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腾飞我的航空时代》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腾飞我的航空时代- 第69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作为国内第一支专业的蓝军部队,同时也是陆军数字化改革的重点单位,小满所在的蓝军部队优先装备了两架直—15D-pro直升机。
  上面搭载有中国腾飞开发的ZNB—110型陆军数字化专用数据链系统,配合同样由中国腾飞开发的ZNB-DL数据终端,可以实现直—15D-pro直升机与炮兵、步兵、装甲兵、工兵、防空兵等诸兵种的互联互通,从而完成指挥上的无缝连接和快速高效。
  当然了,这样一款力量倍增器似的装备,售价上一如既往的保持了中国腾飞长久以来的传统,那就是贵。
  一架直—15D-pro直升机的售价就高达4。5亿人民币,若是算上终端的话,售价直接飙到6亿人民币。
  所以蓝军部队勒紧了裤腰带也就拿出11个亿,购买两架直—15D-pro直升机,和足够装备一个加强营的终端系统。
  然后……然后……然后就把两年的经费画了个底儿掉。
  以至于原本的换装99式坦克和04式步兵战车的计划不得不推迟,红旗16防空导弹替代老旧的红旗7也只能无奈作罢。
  至于规划中的地面可移动指挥车辆、固定式数字化指挥所的构建就更不用说了,根本就没钱支持,以至于负责这两块的制造厂商对中国腾飞那叫一个怨声载道,直骂庄建业是个满嘴獠牙的吸血鬼。
  一口下去把蓝军的血抽干了,让他们怎么活?
  庄建业对此连理都懒得理,这么多年类似的指责多了去了,如果处处都要搭理,那他庄大懂王一天啥也不用干了,整天专职撕逼就行了。
  更何况就算中国腾飞没拿出陆军数字化指挥系统,其他两家就能按时拿出来,抢得蓝军部队订单的先机?
  做梦还差不多。
  要知道,作为亚洲最大的软件制造商、数据维护供应商、卫星运营商、高端通信设备制造商以及半导体巨头,基于直—15D-pro直升机为核心的陆军数字化指挥控制系统,中国腾飞整整死磕了5年。
  半点基础都没有的其他两家别说五年了,就是在给五年也未必拿得出来!


第1521章 YYDS—6模块化无人机
  所以选择中国腾飞不是没有道理的。
  要知道自由美丽间已经率先建成世界上第一支数字化陆军部队,即美陆军的第4机械化步兵师,并在伊拉克经受了实战的检验,整体效果好的不得了。
  这对一直摸着鹰酱过河的可爱小兔兔的触动特别大。
  海湾战争到现在,自己连机械化还没完成,潮流就开始朝着信息化、数字化呼啸而去。
  可爱的小兔兔只能无奈的叹口气,没办法,除了埋头继续追别无他途。
  当然了,为了谨慎起见,陆军部队并没有将数字化部队建设一次性全铺开,毕竟理念涉及太多的新理念、新战法需要摸索,因此便责成郑权礼领导的蓝军部队一边建设、一边摸索,最终在演习场上真刀真枪的看看,自家的系统到底可不可靠。
  这可是个大工程,要知道数字化陆军部队必然是未来部队建设的一个重点,如果能把蓝军的项目拿下来,将来向全军推广时也会占得一份先机。
  于是蓝军的招标书一出,就吸引了国内十多家承包商竞争,然而在这么多承包商当中只有中国腾飞的基于陆军航空移动平台为核心的数字化指挥、侦察、控制系统的可行性最高。
  当然也是最先完成研制定型的产品。
  既然如此,蓝军部队自然要装备上试试深浅了,毕竟蓝军部队也快等不起了,眼瞅着在过几年就要2010年了,陆军部队要是还不转型升级,就真的要落伍了。
  所以不管好坏,蓝军部队都要优先列装。
  当然了,这其中中国腾飞也不是没夹带私货,就比如说航空平台,蓝军方面更中意直—8plus重型直升机。
  不过中国腾飞却以改装难度太大,成本难以控制为由给否了,反而推出直—15D“急先锋”这款新品作为改装平台。
  原因嘛,自不必说,还不是为了给直—15D打开销路。
  急于装备数字化系统的蓝军也没办法,就在平台方面让了一步,但也提出了几个更加苛刻的要求。
  只要蓝军接受直—15D,其他的中国腾飞一切都好说。
  于是这份价值11亿人民币的合同就此敲定。
  当然了,这些事情小满是不会跟莫德里奇等人说的,他不过是让几人近距离的参观下直—15D“急先锋”搭载的设备,就光电吊舱、目标显示系统、兵种协调系统和综合任务计算机聊胜于无的介绍了一遍。
  就这也多半是使用体验,内部具体原理小满也说不清楚,毕竟他也不是专业的。
  可既便如此还是让莫德里奇等人看得是眼花缭乱,只觉得这一切仿佛都是幻觉,不大的直升机舱室内,六、七块屏幕,八、九个键盘,五、六个成员,居然就主宰了整个战场?
  “小满中校,我觉得光凭这么一款飞行的指挥所不足以左右整个战场的局势,尤其是你们发动的左勾拳,对战场的判断精准到令人发指的程度,我不相信当时你的直升机敢靠的那么近!”
  就在众人的疑惑中,来自乌兹别克斯坦的伊莫拉汗上校率先开了口,问题直至核心要点。
  来自塔吉克斯坦的克里姆多上校点点头,补充道:“还有两次炮战,据我所知无论是83式152mm还是89式122mm,这两种火炮的操作难度都特别大,而你们竟然可以在短时间内调整好火炮角度,难道连基本的诸元解算都不用嘛?更重要的是你们采用的还是分散炮兵战术,这对炮兵的素质要求可不是一般的高,你们那些只参加了不到一年训练的新兵是如何做到的?
  别跟我说你们的直—15D直升机那个时候抵近了近卫第82机械化步兵营的深远纵深,哪里的道尔M1和铠甲S1两款专打直升机的防空系统都不是吃素的!”
  两个人的话,犹如两把利剑突然就架在小满的脖子上,其他国家的观察员闻言,也都用疑虑的目光投过来,那无声的言语仿佛在说:都是业内人士,拜托说点儿实在的好不好?别总那些没用的,你们的战场单向透明到底怎么弄的,赶紧痛快说!
  而其中目光最复杂就要数莫德里奇了,实际上他肚子里的疑问比在场的任何人都多。
  如果仅凭直—15D直升机,莫德里奇打死都不相信能发挥那么大效果,要知道无论是两次炮战还是合成营发动的左勾拳,近卫第82机械化步兵营的野战防空系统一直处于警戒状态。
  换句话说,当时直—15D直升机只要一冒头,莫德里奇这边就保证能将其击落。
  正因为如此,小满乘坐的直—15D直升机当时最有可能的位置也就是合成营后方纵深地带,靠近炮兵阵地的位置,再往前就进入防空系统的射界了。
  这在这个位置,左勾拳的惊艳还能解释得通,两次炮战可就圆不过去了,要知道两者相距几十公里,直—15D直升机的电子眼就算瞪瞎了也看不了那么远。
  可吊诡的是,小满不但判断准确,而且反击格外的洗礼。
  他们是怎么做到的?
  可以说,来的路上莫德里奇的脑袋瓜子就已经被问号给填满,如果四下无人,莫德里奇或许还能问问,可问题是现如今在场这么多外军观察员,以前还是他们俄国的小老弟儿,自己输了本来就够丢脸的,这要在不耻下问,这老脸今天算是真没了。
  所以,那么莫德里奇在如何疑惑,再怎么复杂,那个高冷的架势还得端着。
  好在乌兹别克斯坦和塔吉克斯坦等一众小老弟儿挺给力,把他想要问的大部分都问出来了,于是莫德里奇也就可以根吃瓜群众一样,默默的注视着小满了。
  小满没想到这些人如此的迫不及待,他还没把今天的重点直—15D直升机介绍完呢,这些人就要看下一个,好在之前郑权礼叮嘱过小满,要像对待自己亲媳妇儿一样,对待这些外军,有什么要求,满足就是了,只要能乖乖掏钱买东西比啥都强。
  因此小满也不恼,而是带着几人来到直—15D直升机的侧后方,指着一处好像是蜂窝状的发射装置说道:“各位请看,这便是我们能够远距离发现并判别地方的关键所在,YYDS—6型无人机!”
  说着,小满从上面抽出一架,然后在旁边军官的帮助下,快速将无人机机头部位拆下,换上一个装有光电探头的机头,旋即又将装好的拆下,装上一个不满天线的新机头。
  莫德里奇见状一双眼眸瞬时睁大,再也顾不得面子,惊呼道:“模块化,是模块化无人机……”


第1522章 改变游戏规则
  也难怪莫德里奇会如此态度。
  作为从苏联时代过来的职业军官,莫德里奇的见识可不是在场那些外军观察员能比的。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的时候,当时的苏联武装力量总参谋长奥尔加科夫元帅便推动过一次苏军的军事改革,旨在机械化的基础上加强信息化建设,从而实现苏军的单项战场透明,进而令苏军可以毫不费力的在进攻中获得胜利。
  所以从那时开始,可以如同积木一样随意拼接的模块化装备和编制便被苏军提上议事日程,成为七十年末和八十年代初的主流。
  然而由于奥尔加科夫元帅的观点过于新颖和超强,导致很多想法以当时的技术条件根本无法实现,再加上苏军入侵阿富汗,导致经费吃紧,无力承担庞大的研发费用。
  至1984年奥尔加科夫元帅被免去苏军总参谋长的职务后,这项很有前瞻性的军事改革也就戛然而止了。
  不过苏联终止的改革并没有就此消亡,反而在大西洋另一端的美国落地生根,最终形成了美军1986年版的军队编制计划纲要。
  而后通过入侵格林纳达,利比亚“黄金峡谷”行动等一系列局部军事冲突,将这套军事改革再次细化,加强;最终在1991年的海湾战争当中向世人展示了美军超越时代的战斗力。
  其中最引人瞩目的便是美国陆军灵活多变的战斗编成方式,两个机步旅一个装甲旅就是一个机械化步兵师;两个装甲旅,一个机步旅就是装甲师或装甲骑兵师。
  这也就罢了,关键是这些旅级战斗队以及下属的营级战斗队是可以根据战场形势随时调整编组的,这便是美军引以为傲的模块化编组。
  由此延伸到武器装备上,美军也希望能够做到一车多能,一机多用,一船多型,一弹多效。
  于是地上跑的有了史瑞克轮式战斗车辆,以此为平台,加装不同模块可以形成步战车、反坦克突击车、支援榴弹炮、战场救护车甚至是工兵维修车。
  天上飞的有了F—35,空军、海军、海军陆战队一机三型,绝对是航空器中的前无古人的旷世之作。
  水上游的有了濒海战斗舰,多装垂发模块就可以化身防空对地攻击作战舰艇;加强声呐和反潜武器那就是妥妥的反潜高手;放上排雷装置,又能无忧无虑的专心扫雷。
  至于炸人的,那就是根据MK82航弹衍生出来的各种精确制导武器或超视距攻击武器了……
  总而言之,美国人是将模块化研究到骨子里去了。
  既然如此,无人机这个领域美国人同样是不能放过的呀,所以早在九十年代中期,美国的相关学者就提出几个模块化无人机的构想。
  那场面就跟多功能螺丝刀换刀头一样,赋予了无人机更大、更广阔的任务边界和战术可能。
  甚至有位美国专家甚至提出,美国洛克希德马丁公司正在研发一套系统,可以令多批次无人机拥有各自独立的运行能力,就如同鸟群一样,可以自由的散开、组合,发现目标后即可告知后方指挥部,也可根据指令独立或集群式攻击。
  且这样的无人机可以根据不同场地、不同任务、不同环境更换成不同的光电探头、通信系统、杀伤战斗部等,形成多层次、多种类的模块化作战方式,从而令未来的战争更富有进攻性的同时,进一步降低己方的伤亡。
  这还不算,那位美国专家在那次小规模论坛上甚至预研,未来十到十五年内,美国就可以将这种看似科幻的作战模式应用到实战当中。
  当时这位美国专家的演讲触动了在场的每一个人,这其中便有当时担任俄国驻美国武官处副官的莫德里奇。
  只是当时的莫德里奇不知道的是,现场还有一位匿名的重量级人物,那就是中国腾飞的总工程师,林光华。
  其他人如何反应不知道,反正当时的林光华是被震撼到了,以至于这位从无人机起家的总工程师在听完那位美国专家的演讲后都有些自惭形秽。
  干了十多年的无人机了,型号推出了十多个,居然在理念上跟美国的业内存在这么大的差距。
  那种多批次,多任务属性的模块化无人机难吗?
  对其他人或许很难,但对林光华来说只不过有些小麻烦而已。
  要知道中国腾飞过去十年里一直致力于无人机蜂群技术的研究,并且也在探索无人机多任务方式的实际应用。
  就比如说攻击系列无人机,以及防止以色列的“哈比”反辐射无人机,中国腾飞都在其基础上开发了不同类型的战斗部和打击组合。
  与此同时,特在TY系列无人机上应用不同的光电吊舱、雷达吊舱以及通信吊舱以应对不同种类的任务。
  将这三者融合在一起,不就是所谓的模块化无人机了嘛!
  所以对当时以访问学者在美国求学的林光华来说,关键的不是实现的应用技术,而是超前的思想理念。
  好巧不巧的,这位美国专家给了林光华一次头脑风暴和思想上的PUA,让林光华茅塞顿开的同时,也感到一丝紧迫。
  没办法,实在是那位美国专家的两句话已经在他心里扎下了根。
  一句是:“这类划时代的装备体系,必将改变未来战争的游戏规则!”
  第二句则是:“美国将在十到十五年内装备这类体系,并应用于实战!”
  时不我待呀!
  当时林光华的脑子里就这五个字,然后就匆忙的结束了访问学者之旅,带着这套可能改变游戏规则的理念回到了国内。
  在与庄建业一番商谈后,随即便在中国腾飞下属的无人机业务板块内开展相关技术的研究。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