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腾飞我的航空时代》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腾飞我的航空时代- 第24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的名词就是那个时候出现的,并且还被人民群众编出“十亿人民九亿倒,还有一亿在寻找”的段子,而这背后免不了滋生出不少恶性案件。
  于是从1987年年底国家便提出价格改革,到了1988年更是要求取消“双轨制”,将价格全面放开,实行“一步到位”式的“价格闯关”。
  改革的出发点是好的,但这“一步到位”却明显低估了经济规律,那就是长久以来的计划经济导致商品长时间低价位运行,通货膨胀被人为压制。
  这就如同一口压力锅,经济规律的烈火不断烧着,人为的盖子按住到没什么,可一旦突然掀开,整个锅就得炸到天上去。
  苏联解体后的俄罗斯与东欧国家便是如此,准备一步到位彻底放开价格,拥抱市场经济,结果就是苏联积攒数十年的老底子被这一下彻底炸了个底儿掉。
  而在他们之前,1988年的国内也炸了这么一次。
  物价就跟坐上火箭一样直直的窜了上去,民众手里的钞票很快就变得不值钱,相比之下各类产品更具有保值性,于是大规模的抢购风潮席卷全国。
  如此造成的经济混乱是不言而喻的,腾飞集团虽然没有遭遇抢购风潮的冲击,但原材料的价格不断上涨,手里的资金水银泻地般的贬值,同样让腾飞集团遭遇前所未有的资金困境。
  这还是庄建业之前不断缩减规模,剥离主营外业务,减少债务规模,不断增加企业流动性,才能勉强维持住如今的基本盘。
  要是跟其他厂子一样大肆扩张,举债经营,陷入三角债坭坑里,如今庄建业还能在这里喝咖啡?早就急的满嘴起火泡了。
  可饶是如此,腾飞集团的现金流还是吃紧,上级部委不是不着急,但能动用的钱还没发到企业手里就已经贬值了,再加上各种原材料价格各种往上飙且各种短缺,企业就是得到这些钱也是作用不大。
  但要引入其他硬通货呢?
  似乎是可行的办法之一,但国际资本……
  “庄,我自从离开麦道,便专注中国的投资,抛开所有的一切,我们只谈经济利益,这个时候的中国并不是一个很好的投资目的地,因为这里有着很大的不确定性,我们不知道这里的通货膨胀会持续到什么时候,我背后的投资人是很有钱,但正如你们中国人常说的那样,他们的钱也不是大风刮来的,我们投资也是为了赚钱,时机好,我们当然会投,可是现在……”
  看着一直望着窗外的庄建业,放下手里的咖啡,说了一段看似真情实意,实则残酷无比的话,临了还无奈的耸耸肩,表示现在并不是投资的好机会。
  庄建业转过头看向对面这位前不久从麦道离职,开始专注代理美国资本投资中国的资本掮客,微微笑了笑:“那你就得什么时候是好机会?”
  “至少再观察半年吧,因为严重的通货膨胀带来的不确定性实在太大,大到一般普通人都不敢想象,当然,腾飞集团一直是我重点介绍的标的,而你的能力也得到我背后投资人的认可,只要你同意,我们可以在4亿美元的报价基础上再溢价30%,注资腾飞集团。”
  “换取20%的股份?”
  “不……庄,是40%,其中10%是给你的。”李斯特摇摇头,颇有资本大佬的气派。
  庄建业没想到对方这么大方,砸下去几亿美元的真金白银不说,反倒给自己10%的股份,这是要干什么?培养自己做国内航空工业界的寡头?
  一瞬间庄建业感慨万千,也就是在国内,这要是在俄国自己说不定就点头了,喊一声资本爸爸乌拉~~。
  “怎么样,庄?要不要考虑一下?”李斯特玩味的看眼对面的庄建业,庄建业笑容和煦的点点头:“恩,我会认真考虑的。”
  “好,我等会儿还有个会,就先告辞了。”李斯特礼貌的招呼一声,便起身拿起外套,从庄建业身边擦肩而过,转眼便大步离开。
  而背对李斯特的庄建业,脸上的笑容逐渐消散,眼眸深处全是冰冷……


第556章 怎么做到的?
  李斯特是完成麦道公司与腾飞集团的合资项目后从麦道公司辞职的,随后成立一家投资公司,利用其在中国结交的人脉专注对国内资产的投资。
  当然,这不过是好听的说辞,实际上这家伙不过是利用如今国内并不健全的法律法规到处钻空子,挥舞着资本的弯刀到处剪羊毛、割韭菜罢了。
  腾飞集团自然也是李斯特盯上的肥羊之一,所以在其创立投资公司伊始便向庄建业抛出的橄榄枝,希望以4亿美元的价格,购入腾飞集团20%的股份。
  庄建业当时根本就没搭理,4亿美元就要拿20%的股份,腾飞集团偌大的家当就值20亿美元?
  光一个腾飞航空技术研发中心的市值都不止这个数,李斯特就这么想占便宜,没门儿!
  更何况,别人不清楚李斯特是个什么人,庄建业还不知道嘛,那就是一头吃不饱的饿狼,如今离开航空工业领域,投身资本市场,更加契合资本的血腥与无情,他的胃口怎么可能用区区的20%的股份填饱。
  果然,如今国内改革遇到挫折,经济上引发严重的通货膨胀,腾飞集团因为资金问题面临困难,李斯特便露出血腥的獠牙,想要4亿美元加30%的溢价就要吞掉腾飞集团40%的股份。
  他把中国的企业当什么了?真觉得数年后的国际资本在俄国的狂欢也能在此时的国内上演?
  居然还想搞寡头代理人的把戏,庄建业只觉得这些套路不但眼熟而且卑劣。
  不过转念一想有觉得跟资本谈论道德和伦理真的太过理想,既然如此也就没啥好在意的,反正这次就是过来探探李斯特的口风,现在知道了,目的达到了,也就没必要想那么多了。
  于是长呼了一口气,将剩下的咖啡喝光,这才冲着服务员喊了一声:“买单。”
  服务员连忙过来客气的回道:“刚才那位外国先生已经结了,不过临走时委托我将这个东西交给您。”
  庄建业怔了一下,从服务员手里接过那个档案袋,打开后从里面拿出一本这个月刚刚出版的美国《国家利益》杂志,上面偌大的标题正是有关国内严重通货膨胀的内容。
  庄建业都没有继续翻,就知道李斯特的意思,刚才见面已经是李斯特给自己最后的机会,下一次可就没有这么好的条件了,因为以李斯特为代表的国际资本等待的便是杂志上那醒目的一个单词——崩溃!
  盯着这个词庄建业看了几秒钟,旋即沉寂的脸没来由的忽然一笑,将杂志重新装进档案袋里,拿起外套,冲着服务员道了声谢,便脚步轻快的扬长而去。
  等庄建业回到腾飞集团位于星洲的办公地时,早已等在那里的黄峰、潘旭等人就把庄建业给围起来,结果还没他们开口相问,庄建业便一屁股坐到沙发上,从手里的公文包里拿出那个档案袋儿,将里面李斯特送给他的美国《国家利益》杂志抽出来派到面前的茶几上:“懂英文的自己看,不懂的相互问下,美国人的态度就是这个,咱们啥时候崩溃了,他们啥时候进来摘桃子。”
  潘旭一听就急了,赶紧拿起茶几上的杂志凑到黄峰跟前:“老黄,你学问高,给大伙儿念念。”
  黄峰按照标题的索引找到文章的页数,只年了两段儿就停下来,没办法实在是里面的内容太过惊世骇俗,实在是不敢再念下去,不止是黄峰,潘旭等其他企业负责人听的也是冷汗直冒。
  但很快这些人又冷静下来,然后便不约而同的唉声叹气,相较于腾飞集团减轻债务,提高现金流的举动,屋内的其他企业或多或少都陷入三角债的漩涡当中。
  经济情况好的时候,繁荣的大环境将一切掩盖的无比美好,可等到通货膨胀山呼海啸的冲过来无情的揭开盖子,才发现原来大家伙儿全都在裸泳,顷刻伤上加伤。
  这不潘旭最先坐不住了,看着靠在沙发上的庄建业,急声叫道:“庄总,你得想个办法呀,咱们这一屋子人都是上下游配套的兄弟厂,这要是都倒了,这几年辛苦搭建起来的产业效益可就全白费啦。”
  “是呀,庄总,你可得帮帮我们呀。”
  “对呀,庄总,我们已经三个月没发出工资了。”
  “庄总……”
  ……
  “大家伙先别说了。”就在一众上下游配套厂七嘴八舌让庄建业想办法时,黄峰突然开口,将混乱的场面给压下去:“咱们也别总让老庄一个人劳心劳力的,也好自己想想办法。”
  “我们不是不想办法,市里、省里,甚至厂子里的老领导都去了京城,可各个地方都缺钱,就算有钱拿出来也贬值,还没捂热乎就掉去一大半儿,根本不够为此基本生产的,黄总,我们是真的没办法了。”一位上游原材料的企业负责人带着哭腔说道。
  其他的企业负责人纷纷附和,黄峰想说什么,却不知道该说什么是好,眼瞅着场面又要失控,沙发上的庄建业突然开口:“各位,看看这个办法行不行……”
  ……
  就在庄建业与一众上下游企业商议脱困对策时,李斯特却在自己的住处冷眼旁观着国内的变化,如同一位入定的老僧,很有种任凭风吹雨打,我自心无旁骛的境界。
  事实上不止是他,很多国外资本都在这个时候停止了对国内的投资,静静看看着国内局势的走向,因为他们断定这一次通货膨胀的坎儿国内可能过不去,最有可能的结局便是拉美化,到那时这些资本便如同闻到血腥味儿的鲨鱼,张开血盆大口向着中国这只满是失血过多的庞大巨人给予最后的致命一击。
  因此他们在此之前就已经找好了自己的标的物,李斯特同样如此,根据自己的这么多年的研究观察着实找了几个不错的资产,其中最核心的便是庄建业执掌的腾飞集团。
  以他对腾飞集团的了解,一旦中国国内因为通货膨胀而拉美化,低价抄底腾飞集团后便可立即与美国的航空巨头合作,不出两年便会收回成本,然后再以高价出售,立马就能赚个盆满钵满。
  “只可惜,庄这个人聪明有余但野心不足,可惜了,不然做我们的代理人一起发财不好吗?”
  李斯特端着咖啡望着外面的漂亮的风景,犹自为庄建业可惜着,但下一刻便又无所谓的笑了笑,没有庄建业还有李建业,王建业,代理人而已,让谁去不行,非得是庄建业吗?
  正这般想着,电话突然叮铃铃的响了起来,被打断思绪的李斯特皱了下眉头,但还是走去接起了电话,结果刚听了几句,李斯特身子猛的一颤,手里的咖啡啪嚓~~一声就摔倒地上,可他却顾不上这些,而是语调抽抽的问道:“你说什么?腾飞集团的上下游配套产业重新开始生产?他们是怎么做到的?”


第557章 钱从哪儿来的?
  也难怪李斯特会如此失态,卡住腾飞集团的脖子他是没这个能耐,更何况他也清楚,腾飞集团与中国军方的关系密切,属于那种大而不倒范畴。
  换句话说,腾飞集团真要出点儿什么状况,是有人保,有人护的。
  几年前都没办法把腾飞集团的前身腾飞厂给拿下,李斯特也没指望现在就能一口吞下,但吞不下不等于没办法。
  既然大而不倒,那就利用资本和金融的力量将其分成若干各部分,国家层面想要保护的,就让国家层面拿去,美其名曰再国有化。
  剩下的在用资本介入,重新整合,叫做市场化重组,如此这般,自己不但操作空间更大,在中国国内的阻力也会更小。
  可想要达成这个目的,矛头指向腾飞集团硬碰硬自然是不可取,都这么多年了李斯特太了解庄建业了,真要针对腾飞集团下手,最好的结果就是两败俱伤。
  既然如此,李斯特采取的是一种农村包围城市的打法,腾飞集体这块骨头太硬,啃不动。
  可围绕腾飞集团建立起来的上下游配套就不一样了,由于腾飞集团崛起的太快,加之初期阶段采用草莽式的竞争,为了降低成本提高竞争力,同时也为了将配套话语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
  腾飞集团除了极少一部分核心材料交给一流大厂外,绝大部分配套都交给二流或是三流厂家去做,甚至还有一部分交给东南沿海的民营企业。
  这些企业尽管对腾飞集团唯命是从,但在李斯特的眼里却无意于是一群乌合之众,正所谓苍蝇不叮无缝的蛋,结果围着腾飞集团的上下游配套就没一个好蛋,这已经不是叮那个的问题,而是该怎么叮才能最大限度的让自己吃的更多更舒服的问题。
  在这方面李斯特投靠的华尔街资本显然是此道的行家里手,派出几个咨询调查员,买通几名公知很快就把几个关键配套厂家弄了个底儿掉。
  很快李斯特便利用自己的资金与人脉网支持其他有竞争关系的企业对这几家关键配套厂家疯狂竞争,很快就让这几家配套厂陷入债务上恶性循环。
  随之而来的恶性通货膨胀更是加剧了这一过程,令这几家配套厂陷入万劫不复的境地。
  李斯特的计划很简单,那就是等着恶性通货膨胀继续下去,这几家配套厂坚持不下去倒掉,腾飞集团危机加深,让几位公知出面炒一波猛料,带一波节奏,然后等着国内局势拉美化后,与背后的投行一起组成抄底团,强行拆分腾飞集团,达到自己赚取超额利润的目的。
  为此,李斯特已经砸下去将近一亿美元,用于所谓的竞争扶持那几家配套厂的竞争对手,支付公知费用,甚至是投资某些地方建设,以便在官方层面上打压这几个配套厂。
  效果自然是非常明显,恶意的竞争加之严重的通货膨胀,早已陷入债务漩涡的几个配套厂的资金链瞬间便彻底断掉,尽管面前为此生产但后劲儿越来越不足,很快几家厂子就已经陷入半停产状态。
  李斯特相信,如果没有新的资金注入,再有两三个月的时间,就会有配套厂率先倒下,届时腾飞集团为核心的产业配套便就会如同多米诺骨牌一样瞬间坍塌,直至将腾飞集团这个最大的底牌彻底砸倒。
  如果没有严重的通货膨胀,李斯特或许还会谨慎小心,但价格闯关来的就是这么突然,恶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