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们的员工加餐还送货上门?”大领导见到这一幕有些好奇,便开口询问。
“是的,这主要是为了提高设计师们的工作效率。”林光华也不隐瞒,一五一十的如实答道。
闻言,不等大领导开口,一旁的军内大领导便皱纹问道:“提高效率?增加配餐人员不是增加了人工成本?管理上也多了一个部门,不应该是降低效率?我看国外的公司搞这种加餐都是让员工自己去拿,这样才能最大限度的降本增效。”
“之前我们也是沿用国外公司的管理办法,不过通过实际的运作却发现,员工自己去拿加餐效率反而大幅下降。
因为员工在加餐前就会提醒自己,加餐要来了,要做好去吃的准备,然后起身,走过去,挑选,顺带与同事交流下,等回到自己的工位上,之前的设计思路大概率是被中断的。
如此在想之前的思路,等一切进入正轨,下班的时间到了,一个人如此,是个人如此,一百个、一千个人都如此,那效率上的损失十分惊人。
所以我们参照航空服务,把加餐直接送到工位上,让设计师们被打断思路的时间减少到最低,反倒提升了我们的工作效率。”
林光华连忙解释:“所以我们最终将这个办法确定为制度,在全集团推广,用我们董事长庄建业同志的话来说,一切都是为了效率。”
第1141章 最最隐秘的老底子
“一切为了效率!”
大领导听罢林光华的话,先是微微怔了一下,旋即重复了一遍最后一句,旋即看向旁边的军内大领导等人:“你怎么看?”
“这个……”
军内大领导张口欲言,却不知道说什么是好。
其实不止是军内大领导有这种感觉,其他陪同大领导过来的首长和领导同样如此。
没办法,实在是被腾飞集团这套提升效率的做法给惊到了。
无论是说腾飞集团把人心算到了骨子里也好,还是认为他们真的把效率当成生命也罢。
见微知著,能在加餐这件小事上都把效率问题做到了极致,以至于都动用了心理学,伦理学,统筹学,概率论,分析学等多种学科,可以想见,腾飞集团在效率方面的执着程度达到了何种程度。
也就是说,在其他生产环节领域,腾飞集团的效率优化会更加明显且富有成效。
这种将效率刻进骨子里,且形成基因化制度的企业,别说是在国内凤毛麟角,就是在世界范围也不多见。
这让军内大领导等人如何评价?
说是中国特色?
这种把人心往骨子里算的做法,无论如何跟特色这个褒义词搭不上边。
可不说是中国特色,国际上似乎还真找不到应用多种学科来精算效率的先例。
国内,国际都没有相关的先例,面对这样的新生事物,在场的领导们尽管不会像八十年代那般惊诧莫名,却也处于谨慎,不便做过多评价。
大领导当然知道军内大领导他们的所思所想,见无人应答,也没恼,而是笑容温和的重新看向林光华:“你们腾飞集团在效率方面一直这么执着吗?”
林光华犹豫了下,也想来一个欲言又止,可骨子里老派知识分子的实诚加强两位大领导亲至带来的压力,另林光华只是瞬间便不在隐瞒,于是话锋一转,带着三分无奈,七分叹息继续说道:“为了生存,我们只能这样。”
“为了生存?”大领导眉头不由得深深的舟起来:“你们腾飞集团的盈利能力不是还可以吗?”
此话一出,周围人都齐刷刷的看向林光华,因为熟悉大领导的人都知道,这话的潜台词是,你们腾飞集团繁荣的外表难道是假的?
要知道以腾飞集团的盈利能力,早已经脱离生存的范畴,而是进入另个该如何活得精彩的境界。
结果林光华张口就说生存,这是不是矫情,就是另有隐情,可不管是哪一种,按照大领导性格,都是不喜欢的。
林光华自然是不清楚大领导是什么性格,但被这么多的领导和首长注视,心里的紧张自然更加剧烈,但还是勉力支撑着说道:“我们目前的国际市场份额只能维持在一个很低的水平,面对波音,空客,通用,罗罗这样的巨头,我们只有招架之功,尚无还手之力,如果不在内部的创新和产品线进行更有效率的迭代和发展,我们很难保住现有的国际市场占有率,而丧失国际市场,对腾飞集团来说是致命的,因为我们68%的盈利来自国际市场。”
“将近70%。”
“这么高的比例!”
大领导和军内大领导听了林光华的话,几乎异口同声的发出了惊叹!
连两位见惯了世事变迁,喜怒不行于色的大领导都如此,就别说其他人了。
要知道航空航天领域虽然准入门槛高,但国内在这方面的国际市场占有率低得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因为这个行业不但是高门槛,更是高度垄断。
而欧美发达国家在这一领域早就形成垄断并筑起了极高的市场准入门槛,基本是把该吃的,不该吃的肉全都囫囵到嘴里,剩下的一些汤汤水水,原本还能让一些后进国家多少能吃点儿,可随着冷战结束,集成前苏联强大航空航天家底儿的俄国人贸贸然的杀入国际市场,一下子就把西方发达国家留下的那点儿汤汤水水也给占了。
这下连那些稍有技术的后进国家都没办法在这领域立足了,就别说技术和体制和这些后进国家差不多的国内企业了,要么是仰人鼻息,要么就是捡些发达国家不爱干的脏活累活勉强试一试。
可即便如此,总体的盈利也只占全年营收的10%以下,不能说忽略不计,但也绝称不上支柱。
所以在这一领域,国内的企业几乎有一个算一个,不是靠着国家的订货输血,就是在国内的民用市场上艰难刨食儿。
用三十多年后的一句流行语来形容,那就是内卷相当严重。
若非如此,国家为什么削减了的脑袋要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还不是国内的市场不足以支撑如此门类的众多的工业体系,需要更加广阔的国际市场才能让包括航空航天领域的诸多行业顺利的生存,发展并壮大。
然而,就在国内经济进入一个瓶颈期,肉眼可见的内卷日益加深,各位大领导苦苦思索破解之道之时,林光华一句腾飞集团海外利润占到总额的68%。
这哪里是什么矫情和隐情?分明就是强心剂和肾上腺激素好不好。
一个被西方发达国家高度垄断的行业,腾飞集团居然能够做到海外营收占主导,这个成功经验若是能够推广,那对经济的推动和国家的发展简直无法估量。
所以大领导在稍微稳定情绪后便询问道:“光华同志,你们是怎么选择把主要营收放在国际市场?没有考虑过风险吗?”
“主要还是因为我们腾飞集团从成立那天起就拿不到正规的航空器生产批文,但做对外出口的话,却能拿到临时生产许可,以便能够出口创汇,后来企业发展,这个模式也就成了定式,再加上我们董事长庄建业同志也说过,赚国内老百姓的钱那不算本事,挣国外资本家的钱那才是本事,所以我们就沿着这条路一直走到现在。”
林光华抓了抓脑袋,有些尴尬的回应道,事实上却是将腾飞集团这么多年最最隐秘的老底子一点不剩的全都抖露出来。
得亏庄建业不在这里,否则绝对能上去拿针把林光华的嘴给缝上。
就算跟大领导交代,也不能这么实话实说呀,诉苦、卖萌、撒娇最后在抹两把眼泪,好让大领导金口玉言,把快到期的各类许可再往后延几年再说,可是现在……
就连大领导都难以置信的看着林光华:“你们腾飞集团至今都没有正规的航空航天产品生产许可?”
第1142章 历史遗留问题
林光华点点头,脸上的无奈之色更甚。
这事儿说起来还真挺魔幻的,腾飞集团这么大个企业,至今都没有一个正规的生产许可,换句话说,整个腾飞集团的航空航天产品都处在一个灰色地带。
可既便如此,腾飞集团却靠着航空航天的研制、生产和制造成为国内颇具实力的工业制造集团。
更吊诡的是,上到总部,下到地方竟然从来没拿这个事情找过腾飞集团麻烦。
各方就好像这事儿不存在一样,彼此熟知,却又心照不宣的默默不提。
就好像搭伙过日子的两口子,男主外,女主内,晚上床上运动不避嫌,实际上双方在老家有老婆的有老婆,有老公的有老公,本身就不合法,就别说拿合法的结婚证了,但不妨碍人家跟正常夫妻一样过日子。
诡异、魔幻、无奈却又合情合理。
没办法,谁让腾飞集团从二十三分厂开始就先天不足呢。
当时的二十三分厂虽然隶属于永宏厂,实际上却是浣城主导的地方性企业,永宏厂只不过是技术指导罢了,自身别说航空产品的生产许可了,就算能做出个螺丝钉就算烧高香了。
所以当时庄建业、林光华等人被踢到二十三分厂后连吃饭都成问题,上哪儿还能弄什么航空、航天产品的生产许可,就算有哪个心思,以当时庄建业等人的咖位也没那个能力。
之后腾飞集团在庄建业等人的带领下,靠着卖小人雪糕,生产制冷设备配件,以及出产电风扇积累出一定的资本,开始转型研制航空产品,进而瞄准无人机,开始全力突破。
然而当时的无人机全部被军方把控,属于敏感技术类,别说是腾飞集团这样初出茅庐的小厂,就算是航空工业部下属的那些个大厂,想要名正言顺的生产销售无人机都很难。
可当时腾飞集团要扩大航空产品线,浣城地方想要提高财政收入,扩大当地就业,怎么办?
活人总不能让尿给憋死吧?
于是在当时浣城市地方领导的主导下,腾飞集团的无人机产品绕开了部队的限制,挂靠体育产业,以航空动力模型的名义申报、审批并生产。
以至于到了现在,腾飞集团出产的各类型无人机飞的满天都是,挂上小型炸弹,都能对固定目标实施精确打击了,可所有的无人机无论是在国内销售,还是大规模用于出口,品类上依旧写着航空动力模型。
无人机如此,固定翼飞机就更吊诡了。
腾飞集团从运6开始,就在运输机、民用客机方面独领风骚,推出了诸多型号,然而这些产品若是细细追究下来的话,居然没有一款是属于腾飞集团的。
就拿腾飞集团固定翼飞机的开山之作运6来说吧,它的正式报批名称是运5改进型,所属单位是当时航空工业部下属的一个飞机设计单位。
尽管后来这个单位经营不善,被腾飞集团给事实上兼并了,但由于法律法规的不健全,以及航空工业部的某些因素,导致该设计单位依旧以事业单位的形式半独立存在。
还有让腾飞集团名声鹊起的运15和运17,也都是挂靠这个设计单位,以运5大改,运5深改的名义报批获准的。
换句话说,腾飞集团推出的一系列运输机,都是运5的各种改进型。
至于让腾飞集团在国际民航领域崭露头角的TRJ—500支线客机,同样是这个设计单位以运5民用改进型申报的,并以此为基础与巴西航空工业集团合作,衍生出ERJ—140支线客机以及后续的一系列事情。
哪怕是现如今已经起飞重量达到125吨的运—18NB,同样是运5的最新改进型。
即便庄建业等人觉得用运5这样的小身板儿,去申报最大起飞重量达到125吨,载重量38吨的中大型运输机实在有点儿扯淡。
却一点儿办法也没有,因为腾飞集团手里只有个运5这么一个资质许可能用。
就这腾飞集团还没办法完全说了算,毕竟那个设计单位一直是半独立的,若不是腾飞集团用各种利益捆绑,估计早就单飞了。
至于什么教练机和轻型战斗机方面,用的则是该设计单位的另一款经典老机型,初教6,套路跟万能的运5一样,初教6更是开挂到差不多能有隐身,与下一代作战飞机对决的程度。
至于航天产品,就更不用说了,清一色体育产品配件,连航天方面的字样都搭不上边,以至于腾飞集团已经在国际上形成实施垄断了卫星散热设备,到如今的出口名录中还写着运动员自动散热器,搞得不明所以的人各种懵。
魔幻到如此程度,总部、部委、上级的人都是瞎子嘛?
当然不瞎,非但不瞎,他们的眼睛反而雪亮雪亮的。
可如此雪亮,怎么还能让腾飞集团靠着给运5、初教6各种开挂一路绿灯呢?
原因很简单,腾飞集团带来的利益够大,给出的回报够足。
其他不说,如果那个部委因为审批卡在哪儿,都不用腾飞集团亲自出面,腾飞集团所在的几个地方领导就能集体进京,堵在那个部委门口要说法。
不给腾飞集团老旧型号改进型,无法投产,三、四万人的就业问题你部委给解决?每年几个亿的利税你部委给?由此带动的地方经济发展停滞,你部委帮着拉动?
几个硬核问题往部委面前一堆,然后就去财政部门要明年的财政转移拨款,各个狮子大张口,一副明年完求蛋的模样,试问如此做派谁能受得了?
干脆眼不见心不烦,一批了事,你们跟腾飞集团爱咋搞咋搞,反正别再来烦他们部委就行了。
如此,就这么竟然一直维持到现在。
当然,中间腾飞集团不是没有获取航空航天产品许可资质的努力,但却遭到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阻力。
想想也知道,这是那些航空、航天领域的友商们捣的鬼。
事实也的确如此,随着腾飞集团在航空天空领域的持续发展,技术水平越来越高,试问那些个大厂谁心里不突突?
没有生产许可资质,腾飞集团除了用运5和初教6两个老型号自欺欺人的改进外,就只有跟航空、航天口的大厂合作研发这一条路可以走。
靠着腾飞集团全产业链的能力提升自身的水平,这么好的事儿,谁不爱干?
第1143章 把自己成到唯一
最典型就是就是现如今的成功集团和西北航空厂了。
成功集团背靠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