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院由尼·鲁宾斯坦指挥。
“尽管《雪娘》中的演员的歌唱和表演都很出色,但《雪娘》并未获得很大的成功,由于舞台动作欠缺,歌剧显得有点冗长,当然有些地方还是相当不错的……”这是评论家卡什金对《雪娘》的评价。他还说:“尼·鲁宾斯坦很喜欢《雪娘》的音乐,当莫斯科大剧院已经不再上演该剧后,他仍在音乐会上从头到尾弹奏《雪娘》的乐曲,而且获得很好的评价。”卡什金所说的这个音乐会是指1878年3月28日俄罗斯音乐协会为捐助孤寡在莫斯科举行的义演。
《雪娘》中的部分音乐以及作曲家根据部分音乐改编的钢琴伴奏谱,曾由尤尔根松在1873年5月和12月先后出版。柴可夫斯基对《雪娘》音乐总谱的出版是表示犹豫的。1873年4月21日他在给朋友乌·别谢里的信中说:
“《雪娘》中有许多音乐,我不知是否值得出版,需要再等一等,看看演出以后效果如何再作决定。”
1876年8月底里姆斯基—科萨柯夫曾要求柴可夫斯基允许他将《雪娘》中的几首歌曲编入他选编的俄罗斯民歌集。
歌剧《雪娘》很晚才在彼得堡上演,那是在作曲家逝世后于1894年12月14日由尤·依·布列赫曼指挥演奏的。《雪娘》的音乐总谱也是在作曲家逝世后于1895年12月由尤尔根松出版。
1873年的夏季,柴可夫斯基是在西欧的旅行中度过的。他经德国、瑞士、意大利最后到了巴黎。8月初柴可夫斯基回到俄罗斯来到乌索沃他的学生和朋友席洛夫斯基家里。不巧席洛夫斯基因临时有事要去莫斯科办理,只好把柴可夫斯基一人留在这个乡村。柴可夫斯基自己在这里住了两个星期,后来他回忆道:“我的心境宁静而愉快,白天在树林里漫游,傍晚在深谷中散步,夜间则坐在敞开的窗旁,倾听着庄严的寂静,这种寂静时而被自然界中模糊不清的声音打破。这两个星期仿佛有某种神奇的力量在引导我,使我毫不费力地拟出了我的《暴风雨》序曲。”交响幻想曲《暴风雨》仍是以莎士比亚的作品为题材。这个作品洋溢着欢乐,表现了人类的美好情感。柴可夫斯基只用10天功夫就写完了这首曲子。这一年的12月19日由尼·鲁宾斯坦指挥,在莫斯科举行了首次演出。演出同样获得了成功。
10。 “我一个音符也不改”
60年代末70年代初,柴可夫斯基在音乐的创作上就各种体裁都进行了成功的探索。1874年12月他写好了一部钢琴协奏曲。由于他不是钢琴家,很需要这方面的行家从钢琴演奏的角度给他的新作提提意见。尼·鲁宾斯坦是莫斯科最优秀的钢琴家,而且在音乐的其他方面也堪称一流的专家,于是柴可夫斯基拿着自己的钢琴协奏曲去向尼·鲁宾斯坦请教。
柴可夫斯基弹完了第一乐章,鲁宾斯坦一句话也不说,没有任何评语。沉默了片刻之后在柴可夫斯基的请求下,很勉强地说:“既然作品本身跟我的艺术趣味完全格格不入,我怎么能谈论那些细节呢?”柴可夫斯基忍耐着,继续把协奏曲一直弹完,对方仍是沉默不语。柴可夫斯基站起身又问:“怎么样?”鲁宾斯坦显得很不情愿地开了口。起初还能用平缓的语气说话,后来就越说越激动,态度傲慢,说话口气近乎责骂。他认为柴可夫斯基的这部钢琴协奏曲完全没有价值,绝对无法演奏。他说除了两三页还可救药外,其余的应该统统扔掉。他全盘否定了这首曲子。柴可夫斯基感到很受侮辱,气得说不出话,自己跑出房间。他想,友谊的批评他是需要的,而且非常需要,而鲁宾斯坦这种粗暴谴责实在很伤害他。这时,鲁宾斯坦也跟了出来,仍是重复着刚才的意见,说柴可夫斯基的钢琴协奏曲不可能演奏,还指出了许多许多需要修改的地方。最后他说,如果能照他的要求修改,他将在自己的音乐会上演奏这支曲子。柴可夫斯基却说:“我一个音符也不改,我要原封不动地照现在这个样子把它拿去出版。”
柴可夫斯基真的这样做了。他把原来给尼·鲁宾斯坦的题献换上了汉斯·封·布罗夫。柴可夫斯基曾听过这位德国著名钢琴家的演奏,他相信布罗夫会喜欢他的新作。果然布罗夫对这部钢琴协奏曲的评价很高。他早就是柴可夫斯基在欧洲的支持者,得到柴可夫斯基题献的作品也使他很高兴。1875年10月布罗夫在美国旅行演出时,在波士顿首次演出了这首乐曲。布罗夫说当时一共演出了6场,每场演出结束时,都应观众热烈要求把末乐章从头至尾重演一遍。知道此曲获得这样的成功,柴可夫斯基感到由衷的高兴。
第一钢琴协奏曲的主题仍然是对祖国大自然的热爱和与人民结合的渴望。协奏曲中也用上了乌克兰民歌旋律。这是他在卡明卡居住时,在乡间的集市上听见几个盲乞丐所唱的歌调。这首钢琴协奏曲是作曲家前期的所有大型作品中最明朗、欢快的一部,体现了那一时期他的乐观、自信的精神状态。
第一钢琴协奏曲于1875年冬季在彼得堡和莫斯科首次上演。这部作品很快在俄国及国外流行,成为世界音乐艺术的瑰宝之一。
第一钢琴协奏曲的创作过程中所发生的柴可夫斯基与尼·鲁宾斯坦的矛盾其实也绝非偶然。柴可夫斯基对自己的引路人和领导尼·鲁宾斯坦一向十分敬重和感激,但在音乐创作观点上,他们之间的差异又使他们彼此隔膜。尼·鲁宾斯坦恪守古典陈规,偏于保守,柴可夫斯基接受过系统的音乐专业教育,他既继承古典又着力创新。尼·鲁宾斯坦不能接受柴可夫斯基有所发展的东西,又加上他本人性格上的高傲、自恃和某种程度的跋扈,使柴可夫斯基在内心深处并不真正喜欢他。然而,尼·鲁宾斯坦在柴可夫斯基的生活中毕竟是很有影响力的人物。和尼·鲁宾斯坦之间的友谊产生裂痕使柴可夫斯基的心情变得很坏。这段时间他的作品还有《忧郁小夜曲》和几首浪漫曲,这些作品反映了他当时忧郁、沉重的心情。
11。 《第三交响曲》
1874—1875年初的这个冬季,多愁善感的柴可夫斯基再次出现了精神抑郁的症状。他和尼·鲁宾斯坦之间发生的不愉快在他心头蒙上阴影。他需要得到莫斯科音乐同行的慰藉和支持,但他常常感到他们只是职业上的同事。他觉得很孤独。他在给弟弟阿纳托里的信中说:“有一种力量时常拉我去进修道院或做出诸如此类的事……我本性非常惧怕人类,羞怯和多疑到不心安的程度……整个冬季我觉得心灰意冷,有时竟至厌弃生活,陷入绝望的边缘……现在,随着春天的来临,这种忧郁症完全停止发作了……”
1875年6月柴可夫斯基在乌索夫开始创作第三交响曲。夏季在达维多夫家的另一处庄园维尔波夫卡(也在卡明卡附近)完成配器。
柴可夫斯基曾在冬季有过的那种忧郁心情在第三交响曲的序奏中用葬礼进行曲反映出来。第一乐章的构思主要表现从黑暗转向光明,从内心的消沉转向奋发。主人公从阴暗忧伤的王国来到生机勃勃、喧闹活跃的人群中,他被吵得神魂颠倒,不由自主地卷进了人群的洪流中。这里民间舞曲的旋律显示一种强大的力量。在生活的激流里,在与民众接触相融的时候,人的内心体验到各种矛盾的冲撞。这也使人感觉到作曲家在力求释去内心的沉重。第二乐章通过古老的德国舞曲的形式表现抒情浪漫的俄罗斯生活画面,用舞会的喧闹气氛表示生活的朝气和欢乐。第三乐章出现哀伤的调子,这是作曲家心灵的独白。乐曲含蓄、沉静,但却有着深刻的表现力。第四乐章表现现实与幻想的结合,既有飘忽不定的梦幻又有真切如实的世界。两者反复交合和冲撞,表现了人与世界的冲突。这是柴可夫斯基交响曲的典型命题。第五乐章是一首以宏大的规模和技巧写成的瑰丽动人的乐曲。它那热情的波罗乃兹舞曲制造一种辉煌隆重的节日气氛,描绘了群众熙熙攘攘、生气勃勃的热烈场面。这个乐章和第一、第二交响曲的末乐章很相近。第三交响曲像柴可夫斯基的其他作品一样,也鲜明地表现了民族气质,以至作品没能列入某次外国音乐会的曲目,认为它“过分俄罗斯化了”。
第三交响曲于1875年11月7日在莫斯科俄罗斯音乐协会举办的交响音乐会上由尼·鲁宾斯坦指挥初次演奏,演出获得成功。这部交响曲的末乐章标有“波兰舞曲速度”,因此有人又叫它《波兰交响曲》。
12。 《天鹅湖》《四季》
1875年春,柴可夫斯基应皇家剧院管理处之约开始创作芭蕾舞剧《天鹅湖》。舞剧《天鹅湖》的题材源于古老的民间传说。讲的是一位美丽姑娘奥杰塔被恶魔施了法术变成天鹅。她每晚和天鹅伙伴们从湖面游来登上岸后就失去了羽毛化为人形,黎明时她们又变为天鹅。只要有一个青年人的诚挚的爱情就能使奥杰塔摆脱魔法,永远恢复成人。忠诚和爱情是柴可夫斯基在作品中热衷于表现的主题,他想在舞剧音乐方面也做一次探索。
作曲家在创作舞剧音乐时采取了与前人不同的创作方法。过去一直把舞剧中的音乐写成舞蹈的伴奏,舞剧音乐本身没有独立意义。以音乐为主的完整的舞剧过去是从来没有的。柴可夫斯基认为,舞剧音乐也是交响乐,他强调舞剧音乐自身的发展,创造独立的舞剧音乐。《天鹅湖》的音乐是一部由四个各自独立的乐章组成的交响乐。舞蹈动作则以舞剧音乐的发展为基础。开场时奥杰塔与王子相遇,姑娘倾诉她中魔变成天鹅的不幸遭遇。这一段音乐是《天鹅湖》中著名的柔板。天鹅姑娘主题是由双簧管在小提琴和竖琴的乐声背景中奏出的,旋律优美、温柔。全剧音乐具有浓厚的抒情色彩,细腻生动地展现了舞剧主人公的情感变化。舞剧《天鹅湖》揭示了光明战胜邪恶的真理,歌颂崇高纯真的爱情。
1877年《天鹅湖》首演于莫斯科大剧院,演出大获成功。1888年2月该剧在布拉格上演,也获得惊人的成功。《天鹅湖》是芭蕾舞剧的经典之作,人们说,没有《天鹅湖》就没有芭蕾艺术。前苏联著名舞蹈家乌兰诺娃说:
“柴可夫斯基伴随着我的一生。我是在他的音乐中成长起来的。他是我生命的一部分。”今天,《天鹅湖》已经成为芭蕾舞艺术的基石。
在创作《天鹅湖》的后期,1875年冬季柴可夫斯基接受《小说家》杂志编辑的约稿,计划连续写12首钢琴曲,每月发表一首,供广大的音乐爱好者弹奏消遣。
《四季》钢琴套曲是一组优美的俄罗斯风景画。作曲家在这部钢琴套曲中抒发了对俄罗斯美丽大自然和对俄罗斯人民的热爱。他说:“我爱俄罗斯大自然胜过一切。”《四季》中优美的音乐语言描写了周而复始的四季变换的自然景象,表达了人们对幸福的渴望和追求。套曲中的每一首曲子都是百听不厌的精品,如《云雀之歌》(3月),《雪花》(4月)表达人们期待春天到来的情绪,人们欢快而激动地迎接充满阳光和希望的日子。《秋之歌》(10月)描绘秋天的迷人景色,动人的旋律蕴含着深刻的人生感悟。《在三套马车上》(11月)展现了冬日的俄罗斯的大自然,表达了人们缅怀往事又面向未来,追求幸福的情怀。
这部钢琴套曲受到人们普遍喜爱,也是今天音乐会上常常演奏的曲目。
13。 丰收的1876年
德国的拜罗伊特是德国大音乐家理查·瓦格纳的故乡。从1876年起,每年都在这里举行国际盛会,演出瓦格纳的歌剧。这年8月柴可夫斯基也来参加盛会,同行的还有尼·鲁宾斯坦和另外两位音乐同行居伊和拉罗什。在这次盛会上,柴可夫斯基结识了匈牙利著名作曲家李斯特。在拜罗伊特逗留期间,柴可夫斯基了解到,自己在西欧已经有较好的声望。著名德国音乐家汉斯佛罗夫在《奥茨堡日报》上发表评论说:“我现在只知道有一位俄罗斯作曲家像格林卡那样勤奋工作,他的作品虽然还没有达到与天才相符的完全成熟的地步,但已经为他未来的成熟提供了极其可靠的保证。我指的是莫斯科音乐学院的一位年轻的作曲系教授柴可夫斯基先生。他的出色的弦乐四重奏已经在德国的许多城市获得上演的权利。受到同样注意的还有他的许多钢琴作品,两部交响曲及特别动人的、具有独创性和异常优美旋律的《罗米欧与朱丽叶》序曲。众所周知,这首序曲已由柏林的一乐谱商出版。”这些肯定和赞许极大的满足了柴可夫斯基“艺术家的自尊心”。
年轻的作曲家接二连三又创作出新作品。
1876年夏季以后,柴可夫斯基根据但丁的《神曲》创作交响幻想曲《里米尼的弗兰切斯卡》。里米尼是意大利的一座城市,位于亚得里亚海滨。弗兰切斯卡是位美丽的姑娘。关于她的传说是一个感人的悲剧故事,大意是:弗兰切斯卡的父亲把女儿许配给了暴君詹却托,他长得特别丑,他担心弗兰切斯卡不肯嫁给他,于是派自己的弟弟保罗作为替身去向姑娘求婚。弗兰切斯卡爱上了潇洒英俊的保罗,同意了婚事。当姑娘发觉自己上当受骗后,偷偷委身于自己所钟情的保罗。暴君詹却托发现了这件事,把一对恋人杀害了。从14世纪起,有不少诗歌、戏剧、绘画都以这个悲剧故事为题材。《里米尼的弗兰切斯卡》是但丁的巨著《神曲》中的一个故事。当柴可夫斯基在国外旅行时,见到了带有画家胡斯塔夫·多列插画的《神曲》一书的新版本,立刻触发了他的创作欲望。“由于强烈的爱好和难以形容的内心要求”,他决定用音乐表现这个悲剧故事。歌颂真挚的爱情,抨击邪恶势力,这是他在许多作品中表现的主题。柴可夫斯基在这部交响幻想曲中仍然不着力于情节的细节描写,而是突出刻画代表两种势力的音乐形象——光明与黑暗、善与恶、爱情和死亡,着力表现它们之间的对立、冲突。这样的音乐永远是动人心魄的。这首幻想交响曲于1877年2月25日由尼·鲁宾斯坦在莫斯科首演。1878年3月11日由纳勃夫尼克在彼得堡演出,受到观众和评论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