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腾飞我的航空时代》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腾飞我的航空时代- 第59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为了实现高超声速攻击,反舰弹道导弹的再入弹头都是经过启动优化的,必然会牺牲一定的空间,这导致复杂的星光制导很难整合到弹头内。
  就在反舰弹道导弹精确打击模式陷入瓶颈时,反导反卫星系统所使用的动能碰撞杀伤战斗部却取得了重大进展。
  该动能弹头利用一种合成孔径雷达技术,实现了对来袭弹道导弹的精确跟踪和实时成像,从而确保攻击精度的准确性。
  中国腾飞可不同于其他单位,那是从二十三分厂开始就强调内部技术共享,深度挖掘技术潜力的高技术企业。
  就如同庄建业经常在中国腾飞集团内部讲的那样:“某个新材料,某个新技术确定成熟后应用部门就要尽可能将这些新材料和新技术普及到我们的产品线中去,哪怕只是能在一颗螺丝钉上应用也不能浪费,如果能把这样的螺丝钉迭代那也能赚大钱,当然最好还是普遍性应用,这样才能摊薄我们的研发成本,加快我们产品的更新换代的效率,进而击败我们的竞争对手,占领更多的市场,攫取更多的利润……”
  这话还是放在外面,庄建业估计又得被那些公共知识分子和圣母婊们骂成惨无人道的资本家,眼睛里除了利润和赚钱就没有其他。
  可问题是抛开这些金钱上的因素,中国腾飞的确是国内技术转化做得最好,同时也是产品技术迭代最快的企业。
  就拿中国腾飞被诸多友商羡慕嫉妒恨的航发领域来说吧,国内那么多家航发厂和配套厂都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航发谱系,中国腾飞却用了短短二十年的时间,从无到有硬生生做出了包含大、中、小三个方向;涡桨、涡轴、涡喷、涡扇四大品类共计23个型号的WD系列航空发动,并以此为基础发展出极具竞争优势的燃气轮机。
  尤其是近些年,中国腾飞在国内航发和燃气轮机的地位愈发超然,隐隐成为行业一哥,之所以如此原因很简单,中国腾飞的航发产品的迭代和性能提升做得非常的到位,往往一种新材料问世,立马就在整个谱系的航发产品中铺开,随即升级版的新航发便横空出世,性能提升的同时产品线并没有打得变化,无需做推到重来的额外投入便可继续靠着原有的产品线各种的捞钱。
  这样合起伙来做集团式的冲击那些单打独斗的航发厂根本就没法抵挡。
  因为这种高效的技术转化和应用可不是随便那家友商能学的来的,在航发业务上是这样,中国腾飞在其他业务同样如此,既然反导反卫星能用毫米波的合成孔径雷达定位茫茫太空中的来袭弹头,那反舰弹道导弹的再入弹头为什么不能有样学样,将这套合成孔径雷达装入其中在茫茫大海上定位大型水面目标呢?


第1310章 航天、航空旋转门
  有了想法便付诸实施,这是中国腾飞历来讲究的创新原则,于是反舰弹道导弹项目组便将毫米波合成孔径雷达技术作为再入攻击弹头的一项重要的精确制导方案开始进行深入研究。
  当然,刚开始不能直接在反舰弹道导弹的再入弹头上进行论证,一来成本太高,其次便是这类弹载毫米波合成孔径雷达在国内属于首创,有着诸多不成熟的地方,如果贸然上弹很有可能遭遇失败。
  因此中国腾飞并没有急于将这项技术投入到反舰道导弹当中,而是利用自己的TY—2无人机平台改装了的一架合成孔径雷达侦察机,以便验证毫米波合成孔径雷达的传输效率和稳定性,从而确定相关的制导体制。
  以此为基础,中国腾飞得出了一套利用毫米波合成孔径雷达独有的精确成像功能,辅以图像匹配技术,实现精确打击的方案。
  随即将这套方案应用到DZB—1500巡航导弹上,取代原本的红外成像的图像匹配技术,再加上加装新一代激光陀螺仪模组的惯性导航,令DZB—1500巡航导弹由原本的25米的精度,提升到2。5米。
  如果辅以无人机的数据链的修整和中继制导的话,改进后的DZB—1500巡航导弹的精度更是会提升到惊人的0。8米。
  妥妥的一款点穴高手,绝对的指哪打哪儿。
  问题是改进后的DZB—1500巡航导弹可不单单是提升了打击精度,更重要的是具备了全天候作战能力,要知道之前的DZB—1500巡航导弹因为采用红外成像的图像匹配技术,天气晴好的情况下到还说。
  一旦遇到风霜雨雪等糟糕天气就失去了准头,别说25米的精度,可能250米的精度都保证不了,这也是为什么DZB—1500巡航导弹研制定型并得到总部专家验收通过后,部队只采购了区区120枚,就没有后续了原因所在。
  实在是战场适应性太差,让部队很难倾心接受。
  好在DZB—1500巡航导弹的底子是靶5无人靶机,而且为了保证性价比在制导体制上并没有使用的什么高成本的新技术,从而保证了DZB—1500巡航导弹价格能够维持在部队能够接受的水平,这才得意采购,不然以部队的挑剔性子,估计象征性的买个一、二十个回去就算给面子了。
  不过就算部队采购了120枚DZB—1500巡航导弹,绝大多数也不是配备空军的一线战斗部队用于作战,而是大部分交给了二线部队,利用这些部队挂在DZB—1500巡航导弹与空军各地空导弹部队进行对抗性演练,从而提升各地空导弹部队应对巡航导弹的经验,磨练各部队的新战法。
  毕竟新三打三防中,打巡航导弹可是赫然在列的,DZB—1500巡航导弹战场适应性是差了点儿,但却是国内仅有的能够称作为巡航导弹的家伙事儿,打出去可能效果不太理想,可作为磨刀石却绰绰有余。
  若非如此,部队又怎么可能采购120枚后,又追加了80枚,并保留未来再采购100枚的可能性。
  从这个角度来说,部队虽然压缩陆海军的经费,但在关键领域还是舍得投入的,只不过因为某些轻重缓急的侧重,在投入上也有所区分罢了。
  就如同总部首长在内部会议上所说的那样:“如果我们不解决防空问题,你的坦克造的再先进也是个活靶子;军舰做得再好也免不了出海就被击沉的命运,与其现在急吼吼的各干各的,不如把资源集中起来把关键的问题解决了,到时候你们在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也不迟!”
  其单位或许对总部首长这番话还有些后知后觉,多次参加这类内部会议的庄建业可是全听进心里去了,若非如此他也不会死皮赖脸的往四代机、防空反导这方面靠。
  要知道上级的大政方针就是风口,站在风口上猪都能飞起来,更何况庄建业比猪轻多了。
  在海外业务暂时受阻,庄建业自然要抓住国内的风口,就算飞不太远,飞不太高,最起码也不会让偌大的中国腾飞原地踏步不是。
  DZB—1500巡航导弹算是开了个好头,不过相较于改进型DZB—1500巡航导弹,老款就有些不够看了,提高了精度,实现了全天候,DZB—1500巡航导弹虽然外表没什么变化,可实际上早已是脱胎换骨,也因此得到了空军作战部队的认可。
  于是斥资6。5亿人民币,以DZB—2500巡航导弹的代号采购了80枚,装备刚刚列装改进型轰6轰炸机的空军某部空炸机团。
  理论上是这个团具备对第二岛链的威慑能力。
  之所以说只是理论而不是威慑,原因很简单,DZB—2500巡航导弹具备打过去的射程,却不具备精确打击该区域各类目标的条件。
  没办法,国内的综合侦察系统才刚刚起步,国内各区域的天文地理的数据化图像测绘工程还没有完成,就别说外海了。
  更何况,海外也不可能随随便便就让你去测绘,想要完成这项工程只能利用太空中的卫星,问题是现在国内的空间能力并不强大,并不能支撑现有的需求,所以空军部队购买了80枚DZB—2500巡航导弹作为威慑力量后就再没有增加采购,有子弹没准星,打出去也白打,买那多也是浪费。
  对此庄建业很是有种明明能靠实力获得女神芳心,却最终用的是绝美的容颜,简直是暴殄天物呀。
  于是下定决心,要在这方面把短板补齐,于是乎搭载合成孔径雷达的遥感卫星便提上日程,加之反导反卫星系统,反舰弹道导弹系统都设计合成孔径雷达技术,于是在庄建业的提一下,干脆将合成孔径雷达单独划分出来,作为中国腾飞的一个重点方向进行研究。
  而作为“天链”计划中的第二代星座三号试验卫星便是一颗集合成孔径雷达遥感以及合成孔径雷达成像与一体的实现卫星。
  在轨128天,不但利用合成孔径雷达第一次实现国土勘探成像工作,之后的重返大气层更是验证了毫米波合成孔径雷达成像在高超声速状态下对目标锁定的可行性。
  既然中国腾飞已经在航天领域将合成孔径雷达玩儿到这种程度,当总部下达各单位尝试研究空军综合目标指示和指挥体系时,中国腾飞只不过在航天和航空之间的旋转门上转了身,直接就把航天技术嫁接到航空领域,自然是毫无难度!


第1311章 腾·洛马
  只不过中国腾飞觉得难度不大,航空业内却不这么想,包括不少业内专家在内专业人士不但觉得这项工作超出了国内现有的技术范畴,甚至觉得21世纪头十年都未必能够建立起来。
  没办法,实在是航空业内的一大批专家学者并没有将航空和航天有机的统合在一起,而是如同现阶段国内的其他产业格局一样,将其作为独立的存在。
  航空就是航空,航天就是航天,双方是井水不犯河水。
  正因为如此,空军的目标指示和指挥体系自然跟航天搭不上关系,偏偏在这方面航空尚属空白,于是只在航空范畴打转转的自然是找不到好办法。
  这也就罢,关键是俄国人给的建议同样令总部首长等人不太乐观。
  既然是国内国外两条腿走路,所以总部除了在国内广发英雄帖外,也将目光投向了国外,欧美自然不用提,那是给多少钱都不会卖这类堪称战力支柱的核心装备。
  所以一开始总部就没指望欧美,而是把希望寄托在俄国身上。
  毕竟俄国祖上也是阔过的,八十年代苏军的诸兵种合成化集团军的威力至今还是欧洲人心里的阴影。
  正因为如此,总部觉得只要价钱给到位,以前几年俄国连底裤都拿出卖的尿性,应该可以“倾囊相授”。
  结果却没想到,这次俄国非但不卖,而且还给来自中国的达瓦里氏一个忠告,那就是与其在这方面做大笔投入,还不如省下来干点儿别的,因为这种目标指示和指挥体系实在是太烧钱了。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他们俄国,在苏联时代在这方面的投入真叫一个不计成本,可结果呢?现如今虽然日子苦了点儿,但俄国自从放弃了这方面的高投入真能节省不少有用资金去办其他更为重要的事。
  比如说增加能源的开发力度;再比如说强化农业发展等等。
  总之有的没的说了一大推,全都是劝总部这边别钻牛角尖儿,好好的过好自己的小日子比啥都强。
  率团前往俄国的总部首长又不傻,怎么能挺听不出来俄国的弦外之意,那就是他们的目标指示和指挥体系在苏联解体后就彻底崩盘了,再加上这几年的折腾,连他们自己都知道该怎么办,就别说拿出来卖了。
  意识到这点的总部首长等人说不失望那是假的,从苏联解体到现在还不到十年,俄国居然颓败如此,竟然这么快就把苏联留下来的这么重要的作战支撑体系给折腾到失传,若不是亲眼所见,亲耳所听,早年曾在苏联留学的总部首长实在是不敢相信。
  不过失望之后又有些颓丧,连俄国这样有老底子的存在都很难复制目标指示和指挥体系,连半点儿经验和积累都没有的国内能做出来嘛?
  结果就在总部首长结束对俄国的访问,打道回府准备着急空军相关负责人,准备将目标指示和指挥体系纳入中长期发展规划时,中国腾飞利用合成孔径雷达、“天链”信息传输改良而来的数据链等航天技术,整合到TRJ—700支线客机为平台的空中联合地面攻击雷达指挥机方案便送到了总部首长等人的面前。
  这时候总部首长等人方才意识到航空与航天之间的桎梏一旦打破竟然会产生如此浓烈的效果,与此同时也不禁佩服当年老总部首长的远见卓识,将当时的腾飞集团设为横跨航空、航天两大工业门类的试点儿,并一直延续至今。
  刚开始的时候还没看出让腾飞集团同时拥有航空、航天业务有什么促进作用,毕竟当时的腾飞集团内部这两大业务板块也是各干各的,同样相当撕裂。
  以至于不少人都对老总部首长的主张生出强烈的质疑,甚至某些领导干脆提出将腾飞集团拆分,航天业务归航天口;航空业务继续让航空主管部门把握,这样不但责任明晰,而且也没能更好的促进企业的发展。
  好在当时的腾飞集团盈利能力强,正所谓一白遮万丑,一个能够持续盈利且创造巨额外汇收入的企业放在哪儿都是宝贝疙瘩的一样的存在,如此情况下什么产业、什么格局都要往后面放一放。
  但质疑声这些年从未间断过,因为业内的专业人士始终觉得当下的中国腾飞更应该把注意力放在他们起家的航空业务上,就如同日本的川崎重工、三菱重工一样,先把一个行业做精做透,再去想着开拓其他业务。
  认为在三代机抓紧服役,四代机逐步上马的情况下,具备一定先进航空技术的中国腾飞更应该集中力量于一处,而不是在庞杂的多业务格局中分散自己的精力。
  好在,总部首长并没有因为业内人士的意见改变中国腾飞发展的大方向,上还是遵照老总部首长当年定下的方针去执行,这么多年对中国腾飞还是很照顾。
  得亏两代总部首长的坚持,中国腾飞才能熬过两大业务在内部的漫长整合期,并最终借着空军的目标指示和指挥体系招标得意将航空、航天两大业务完美的融合在一起。
  这个时候业内的专家学者们才意识到,域外某大国任凭洛马公司借着各类兼并和重组,让洛马公司在航空、航天两大领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