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一级基建狂魔》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世界一级基建狂魔- 第3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项目经理打量他:你就是《中国新闻》的记者?律风收相机去了吧。

    收相机?

    正问着,他就见到律风提着三角支架和相机,慢慢从坡下走上来。

    丁鸿达是不指望律风能跟他解释来龙去脉了。

    他赶紧抓着项目经理问:那台相机是工程记录用的?

    项目经理哈哈笑,那是我们律工拍桥用的!

    爽朗健谈的项目经理,解救了年轻的丁鸿达。

    律风拿着相机就回到工棚,全靠项目经理一边看律风整理影像,一边给记者说明律风在做什么。

    我们开始建设主桥,律工就会如实记录整个桥梁的建设情况。

    项目经理见记者惨兮兮的,赶紧召唤他,你来看,这是昨天四点到今天四点的记录。

    丁鸿达礼貌伸头,就见律风鼠标迅速的拖过进度条,枯燥无味的桥梁建设过程,出现在屏幕上。

    除了工人们的身影来来去去,整座庞大的乌雀山大桥,根本没有任何变化。

    他感慨道:拍这个是工程要求吗?

    不是。律风难得回应记者的话,是我想做剪辑。

    丁鸿达绝对没有想过,剪辑这种专业词,会出现在律风口中。

    桥梁工程师和设计师们,在工地应该忙得无处休息,更不可能有什么业余爱好。

    然而,律风一个设计师竟然要做剪辑?

    丁鸿达惊了,你要剪辑什么?

    他说:当然是剪辑乌雀山大桥建设的全过程。

    随着他的话语,电脑屏幕上出现了一段视频,取代了刚才毫无变化的枯燥记录。

    漆黑深邃的绿色山谷,建筑工地灯火璀璨,车来车往。

    那些橙色亮光,仿佛汇聚而成的细细河流,注入中央庞大又宏伟的桥身底座。

    丁鸿达看得出来,这是大桥盘旋上山的基座建设。

    一个桥基一个桥基的前进,代表着乌雀山大桥工程严谨的建筑规划。

    可他想不到,这么按部就班的建成过程,在快速的时间进度之后,呈现出截然不同的欣欣向荣。

    没有朋克摩登的音乐,他的血脉都随着屏幕上的画面跳动。

    等到短暂的视频结束,丁鸿达看向律风的眼神都透着不可思议。

    他不能确定律风是不是最伟大的桥梁设计师,但他无比确定,律风是他见过最有天赋的艺术家!

    如果不是艺术家,怎么能将枯燥乏味的建筑现场,拍摄得如此有趣!

    他的声音激动,律工,你做的这个,有没有考虑过发到网上?

    你想发?律风偏头看他。

    当然!丁鸿达一腔热情未灭,这就是我们的艺术!

    即使律风不在意克里姆的评价,但是媒体人特别介意。

    在各种敌在XX的论调之中,每一个媒体人都恨不得自己扛起长镜短炮,拍摄出全世界最美的战船军舰歼击机,剪辑出全世界最美的山河湖泊落日圆。

    丁鸿达没有这个能力,可他见到了律风的剪辑,立刻就想让所有诋毁乌雀山大桥没有美感的人,亲眼见见这片乌雀山。

    于是,在他的激动请求下,律风重新磨了磨剪辑,交给这位记者自由发挥。

    不到两天,《中国新闻》的官方账号,发出了乌雀山大桥的第一个视频

    也是观众完全相信不到的视频!

    那不是什么采访,更不是什么埋头苦干三百天。

    而是漆黑夜色之中,无数橙色溪流,缓缓汇入大桥建筑现场,好像四面八方涌来的血液,激活了一条沉睡的巨龙。

    它的尾巴亮起微微火光,然后顺着背脊,一路盘旋而上。

    亮眼璀璨的灯光,点燃了它庞大的身躯,再逆流复苏,扬起了巨大的头颅!

    从夜色铺开的画面,渐渐进入了光亮熹微的早晨。

    一座匍匐山崖的钢铁巨兽,长出了尖锐的牙齿,衔起一轮红日,等待明天!

    这样美好又惊喜的视频,迅速得到了无数网友的转载。

    每一个生活在城市的人,都见过灰尘扑扑、蓝棚遮挡的建筑工地,却没见过如此瑰丽壮阔的桥梁建设。

    那些卡车的灯光,那些建筑基地的吊塔,那些循着乌雀山引桥盘旋而上的桥基,好像萤火虫般融入了乌雀山大桥的躯体,又给它带去全新的生命力。

    遥远、寒冷、深邃的乌雀山,在一点一点光亮的聚集下,成为了一座富有活力的桥梁。

    任何人只要见到了它昼夜不停的光亮跳动,都会被这幅建设桥梁的景象震撼。

    它好像不应该属于平淡的生活,它应该存在于科学的幻想之中!

    这告诉我是要在山里建座城市我都信!

    太好看了吧,简直勾引我去乌雀山大桥工地自驾,我想亲眼见见能够点亮群山的灯。

    这样的夜景我还只在日本的扇山火祭里看到过,不知道的还以为乌雀山烧起来了。

    不得不说,这是只有我们中国才干得出来的事情!

    建造桥梁日夜兼程,中国工业化大国的旗帜,在这些辉煌灯火里越发鲜艳。

    能够被国内网友广泛传播的视频,当然不会被国际友人错过。

    那些国际友人习惯了一栋大楼建设六七年,一条公路从世纪初修到世纪末的工程速度,突然见到了夜晚灯火盘山而上的乌雀山大桥,心中骤然感慨道

    好厉害!

    群山缭绕的云雾、机械手臂的吊塔、灯光璀璨的道路,还有川流不息的车流。

    这哪里是一座正在建设的大桥。

    看起来,根本就是超现实幻想里的工业城市,正在快速的扩张领土。

    又偏偏,在最后钢筋铁骨的桥梁上,展现出人与自然的静谧和谐。

    乌雀山大桥,在这些遥远国家的人民眼中,还是一座粗制滥造、毫无美感的水泥造物。

    可这样一则灯光流淌于山脉的视频之后,他们完全忘记了文字的批判,不禁升起了新的疑问。

    中国,是在建桥,还是在唤醒神龙?

    毕竟,建设中的乌雀山大桥,在灯火之中太像一条沉睡的巨龙了。

    《中国新闻》发布的视频,最终登陆了《世界》的网站投票。

    夜幕下的乌雀山大桥,真的是毫无艺术可言的工程吗?

    投票反对的人不计其数,短短的一节赞同乌雀山大桥毫无艺术可言观点,被反对的人压得死死的。

    连最下面,《世界》杂志权威的评论员:汤米。文德,也在用他极具深意的文字评述道:

    你可以说中国贫穷,也可以说中国落后。

    但是,当你看到了这灯火璀璨到天明的夜色,还有这山雾朦胧里盘旋的巨龙,还要坚持认为中国桥梁毫无艺术可言的话,那么我建议,你需要换上一双发现艺术的眼睛。

    因为,他们建造它的时候,充满了超现实的疯狂美感。

    除了他们,没有任何一个国家能够做到!

    作者有话要说:  呜呜呜,看到大家昨天的评论我落泪了。

    为什么克里姆说毫无艺术可言,你们都觉得桥梁根本不需要艺术。

    自信点,我们国家的桥梁都很美!都是艺术品!港珠澳大桥玉带横亘、杭州湾跨海大桥长桥卧波,武汉长江大桥华灯初上,明明是他眼瞎,没有发现美的眼睛QAQ

    最好的桥梁!都是艺术!(呐喊)

    第25章

    极具超现实魔幻主义的夜间乌雀山; 成为了不亚于宇宙第一P图师NASA发布的美景。

    当这副美景,登上了《世界》杂志封面,一直对乌雀山大桥概念模糊的外国友人; 终于见到了这座建设中的桥梁。

    他们能够在3年内; 克服低温、地震、高空的束缚,建成一座三千米长的高速大桥。

    我们还在傲慢的认为; 中国没有艺术的时候,他们已经在大山深处,用夜以继日的建设; 点燃了一条沉睡的巨龙。

    《世界》截取的图片,宛如山脉中一汪金色的河流。

    人类对于美的想象; 都浓缩在了这方光与暗之中; 逆流盘旋,静谧又喧嚣。

    没有任何的网络言论,比这本成立于1857年的杂志更具权威。

    它展现出来的艺术感; 远比克里姆之类的专家叫嚣一百遍不具有艺术更加有说服力。

    杂志发售之后,普通民众被这篇报道呈现的美感惊讶。

    同时; 却在详细的内容里,拥有了更深的感触。

    美不美; 那是艺术上的东西。

    快不快,那是生活相关的东西。

    3年建成三千米的盘山桥; 立刻激起了普通民众的渴望。

    哪怕是生活悠闲、慢节奏的普通人,也想拥有这样迅速的建设工程!

    美国真的应该请这群工人来修桥,这样他们就不会一座大桥五年都没法修好了!

    欧盟总部大楼用了十三年时间翻新,与此同时,中国可以建起一万两千米的大桥。

    我真是受够了门前修上十年的道路了,我打赌让中国人来修; 我就不用天天绕道开车回家!

    即使专家努力抨击中国豆腐渣工程,也挡不住广大普通群众对中国速度的羡慕。

    乌雀山大桥艺术感的争论,逐渐变成了对中国速度的追捧。

    43小时修复的北京三元桥、9小时改造完成的龙岩火车站、时内拆除的南昌立交桥,都成为了网络讨论的热点。

    那些早就震撼过国际社会视频,再次被翻找出来。

    中国的基础建设能力,竟然悄悄从快,变成了又快又美。

    无数人发自内心的感慨,乌雀山建设场景都这么漂亮,不知道桥梁真的建成,得多震撼人心。

    我实在太期待它建成的时候,满山车流灯光的样子了!

    我从没见过海拔这么高的桥,如果它建成了,我一定会亲自去中国,试试开车通过这么一座桥梁。

    什么是艺术?我不懂。但是我见到它的那一瞬间,就被它深深吸引,没有任何艺术品能够做到!

    律风的微信,正一条一条地接收着消息。

    那些英语、德语、法语的截图,配上了简单的翻译,源源不断的跳到他眼前。

    拿到视频并发布在网上的丁鸿达,总是热衷于截下这些讨论,发送给律风。

    即使律风沉默冷淡,也无法阻止丁鸿达努力和他达成一致。

    丁鸿达兴奋的说:律工你看,这些都是网络上最真实的声音!来自世界各地!

    日语、法语、德语、英语,都配上了简单的机器翻译。

    比起克里姆傲慢嚣张的抗议,以及某些媒体别有居心的担忧,这些普通人的言论,更能代表乌雀山大桥给国际带去的振动。

    他说:全世界都羡慕我们有这样一座桥,他们比克里姆更懂得欣赏艺术!

    律风微微一笑,并不觉得这些外国人的认可有什么值得骄傲的。

    可是丁鸿达的态度,显然更符合普通人的愤怒。

    他们恨不得跳到克里姆脸上讲述乌雀山大桥的艺术感,叫这位傲慢无礼的英国人擦亮那双破烂的眼睛。

    太直白太血性了,使律风不能再保持疏离。

    谢谢你,丁记者。律风认真的回答着丁鸿达的善意,欢迎你明天来观看乌雀山大桥合拢。

    他发誓,明天会对丁鸿达热情一点。

    至少,给丁鸿达多说一说乌雀山大桥的未来,让这位记者有话可写。

    哪怕律风不在意国外的评判,他的心情也毋庸置疑的开心起来。

    他在英国,见惯了悠闲懒散的英国效率,没人比他更懂基础建设的难点和痛点。

    真正备受赞誉的中国速度、中国艺术,永远离不开乌雀山大桥的建设队伍,和日日夜夜坚守岗位的工程师们。

    没有他们彻夜奋战在乌雀山寒冷的基地,也不会有网络上这些艳羡与夸奖。

    律风心情愉快的在建设工地里忙碌,为即将到来的大桥合拢做着最后的准备。

    乌雀山两端建设着桥梁钢结构骨架,明天高总工一声令下,这座等待许久的巨龙,就能拥有最完整的身躯,为乌雀山大桥画上圆满的感叹号。



    第32章

    律风要做的工作早就随着大桥建成主心骨圆满完成。

    但他仍是向国院申请延期,计划亲眼见证熟练的建设工人和控制吊装的师傅们,完成大桥合拢这历史性的一刻。

    他在惯常拍摄乌雀山大桥的位置,立好了三脚架。

    相机、摄像机、无人机,统统准备就绪,能够彻夜不停的,拍完今晚到明天的每一个细节。

    律风坐在略带湿润的杂草丛上,眺望着乌雀山钢架透出的月色。

    好像很多年没有这种天地怅惘般的如释负重。

    这是他设计的桥梁,也是无数人付出心血建成的桥梁。

    明天成功合拢,它身上承载的期望和梦想都能够实现,而律风,也会回到国家设计院的办公桌上,告别这段天寒荒野外的行程。

    忽然,手机响起一片清脆的铃声,吓得律风心绪乱跳。

    他手忙脚乱掏出手机,却发现微信久违的亮起了视频通讯的提醒。

    师兄

    律风皱着眉,点击接通。

    一声喂,都带着抱怨的腔调。

    怎么了?殷以乔当然能听出律风的心情。

    律风说:刚才在想明天合拢的事情,手机声音突然响起来,把我吓得不行。

    抱歉。殷以乔的道歉显然没有什么诚意,我只是猜测你可能不忙,所以才拨了视频。

    没事律风坐回草地,随手将手机往三脚架旁一放,我确实不忙。

    他只是在看桥而已。

    他们长久的沟通,都依赖文字和语音消息。

    律风也很长时间都没有见过殷以乔了。

    镜头里的师兄,穿着休闲舒适的短外套,和律风这样裹着防寒服臃肿状态截然不同,仍是俊朗温柔的模样,一双眼睛却透着意味不明的亮色。

    怎么了?律风见他不说话,便问道。

    殷以乔勾起浅淡笑意,嗓音低沉的说:没什么,我拨这通电话,其实是想亲眼看看夜晚的乌雀山大桥。

    说起看桥,律风的情绪兴奋许多。

    他像是个炫耀成绩的好孩子,立刻伸手调转了手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