我们取得了胜利。阵上杀了叶赫的布寨,生擒了乌拉的布占泰。到了丁酉年(1597年),再一次宰白马洒血为盟,互结婚姻,以通和好。后来叶赫背盟毁约,将许配给我的女子,悔婚不嫁。布占泰是我收养的人,与我为仇,我讨伐他,杀其兵,得其地,他只身逃到叶赫,叶赫收留他不交给我处理,因此之故才想征伐叶赫。我有什么理由要征伐明朝呢?
这是努尔哈赤较早的一篇兴兵誓词。里面虽然讲的是为什么要攻打叶赫,其实也是对明朝而发。以此信和后来努尔哈赤征明时的“七大恨”相对照,可以看出无论是内容,抑或是语气,都反映了它是“七大恨”的雏形。努尔哈赤在写完这封信以后,要亲自出马把它送到明朝人那里。他便在十二月二十五日动身了。经过著名的古勒山,于二十六日晨到了抚顺城。明朝驻在抚顺城的守将是游击李永芳。他事先得到信息,出迎三里之外,见到努尔哈赤的面,二人在马上拱手为礼,一同到教场下马。努尔哈赤把带在身上的信交给李永芳,然后就打马回营了《清太祖武皇帝实录》,卷2。。尽管这仅仅是书信往来,但却实实在在是努尔哈赤与明朝矛盾关系的一次升级。
火药味越来越浓,明朝料到努尔哈赤要攻打叶赫,而且可能要进犯明朝。他们也准备作战了。明朝向蓟门调援兵,向户部等衙门催饷金。在这些兵、饷尚未到来之际,万历四十二年(1614年)四月,明神宗派遣守备肖伯芝赴努尔哈赤处,以文告申明大义。岂料肖氏此行,妄自尊大,诈称朝廷大臣,乘坐八抬大轿,作威作福,强令努尔哈赤跪拜圣旨,还讲些书本上写的古今兴亡之故。这一套做法非但没有加强他的说服力,恰恰暴露了明朝末年官僚们的虚伪、怯懦、装腔作势。努尔哈赤这位天天生活在战马嘶吼的疆场上的主将,手握重兵,势力方张,哪里肯对他百依百顺,见面就直说:“吓我之书,为何下拜?善言善对,恶言恶对!”对肖伯芝带来的文告看也未看,就把“肖大人”顶了回去《东夷考略》等书于肖伯芝之官衔作备御;计六奇《明季北略》更说此肖氏名子玉,为辽阳材官,伪称都督,被努尔哈赤识破,贻笑远方。。但是,这还不是努尔哈赤与明朝的最后一次对话。第二年努尔哈赤继续派人到北京朝贡,这才是最终一次对明朝表示的忠诚谈迁的《国榷》,卷82所载:“万历四十三年三月丁未朔:建州、海西卫奴儿哈赤等入贡”,实则努尔哈赤本人并未去,但是有部下十五人入贡。。
比肖伯芝出使更为激烈的纠纷是同年发生的另一件事。那时明朝的广宁总兵张承胤奉皇帝之命巡边,回来之后派董国胤到努尔哈赤处要求重立石碑,提出柴河、三岔、抚安三处皆属明朝直接管辖,在那些地方所种的庄稼,不准努尔哈赤部下的人收割,已经进到此地的人民必须退出去。努尔哈赤听到这番游说,很是不满,而且明确表示反对,指出:明朝此举是放弃盟好,不可自恃国大兵众,要明白大可化小,小可变大,你们每城都能屯兵上万吗?如果止有千八人,适足以为我之俘虏!董氏无言以对,只说:“这么讲太过了!”不欢而散。从此明朝单方面于边地数处立碑为界。哪里知道不修武备,凭一块界石怎么能阻挡努尔哈赤那些八旗精兵劲旅的进攻呢!
第一部分后金与明朝的矛盾日益尖锐(4)
1616年后金建立,这是脱离明朝统治另外成立新的国家政权的标志。后金一经出现,马上改变了努尔哈赤与明朝的从属关系。不仅如此,后金的创建,更使努尔哈赤与明朝的矛盾走上了公开的决裂。据朝鲜所报,自从有了后金政权,努尔哈赤便把大明称作“南朝”,用自己建元的天命年号,自称一国之主王在晋:《三朝辽事实录》,卷1。。当年十二月在清河发生了后金与明朝两个国家之间的纠纷。起因是原来既以金石台为界,不准汉人出境,明朝驻守清河的游击冯有功为了给军士修营房,却私自放军民出界采运木植。努尔哈赤闻讯即派扈尔汉巡视边界,正好遇到明人越塞,他就把这些人捉住杀了,约有五十余人。之后派纲古里、方吉纳二人去广宁,见辽东巡抚李维翰,李将此二人并随从九人铁索系狱,反过来差人到后金责问并要求捉拿凶手。努尔哈赤为了换回被扣押的那十个人,就把从叶赫捉来的俘虏带到抚顺关下斩杀了,作替罪羊。明朝认为是满足了一定的要求,就放还了纲古里等人《清史稿扈尔汉传》,卷225;《清太祖武皇帝实录》,卷2。。和努尔哈赤交涉完了,明朝又定了冯有功的罪,说他轻启衅端。但也从这次纠纷中看到了后金“阳顺阴逆”的情形,预料到将来一定发生比这更为严重的大事变《明神宗实录》,卷552。。而后金则对明朝边民每年越边采参、开矿、窃取果木等“扰害无极”的行径,到了忍无可忍的程度《清太祖武皇帝实录》,卷2。。明与后金,一方要维护既得的利益,继续保持一统天下;另一方要冲出旧有的藩篱,以自己的实力重建新的社会秩序,双方的一系列战争就成为不可避免的了。
第一部分抚、清之战后金首捷(1)
后金国的君臣们刚刚迎来建国后的第三个新年,一个关乎前途命运的重大决策由努尔哈赤宣布了。他说:“诸贝勒大臣,你们现在不要安闲下去了!我已决定,从今年起,我们要向大明国开战了!”《清太祖朝老满文原档》译注,第1册,74页。
一月作了征明的决定,二月努尔哈赤又提出,他与大明国非打不可,原因是有“七大恨”,其他小的争端不胜枚举,所以要兴师动众,干戈相见。为了稳扎稳打,有战必胜,这位奋战沙场已经三十五年,指挥过千军万马的后金国汗,又精心做了战略战术上的研究和一切必要的物资准备。他召集诸贝勒大臣商议,议定后要修筑战备攻具,恐怕泄露天机,就借口为诸贝勒修马圈,派出七百人,砍伐木料。三月,又传令检修不应手的军器,加紧时间把马喂肥。最担心的是怕明朝有人来看见准备打仗用的木材,于是就用这些材料盖了马棚。
努尔哈赤既有作战经验和指挥才能,又深诸兵法。他在备战过程中,用很大的精力向后金国的贝勒大臣们讲战略策略。在与明朝正式交战之前,他首先讲明,打仗要凭智谋。他说,和平相处的时候,要讲正直,这种品质是最好的,而打起仗来,就要讲智谋了。打得最好的是不使自己的军队劳苦,不使自己的兵士疲乏,而又能战胜敌人。然后讲了我众敌寡和敌众我寡如何打法。他说,如果我众敌寡,就应把我兵隐藏于低洼处,不要叫敌人看见,以少数兵去引诱敌人。引诱来了,说明中了我们的计策。如果引诱不来,就要详细研究城堡远近,相距若远,即可尽力追击;相距若近,则要直抵城门,使敌人自相拥塞,从而鼓动我兵掩杀他们。假设我兵只有一二固山(旗),遇到众多敌人,那就一定避免与之接近。应当悬崖勒马,回头寻觅大军,然后再去找敌人所在的地方。如果只是二三处的兵,需要合兵后,量力而行。这就是与敌人进行野战的方法。
与明朝作战不能不讲攻城夺地。因为明军都以城堡作为守御的阵地,所以努尔哈赤讲了野战之法以后,又讲了攻打城堡的战法。他说,攻打城堡山寨,需看好态势,可以攻得下的,立即命令军队攻取;明知攻不下,切勿勉强进攻;如果是进攻了而又没有攻得下来,退兵回营,可就损害了名声。接着讲到当将帅的应当是怎么样的人。他说,不劳己兵而又能克敌制胜的人,那才算得上擅长智巧谋略,无愧作三军之主帅。如劳师作战,虽胜何益!不管打什么仗,最上策就是自己不损兵折将而又能战胜敌人。
后金国的军队实行的是八旗牛录制,作战时如何调配和使用这些八旗牛录兵呢?努尔哈赤有他一套调兵遣将的原则。他说,每个牛录五十个披甲的人,留下十个人守城,四十个人出战。在出战的人中,二十个人携带两个云梯,以备攻城。自出兵之日起,至班师之时止,各个军士都不得离开本牛录旗纛。违者,定要捉拿审问。如果五牛录额真与各牛录额真不向他们的部下申明后金国汗的法令,即将五牛录额真及本牛录额真各罚马一匹。如果是告诉了,部下人不听,就将违令的人斩头。五牛录额真与各牛录额真以及其他的人,凡是委派的任务,如能胜任就应接受。如果是不能胜任,也要说明白不能胜任,并且不要接受任务。如果不能胜任而又接受了任务,不只是影响一个人,若是管理上百的人,就误了百人的事,若是管理千人,当然误了千人的事!而这些事都是汗的大事!
努尔哈赤专门讲了攻取城邑的战法。他说,凡是攻取城邑,最先攻进城里的一二人不算什么了不起的,如果有一二人先攻进城里,也必然受伤。凡先入城里的人受了伤,也不给俘虏,身死也不记功。凡是率先破坏城池者,就作为首功。首先拆城者,可报固山额真,待所有攻城的人都拆完了,然后固山额真吹螺,命令各处兵并进。这是努尔哈赤要求所有的人都知道的战略战术。他讲完之后传令告诉所有的人参见《清太祖朝老满文原档》译注,第1册,77~79页。。
天命三年四月八日,努尔哈赤庆祝六十大寿,诸子敬酒,他为征明以计无可施而踌躇。第八子皇太极急中生智,献上一策。他说:“传闻抚顺游击李永芳大开马市,至二十五日止,边备必疏,可以先令五十人扮作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