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事实却是合成营凭着手里并不先进的装备,硬是以一记漂亮的左勾拳不但打崩了近卫第82机械化步兵营右翼,而且迅速偏转,对着近卫第82机械化步兵营核心阵地实施了一次教科书般的“进攻力学”表演。
硬是在近卫第82机械化步兵营左翼回撤前,把近卫第82机械化步兵营的指挥所给敲掉,并最终完成了对其左翼的合围,取得最终的胜利。
整个过程快的令人眼花缭乱,然而对伊莫拉汗上校和克里姆多上校这样的资深军事观察员来说,当四架直—12突入装甲群的那一刻,胜负就已经分晓。
所以从那一刻起,他们就在猜测合成营用的是什么办法做到的战场单向透明。
没办法,实在是这套办法对中亚几个国家的军队来说有活力实在太大了。
以往的老旧装备不用更新,更不用添置什么出格的另类装备,就凭着手里已有的家伙事儿就能打得装备有T—80,BMP—3,道尔M1,米—28等一大批世界顶尖装备的精锐部队满地找牙。
这就好比一位下盘不稳的老司机,忽然用一种简单有效的办法重新枯木逢春,车技狂飙,自然会引来众多老司机的瞩目是一个道理。
试问这种化腐朽为神奇的东西,谁不想要?
然而有人对合成营这套战场单向透明的东西求贤若渴,有人就会对此异常惊惧,就比如说瓦杰帕伊少将。
如果……都建立了如同合成营这样的战场单向透明体制的话……
还不得被人拎着脖子吊起来各种打!
没想到……
唉~~算了,这几年还是安稳点儿吧!
瓦杰帕伊少将打定了主意,便颓然的一叹,默默的走出了观察所。
当然更多的人则是朝着演习的中央奔去,因为他们要到哪里找到合成营的指挥官小满中校,问问这类战场单向透明如何怎么做的。
抱着类似想法的还有莫德里奇上校,这一次近卫第82机械化步兵营输的实在是莫名其妙,从右翼崩溃,到最后的战败,整个过程不到30分钟,以至于莫德里奇都觉得跟自己对线的不是合成营,而是灯塔国的骑兵营。
然而事实就是事实,近卫第82机械化步兵营输了,而且是以最迅速的方式输掉的,莫德里奇上校哪怕再不能接受,也要面对现实,但也正因为如此,莫德里奇上校很想知道强大的近卫第82机械化步兵营怎么就被合成营给打崩的。
于是在演习结束的第一时间他就联系了合成营,希望能跟小满中校见一面,结果他乘车来到合成营的指挥所时却愕然的发现这里不过是个空架子,除了几个交通壕和伪装网外,里面一个人都没有。
“合成营的指挥所不在这儿?”莫德里奇有些疑惑,可就在他准备要让手下的参谋再次联系合成营时,天边突然刮起一阵烈风,旋即绿红相间的航迹灯,伴着螺旋桨的沙沙声由远及近的传来。
莫德里奇有些诧异的看着眼前的一幕,很快的一个巨大的黑影从空中缓缓下降,很快便在草地上停稳,紧接着舱门打开,小满中校带着几位参谋跳下来,迎着莫德里奇大步走过来。
“你……你……你不在自己的指挥所里?”
见到小满的第一句话,莫德里奇没有寒暄,而是直接问出的自己的疑问。
小满闻言却笑了笑:“不,上校,我一直都在指挥所里,只不过与你们不同,我的指挥所一直在天上……”
小满说着用手往天上指了指,笑容愈发的温和可亲……
第1519章 新一代直—15
然而与态度和蔼的小满相比,莫德里奇就显得很是愕然。
空中指挥所他不是没见过,比如预警机,再比如专门的指挥机;但将一个营级指挥所放在一架直升机,而且还是一架中型运输直升机,那就有些不可思议了。
抛开敌方的防空火力不谈,但就直升机这类平台而言,是很难承担复杂的作战组织行动和战役布置的。
毕竟直升机内部的空间有限,很难安放全部的电台、通信设备和总体态势的相关地图和沙盘。
特别是复杂的作战形容,光通信通道就多达十数条,甚至上百条,这么大的容量,只有地面指挥所才能放得下,小小的直升机根本就办不到。
这也就罢了,关键是直升机平台中的噪音特别大。
试想一下,在战斗最激烈的时候,无数电台汇报战况,此时直升机螺旋桨跟拖拉机一样咣当咣当的响是个什么感受?
能不能听得清楚前线情况到是其次,关键是影响作战效率。
正因为如此,除了一些小分队会考虑在直升机上设置指挥机构外,建制稍微大一点儿的部队都不会考虑直升机这种平台。
不然的话,旁的不说,历来讲究机动性的苏联俄国陆军早就闷头去搞了,一个灵活机动的指挥所,比一个立在某地不能动弹只能被动挨打的指挥所好处不要太多。
问题是,直升机固有的缺陷解决不了,即便想法好也落实不下来!
可是现在,合成营竟然将自己的指挥所设置在直升机里。
如果放在战前,莫德里奇估计会当个笑话,一笑了之;然而此时此刻,胜利的合成营任何的动作都会让莫德里奇认真对待。
而此时伊莫拉汗上校和克里姆多上校等一众外军观察员也悉数赶来,听闻合成营的指挥所是放在一架中型运输直升机上,都跟莫德里奇一样十分愕然,但他们的反应却很快,当即便要求参观参观这座可以飞行的指挥所。
小满也不犹豫直接让手下的官兵把周围的灯光打开,顷刻间草原的一处便被点亮,紧接着无论是伊莫拉汗还是克里姆多,亦或是莫德里奇,全被眼前的一幕给惊呆了。
只见灯光的正中央停着一架有别于苏系风格,同时也不同于美系风格的全新直升机。
机身肌肉感十足,线条分明,从机身后部开始一条饱满的尾梁直接延伸后尾桨,如同美制“黑鹰”直升机一样,不但浑然一体,而且具有极强的操作性。
机体中部是一扇可以横推到机体尾部的抽拉式大侧门,目测足有近2米宽,两个全副武装的士兵并排跳上去都绰绰有余。
五叶大侧旋螺旋桨显得霸气十足,配合机身上布置的光电探头、通信天线、雷达系统,令整架直升机给人一种生人勿进的生猛感。
“这……这……这……就是直—15?”
莫德里奇看着灯光下的直升机,一双蔚蓝色的大眼睛睁得老大,难以置信的朝着小满问了一句。
其实不止是莫德里奇,伊莫拉汗和克里姆多有着同样的疑问。
没办法,作为这些年军事交流的重要伙伴,俄国和中亚国家经常派遣代表团访华,对国内相关装备是有一定了解的。
直—15虽然没有被部队大规模采购,但也有少量装备,用于对外展示,万一被那个国家看上,不还能赚点儿外汇补贴补贴家用不是。
所以无论是莫德里奇,还是伊莫拉汗和克里姆多不但见过直—15,甚至还亲自登机体验过。
正因为如此,当他们听说合成旅的航空运输力量只有一架直—15,就懒得去看了,再加上合成营以草原气候不利于保养,日常把直—15用伪装罩遮盖的死死的,这些见过直—15的人就更加没兴趣了。
左右不过就那样,且只有一架,在神秘又能起到多大作用?
结果今时今日合成营的直—15终于展露真容后,众人方才发现,此时此地的直—15,与曾经他们见过的直—15有着很大的不同,甚至可以说完全就是两架不同的直升机。
老款直—15为了充分发挥通用直升机的功效,在机身上设置了三个舱门,即左右侧开舱门以及尾部悬吊舱门。
当时中国腾飞认为这样设置有利于官兵快速登机的同时,可以方便装载更多的技术兵器。
然而宽度只有两米的货舱,即装载不了轻型机动车辆,又因此造成侧开门过小,造成固定机枪或榴弹发射器安装受限,最终造成整体的使用很不灵活不说,细短的尾梁也造成操纵上的一些难题,导致老款直—15实际使用中被飞行员诟病颇多。
正是因为种种原因,老款直—15自始至终没有得到部队的青睐,算是中国腾飞这么多年来为数不多的失败项目。
这要是放在其他单位,失败也就失败了,型号砍了再来新的就是了。
可中国腾飞的当家人是谁,那是号称最懂航空界的庄建业,过日子精打细算到骨子里的男人。
直—15前后历时9年,总研发费用超过80亿人民币,期间所诞生的复合材料蒙皮,一体化桁梁成型,无轴承螺旋桨,轴-减速器一体化等技术,为后来中国腾飞研制生产直—8plus和直—8plus-MAX两款重型直升机打下坚实的基础。
当然也为直—12直升机以及专用武装直升机的研制创造了条件。
就是这么一个承上启下的型号,庄建业这么一个能把全有潜在技术榨出残渣的家伙怎么可能说弃就弃。
要知道国内的通用直升机市场不是一般的大,俄国直升机工业公司之所以能活到现在,根本原因还不是他们的米—171通用运输直升机在国内很畅销。
正因为如此,在庄建业亲自主持下,直—15后续改进型在九十年代末便上马。
当然了,新一代直—15的研制并没有沿用之前闭门造车的思路,而是充分吸收美、俄等先进国家通用直升机的经验。
特别是美国的先进理念,对相关团队影响很深,恰好国内装备了相当一部分美制S—70“黑鹰”直升机,团队在充分吸收美国产品的优点后,将其悉数用在了新一代直—15身上,这才造就了今时今日不同以往的场面!
第1520章 陆军数字化指挥控制系统
当然了,这些幕后的事情小满也不可能说,此时此刻他虽然面容含笑,但目光中流露出的紧张之色却比之前演习时还要浓郁几分,只不过天色黑暗将这一切遮掩住罢了。
没办法这套向外军介绍本国装备,顺带拉人头入伙买单的做法,那个叫郑权礼的上司更熟,他一个一线部队的指挥官哪懂这些。
实际上本来这场面也应该是郑权礼亲自上阵,没办法,作为对外军事交流的一把旗手,郑权礼可不止交流的好,带货更是一把好手,然而今天不巧,演习结束后位于后方边疆区乌鲁市的联合指挥司令部要求郑权礼做专题汇报。
实在是抽不开身,就只能让小满这个战场老手,带货菜鸟顶上来。
想想落地前郑权礼将装备推销上升到的高度,小满心里就格外的忐忑,这要是一单都弄不出去,明年他的蓝军部队数字化改造是不是又要延期了。
于是小满在紧张之余也打起12万分的精神,郑权礼那种花哨的带货方式他是半点儿不会,那就拿出给首长介绍战役意图介绍装备总是可以的,所以小满在言谈举止中那叫一个有板有眼,毫无生趣可言。
但却是干货满满:“新一代直—15的正式名称是直—15D‘急先锋’,属于国内部队装备的新一代通用武装直升机,具体参数是长18。15米,旋翼直径16。36米,高4。52米,其中机身长14。98米,最大宽度2。6米,主机舱长4米,宽2米,高1。45米。
空重4968公斤,最大起飞重量9514公斤,内部最大承载量3。5吨,外部最大调运挂载量为4吨,配备两台WD—49Z型涡轴发动机,单台功率1640千瓦,相当于2230马力,具备良好的高原使用性能……”
小满的介绍的非常详细,虽然枯燥,但莫德里奇听的却格外的认真,原因很简单,直—15D“急先锋”与老款的直—15的确有着很大的提高。
最直观的就是机体高度,由老款的5米多,调整到现如今的4。5米;相应的机舱内高度也被削减到1。45米,相较于老款接近1。6米的舱内高度要少了不少。
可也正因为如此,直—15D“急先锋”更贴近部队的实际需求,舱内高度高的确可以带来体积上的优势,可以运送一些大尺寸装备,可问题是需要直升机运送大尺寸装备的情况并不多。
若真有重要的重型装备的话,重型直升机又不是吃干饭的,无论是舱内运输还是吊装,重型直升机都是一把好手。
而通用直升机最突出并不是运输而是“通用”这个多面手属性。
换句话说,这类直升机不但要随叫随到,而且可以客串多种任务属性,于是灵活便成为这类直升机不可或缺的关键。
老款的直—15显然在灵气儿上差了不少,高大的机身不但另其机动性差了很多,更关键的是战场生存能力值得怀疑。
更重要的是由于体积过于巨大,陆基方面的还好,大不了重新搭个棚子塞进去就行;海军舰艇尾部的直升机机库怎么办?
总不能因为老款直—15尺寸不合适把十几条军舰的尾部机库全拆重建吧,那代价可就太大了。
而不能上舰的直升机有什么脸面叫通用直升机!
就好比是俄国的米—171,运输人员的确是一把好手,可抛开这项基本的功能外,米—171可应用的场景就太少了,既不能上舰,高原性能又很一般,且动力系统小毛病多,后期维护成本大。
简直就是通用直升机界的一股泥石流!
好在米—171直升机技术比较成熟,且产能巨大,价格也还算公道,对某国这样短时间内需要批量装备的国家而言算是不错的过度选择。
直—15D“急先锋”就不一样了,在保留老款直—15优良载荷能力的同时,进一步增强机型的可操纵性和通用性,使得直—15D“急先锋”更接近于美军的“黑鹰”这类真正的通用型直升机,而不是老款那种鸡肋般的存在。
就拿这次合成营装备的直—15D“急先锋”来说吧,真正的名称叫做直—15D-pro型陆军数字化指挥直升机。
其最大的特点是可以承担营—团级别的战役指挥、数据传输和信息共享。
是目前国内探索陆军数字化改革的一项重要平台,不出意外的话未来将会和地面可移动指挥车辆、固定式数字化指挥所共同构建起国内营—团级别的数字化战役指挥系统。
作为国内第一支专业的蓝军部队,同时也是陆军数字化改革的重点单位,小满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