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等于是说总部事实上选择了航天某院的固定发射阵地反导弹接系统,只是没有公开说明而已。
至于对中国腾飞的投资还在维持,只不过在逐年递减罢了,之所以没有完全断绝主要还是国内在这类重大装备项目中保持的老传统,那就是在定型装备之外必须要有个能够替代的备选方案。
就如同当年直—11和直—12一样,当时腾飞集团推出的直—12以及配套的涡轴发动机不过是直—11的备胎而已,只是让世人没想到的是,腾飞集团竟然咬着牙把直—12给发展起来了,不但领先直—11实现了首飞,还陆续参加多场试验和演习以此得到部队上下的认可。
至于那个曾经的天选之子直—11到目前为止连工程样机都没出来,基于此,总部不得不重新调整研发部署,已经批量生产并进行数轮改进的直—12主要发展对象,还未完成工程样机的直—11则作为备选方案,成为苦逼的备胎。
而直—12逆袭直—11也成为国内航空界的一段佳话。
如今中国腾飞的反导反卫星系统已然成为事实上的备胎,不少参与该项目的中国腾飞干部职工寄希望于他们的反导反卫星系统能够如几年前的直—12一样实现惊天逆袭。
然而稍有些眼界的人都觉得中国腾飞的想法实在是有些一厢情愿,原因很简单,域外某大国的NMD反导拦截弹已经进行了试射并取得了成功。
而NMD反导拦截弹与其说是拦截弹还不如说是一款小型固体运载火箭。
既然域外某大国在这方面为全世界做出了表率,作为最大的美粉儿,国内不可能放着这么现成的机会跟在域外某大国后面趟过这条叫反导的河。
正因为如此选择航天某院的反导方案可谓是情理之中,因为他们的反导系统与域外某大国的NMD反导拦截弹可谓异曲同工,既然如此总部自然更倾向于航天某院的反导方案了。
只不过这样一来中国腾飞这边就有些尴尬了,任凭自己舌灿莲花,人脉广阔,也抵不过域外某大国树立起来的榜样,除非中国腾飞能够自己打破。
问题是中国腾飞有这个心思,也没这个实力。
这也就罢了,屋漏偏逢连夜雨的是,域外某大国在积极推进NMD的试射的同时,对TMD做出数次调整,其中最新的一次是在年初,域外某大国将陆基战区导弹防御系统和海基战区防御系统全部砍掉。
原因是技术成熟度太低,研发经费严重超支,惹得国会老爷们不满,停掉了拨款。
至于已经搭建起来的陆基和海基战区导弹防御系统的架子,域外某大国的决策部门在征得国会同意后,将重任寄托在“爱国者”和“标准2”这两款防空导弹的深度改进上。
域外某大国的这个调整不要紧,直接等于是给中国腾飞来了个釜底抽薪。
要知道中国腾飞之前能够让自己的项目推进下去,就是声称域外某大国在研制同类型装备,所以技术路径是走得通的,他们中国腾飞同样是摸着人域外某大国的脑袋过河。
结果域外某大国居然说这个技术路径不成熟,自己撂挑子不干了,这就让中国腾飞尴尬上面加尴尬,尴尬到姥姥家去了。
连域外某大国都跑路了,你中国腾飞还坚持,你庄建业还要继续?知道你庄建业是航空界懂王,问题是反导这东西是航天,可没听说你庄建业是什么航天界懂王。
所以失去理论依据,并被域外某大国烙上技术成熟度不足,成本超支标签的中国腾飞反导方案,基本上被业内打进了冷宫,且很难有翻身的机会。
这也是为什么一项无往而不利的庄建业,在总部撒泼耍赖也要不到支持的原因,域外某大国已经阐述的很明白了,他们都搞不定,你们中国腾飞就行?谁信!
估计除了中国腾飞自己,真的没人相信。
但就这么沦为备胎,直至最后惨遭下马又让中国腾飞上下极不甘心,历时八年之久,投入了近200亿人民币,两千名技术人员的大项目就这么说没就没,任谁摊上都不甘心。
更何况还是将利益最大化,利润高于一切刻在骨子里的一众中国腾飞干部职工?
再说就算中国腾飞干部职工任命,将中国腾飞从一个濒临倒闭的小厂一路发展成为如今横跨航空航天两大业务,成为国内当之无愧巨无霸的庄建业又怎么可能任命?
于是庄建业的一番骚操作即刻上演。
既然反导反卫星系统成为备胎,不等于相关的技术就是备胎,反导反卫星系统得不到总部的青睐,那中国腾飞利用这么多年在反导反卫星系统上积累的技术去做普通的防空系统难道就不会被青睐?
要知道,由中国腾飞研制生产的,旨在替代老旧的S—75红旗—2防空系统的LYJ—2000中远程防空导弹系统在哈萨克斯坦的口碑那是相当的好。
而随着口碑的发酵,中国腾飞积极瞄准前苏联的加盟共和国和曾经苏式武器装备使用国,进行精准推销,很快收获了塔吉克斯坦、阿塞拜疆、叙利亚三国共计32套,7。8亿美元的订单。
成为中国腾飞在航天领域为数不多的能够实现盈利的产品。
借着这股东风,庄建业将中国腾飞完全有能力设计出先进防空导弹的人设牢牢的立起来,并通过各种渠道让这个人设深入人心。
与此同时庄建业借助舆论开始炒作新形势下防空作战的概念,同时结合新三打三防提出一系列新观点,其中最核心的便是如何对付敌方最核心的预警机、战略侦察机和空中加油机这类躲在深远纵深,却对战局起到至关重要的战役、战略目标。
从而将这类新概念形成一定的共识。
在这个基础上,庄建业不失时机的推出利用反导反卫星系统上积累的技术打造的LYJ—15超远程地空导弹系统。
该系统的弹长7。8米,弹径0。6米,尺寸上与中国腾飞的反导反卫星系统拦截弹几乎一模一样,不同之处在与,反导反卫星系统拦截弹的发射药是中国腾飞最新研制的,跟域外某大国所装备的三叉戟D5潜射弹道导弹上使用的同款N15发射药。
而LYJ—15超远程地空导弹系统使用的则是含有一部分N15成分的简配版发射药。
当然这还不是最重要的,关键之处在与反导反卫星系统拦截弹应用的是中国腾飞耗时七年开发的ZBF—110动能碰撞拦截器;而LYJ—15超远程地空导弹系统用的则是根据反辐射导弹导引头升级而来的双模式制导导引头。
发射方式采用的是垂直发射,采用高抛弹道,LYJ—15超远程地空导弹系统现实爬升到35公里的高空,然后如同弹道导弹一样抛物降落,随即根据雷达指引,扑向位于纵深地带的预警机等战役战略目标,待达到一定距离口双模导引头开启,随即根据预警机等特种支援飞机溢散的雷达、通信等电子信号直接扑过去。
整个作战方式与其说是防空导弹,不如说是带着防空导弹概念的远程反辐射导弹。
区别只在于反辐射导弹打的是地面雷达,而LYJ—15超远程地空导弹系统打的是天上能飞的雷达。
有了成熟可靠并形成共识的概念,又有了根据这个概念发展出来的实用装备,这就如同架好了灶台,做好了一桌酒菜,就等着相邀的可人上桌一样,实在贴心的不要不要。
总部说实话,最喜欢就是这样的制造商,啥都不用自己操心,全都给你弄得明明白白,总部只要过去拿着实物评估一下就行,这好事儿简直打着灯笼也找不到。
于是对LYJ—15超远程地空导弹系统的测试和评估很快就展开,结果自然没得说,完全符合总部对防空新概念的定义,可以进行试装。
就这样,在庄建业的骚操作下,一块叩开总部的敲门砖就这么握在了他的手里!
第1321章 这才是中国腾飞的核心竞争力
当然光有敲门砖还不够,庄建业要的是反导反卫星系统得到部队的认可,而不是一款有足够射程的防空导弹。
然而前有航天某院反导方案拦路,身后域外某大国又在理论上拆台,想得到总部的认可还真不是件容易的事儿。
不过这也难不倒骚操作大师·理论概念发明家·航空、航天懂王·庄·NB·建业。
正所谓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反导方案好不好用,能不能用可不是端坐总部的首长们说了算的,而更不是天天泡在实验室里的技术人员决定的,而是由一线的官兵在实践中总结出来的。
正因为如此,庄建业干脆不去总部哪里丢人现眼了,而是开始重点关注防空兵部队一线官兵在装备的实际使用中的感受和意见,以此为基础,庄建业又提出一个新概念,那就是航天某院反导方案所涉及的固定发射阵地的防护能力必须达到防御核攻击的水准,不然部署在固定阵地的反导拦截弹必然会成为敌方的活靶子。
要知道打击地下固定目标使用常规力量就已经可以轻松实现,先不说域外某大国那些个防区外打击武器以及钻地弹药。
就是几年前总部首长组织的那次针对第二炮兵建造的地下工程进行的试验性演习就已经得出一个严酷的结论,如果没有特殊的工程处理,一般的地下坚固工事在特种钻地弹面前根本不堪一击。
而反导系统的地位不亚于战略威慑武器,普通的防御体系自然无法满足防护需求,那就只能提升等级,问题是提升等级那可是要砸真金白银的。
以域外某大国为例,一座安放NMD反导弹拦截弹的固定发射阵地的建造成本大约是拦截弹成本的3到5倍。
这还没算上人员费用和后期的维护使用成本,若是都算上,甚至可以达到拦截弹成本的8倍以上。
以国内的物价水平,自然达不到这么高的倍数比,但总体5倍左右还是不夸张的。
问题是砸下去这份钱未必能够收获应有的安全保障,毕竟国内不是域外某大国,那是世界唯一的超级大国,拥有碾压世界的军事力量,哪怕不用固定防御设施,就这么把拦截弹公开的放在外面也没谁吃了熊心豹子胆敢在太岁头上动土。
国内就不一样了,东南沿海的军事斗争形势就摆在那儿呢,谁也不敢保证这类敏感目标不会在第一波冲突中被人敲掉。
正因为如此,即便总部选择了航天某院的反导方案,内部其中争论还是很大的,毕竟建造固定发射阵地的费用不是个小数,再加上防空兵部队自打成立伊始就引入了机动作战、全域防空的理念,令他们守在一个固定区域稳住不动,实在是与防空兵部队多年的作战原则相背离,因此不少人对航天某院的反导方案还是很抵触的。
借着这个僵持的机会,庄建业所需要的就是防空兵部队一线官兵的实际汇报而已。
而刘小林作为第一批列装LYJ—15超远程地空导弹系统的部队指挥员,自然是最有发言权的。
当然,庄建业也不指望自己三两句话就能让刘小林跟打了鸡血一样提笔就开始书写汇报材料,如果真这样庄建业心里反到是要打起鼓,这么不稳重的人是如何成为防空兵中王牌部队的指挥员的?
而如今,刘小林刻意的避开话题,虽然没有一锤子买卖来得痛快,却令庄建业非常满意,慎重、稳健且不逾越既定规则,这样的人递上去的材料才更有力度,总部的首长们才会更重视。
所以庄建业并没有着急,而是如同钓鱼的老渔夫,十分耐心的等待着机会,终于在又一次碰杯之后,刘小林突兀的问了一句:“我到现在有一点弄不明白,中国腾飞业务那么多,你们忙得过来吗?”
庄建业微微一笑:“那要看怎么个忙法了。”
刘小林听罢有些不解的眯了眯眼:“这话怎么讲?”
庄建业则忽然反问:“你知道我们中国腾飞的核心竞争力是什么吗?”
“应该是先进的设备和技术吧……”刘小林将吃光的螺蛳壳丢进垃圾桶里,随后说道:“这些日子我也问了,中国腾飞在这方面在国内是数一数二的。”
庄建业听罢却摇了摇头,这下刘小林有些懵了,中国腾飞可是一直把先进设备和技术是自己核心竞争力挂在嘴边儿的,结果自己的当家人直接摇头否决,这不等于是自己打自己的脸嘛。
庄建业也不在意刘小林诧异而又不解的目光,笑着邀请道:“要不要跟我一起去看看?”
刘小林怔了一下,但马上反应过来:“可能会涉及到敏感问题,所以……”
“敏感问题我们自然是处理掉的,行了,别磨磨唧唧的,就说去不去?”庄建业放下手里的酒盅,不耐烦的说了一句。
当然要去,能够见识到中国腾飞的核心竞争力对刘小林的吸引力还是很大的,实际上他早就好奇中国腾飞到底凭什么屹立航天、航空两大业领域而不倒的。
于是刘小林便起身跟着庄建业下了楼,七拐八绕的来到一处二层小楼,哪里是庄建业在这处秦岭南麓厂区临时办公的地方,只不过平时连庄建业本人都不怎么来,但整个小楼依然被打扫的干干净净。
进门后上去了二楼,随手打开标着董事长办公室的门,待打开里面的灯,刘小林便立刻愣在了当场。
因为里面的陈设与他想象中大企业老总的奢华办公室迥然不同,没有宽敞的办公桌,没有舒服的老板椅,更没有名贵的沙发和茶几,有的只是一幅幅中国腾飞所属员工专注工作的油画作品以及一行行金灿灿的“腾飞工匠”烫金大字。
“这……这……这……”
眼看着董事长办公室里的景象,刘小林想说些什么,却仿佛有什么东西卡在喉咙里一样,半天说不出来一个字,便在这时,庄建业走了进去,按下几个开关,中间的大屏幕上伴着激昂的乐曲,展现出一幅中国腾飞众多一线工人们拼搏奋进的壮丽画卷,紧接着一个笔力浑厚的书法字体缓缓在屏幕上一笔一划的镌刻出来:“如果说什么是中国腾飞的核心竞争力,只有四个字,那就是腾飞工匠……”
第1322章 腾飞工匠
这段话在屏幕上闪烁了两下便慢慢隐去,旋即画面迅速切换,一幅幅腾飞工匠们专注的生产场景,取得的傲人成就不断冲击着刘小林的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