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是有这样的坚强后盾,波音出于成本控制,在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将供应链放到全球格局之下,利用市场的优化配置找到产品的最优解自然无可厚非,因为人家波音实力摆在那儿呢。
巴西航空航天工业公司有着一颗复制波音的雄心,却没有人家波音无惧一切的实力,小打小闹的还可以,新手村模式威胁不到巨头,懒得搭理你,可一旦出了新手村准备抢BOSS时,激烈的镇压自然随之而来。
是的,巴西航空航天工业公司被无情的镇压了,不是来自航空业界的带头大哥而美国,而是美国的铁杆小弟加拿大。
没办法,巴西航空航天工业公司ERJ—140系列支线客机无论从性能、任务、航程以及运营成本都对加拿大庞巴迪公司刚刚投入市场的CRJ—200系列支线客机造成极大威胁。
要知道CRJ—200系列支线客机在如今国际支线客机市场上可是处在绝对的垄断地位,这一来是因为传统的螺旋桨支线客机正逐步被淘汰,市场上急需速度快、舒适性高、性能优异的先进支线客机来顶替;其次也是最重要的,CRJ—200系列支线客机足够的优秀。
两者结合在一起,便导致CRJ—200系列支线客机一经推出便成为支线客机市场上的爆款,立刻就让庞巴迪公司获得这一领域的垄断地位。
生意永远是吃独食的好,怎么可能让人分一杯羹去?
正因为如此当庞巴迪得知巴西航空航天工业公司准备推出与CRJ—200系列支线客机同级别的ERJ—140系列支线客机后,自然是想尽办法打击这个后来者。
想用通用的GE系列涡扇发动机或普惠的PW系列涡扇发动机?那自己就跟他们签署独家供货合同,堵死巴西航空航天工业公司获得6吨以上的涡喷发动机。
搞得巴西航空航天工业公司没办法只能找到英国的罗·罗公司,问题是罗·罗公司手上只有一款刚刚投入试验验证的AE3007涡扇发动机,最大推力只有4。5吨,主要用途是长航时无人机和小型公务机,性能上相较于通用和普惠的产品要差上一大截。
可巴西航空航天工业公司碍于庞巴迪的打压,没办法,差也得用,因为巴西人根本没得选择。
不过发动机方面还算好的,最起码英国人的东西勉强沟通,基础性的高端航材巴西就一点儿办法都没有了。
对此巴西人也很无奈,发动力推力有限,想达到庞巴迪CRJ—200系列支线客机的性能,自己的ERJ—140系列支线客机就得在结构上下功夫,说白了就是尽可能的减重。
但减重就涉及各项指标超群的高端航材,这东西数遍整个地球能够提供的也不超过两个巴掌,而且有相当一部分因为庞巴迪的原因,巴西人就是想买也买不到。
如此一来,整个ERJ—140系列支线客机项目就陷入了困境,眼瞅着数额巨大的研发资金就要打水漂,巴西人终于坐不住了,由巴西航空航天局牵头,组成一个专家团,开始满世界的寻找潜在的合作伙伴,看看能不能帮着ERJ—140系列支线客机项目渡过难关。
结果原本被他们并不看好的中国,却因为腾飞集团一笔50亿美元的大单,让这些身陷绝境的巴西人双眼猛的一亮,似乎从中找到了希望。
第843章 中国人可以,我们也……可以?
“腾飞集团的这笔大单从另一个侧面证明,50座级别的双发喷气式支线客机市场潜力巨大。”
在一番诧异之后,看着几个国家的使领馆工作人员围着林光华各种塞合同文本的时候,克里尔多看看左右没人注意,便凑到埃多奥跟前低声说了一句。
埃多奥深以为然的点点头:“本来我还对ERJ—140能否继续下去的信心不是很足,但现在看来我们还是保守了些,应该更大胆一点。”
“是的,如果我们早些让波音入股,或许就不会有今天的被动。”克里尔多颇有些后悔的回应道。
埃多奥这次没说话,但惆怅的神情却说明了一切,如此过了良久,埃多奥忽然有些吃味儿的叹道:“可惜我们离苏联太远,却离美国太近,不然苏联解体必然会给我们带来意想不到的技术跨越,就跟现在的中国一样,我不相信他们的TRJ—500是靠自己的能力做出来的。”
“之前我们不是已经在几家中国的航空、航天工业企业参观过了吗,有太多承接苏联技术的痕迹,甚至在某些不易察觉的地方还发现了俄文题字板,当然……中国的幸运是无可否非的,但我们接受美国人的帮助同样不丢脸,毕竟超额利润的诱惑是我们无法抗拒的。
中国利用俄国人的技术抢占俄国人传统市场就收获了50亿美元,而我们拥有的却是比俄国传统航空市场更广阔的全球支线客机市场,我亲爱的埃多奥,你可以好好算算这里面有多大的利润,哪怕我们只占其中的30%,那也会让巴西航空航天工业公司的市值翻上好几倍。”
克里尔多眼见埃多奥又流露出拉美左派的批判一切的尿性,赶紧趁热打铁,把自己憋在心里的想法分毫不差的表达出来。
没办法,如今巴西的ERJ—140系列支线客机项目已经走到了十字路口,独立自主搞不定的话,该认怂就认怂,反正他们巴西航空航天局赚的是利润,又不是突破壁垒的名声。
埃多奥自然清楚其中的道理,但他对波音趁着庞巴迪各种打压巴西航空航天工业公司之际,趁火打劫强势入股的动议非常气愤。
却也知道自己除了给自己不痛快,半点儿法子都没有,于是叹了口气再次沉吟起来。
克里尔多看了埃多奥缄默的模样,制造自己这位老同事开始松动便轻咳一声,加重语气说了句堪比画龙点睛的一席话:“我亲爱的埃多奥,既然中国人能靠着俄国人的技术做到这种程度,我们巴西人又有什么资格放弃,是我们不如中国人,还是我们没有他们厉害?
不!我们在航空、航天方面比他们强的多得多,这在之前的参观中就证明了这一点,更何况我们还有美国的波音支持,既然如此我们又有什么可颓唐的呢?我还是之前那句话,中国人可以,我们巴西人不但可以,而且做的会更好!”
克里尔多的这番话简直堪比拉美左派的煽动性演讲,是要多提气有多提起,听得埃多奥一张老脸瞬间就如同煮熟的大螃蟹,红的不要不要的,至于其他人巴西航空航天局的专家们也是一个个颔首表示赞同克里尔多的观点。
好在克里尔多说这番话时可以压低声音,再加上赵主任、方勇等人离得远,注意力被吸引到满身合同的林光华哪里,没有听到克里尔多这番“高屋建瓴”的现场感受。
不然赵主任绝对一句姥姥丢过去。
没办法实在是埃多奥和克里尔多等人的想法太奇葩了,他们的确从腾飞集团拿到50亿美元合同受到了震动,并且看到了他们ERJ—140系列支线客机项目的希望。
但这绝不是一般国人想象的那种寻找差距,互利双赢的积极态度,而是觉得中国人能做出来的东西,他们巴西人没道理做不出来的奇葩思想。
换句话说,50亿美元的单子对埃多奥和克里尔多等人更多的是一种刺激性的激励。
没办法,在他们眼里中国的技术永远是落后的,中国的产品永远是差劲的,中国的技术人员永远是愚昧的,做出来的东西落后时代那是常态,偶尔有个闪光点,不好意思,绝对不是中国人自己搞的,必然是利用别人的技术瞎猫碰死耗子弄出来的奇迹。
TRJ—500就是个最好的例证,按照埃多奥和克里尔多等人的推断,上面绝对应用了不少俄国人的技术,不然中国这么个支线客机都不曾生产的国家,怎么就突然弄出来TRJ—500的?
再看看购买TRJ—500的国家不是北韩、古巴这些前苏联经济势力覆盖过的国家,就是如乌兹别克,塔吉克这样前苏联的加盟国,完全是在原苏联经济地域上剜肉,如此就更说明中国是在利用前苏联的技术扩展自己的经济边际效益。
既然中国可以,那巴西怎么就不行呢?更何况巴西又不是没有依仗,波音公司可就在门口挥舞着钞票等了许久的。
正因为如此,巴西不但能行,而且做的会比中国更好!
当然了,就算赵主任知道埃多奥和克里尔多的想法除了心里骂一骂,也就是骂一骂了,因为他也拿不出有力的证据反驳,若非如此他就不带着巴西航空航天局这一帮人大老远跑来腾飞集团参观了,还不是之前的几家企业的走访中,让埃多奥和克里尔多等人好一顿“评价”,让赵主任脸上挂不住,这才把腾飞集团当做大招给使出来了嘛。
却不成想,腾飞集团50亿美元的大单给予埃多奥和克里尔多等人的却是这么个“刺激”,也得亏赵主任不知道,不然老家伙非得发疯不可,还好埃多奥和克里尔多等人的话没公开,赵主任也没工夫搭理他们这帮子人。
倒不是赵主任刻意怠慢,而是庄建业等人已经到了。
几辆大巴车驶入厂区,庄建业和宋长征在巴迪亚和朴哲民等人的簇拥着下了车,那架势就跟天皇巨星莅临粉丝见面会一样,让在场的一众人等看得是目瞪口呆。
心说庄建业这货到底施了什么咒法,怎么让这几个国家的商务参赞或代表如此舔狗般的围在左右?
庄建业似乎对此见怪不怪了,一路潇洒的来到林光华、赵主任和方勇等人面前,寒暄几句便在赵主任的引荐下与埃多奥和克里尔多等人握了握手,然后就在庄建业的引领下朝着不远处的一栋五层建筑物走去。
等众人一路上楼梯,就听庄建业说道:“我们腾飞集团的设计部门真不知道有什么可说的地方,了解我的人都知道,我什么都懂,就是不懂设计,特别是航空航天类的产品,依我看只要能送上天的都是好东西,所以……我也没法跟你们介绍,还是自己看吧。”
听这话时赵主任和方勇还觉得庄建业挺谦虚,巴迪亚和朴哲民等人却是一个个如同小弟一样,庄建业说啥是啥。
只有埃多奥和克里尔多等人不自觉的撇撇嘴,心说啥都不知道你带我们过来干嘛?心里正想着,三楼就已经到了,然后众人就被眼前的一幕给惊呆了,特别是埃多奥和克里尔多等人,一双眼睛顿时睁大,如同见了鬼一样看着完全连同的三层室内,呆愣了好半天埃多奥才喃喃的对旁边克里尔多的说了一句:“中国人可以,我们也……可以?”
第844章 这东西哪儿买的?
听了埃多奥的话,几分钟之前还在自己人面前各种滔滔不绝的克里尔多蠕动了两下嘴唇,似乎想要说些什么,但蠕动了半天却愣是一句话也没蠕动出来,反倒是一张不满雀斑的老脸愈发变得难以置信。
其实不止埃多奥和克里尔多,赵主任、方勇、巴迪亚、朴哲民等人是有一个算一个看到眼前的景象时无不是吃惊的张大了嘴巴,然后不约而同的在内心深处冒出一个疑问,眼前的就是腾飞集团的飞行器设计部门?
这也……太……科幻了吧!
是的,庄建业带他们参观的这个地方给人的只管感受就是两个字,科幻。
通常的工业企业设计部门虽说已经有工业设计软件加持,但也不可能完全脱离纸张,毕竟某些特定的部件计算机只能解决一部分,不少细节还需要手工绘制才能完成。
就比如说复杂曲面的多角度参数,通常使用的二维设计软件根本无法囊括所有信息,哪怕是先进一点儿的三维软件同样在组合部件上无法面面俱到。
这样的情况下,手工绘制便成为细节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
当然,就算没有细节上的手工绘制,完全依靠计算机辅助设计也不可能完全脱离纸张,因为与设计部门对接的工艺部门,一线车间还需要纸质的图纸来确定工艺和生产制造流程,毕竟在当下可不是所有制造工序都实现机床的数控化的,就算实现了数控化,计算机软件设计出来的东西跟数控机床的控制软件不匹配同样用不了。
正因为如此,别说国内,就是放眼整个世界就没有完全脱离图纸的设计部门的。
结果,就是这么个在工业设计中犹如真理一般存在的常识性基础,却在腾飞集团新厂区的这间被整个贯通的超大空间内被彻底颠覆了。
没有图纸,不……更准确的说连一张纸都没有。
那这里的设计师们用什么做设计?
用笔,但不是普通的绘图笔,而是一种能够在四十英寸屏幕上随意触碰并形成一个个设计思路的电子笔。
方勇就目不转睛看着距离自己最近的一个环形屏幕墙似的工作台。
哪里坐了十几位穿着的寸衫、T恤的设计师,正拿着手里的电子笔在面前的屏幕上频繁的点个不停,而随着他们的点触,屏幕上的部件时而凹陷,时而凸起,时而曲面变换,时而变换组合。
但这都没让方勇惊讶如此,毕竟类似的设计软件他们西北厂也有,早在八十年代中期,为了FB—1战斗轰炸机的研制,西北航空厂就从法国的达索公司引进了CATIA—V2版本的专用航空器设计软件。
成为当时不亚于腾飞集团的具备电子计算机辅助设计单位,这也是在FB—1战斗轰炸机以及轰6、运8的改进上,西北航空厂能够在效率上胜过国内其他企业的重要原因之一。
因此但方勇看到腾飞集团的设计师围着环形屏幕墙用电子笔做三维图像设计时并没有感到意外,西北航空厂同样可以做到这一点,毕竟他们厂的CATIA软件已经升级到了V3版本,功能更加强大,若非如此也不可能在空军下达空中加油机的项目没多久,他们就拿出了轰油6的完整设计方案,所依仗的就是新软件的强大建模、分析与数据处理能力。
唯一的区别只在于腾飞集团的设计师用的是电子点触笔,西北航空厂的用的是鼠标,但在本质上并没有多大的不同。
让方勇感到震惊的是背对着他两名设计师,他们用的不是电子点触笔,而是一人带着一个类似手套的东西,头上带着一种飞机飞行员头盔似的东西,用带着手套的手在屏幕上一边指指点点,一边快速交流。
然后不可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