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腾飞我的航空时代》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腾飞我的航空时代- 第56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一番话庄建业说的是脸不红心不跳,完全把不要脸这三个字发挥到了极致,这哪里是介绍什么新技术成果,完全是扯着一个噱头在拉人头入坑呀。
  在场的都是什么人?是不普通的技术干部吗?那可都是技术领导,能挂上领导两个字的有简单的吗?
  没有!
  所以这帮技术领导听了庄建业这番话后,一个个激动的神情瞬间消失的无影无踪,看向庄建业的眼神也都变得古怪起来。
  有实物,有应用,有产品,有检测的东西,他们才会心安理得的抱着回家;啥也没有,全屏概念、噱头和一张嘴,这帮子的领导真的很想跟庄建业好好探讨下什么叫做不见兔子不撒鹰。
  于是之前挤在最前面的几个技术领导渐渐放缓了脚步,而一些三三两两的私欲也莫名的多了起来,看着似乎是对庄建业的提议很重视,可实际上却是用这种隐晦的方式告诉庄建业,你小子就别忽悠了,咱们还是弄点儿实惠的,比如说你们NB—996Plus金属3D打印机产能是多少?
  然而令这帮技术领导无语的是,庄建业的脸皮似乎比传闻的还要无敌,他们的暗示就差把大白话给说出来了,可庄建业就跟瞎子和聋子一样,根本就看不见听不到。
  这也就罢了,问题是这货一边嘚吧嘚,一边引着众人离开了众人所在的车间。
  不去吧,刚才一众人表现的那么急迫,再加上又是难得的技术成果,不去看看不但说不过去,而且还十分的打脸;可去了又有什么用?不过是两台测试机,能不能成都是未知数,毕竟航空航天领域的大尺寸金属结构件的制造可是世界性的难题。
  所需要的锻造、精锻以及机加工工艺几乎是人类在该领域的技术巅峰。
  不说别的,美国的B—2轰炸机上的机翼主结构梁长16。8米,材料是高强度钛合金,主要承担机翼蒙皮和内部油箱的承力结构支撑。
  因此要求这条16。8米的主梁需要一次成型,中间不能有任何破损、焊接、皲裂,如此才能达到设计要求。
  为此美国在八十年代开发了一整套围绕这种主结构梁的锻件儿生产体系。
  以此为基础,美国将这套体系应用在波音系列客机的生产,将客机机翼的结构强度提升了数倍,从而在技术上碾压竞争对手空客,逼得空客不得不一边降价保住市场,一边咬着牙砸钱搞类似的研发。
  然而这么多年过去了,欧洲在这方面的进展却乏善可陈,不得已只能花大钱从美国哪里买专利技术,以解燃眉之急。
  由此可见,这类大型金属结构件的制造有多难,可一旦突破了,那收益同样是令人咋舌。
  正因为如此,这些个技术领导们,哪怕是最有信心的,对中国腾飞的NB—985Plus金属3D打印机的看法也是得等个十年、八年的才能最终成熟,毕竟是全新的技术路线,光试验要是每个几万次的话那还叫试验?
  至于悲观的,直接将庄建业的话当成忽悠,完全是左耳朵进,右耳朵冒,真的是一句都懒得认真听。
  然而就在庄建业一边介绍着NB—985Plus金属3D打印机项目的投资情况,一边步入一个空旷的车间,准备抄近路穿过去到下一个车间去的时候,一直沉默的调研组中忽然传来一句浑厚的询问:“小庄,这是什么飞机?”
  此话一出,众人循声望去,这才发现原来一直跟在众人身后的军内大领导不知何时站在一个全身披着蒙布的飞行器旁,正指着那架飞行器看向已经停住的庄建业:“这飞机我以前没见过,是你们自产的新型号?”
  庄建业闻言,立刻笑着答道:“也不是啥新型号,就是我们和东北航空集团联合研制的歼8的最新改进型。”
  “你是说,东北航空集团立项的歼8E多用途作战型号已经下线了?”这时候总部首长排众而出,有些难以置信的看着庄建业。
  庄建业点点头:“前两天,试飞验证机刚刚下线,准备明后天就搭乘货运专用机运到东北航空集团,然后在那里举行试飞仪式,额……按理说东北航空应该将报告递上去了,首长你们不会是……”
  庄建业话没说完,但表达的意思却很明显,那就是这事儿都是东北航空一手操办的,他们中国腾飞就是个配套,你们要找就去找东北航空。
  军内大领导离开京城前的确是有东北航空的报告送过来,可当时急着来中国腾飞调研,就没来得及看。
  不过这都不是重点,如今军内大领导在意的可是眼前这架飞机国内首款多用途战斗机究竟如何,于是也不等庄建业解释完,就让人把蒙布揭开。
  瞬间,包括军内大领导在内的一众人,完全被眼前的飞机给惊艳到双目放光!


第1239章 过渡机型
  也难怪军内大领导等人会如此神情。
  不同于以往的歼—8或者歼—8Ⅱ战斗机,眼前的这架飞机除了通体的白色涂装以及机体尾部那个高耸的垂直尾翼外,几乎看不到歼—8战斗机身上那些根深蒂固的影子。
  就比如说机身长度,眼前的歼—8E就明显的比歼—8Ⅱ要短上不少,还有源自米格—21的分段式座舱盖,也被更为前卫的气泡似座舱所取代。
  当然最大的变化还是进气道和机翼。
  相较于歼—8Ⅱ战斗机战斗机那种类似苏—15和米格—23的矩形进气道,歼—8E则是完全将其舍弃,而是采用了中国腾飞这些年一直在真龙系列验证机上使用的DSI“蚌”式进气道。
  尽管进气道前的“蚌”式鼓包并不是很大,但却浑圆饱满,极具流线型美感,不过除了颜值之外,采用了DSI进气道的歼—8E最大的好处便是简化的进气道结构,毕竟之前的歼—8Ⅱ战斗机的进气道为了平衡空气的流速和流量,内部设置了很多导流格栅和辅助进气口,导致进气道的结构重量过大。
  采用DSI进气道后,之前内部的导流格栅便可彻底的淘汰,从而简化了部件数量,降低了结构重量,这对一款战斗机来说无异于是有着莫大的提升。
  连进气道都做了如此大的变动,机翼就更不用说了,彻底抛弃了歼—8Ⅱ战斗机所使用的三角翼,采用了一款全新的边条翼加后掠翼的全新布局。
  边条翼从两侧进气道向后延伸,之后以一个优美的弧形过渡,后掠24度,进而延展出一对宽大的机翼。
  配合着歼—8Ⅱ战斗机原本就具备的大直径机鼻,整架飞机的气质瞬间就升华了。
  这么说吧,歼—8Ⅱ战斗机如果被誉为“空中美男子”的话;那眼前的歼—8E便是传说中的“九天玄女”。
  美男子在美那也是个爷们儿;哪有九天玄女这个飒爽英姿的御姐来的养眼?
  毕竟军内大领导等人可都是钢铁直男,当然是那个养眼爱那个了。
  “东北航空跟我们合作的这款歼—8E多用途战斗机,在歼—8Ⅱ战斗机的基础上主要做了以下改进:
  首先就是降低机身长度,由歼—8Ⅱ战斗机的20。53米,减少到16。67米;其次是进气道,应用了航空界最前沿的‘蚌’式进气道,取代了之前的矩形进气道;再次便是机翼了变化,因为歼—8E定位为多用途战斗机,因此放弃了歼—8Ⅱ战斗机过分强调高空高速的性能,要兼顾亚音速状态下的机动性,所以我们采用了如今航空界比较流行的边条翼加后掠翼的布局,配合尾部的两对腹鳍,从而令歼—8E的综合机动能力得到极大提升;
  最后便是航电系统的提升,前期应用的是俄国配备苏—30战斗机的综合航电系统系统简化版,未来将应用十号工程配套的综合航电系统,然而无论是俄国货还是咱们自己国产系统,都可以领歼—8E具备极强的对空、对地和对海作战能力……”
  这个时候,庄建业的话不疾不徐的在空旷的车间内响了起来,没办法,军内大领导看着歼—8E的眼睛都快拔不出来了,在没眼力见儿的人也知道,这位大领导算是爱上了眼前的多用途战斗姬了。
  更何况庄建业又不是那种没眼力见儿的人,当然得好好介绍介绍了。
  至于为此抢了东北航空的风头,庄建业就管不到了,自己已经用蒙布盖上了还能怎么样?总不能把调研组的人眼睛戳瞎吧。
  更何况东北航空在这个项目上有大到近乎疯狂的利益;中国腾飞同样对这个项目有着无法割舍的好处。
  若非如此,过去数年打生打死的两家竞争对手也不可能屏弃前嫌,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呸……是握手言欢。
  之所以如此,原因很简单,在十号工程没有正式定型;进口的苏—27国产化尚未完成;普遍装备的歼—7改进型依旧落后;寄予厚望的歼—8Ⅱ战斗机难挑大梁之际,国内的空军航空兵部队真真是叫一个青黄不接。
  正因为如此,航空兵部队继续一款技术成熟,成本不高且具备一定三代机作战能力的多用途战斗机作为一个过渡机种,填补如今空中力量青黄不接的尴尬局面。
  没办法,无论是十号工程还是苏—27国产化,真正能形成数量和质量上的双重跃升怎么也要等到21世纪10年代之后了,可在这之前怎么办?总不能继续干瞪眼吧?
  于是空军和海军两大军种的海军航空兵一道向国内的航空工业部门下发意向书,寻求一款最大起飞重量15吨左右,作战半径1200公里上下,且基于老旧型号改装的,能够快速形成生产能力和战斗力的多用途战斗机。
  当时应约的厂家一共四个,分别是东北航空集团,成功集团,腾飞集团以及宏通航空制造厂。
  其中成功集团基于歼—7改进的超—7轻型战斗机以及东北航空基于歼—8Ⅱ改进的歼—8ⅡM最为抢眼。
  当然腾飞集团基于歼教—7MAX改进的FNB—2000轻型战斗机和宏通厂的“猎鹰”战斗机也很不错。
  不过最后腾飞集团和宏通厂的方案因为是全新机种,与海空军要求的基于旧型号改进的初衷不符惨被淘汰。
  宏通厂为此愤愤不平,犹如激昂的愤青一样,有种明珠蒙尘的既视感,落选之后便闷头继续搞自己的“猎鹰”战斗机,似乎不把其化茧成蝶誓不罢休。
  腾飞集团就没这么轴了,当然更重要的是当时的腾飞集团也没法子轴,毕竟自己还得吃饱肚子呢,于是落选之后果断的联系另外两家入选的大佬,问他们要不要做配套。
  成功厂自不必说,这么多年的老基友了,二话不说就点头答应。
  东北航空刚开始没有明确表态,而是派遣一个庞大的考察团来到腾飞集团,一番细致的查访之后,居然向腾飞集团抛出了合作研制歼—8ⅡM的橄榄枝。
  这个提议着实是把腾飞集团上下给惊到了,要知道两架打生打死可有好些年了,腾飞集团能给东北航空提供些原材料和设备就已经很不错了,参与联合研制想都别想。
  别说是东北航空,就是成功集团的超—7项目,腾飞集团基础设计参与的也不多,撑破老天就是生产些对工艺要求高的零部件儿罢了。


第1240章 超级赛亚人似的合体
  这也是没办法,谁让腾飞集团崛起的太快,太猛,而手上的歼教—7MAX和真龙系列验证机又不计代价的坚持多年,外人或许只是看到腾飞集团在拼命的亏钱,然而业内人士却很清楚,只要腾飞集团能够咬着牙熬过这个时段,将几个机型的技术积累达到成熟,最终将收获难以想象的巨大利益。
  不说别的,成功集团就是最典型的例子,若不是早年坚持不懈的在歼—7上持续发力,并且深挖歼—9的技术潜能,怎么可能在十号工程上开花结果。
  所以包括成功集团在内,国内众多的航空制造企业对腾飞集团的态度就很明确了,高难度制造跟腾飞集团该合作合作,但涉及到飞行器,尤其是战斗机的基础研发,对不起,我们自己可以,您腾飞集团还是哪凉快哪呆着去。
  当然这么做也就是能阻挡腾飞集团进军军用战斗机一时,不可能拦人家一辈子,国内的航空制造企业当然也清楚这一点,问题是这些企业的负责人又不是干一辈子,一两个任期就走人了,只要能在自己当政期间压住腾飞集团,之后即便洪水滔天又跟他们有什么关系?
  有和成功集团这样无奈的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自然就有全心全意拥抱腾飞集团的,就比如说西北航空制造厂,就把旗下FBC—1和轰6两大支柱军机完全开放给腾飞集团,收获自然是杠杠的。
  毕竟腾飞集团的航空器基础研发并不弱,其他不说,在棉花这个地方除了腾飞集团的航发制造厂闻名业界之外,哪里的风洞设施同样也是首屈一指的存在,而其中近些年的新项目不少都是腾飞集团参与投资建设的,以此为契机腾飞集团积累了大量的飞行器试验数据。
  不然腾飞集团的JSNB系列航空航天工业设计系统怎么可能每隔三年就会更新新版本,没有强有力的基础研究作支撑怎么可能!
  然而这一切与东北航空集团似乎都搭不上边儿,没办法,作为国内航空工业的发源地和老大哥,东北航空集团的产业配套完善的令人发指,人家完全可以关起门来自己搞。
  所以这些年来东北航空集团和成功集团和腾飞集团为核心的航空产业联盟竞争的是相当激烈。
  哪怕是偶尔双方会在上级的协调下,在某些领域进行有限度的合作,却也没改变双方剑拔弩张的形式。
  然而这一切随着十号工程顺利首飞,作为备用机的歼—8改进型彻底下马,以及东北航空集团在组装俄国进口苏—27时表现出的诸多质量和管理问题,令上级不得不重视东北航空集团存在的问题。
  于是在港岛正式回归后的两个月,成功集团董事长兼党高官黄峰被上级调任东北航空集团,任总经理兼党高官。
  黄峰那是什么人?
  早年可是跟庄建业在腾飞集团搭班子的老伙计,后来领导腾飞集团走出低谷的悍将。
  属于业内实干型的改革牛人!
  无论是眼光还是手段那都是一等一的存在,所以黄峰走马上任没多久就找到了东北航空集团的症结所在,那便是国企的通病,体制僵化。
  而打破这种僵化体制的最好办法就是引入新鲜血液,实现优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