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夫斯基觉得歌剧是一种最容易与群众接触的音乐形式,他说过:
“歌剧有一种优越性,它能用音乐语言和群众说话。”当时俄罗斯歌剧已达到了繁荣时期,在所有反映俄罗斯生活题材的歌剧里,主人公都是历史人物或农民,包括柴可夫斯基自己写的歌剧也是如此。现在他想寻求另一类主题,他想表现自己周围的最普通的人的生活和感受,用歌剧这种体裁探索和反映当代人的精神世界。他最关心的是人物的内心活动,他要在歌剧体裁领域中体现“人类心灵活动”的方式。他开始寻找适合自己所设定的这一新目标的歌剧的创作题材。
5月初的一天,柴可夫斯基来到著名女歌唱家叶丽莎维塔·安德烈耶夫娜·拉甫罗斯卡娅家作客。他们谈到了歌剧题材问题。拉甫罗斯卡娅建议说,可否用普希金的诗体小说《叶甫根尼·奥涅金》改编歌剧。柴可夫斯基考虑之后,觉得她的提议很好,于是他当天晚上就把普希金的原著重读了一遍,他再次被普希金的作品深深感动,产生了一种不可遏止的创作欲望。他当即写出了场次大纲,从原诗中挑选了所需素材,准备请好友席洛夫斯基编写歌剧脚本。
这年夏天柴可夫斯基住在莫斯科近郊席洛夫斯基家开始创作歌剧《叶甫根尼·奥涅金》。他怀着愉快的心情,热忱满腔地工作着。这期间他给弟弟莫杰斯特写信说:“《奥涅金》里的诗意有多么丰富啊,我没想错,我很了解,在这部歌剧里,舞台效果和动作不多,但是这个题材从总体上所包含的诗意、人情味以及题材的纯朴与诗作的天才文笔,这一切都加倍地补偿了所有的缺点。”
柴可夫斯基甚至不把这个歌剧称为歌剧而称为“抒情场面”,因为他不把注意力放在故事情节和事件上,而是着力表现主人公波澜起伏的内心世界,反映他们思想感情的变化发展。作曲家给普希金的这部描写19世纪初俄国生活的作品带来了自己时代的特征。他把剧中人物对幸福的向往以及他们和命运之间的冲突尖锐化了。柴可夫斯基在自己的音乐刻画中,对普希金笔下人物的描写增加了新的特点,使得塔姬雅娜、奥涅金、连斯基的形象比在普希金小说中有了更为强烈的悲剧色彩。
柴可夫斯基从青年时代就时常被塔姬雅娜这一充满诗意的形象所感动。她是纯朴、善良的俄罗斯女性的美好典型。生活在僻静乡间的塔姬雅娜对未来怀着美好憧憬和幻想。潇洒风流的贵族青年奥涅金的出现,打乱了她平静的生活,她热烈地爱上了奥涅金,并且大胆地给他写信向他倾吐爱情:“我的整个生命就是必定与你相会的保证。”歌剧就是从塔姬雅娜写信一场开始的。代表塔姬雅娜形象的主题音乐具有俄罗斯浪漫风格。作曲家用充满激情的音乐表现少女真挚、强烈的爱情。柴可夫斯基说:“当我演奏一场音乐时,与其说是灵感的火光燃烧着我,不如说是普希金的火焰燃烧着我。”这一段音乐感人肺腑,催人泪下。
柴可夫斯基对普希金原著中的奥涅金做了一些改动。没有触及奥涅金玩世不恭的生活态度,只说他是“都城一位寂寞的社交家”。奥涅金没有接受少女的纯真爱情。在他那段著名的咏叹调《您给我写了信》中,奥涅金的冷言说教使可怜的塔姬雅娜受了委屈和伤害。她带着心灵的创伤接受了无爱的婚姻,做了格列明公爵夫人。两年以后当奥涅金带着爱意回到塔姬雅娜身边时,她的心破碎了,她仍深爱着奥涅金,但她又必须忠于自己的责任。表面的平静掩盖着内心的痛苦。此时多变的音乐旋律和生动的唱词把她激烈的内心冲突表现得淋漓尽致。
歌剧中连斯基的形象也与在普希金原作中有所不同。作曲家对这个青年人怀有深深的同情。柴可夫斯基笔下的连斯基真诚、善良,具有崇高的理想,忠于自己的爱情,然而现实生活使他的梦想破碎。当他不得不和过去友人奥涅金走上决斗场时,他已经预感到不幸的来临。“青春,青春,美好的黄金时代,你到哪里去了?未来的时光给我准备了什么?我的目光枉然地将它捕捉,它隐藏在黑暗里……”一曲惊天动地的连斯基咏叹调打动了多少人的心啊!人们惋惜的不仅是年轻诗人的早夭,命运的遗憾是属于大家的,连斯基的向往和追求,连斯基的失落和茫然是常人所有的,这首咏叹调在人们心底引起永恒的共鸣。
在歌剧《叶甫根尼·奥涅金》中柴可夫斯基用富有俄罗斯民间风格的旋律,对俄罗斯贵族社会的生活和俄罗斯美丽大自然做了形象逼真的描绘。
1878年2月柴可夫斯基完成了这部歌剧。1878年12月在莫斯科音乐学院戏剧节上首演。1879年3月下旬在莫斯科小剧院正式上演,由尼·鲁宾斯坦指挥、莫斯科音乐学院学生演出。在演出前柴可夫斯基专程从巴黎赶回莫斯科。他不露声色地去剧院看排练,躲在大厅里光线很暗的小角落,不让别人发现他。他觉得乐队和合唱队都演出得不错,而独唱演员应该再唱得好一点。正式公演时柴可夫斯基的两个弟弟莫杰斯特和阿纳托里都来观看演出。莫斯科音乐学院的同事们都来欣赏演出,不常在公众前露面的安东·鲁宾斯坦也前来观赏。尼·鲁宾斯坦在开演前发表了一篇讲话,并向柴可夫斯基献上了一个花环。演出闭幕时,作曲家被观众不止一次请出来。演出结束后,音乐学院为他举行了晚宴,晚宴上大家都很快活,一直热闹到第二天凌晨。
《叶甫根尼·奥涅金》受到了音乐界的好评。尼·鲁宾斯坦说,这是俄罗斯艺术的伟大成就。塔涅耶夫被感动得流下热泪,他对歌剧的演出赞叹不已。俄国著名作家屠格涅夫也出席观看了排练,他认为歌剧《叶甫根尼·奥涅金》“音乐迷人、火热,有青春气息,异常美好而富有诗意。”柴可夫斯基在演出的当天写信给梅克夫人说:“总之,大家都毫无例外地向我表示了对《奥涅金》的喜爱,其强烈和真挚程度令我十分惊喜。”人们都十分关心《奥涅金》的演出,那段时间莫斯科音乐学院的小剧院场场满座。
1881年,该剧在莫斯科大剧院公演。1884年10月彼得堡玛利亚剧院也上演了《奥涅金》,演出很成功,轰动了彼得堡的演艺界。人们对作曲家的新歌剧表示一致赞赏,就连一贯对柴可夫斯基的音乐百般挑剔的人也都表示对《奥涅金》的音乐和表演给予了肯定。
这部歌剧很快就在梯比里斯、哈尔科夫、基辅、喀山等俄国其他城市上演。不久又在国外演出,受到人们的欢迎和喜爱。从此《奥涅金》成为俄国和欧洲许多剧院的保留剧目。1888年12月6日捷克著名音乐家德沃夏克指挥,在布拉格国家剧院上演时,德沃夏克评价说:“这是一件惊人的作品,充满着真挚的感情和诗意,同时又表现得惟妙惟肖;总之,音乐是迷人的,它深入人心,使我们永远不能忘记,每当听到它时,我就觉得被带入了另一个世界。”
歌剧《叶甫根尼·奥涅金》的成功有着重要意义,它不仅开阔了柴可夫斯基创作的新阶段,而且对整个俄罗斯民族歌剧的形成和发展起着特殊的作用。
3。 不幸的婚姻
在莫斯科生活的十年,对柴可夫斯基来说,工作是最大的快乐和安慰。他把自己的全部心力放在音乐创作上。几年前他已从尼·鲁宾斯坦的家里搬了出来,住到自己租的一个只有两室的小公寓。他愿意独处,不喜欢和别人交往,也很不容易交朋友,用他自己的话说是“有一种怕羞的感觉,而且不大信任人,这种感觉似乎一天天在增长”。他的身体并没有什么毛病,只是他无法不让自己时常“陷入一种伤感的气氛”。然而他自己也深深感到,“没有密友是很糟的”,至于结婚,他不是没有想过,但是出于他的本性他并不渴望结婚。1876年9月他在给弟弟阿纳托里的信中谈到关于这个问题时曾说:“我曾告诉过你,我要将我的生活做一个重大改变,其实我根本没有作过这样的的决定!我只是想想而已,虽然这也是正正经经的想。其实我在等待一种外力强迫我采取这样的行动。这里我必须承认,我那小小的公寓,我的寂寞的黄昏,我的生活安逸和平静,对于我有一种特殊的魅力。当我一想到要结婚就必须放弃这一切,我就感到不寒而栗!”他这种对自己和对未来的困惑一直在继续。
也许,凡是命中注定的,真的都将不可逃脱。没过多久,命运果然给了他一次尝试婚姻的机会,而且这场婚姻的苦涩却给他造成了终生的灾难。
1877年5月的一天,柴可夫斯基收到了他的一个女学生安东尼娜·米柳柯娃的一封求爱信。她28岁,长得还算漂亮,心地善良,受教育不高,家境不富裕,靠自己生活。她还有一个母亲。女学生在信中表达了对柴可夫斯基的尊敬和爱慕。柴可夫斯基每当接到类似的信件往往是不予复信的。而安东尼娜的信写得极其恳切、真挚,使他不得不作出答复。尽管柴可夫斯基在回信中很礼貌地拒绝了姑娘的求爱,然而他们之间的通信却从此开始了。不久柴可夫斯基应邀去拜访了她。见面时,柴可夫斯基向安东尼娜表示了给她回信中同样的态度。柴可夫斯基说对于她的爱恋只能报以同情和感激,除此之外不会有其他。然而,事后柴可夫斯基又反复考虑,觉得这样对待一个爱着他的姑娘恐怕不妥。柴可夫斯基虽然不爱她,但无意伤害了她。当时他正在创作歌剧《叶甫根尼·奥涅金》,普希金笔下的那个奥涅金对善良的塔姬雅娜的冷漠是柴可夫斯基所不赞成的。他联想到自己所面临的处境,他不愿意在现实生活中做奥涅金式的人物。他认真想来,觉得自己给姑娘的复信和对她的应邀访问实际上对安东尼娜原来就燃烧起来了的爱情之火起了助燃作用。这是他始料未及的。看见姑娘在为爱而痛苦,他很不忍心。他知道,如果突然摆脱她,更会使她痛苦难忍。安东尼娜向他表示爱情的灼人的信一封接着一封:“不要叫我失望啊,你不答应我,那你只能浪费时间罢了。没有你,我不能活,为了这个,我也许快要结束我自己的生命了。”“我请求你,再到我这来一次。如果你知道我多么痛苦,那一定会大发慈悲,满足了我的愿望的。”
安东尼娜以生命作抵押的爱的恳求,使柴可夫斯基没了退路。牺牲这个少女,让她毁灭,来拯救自己的自由,柴可夫斯基不忍心这样做。他不能不做出让步了。于是他跑到安东尼娜那去,坦率地告诉她说,他真的并不爱她,只可能成为她的一个忠实朋友。柴可夫斯基向她详细介绍了自己的毛病:性情孤僻,不善交际,情绪易变有时甚至很反常。还有他的经济境况也不宽裕。柴可夫斯基向她交代过自己这些弱点之后再次问她,他是这样的一个人,她还愿意嫁给他吗?答案仍然是肯定的:“愿意。”她说,“没有一种过失可以使我不爱你。这不是一时的爱情。这是长时期积累起来的情感。我现在简直不能够,也不会摧毁这种感情的。”柴可夫斯基对安东尼娜说:“我这一生从来没有爱过任何一个女人。我觉得自己已经不是那种能燃起爱的激情的年龄了。我对谁都不会再发生爱情,而您是第一个让我非常喜欢的女人。如果一种平静的、兄长式的爱能使您满足的话,我愿意向您求婚。”安东尼娜对一切都同意,哪怕是兄长式的爱她也觉得求之不得。她只愿能守在柴可夫斯基的身边,只愿意能关心他,和他生活在一起。柴可夫斯基以为,他俩已达成协定,一切问题都已得到解决。其实,安东尼娜是不会满足于“兄长式的爱”的,她相信在今后共同生活的日子里,她有能力做到让他成为她所希望的那种好丈夫。
1877年7月18日,37岁的柴可夫斯基和热恋着他的安东尼娜在圣·乔治教堂举行了婚礼。他在举行婚礼的前一天才把结婚的消息通知家人。出席结婚典礼的只有弟弟阿纳托里和柴可夫斯基的学生柯代克。当天晚上新婚夫妇就离开莫斯科前往彼得堡。他们准备先去探望柴可夫斯基的老父亲,等回到莫斯科后再去乡下看望安东尼娜的母亲。
婚礼一举行过,只剩下柴可夫斯基和妻子俩人的时候,他感受到了难耐的烦恼。他开始清醒地意识到,他所面对的是他的妻子。这个女人是完全属于他的。从此以后他俩的命运就再也不能分开,他有责任和她永远生活在一起。此时安东尼娜爱的欲火燃得他不知所措,他忽然觉得自己的内心并没有接纳这个女人,对他来说安东尼娜将永远是个陌生人。在他的心里只有音乐,他觉得自己是属于音乐的。他生命中最美好的只是音乐,这是不可以被任何东西取代的,没有了这个部分,他“未来的生活仅仅是一种枯涩的生存”。这是太可怕的事。他该怎么办呢?安东尼娜没有错,让她感到丈夫不爱她,觉得她是累赘,这很残忍。若要装假,而且一辈子装假,那就等于一辈子受刑,他也办不到。妻子所期望的那一切,他都不会做。他感到了可怖的绝望。
在彼得堡住的一个星期,他没有得到片刻的安宁。心理、精神上受的折磨是有生以来从未有过的。从彼得堡返回莫斯科以后,他无法推卸对岳母的拜访。岳母一家人庸俗的习气使柴可夫斯基很反感,于是他借口说去治病,把妻子留下,自己去了卡明卡的妹妹家。正巧弟弟莫杰斯特和阿纳托里当时也都在卡明卡。他们劝慰哥哥,让他在卡明卡疗养休息一段时间。在妹妹家里,和亲人们在一起,宁和温馨的气氛使他过度紧张的神经镇定下来,他的焦躁不安的心情也平静了许多。
从卡明卡回来以后,他和妻子在莫斯科住了两个星期。从理智上说,他知道应该尽量努力让自己习惯新的生活方式,但是做到这一点却是十分困难。他的内心很沉重,觉得这种婚姻生活实在无法忍受。为了躲避和妻子相处,他经常一个人漫无目的的在莫斯科僻静的街头游荡,忧郁苦闷让他感到绝望,他想到了死。自杀,用自己的手杀死自己并不容易。他想到了他的亲人们,他的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