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腾飞我的航空时代》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腾飞我的航空时代- 第18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雪区,尤其是雪区南部的边境地区,不但经常受到边境局势影响,而且经济水平极端落后,就拿最南部的几个县说吧,建国到现在三十多年了,连一条对外的公路都没有。
  这导致常年驻守此地的边防官兵给养经常短缺不说,当地居民的生活也难以保障。
  夏天的时候还好一些,靠着骡马牲畜沿着蜿蜒的山路还能从雪区腹地运输一些食盐、粮食、药品等给养。
  可到冬天,大雪封山,南部地区的几个县就彻底跟雪区腹地断绝交通联系。
  平常倒也无所谓,怕就怕天灾人祸这样的不确定性事件发生,人祸就不说了,地处边境各位脑补;至于天灾更是时有发生,到了这个时候断绝陆路交通就等于是断绝了生命通道。
  于是航空运输就肩负起维系南部地区联系,打通生命通道的重任。
  可恰恰就是这个问题困扰了国内许久,原因无他,实在是国内找不出一款能够飞越海拔七千米高的山峦,且能准确降落到雪区南部的飞机。
  所以从六十年代以来,国内一直是以当年的对外自卫反击战留下的于威震慑人祸;但对天灾真的是无能为力。
  直到八十年代从美国引进了S—70“黑鹰”直升机,这才第一次具备向雪区南部地区投送冬季补给的能力。
  但具备不等于能彻底解决问题,首先引进的S—70“黑鹰”直升机一共才24架,数量上就存在不足。
  其次S—70“黑鹰”直升机虽然可以在高原上进行飞行,那是基于强大的涡轴发动机,其余的配套设施却并不具备这个条件,最典型的就是S—70“黑鹰”直升机供氧和保暖设施就很缺乏,以至于S—70“黑鹰”直升机的飞行员不得不穿着厚厚的航空服,带着氧气面罩一次次飞越七千多米的高海拔山脉,往来于雪区南部与雪区腹地。
  最后,S—70“黑鹰”直升机性能再强终究是个直升机,天生航程短不说,对于高海拔山区的扰流抵御能力也不强;因此每次执行任务都需要经过几次转场才能抵进任务前进基地。
  执行任务期间还要冒着极大的风险,甚至在前年还发生过一起机毁人亡的事故,造成了极大的损失。
  种种的一切令空军急需一款能够承载一定货物,具备一定远距离飞行能力,拥有八千米以上的实用升限飞越高海拔山区的基本性能,同时可以在数百米的简易跑道上自由起降的固定翼,低成本、多用途小型运输飞机。
  作为对雪区南部地区补给运输的主力机种。
  这些要求要是放在内陆,老运5可以轻轻松松完成,可一旦上了高原,这些指标就不是一般的苛刻了。
  要知道同时满足这些条件可不是简单的把发动机马力增大就能解决的,如果这么简单,二战时期的盟军的驼峰航线也就不会被飞行员们称为死亡运输线了。
  实在是因为喜马拉雅山脉不但海拔高,内部的扰流也极其复杂,一个不慎就有可能被卷进去。
  轻则让飞机的飞行姿态不稳,严重的直接就能把飞机活动部件儿给冻瓷实喽,如果没有高效快速的除冰系统,飞机立马就会跟个冰坨似的一头栽下去。
  除此之外,高海拔地区低温缺氧,基本的氧气供给和温度控制该怎么解决也是个难题。
  当然还有适应性极强的短距起降能力,雪区腹地还好说,藏南地区地形复杂,且物资匮乏,最多能平整出一条几百米长的砂石平地,这还是在夏天。
  冬天的话大雪封山,连这样的平地都难找到,只能在雪原上起降。
  这就需要飞机有极强的适应性。
  如此高难度的指标,别说是国内难以办到,就是放眼世界都很难找到合适的,不是具备短距起降能力,运载量和实用升限不达标;就是飞行高度能轻松突破一万米,但起降距离至少要一千米左右的中型跑道。
  总而言之就没有能够满足空军要求的。
  就在空军准备再等两年,看看到九十年代有没有合适的机种执行这项任务时,吴长城和丁来湘等人便把改进型运5的基本资料提交给空军。
  几个空军首长一看,这不就是他们这些年想要的东西嘛,载重1。8吨,最大飞行距离1500公里,实用升限7500米。
  最重要的是改进型运5上面开创性的应用了翼面快速除冰、增压舱和空气循环等高原飞行的关键技术。
  更妙的是这款飞机完好的继承了老运5短距起降的优异性能,足可以在雪区南部的复杂地形上起降。
  当然了,虽然改进型运5在基本性能上让空军首长们很满意,但一些细节指标上还是让他们觉得有些差强人意,首先就是实用升限,7500米不算低,可如果知道同样雪区南部的山脉海拔有不少都是七千米以上的高山,这个实用升限就有些小儿科了,所以最好还是能够做到八千米以上,这样才不至于擦着山尖儿飞。
  其次就是航程了,一千五百米还是少了点儿,如果能提高到两千两百公里以上,就可以从雪区首府直飞雪区南部的墨脱,且在不加注燃料的情况下轻松起飞返回雪区首府。
  “若是能做到这两点,那么部队就可以减少雪区南部地区沿线兵站的投入,直接可以从雪区首府起飞,对雪区南部地区实施支援,基于此,我们觉得改进型运5已经跟运5没什么太大关系,因此在前不久空军首长过来调研时,我们几个提议将改进型运5,正式更名为运6,空军首长原则性同意了。”
  说着吴长城看向对面的庄建业:“为此空军准备拨付转款协助你们腾飞总公司对运6的进一步改进研究,如果一切满足空军要求的话,多了我不敢保证,四十架的采购规模我觉得还是不成问题的。”
  型号都给从新命名了,经费给的也很痛快,最关键的连采购量都毫不避讳,庄建业能说什么,干脆直接拍着胸脯正气凛然道:“请空军首长们放心,我代表腾飞航空制造总公司表个态,保证按照空军要求保质保量的完成运6的研制工作。”


第417章 上单翼
  庄建业这番话说得那叫一个毫不犹豫,大有一声命令便慷慨赴死的豪迈气概,至于心里头更是乐开了花,空军立项,型号运6。
  这是什么?妥妥的合法准生证啊。
  腾飞航空制造总公司想要进军有人驾驶飞机领域,最大的障碍不是技术、不是人员更不是场地和资金,而是上级的合法准入。
  毕竟航空飞行器不同于电冰箱、洗衣机稍微申请一下就能拿下来,能上天的东西在任何国家都很要紧的领域,资质的审批非常严格,至于拿下资质的审批,新型号的立项同样麻烦无比。
  庄建业当初不是不想走正规道路,向上级部委提请腾飞航空制造总公司生产有人驾驶飞行器。
  然而在部委总览的国内航空产业的大布局中,腾飞航空制造总公司的定位是先进无人飞行器以及航空航天专用设备研制生产的改革试点。
  正因为如此,对庄建业的申请不能说排斥,但也没那么积极。
  再加上新型号的立项又要涉及一大堆的前期论证,专家评审,可行性评估等等工作,麻烦不说,耗时还特别长。
  庄建业干脆在继续申请的同时,以科学研究为目的,对运5这款老型号飞机进行理论验证研究。
  反正洞拐厂提供的飞机连发动机都没有,腾飞航空制造总公司手头正好又涡轮螺旋桨发动机,换上试试总不至于出格吧。
  于是乎航空制造总公司就借着这么个蹩脚的理由上马了改进型运5的研制项目。
  对此部委倒没什么意见,老型号,技术水平又不高,航空制造总公司再折腾能折腾到哪里去,所以也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至于经费、技术、设备、生产,部委除了提供一小部分科研方面的计划内补助外,绝大部分都是航空制造总公司承担。
  可既便如此,航空制造总公司依旧没有跳出改进型运5的条条框框,哪怕把机身改的已经连老运5这个妈妈都快不认识了,但经典的双翼设计依旧保留,没法子,去掉了那还是运5吗?
  就算来飞行试验中心做飞机静力测试那也是打着科研的幌子。
  按照庄建业原来的打算,等一些地面测试和试飞结束后,再利用总公司旗下的航空队在边疆区天上南北做几次具有展示性质的航空运输任务,等积攒些口碑,在利用媒体和民航方面的人脉操作一下。
  然后在部委那里拿个运5C或者运5D的正式型号,庄建业这套先上车后补票的目的就算达到了。
  至于能在边疆区和雪区能获得多少订单,庄建业还真没仔细考虑,毕竟这款改进型运5只是航空制造总公司进军有人驾驶飞行器的一个突破口,今后一系列的改进是必不可少的。
  毕竟双翼飞机在中低空还不错,高空的适应性就不是很好了,因此航空制造总公司在有人驾驶飞机的利润增长点自然要放在改进型运5的二代机甚至是三代机上。
  如此布局也符合航空制造产业的发展规律,毕竟在飞机高利润的同时,也意味着前期的高投入与长周期,初涉有人驾驶飞机的腾飞航空制造总公司当然也想出道即巅峰,但大概率表明绝大多数的航空制造企业还是靠着积累厚积薄发。
  所以腾飞航空制造总公司也就准备在这方面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
  却不成想,想低调的腾飞航空制造总公司,实力却不允许,一列适合高原飞行的新技术的应用,直接引起部队方面的注意,二话不说,砸下经费,给了型号就参与进来。
  这就等于是说上级认可了腾飞航空制造总公司在有人驾驶飞行器方面的研制生产能力,先前拦在腾飞航空制造总公司面前的资质与审批都不是问题,什么先上车后补票,现有孩子后结婚,统统一边去,老子看上你,直接踢枪就上。
  有这好事儿,庄建业要是不答应那脑袋才是被驴给踢了。
  庄建业这边痛快,空军方面也不含糊,由于是部队急需的装备,一切都是特事特办,很快空军与部委组成的专家组在粮食飞机试验中心和腾飞航空制造总公司两地进行考察和调研。
  在充分了解运6的性能和机体试验数据后,基于运6高度肯定的同时,也给出不少可行性极高的改进意见。
  半个月之后空军会同部委联合向国防科委进行汇报,之后国防科委根据专家组的调研向腾飞航空制造总公司下发了运6轻型运输机的技术任务说明书,运6项目正式立项。
  为此空军出资一千万,部委出资一千万,国防科委提供一千万的专项资金,一共三千万人民币作为运6项目的研制经费,汇入腾飞航空制造总公司账户。
  就在上级走立项程序的时候,腾飞航空制造总公司这边已经投入到运6改进项目中去。
  本来腾飞航空制造总公司在设计方面的积累就很多,再加上这些年跟丁来湘等西航大学教授们的合作,又积累了大量的风洞试验数据,所以运6后续的改进型腾飞航空制造总公司早有准备。
  原本想等着“补完票”再拿出来,现在省去了先上车的麻烦,自然就没那么多顾忌,于是很快就在几套方案中定下一套可行性最高的。
  随后丁来湘、吴长城、孙教授、钱研究员等一众老牌航空专家又对腾飞航空制造总公司进行了一系列优化,使得新运6的设计方案更加成熟和可靠。
  方案确定,生产制造就提上日程,腾飞厂的化学铣切国内一流;复合蜂窝材料成熟可靠;从碳纤维复合材料衍生出来的胶接工艺和热灌固化工艺也在国内处于前列,再加上一系列自动化和标准化的生产技术与管理模式。
  改款的运6虽然比当初的改进型运5的性能上了一个台阶,但对腾飞航空制造总公司来说还远没有达到制造上的极限。
  于是在庄建业前往粮食飞机试验中心的两个月后,一架上单翼,机身更加流畅圆润,后三点固定起落架布局的全新运6静力试验验证机便被安放在粮食飞机试验中心的静力测试台上。


第418章 高原雄鹰
  青海,格尔木,某空军机场。
  犹如玉女一般的格拉丹东雪山遥遥在望,显示着她的神秘而又壮阔,庄建业站在空旷的机场跑道边上,遥望着极远处被云雾缭绕的格拉丹东雪山,双眼忽然变得莫名的迷茫,脸色不由自主的变得涨红,随即身子便不由自主的晃了晃。
  仿佛真的是被雪山女神迷醉了一般。
  一旁的林光华见状连忙把氧气的插管塞进庄建业的鼻孔里,庄建业剧烈的喘息两口,脸色这才好看了些。
  “不成就去屋子里歇歇,这边我盯着。”林光华关切的说了一句。
  庄建业贪婪的又吸了两下,这才觉得脑袋好受了些,摇摇头:“不成啊,高原试飞不同于在飞机试验中心,这地方连人都受不了,就别说飞机了,还是亲自看看比较好。”
  听了庄建业这话,林光华抿了抿嘴,然后用手搓了搓已经生出高原红的脸暖和一下,这才宽慰道:“也是,如此密集的试飞进度,也就是辛苦了点儿,但从另一个侧面来说,部队对咱们的运6还是很满意,不然也不会把试飞安排的这么密集,再咬咬牙也就熬过去了。”
  林光华这话说得没错,自从三月初腾飞航空制造总公司完成运6原型机的组装后,一系列高强度试验测试就开始了。
  刚开始庄建业和林光华还没觉得什么,认为这样的快节奏测试有利于运6的定型,当然了,这是基于两人对运6的整体信心,才敢放手这么干。
  事实上运6也的确没有让他们失望,除了极小部分需要改动外,其他的都符合设计要求,随后的首飞也很顺利。
  本以为就这么边试飞,边做地面测试,一直持续到年底,才能把定型提上议事日程。
  却不成想到了三月中旬,空军突然要求腾飞航空制造总公司生产六架运6飞机,与此同时,用于试飞的运6原型机按照空军的命令进入海拔4300米的青海格尔木某空军机场,进行高原试飞验证。
  如果说之前的地面测试与试飞,庄建业和林光华觉着节奏快是快了点儿,但还可以接受的话,直接进入高原试飞就不是节奏快的问题,而是跟做火箭差不多。
  要知道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