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6吨的大家伙?
是航空母舰还是两栖攻击舰?
偏偏这两款能够搭载航空器的主力舰只,海军连个毛都没有,装备这么重的家伙又有什么用?在近海慢悠悠的遛弯儿嘛?
与其如此,还不如些小型固定翼飞机来的划算呢。
更何况现阶段的海军更多的是需要解决防空和反潜这两个阻碍编队远洋行动的超级难题。
防空自不必说,国内正在持续发力。
关键是反潜,特别是对潜艇威胁最大的航空反潜,历来是海军的一大短板。
所以相比重型直升机的吨位,海军更加迫切的需求是一款能够兼顾反潜、反舰、扫雷、中继指导、通信指挥、远海救援、舰机协同等任务的综合性舰载直升机平台。
或许有人会说,海军不是已经装备了直9、直12以及从俄国进口的卡28等舰载直升机了吗?
海军是有这些直升机不假,可问题是直9和直12的吨位太小,能够承载的设备有限,续航时间不足,无法在某一海域持续的搜寻。
要知道反潜这东西就跟钓鱼一样,除了彼此煎熬就只有煎熬,哪一方要是先没了耐心那就输了。
在这方面潜艇是有天然优势的,反正躲在水里装怂不出来,你能把我咋地?
直9和直12都是6吨以下的小型直升机,就跟幼儿园的小孩子似的,蹦跶蹦跶看似很活泼好动,但耐久性却差得很,要是中午不睡个午觉根本没法坚持。
再加上吨位小,搜索设备也不可能搭载齐全,更是影响搜索效率,令本就低下的续航力空耗在无用功上。
卡28在吨位上到是比直9和直12吨位要重,反潜能力也更加突出,但作为进口产品,货源天然受到了限制,平时还好,若是战时,消耗过大被人卡脖子怎么办?
更何况卡28直升机在引进国内时,俄国人只保留了反潜和救援套装,并没有给水雷搜索和排除套装,想要,还得另外加钱。
这使得国内的卡28直升机的应用范围被极度压缩。
如此种种都让海军迫切的需要一款适应多重任务的大型舰载直升机。
最好能够拥有欧美海军普遍装备的“海王”直升机的指标和性能,之所以如此,原因很简单,1982年英国和阿根廷爆发的马岛海战当中,英国海军装备的“海王”舰载直升机表现出色。
无论是反潜、救援、扫雷亦或是反舰都能独当一面,而且因为其平台足够大,更成为航母舰载预警机的绝佳平台。
正因为如此,即便美国的SH—60“海鹰”舰载直升机足够优秀,欧洲国家还是有不少抱着“海王”不放,即便是“海王”年久失修,不堪重负,欧洲人聚在一起愣是弄出一个同级别的EH—101直升机。
反正任美国人说得天花乱坠,欧洲人就是要更大的,功能更全的大型直升机。
没办法,人美国有航母编队,两栖攻击舰打击群,上面多重的直升机都能放,欧洲人没那个条件,想要在远海多一重保障,就必须让直升机承担更多的责任。
这是建军思路上的根本诧异,与对错无关。
而随着国内经济发展,海军大型舰艇的建造计划陆续提上日程,海军面临的现实环境与欧洲有诸多的相似之处,在结合近段时间的海战实战战例,海军想要个13吨级的舰载直升机实在是情理之中。
更何况,海军下属的海军陆战队同样对直升机渴求的要命,如果海军的13吨级的舰载直升机能够兼顾他们的话,那对海军陆战队的战斗力将是个极大提升。
如此种种都意味着重型的直—8plus没法下海,因为过高、过长的机体远远超出舰艇机库的尺寸,即便是加长加宽也装不下,只能是另起炉灶再弄一个海军版的。
这要是放在以前,怎么也要憋个几年,才能勉强拿出一个不成熟的方案应付海军。
问题是现在主导设计的不是腾飞集团嘛,他们最拿手的就是效率,而航空器怎么干才效率?当然是模块化了。
所以腾飞集团在直—8plus方案上就将模块化的理念应用到了极致。
不是嫌弃直—8plus太高嘛?我减一台发动机总行了吧?
不是觉得直—8plus太重嘛?我把宽度变窄的同时,进一步减少铝锂合金等金属材料的使用,增加复合材料的比例。
不是觉得直—8plus太长嘛?我把直升机主旋翼和尾部都设计成可折叠形式,让尺寸更紧凑的同时,符合舰艇机库的承载要求。
……
如此种种一番优化下来,海军专属的直—8MAX舰载直升机便应运而生了!
第1146章 最大的特点就是安静
首长尽管对直—8MAX舰载直升机的前后脉络很清楚,并且非常支持这款大型舰载直升机的发展,却没想到这款有可能影响未来海军二、三十年的重要航空装备进展这么快。
更没想到庄建业会坐着这款直升机赶到这里。
一时间,诧异,惊奇,难以置信在两人心中瞬间转化为同一种情绪,那便是好奇。
想不好奇都不行,听听庄建业说的名字,“海军陆战队一号”,要知道那可是美国总统专用的直升机代号,代表着这个世界上最神秘,最先进,最权威的存在。
既然如此,谁不想看看中国的“海军陆战队一号”究竟是个什么模样?是不是跟美国的同类型号一较高下?是不是真的能够不负“海军陆战队一号”的名头?
首长尽管睿智而又冷静,可他们也是人,是人就免不了有些不明就里的思绪夹杂其中,此时此刻,面对眼前的那架通身海军白,外表充满肌肉感的钻石棱角机身,两人的这种情绪便如同野草一样疯长。
哪怕两人面上毫无表情,瞧不出喜怒,可事实上之前林光华的失误,庄建业来后那种谄媚的阿谀,早已经被两人放到一边。
只是出于领导的矜持,不必言明,这才努力压制着心里的冲动罢了。
庄建业是什么人?
要是连这点儿苗头都看不出来,腾飞集团也走不到今天,于是立刻停止那些毫无意义的命名、献宝的无用之功,正式向领导发出邀请:“老首长,要不咱们先去看看咱们自己的‘海军陆战队一号’吧!”
领导等的就是庄建业这句话,当即笑着点头:“哈哈,那就过去瞧瞧咱们自己的直升机。”
庄建业闻言,也不多话,赶紧前方带路,而此时落到腾飞集团厂区空地上的直—8MAX直升机已经关闭了发动机,两名飞行员早已在一体化的座舱旋梯前笔直站立,首长走过来,立马立正,敬了个军礼。
领导见状并没说什么,只是微微摇了摇头,但周围的陪同人员却明白,领导这是对庄建业搞的这处形式主义略微有些反感。
无他,只因为美国总统乘坐“海军陆战队一号”时都会有这个保留的仪式,很明显,庄建业就是参照美国人的做法来安排的。
问题是人家美国人有那个能力和实力摆谱,从而让世人看到自己超级大国的气度,国内有这个条件吗?
然而这个疑问在一众人进入直—8MAX的客舱后即刻荡然无存。
因为这已经不是条件不条件的问题了,而是能不能跟美国同类型号掰一掰手腕的事情。
6。5米长的客舱内,被分成两个空间,一个是机要员乘坐的普通客舱,后面则是首长所在的高级坐席。
普通客舱设置了四个座位和一个独立卫生间,后补的高级坐席则是按照六人作为布置,其中两个豪华座椅对置安放,中间设置了一个小桌,上面设有保密卫星通信电话在内的数种对外联络系统,在豪华座椅的对面是一条1。8米的长条沙发,挤一挤能够坐下四人,宽松的情况下三人最好。
将前舱门关闭,整个高级坐席就是个相当不错的小型会议室,几位领导完全可以在路途中将一些需要敲定的事情在这里讨论出一个初步的结果。
若是其他机型,这样的10座配置可能会显得局促,但直—8MAX的客舱不但有6。5米长,最宽处足有2。5米,最重要是的是,客舱的高度有1。82米。
别说普通国人,就是一般的西方老外站起身子都不会感到局促。
不说其他人,首长是个典型的齐鲁大汉,身高足有一米八,可他站在客舱内既不用弯腰也不用低头,轻松自在的东看看,西瞧瞧,显得十分的愉悦和轻松。
“这里既是休息室,也是会议室,即可在途中进行小型会议,也可以将沙发展开成为一张简易的床铺,在上面休息。”
庄建业站在高级坐席的沙发旁,弯腰搬动下面的拉扣,沙发一下子弹起,然后向前延伸,最后“咔~~”的一声重新固定,刚才的沙发秒变一张单人床。
与此同时,庄建业又走到另一侧的豪华座椅边上,按动了一个按钮,那个座椅的靠背便迅速下降,很快便成为一个躺椅。
这还不算,庄建业在靠近豪华座椅旁的桌子下方和舱壁上连续按动隐藏把手,小型冰箱、写字板、收纳隔间一一的呈现出来。
让包括领导在内的一众人看的是目瞪口呆。
实在是没想到这么大一个地方竟然隐藏了这么多的东西。
“对了,建业同志,在这里开会或休息会不会很吵?毕竟是直升机,通常情况下,噪音很难控制。”
就在庄建业卖力的介绍着这架直—8MAX高级VIP要员直升机的内部情况时,一位来自部队的陪同领导忽然开口询问。
刚刚把一个隔板收起的庄建业,直起腰,顺带按紧隐藏卡扣,这才笑着回应道:“一般的直升机是这样,但我们直—8MAX却不是一般的直升机,要知道它的本职工作是舰载反潜直升机,所以最大的特点就两个字,安静。
至于有多安静……”
说着庄建业谄媚的看向领导:“老首长,您看能不能让飞行员启动下飞机,不用飞机起来,就在地面试一试客舱的舒适度。”
首长相视一眼,又询问了身旁的机要秘书,最后点点头:“可以!”
庄建业得到许可,自然不废话,立刻让两名飞行员启动飞机,然后关闭舱门,随着螺旋桨桨叶重新旋转起来,机舱内也同时传来机械振动和呜呜~~的杂音。
但与其他直升机那种比拖拉机还要暴躁十多倍的噪音相比,直—8MAX客舱内的震动和噪音却小得可怜,撑破天也就是普通客机的水平,不但不影响正常交流,就算是真的躺床上眯上一会儿同样不会有太大的影响。
便在这时,直升机高级坐席对面的显示屏上忽然亮起,出现一组参数,刚才那位部队领导只看了一眼,便面露惊容:“外部噪音85分贝,客舱噪音60分贝,怎么会这么低?”
第1147章 真正的四代机
惊讶的不止是陪同大领导过来的这位部队领导,其他有军队背景的领导和首长同样是相当惊讶。
没办法,实在是直—8MAX所展示出来的噪音控制水平实在是超出了一众人的认知范畴。
外部噪音85分贝是个什么水平?
也就是繁忙马路上车流往来穿梭所产生的音量。
对一般人来说,这个音量会觉得有些吵,但对于一款配备了涡轴发动机、减速器、桨毂且最大起飞重量达到14。8吨的大型直升机来说,简直就跟挠痒痒差不多。
要知道同级别的直—8直升机的原形款,法国的“超黄蜂”直升机机舱外音量可是达到了108分贝。
仿制的老款直—8由于系统整合不完善,导致噪音控制还不如被仿制的原型款,达到了112分贝,几乎与第一代的直5直升机的噪音相当。
这也是为什么,法国的“超黄蜂”直升机明明是法国航空工业界为法国海军专门打造的海上专用大型直升机平台,按理说应改成国内海军极好的专业反潜直升机的改装平台,却在放置后,成为一款只能对外宣传的吉祥物的重要原因。
自身的噪音太大,即便是集成了当时最先进的机载声呐探测设备,也没办法准确的搜索到潜艇的准确位置。
因为直—8的三台发动机这么一吼,声呐员还想听见海底的声响?满屏都是直升机本身的震动!
而伴随着巨大噪音,便是剧烈的振动,其振动水平基本维持在0。2克左右,也就是说,一个两百斤的胖子脱光了坐在上面,能很明显的看到身上的肥肉如同水波一样上下左右的翻滚不停。
如此情况下,试问什么样的精密探测仪器能受得了?
估计还没抓到什么潜艇,固定在机舱里的探测仪器就先自己被振散架了。
基于此,即便八、九十年代的海军即便手里拥有与“海王”直升机同级别的平台,却没有转化成为如同“海王”直升机那般舰载直升机经典,关键的原因就在这里。
之后不得不选择体型更小的直—9担任舰载直升机,承担编队航空反潜重任,也是这个原因。
因为直—9的原型机,法国“海豚”直升机属于第三代直升机,机舱外噪音控制在95分贝,内部可以做到85分贝,再加上其他的特殊技术处理,可以正常使用机载声呐探测设备。
仿制的直—9很好的继承了“海豚”直升机的降噪特点,这才被海军青睐。
相比之下,腾飞集团倾力打造的直—12在这方面都不如直—9,机舱外噪音水平在98到102分贝,机舱内也基本上维持在90分贝左右。
振动水平比老款的直8要低,为0。12克,却大于直9的0。1克,因此对水声设备的探测精度影响很大。
正因为如此,海军并没有大批量装备直—12,只是少量采购,即便如此,为数不多的直—12还都给了海军陆战队使用,可见海军对直—12上舰并不看好。
这也是没办法,当初直—12的研制更多的是解决有无问题,考虑的并不全面,有些瑕疵在所难免。
然而到了直—8MAX可就不一样,既然明确了这是一款给海军使用的舰载直升机,那就必须考虑海军的作战环境和任务需求,于是降噪减震必然成为一项重要指标来完善。
于是这一完善,就“完善”出一个世界先进水平。
要知道85分贝只是直—8MAX机舱外的噪音水平,舱内只有60分贝。
60分贝呀,两人正常说话的声音就是这个水平。
这在一款机械结构复杂的直升机来说几乎可以忽略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