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腾飞我的航空时代》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腾飞我的航空时代- 第70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这也就罢了,最关键的还是成本,无论是偏二甲肼还是四氧化二氮,那都是特别稀缺的化工产品,无论是制备还是储存,几乎都是用钱一步步堆出来的。
  弊端如此之多,国内航天领域的业内人士难道不知道?
  当然知道,可是没办法,偏二甲肼和四氧化二氮组成的推进剂燃烧值大,最燃气涡轮泵的压力要求不高,国内可以很轻松的完成这类推进剂的火箭发动机制造。
  若是换成液氧-煤油火箭发动机,由于燃烧值降低一大半儿,需要燃料涡轮泵提供更大的压力才能达到同等推力,可国内几个航天生产厂并不具备这类复杂产品的生产加工能力。
  正因为如此,即便知道煤油这种燃料更便宜,燃烧后残留更少也更环保,但因为技术上的问题,也只能继续使用上一代推进剂。
  类似的液氢-液氧火箭发动机同样如此,也是卡在大功率燃气涡轮泵这个核心部件上。
  而在这方面前苏联和美国却是整个星球上的翘楚,前苏联因为突破相关方面的技术,在液氧-煤油火箭发动机这条技术路线上可谓是一骑绝尘,如今推力达到700吨的RD—170火箭发动机都已经快成了美国液氧-煤油运载火箭的特供产品。
  而美国自己的RS—25液氢-液氧火箭发动机则是从航天飞机一路发展过来,如今成为德尔塔系列重型运载火箭的主动力,成为美国征服星辰大海的主力。
  剩下的无论是欧洲还是日本,亦或是国内,与这两个国家相比差距真的不是一星半点儿。
  更准确的说,若不是苏联解体,导致一大批航天技术外溢,欧洲这些地方有没有能力发射近地轨道运载能力超过10吨的大家伙还真就不好说。
  然而即便是前苏联的航天技术外溢,高性能液氧-煤油火箭发动机技术同样没有人能够完全掌握,特别是大功率燃气涡轮泵,九十年代初的时候,俄国某些人趁着国家混乱不是没拿这东西出去换钱。
  买的人是不少,可出了美国外,剩下的就算拿到了图纸和参数,同样是半个毛线都造不出来。
  这就好比学渣拿着学霸的答案,同样抄不出及格的试卷一样,并不是学渣不努力,实在是学霸的道行太高深。
  试想一下,苏联在液体运载火箭/导弹方面研究了多少年,其他人才折腾了多久。
  不说别的,前苏联的SS—18“撒旦”超重型弹道导弹那就是一款典型的液体燃料弹道导弹,还有苏联海军装备的R—29系列潜射弹道导弹,同样是液体燃料配置。
  可以毫不夸张的说,苏联人都已经把液体燃料玩儿出花了,相关的火箭发动机自然也不在话下。
  所以没有苏联那种雄厚的材料科学,流体力学,生产技术,制造经验,就算有图纸,有专家,那也是东施效颦。
  所以无论是欧洲还是波斯、南韩,研究一番后,最终无奈的还得乖乖掏钱买俄国的原装货。
  国内也不例外,趁着苏联解体,国内拿到了几台RD—120液氧-煤油火箭发动机的样品和部分技术资料,可拆开了一番研究后发现,哪怕是老毛子六七十年代的产品,以当时的国内技术水平依旧没法仿制。
  其他不论,单是RD—120上的燃气涡轮泵上面的暗灰色涂层究竟是什么,当时的航天专家们就直迷糊,最后只能是一边仔细研究样品,一边花大价钱引进俄国的产品。
  正是有着这么一番不堪回首的经历田昌茂这才会被电视中的DPZ—2D型液氧-煤油火箭发动机给震撼到了,只觉得难以置信和不可思议。
  就在田昌茂想着庄建业究竟是怎么办到时,一直惊讶的张着大嘴巴的田麓一就跟诈尸一样,大叫一声:“我知道了……是发动机,航空发动机……燃气轮机……对,没错儿,航空、航天的技术关卡就是这么被打通的……爷爷~~~爷爷~~~你怎么了?别吓我~~~”


第1539章 尖端技术的搬运工
  田麓一正说着,结果就听嘭~~~的一声响,回头一看脸都吓白了,只见田昌茂直勾勾的跌在沙发上。
  田麓一赶紧上前,一边焦急的叫着,一边掐着人中,扶着胸口,顺带灌下几颗速效救心丸,过了好一会儿这才把田昌茂给弄过来。
  “我说小一呀~~~爷爷的心脏不太好~~~你能不能说话别那么突然~~~”
  悠悠转醒的田昌茂第一句话就让田麓一羞愧的脸色发红,于是赶紧解释:“我是发现DPZ—2D型液氧-煤油火箭发动机之所以性能如此优异的秘密,有些激动了,实在是没想到……不过爷爷,DPZ—2D型液氧-煤油火箭发动机还是证明我之前坚持的观点,航空、航天两者的关联程度越练越紧密,像我们国内这样单纯的将两者割裂开来,并行发展是很不妥当的。
  不信你看看前苏联和美国,他们可不单单是火箭发动机方面独领风骚,在航空发动机和燃气轮机方面同样领先全球,而液体火箭发动机中的燃气涡轮泵实质上不就是一台小型的燃气轮机嘛。
  只不过日常使用的燃气轮机是不带氧化剂的普通燃料,而火箭发动机中用的却是专用的低温液体燃料,但不管怎样两者的基础是一致的,也是共通的。
  正因为如此,在航空发动机和燃气轮机方面取得突破的前苏联和美国,同样在火箭发动机上的燃气涡轮泵方面成就斐然。
  同样的,ZTM-NB太空探索公司的母公司中国腾飞在航空发动机,工业燃气轮以及相关的应用材料方面同样傲视国内,既然如此,他们将掌握的相关技术和材料稍微整合一下,开发出一款高性能火箭发动机燃气涡轮泵是很简单的事情……”
  “你的意思是说,航天产品航空造?”
  此时此刻,田昌茂田老爷子还有些茫然,没办法,自打参加工作田昌茂所见所闻就是航天的归航天,航空的是航空。
  不仅如此,以当时国家的整体规划,航天的地位还隐隐超出航空一个级别。
  所以田昌茂那代老航天人是刻苦的,奉献的,同时也是骄傲的,封闭的,以至于到了现在整个航天系统依旧是个独立王国,怎么干,如何干全都自己说了算。
  这么多年也就中国腾飞因为改革涉足到航天业务,可在整个航天系统封闭的体系下,中国腾飞的航天业务也被压缩到一个极为狭小的范围,基本上除了总部的几个重点项目和中国腾飞独有的卫星快速制造能力外,关于运载火箭和远程导弹这个核心,中国腾飞根本连碰都碰不到。
  因为在田昌茂这些人看来,一个搞航空的去弄航天本来就是乱弹琴,大气层内的活计想玩儿大气层外的东西,不看看中间的大气层让不让。
  所以这么多年来,中国腾飞到是各种的虚心求教,在航天系统各种拜访学习,时不时的还上演一些挖人抢人的大戏。
  而航天系统的那些老制造商们除了一些礼节性回访下中国腾飞外,基本上还是那一套老死不相往来的办法,傲娇的不得了。
  于是封闭便造成了刻板,而刻板必然造就自身的故步自封。
  要知道前苏联的液氧-煤油,美国的液氢-液氧两种运载火箭不止一次的证明,他们才是未来航天领域的王者。
  但以田昌茂等人为代表的航天保守派却一直抱着偏二甲肼和四氧化二氮这种上一代的推进剂不放。
  不但在CZ—3的改进型大范围使用,连新研制的CZ—4型同样得以继承和延续。
  理由是偏二甲肼和四氧化二氮这类推进剂更成熟,能够维持整个航天发射一个较高的发射成功率。
  结果这样一来,导致整个航天领域,特别是民用航天业务在新技术,新工艺的投入和研发上更加没有动力。
  吃老本就行了嘛。
  什么环保,什么有毒,什么成本高,只要能把航天器平稳的送到大气层之外就OK。
  田昌茂田老爷子想当年就是这么想的,也是这么做的,可当他退休之后,国内的航天业务因为环保和有害物质原因接连丢失包括新西兰、澳洲、新加坡和印尼的几个大单后,航天领域的有识之士这才意识到要改变。
  可这个时候,创新和进取的土壤被那几年的故步自封给毁的差不多了,要培育最起码也要八到十年的时间,所以短期内想要改变国内航天发射的现状根本就不可能。
  为此,田昌茂背后没少招人诟病,因为就是他的保守才导致今天的局面。
  但要说有什么大错,还真就找不出来,所以不少人也就是背后骂一骂,拿田昌茂有什么办法还真说不上。
  可这对一辈子要强的田昌茂来说也是老脸挂不住的,更何况到了他这个位置,身前的物早就无欲无求了,更在乎的就是身后的名,这要是被人这么骂,以后航天史上来上一笔,他田昌茂就算死也不能瞑目。
  所以田昌茂也想发挥发挥余热,想着在努努力帮着航天领域转转向,要不然也不可能以八十岁的高龄依旧担任航天业务协会的名誉会长。早应该催自己孙子生个重孙子陪他玩儿了。
  然而问题是,当年留下的惯性太大,想要改变可不是一时半会儿就能做到的,所以即便田老爷子很努力也很辛苦,但这几年的成效并不大。
  可就在田老爷子准备就这么啥时候死啥时候算,一直干到不能动弹之时,庄建业忽然以直播的方式,将ZTM-NB太空探索公司的DPZ—2D型液氧-煤油火箭发动机隆重的推向台前。
  推力大,重量轻,比冲强,推重比高。
  最关键的还是环保且低成本的液氧-煤油体制,可以说这么多年航天人梦寐以求的东西,DPZ—2D型液氧-煤油火箭发动机全都囊括其中。
  不然田昌茂也不会惊讶成那个样子,以至于心里都在想,是不是庄建业吹牛皮,一个搞航空的,怎么可能弄出水平这么高的火箭发动机?
  然而这个质疑刚要占领大脑上的最后一片高地,田麓一的一席话却让田老爷子瞬间明悟,庄建业想做高水平的火箭发动机难吗?以中国腾飞在航空发动机和燃气轮机涡轮方面取得的雄厚成果,只要稍微转化一下就能做到。
  所以庄建业造的不是火箭发动机,他只是相关领域尖端技术的搬运工而已!


第1540章 几百万算什么
  事实也的确如此。
  从航空和航天的起步技术难度来说,航天要远小于航空。
  这也是为什么上世纪五十年代,钱老主张先发展航天再发展航空的重要原因,然而随着航天技术的发展,特别是深空探测,可重复使用航天器以及载人航天的推广和应用,以往简单的将物体送入轨道的简单做法,显然已经不能满足现实需求。
  于是航天技术的水涨船高已然是不争的事实。
  所以航天领域入门真的不难,可想要做精做透却不太容易,没办法里面的交叉学科太多,如果没有长期的积累和经验根本就玩儿不转。
  在这方面,中国腾飞算是行业里的一朵奇葩,在其他人都忙着赚快钱时,他们却将利润的大头投入到研发当中,并十几年如一日的贯彻始终,从不懈怠。
  以至于很多年中国腾飞都被各界大佬看成是异类,庄建业更是被不少企业家说成是疯狂的大傻瓜。
  因为投入的那么多钱,足够中国腾飞的市值翻好几倍了,结果却全填到无底洞去了,几年甚至是十几年都见不到效果,跟打水漂有什么区别?
  可当喧嚣散去,潮起潮落之后,不少人这才醒悟,当年那些嘲笑庄建业的人早就不知所踪,而庄建业却一如当年那个少年一样,还在不断扩大自己的商业版图。
  之所以如此,原因很简单,他已经突破一个又一个技术壁垒,完成了航空与航天在技术上的整合。
  意思到这一点的田昌茂端坐在沙发上不禁感慨:“这个庄建业真的很了不起。”
  一旁的田麓一也点点头,旋即问了一个令田昌茂有些愕然的问题:“的确,所以,爷爷,我想去ZTM-NB工作,您觉得怎么样……”
  ……
  中央TV的直播还在继续,在刚刚过去的20分钟里,直播的收视率非常可观,特别是庄建业当着摄像机镜头,全方位,无死角的介绍DPZ—2D型液氧-煤油火箭发动机时,收视率掀起了一个小高潮。
  因为这可是国内第一次全景展示自己的先进液体火箭发动机,高清无码的那种。
  这可让电视机前的航天迷、军迷以及不少不明觉厉的普通观众兴奋的不行,甚至有不少热心观众直接打电话给中央TV,询问这一切是不是真的。
  因为不少观众从外媒资料上了解过类似的技术,清楚液氧-煤油火箭发动机只有前苏联突破了技术上桎梏,从而在RD—170这个型号上最终封神。
  连美国在这个领域都要依靠俄国才能走下去,因为他们自从土星五号的F—1后就终止了液氧-煤油火箭发动机的研制,转而走更适合航天飞机使用的液氢-液氧火箭发动机。
  而国内之前连类似的研究都没有,怎么忽然就蹦出了液氧-煤油火箭发动机来了。
  不但不科学,而且还很荒谬。
  本来这些质疑只是某些航天爱好者提出来的,可没过多久不少公共知识分子便加入其中开始带节奏,以质疑阿波罗登月的口吻,证明庄建业是在直播镜头前造假,无论是叉车上的,还是龙门吊上的,都是些摆拍的模型。
  甚至有些看热闹不嫌事儿大的更是在央视TV开通的互动的互联网平台和短信平台上叫嚣,拿出一个喷两下。
  仿佛这种叫嚣是一个信号,很快各互动平台上便被这类叫嚣狂言给刷屏了。
  正在协调直播现场的鞠涛看着旁边互通小组显示器上的一系列刷屏言语,脑门儿上也渗出了一层细密的汗水。
  这算是一场不大不小的信任危机。
  如果处理的好,节目效果自然没的说,往后甚至可以成为国际频道的一个招牌;可一旦处理不好,就会失去广大观众的信任,再提起国际频道的特别直播节目就会被观众打上造假,骗人的标签儿,收视率自然就可想而知。
  如果这要是在自家的摄影棚,那没问题,鞠涛有的是办法让电视机前的观众知道什么叫眼见也未必真实。
  可问题是,现在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