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核厨爸》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硬核厨爸- 第11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对老街上的人和事,李菲儿通过苏记的关系也都提前做过一些了解。
  这间手工刺绣的绣品铺子是刘婉华的,不过老太太通常晚上不在铺子里。
  老太太不喜欢喧嚣,晚上老街夜市对老太太而言有些太闹,所以晚上都是她两个徒弟在这边守着铺子。
  刘婉华闻言,微笑着轻声回答:“还不是一帆,跟我说今天你们要来拍摄,所以让我一定留在铺子里,不然我这个时候,应该在苏记吃了晚饭,然后去跳舞喽。”
  听到老太太这话,李菲儿突然明白了,为什么今天老街上这些铺子老板都这么齐全?
  原来冯一帆从李菲儿这里收到消息后,专门提醒过老街上的这些老板们。
  目的就是要在今天,通过电视台的拍摄,向淮城的市民,以及老街改建的有关部门,呈现出老街夜市最真实的景象。
  李菲儿心里想了想,不得不承认,冯一帆的这份安排确实很好。
  通过他们电视台的节目,可以让更多人见到老街的繁荣,让大家看到老街上很多老手艺铺子的存在,明白这些东西是需要保护和发扬。
  毕竟,淮城当年也是大运河流经城市,古时候是一座繁花似锦的名城。
  摄影师一番拍摄完成,出来后李菲儿又是对着镜头,对刘婉华老太太进行了一番采访。
  比如询问一下,老太太是什么时候开始学习刺绣的?还有老太太师承何人?
  采访之下,刘婉华对着镜头也没有隐瞒,她年轻的时候,就进了国营的刺绣艺术品厂。在厂子里从学徒到后来的师傅,干了大半辈子。
  后来厂子不景气,老太太有过一段时间失落。但她没有放弃手艺,坚持自己钻研了多年,最终一件绣品成功获了奖。
  获了奖之后,老太太的绣品,一度收获国内外不少爱好者的追捧。
  老太太当初的同事,曾邀请她去沪海联手创办绣品工作室,但最终被她拒绝。
  李菲儿对着镜头奇怪地问:“刘阿姨,您为什么要拒绝去沪海呢?在沪海那种大城市里,似乎您的这种专注手艺的匠人,会有更好的发展。”
  刘婉华微笑回答:“因为阿姨年纪大了,更喜欢小城市安逸生活,还有最关键一点是,这里有苏记的菜,不怕你们会笑话阿姨,阿姨确实比较贪嘴。”
  听完老太太这样的回答,尤其是最后那句“比较贪嘴”,当真是展现出一种可爱感,又不失一抹风韵。
  在场电视台的工作人员,一个个都忍不住露出了笑容来。
  而电视台这次同来的一些节目组负责人,又一次听到了“苏记”的名字,真的是有些惊讶。
  因为一路走过来,几乎是所有铺子老板采访时,都会提起“苏记”这个名字。
  这难道是安排好的吗?
  再想到李菲儿也曾经在电视台里强烈安利过苏记,一群人对苏记真的是很好奇。难道这条老街上的一家小餐馆,菜品真会做的那样好?
  采访完了刘老太太的绣品铺子,一行人便又到隔壁木雕铺子里进行一番采访。
  哪知道刚一进门,就听到铺子里一声很不客气的低吼响起:“你能不能用点心?你自己看看,这么长时间了,你到底长进在哪?”
  这么一声斥责,真的是让李菲儿他们有些尴尬,大家愣在门前有些进退两难。
  好在很快在隔壁听到声音的刘婉华赶紧就走过来,拨开人群先进铺子。
  刘婉华对木雕铺子老板林则康说:“老林,你干什么?孩子回来一次容易吗?你就不能耐心点?这么大年纪了,还是这种火爆脾气。”
  林则康也是收到了冯一帆给的消息,所以今天专门把他儿子给叫了回来。
  只不过,父子俩总有一些理念上碰撞。
  刘婉华进门规劝一番,提醒林则康,电视台的人还在等着。
  林则康稍稍平复一下心情,把儿子叫过来,专门将儿子推荐给李菲儿。
  很明显,虽然理念上有碰撞,但父亲还是希望更多去推荐儿子,能够通过这次的电视采访,收获更多的机遇。
  林则康的儿子明白父亲的心意,面对镜头的时候,同样也是非常认真积极。
  李菲儿也给了机会,专门对林则康儿子“林锐”进行单独几句采访,还给他几个特写的镜头。
  林锐的穿着和打扮,可以说都是那种很有艺术范的感觉。他不但是留着个小辫,身上的穿着打扮也都充满一种文艺青年的范。
  采访过程中一些说话,甚至还有一些木雕演示,都还算是非常得体。
  对儿子的一些表现,林则康也很满意,暂时放下之前父子俩理念上碰撞。
  一番的采访结束,等电视台的人离去。林锐对父亲说:“爸,采访也结束了,那我就回去了,我那边还有几个活要忙。”
  林则康闻言又有些不满:“你整天都忙,也没见你忙出些什么名堂。”
  见林则康想发火,刘婉华赶紧阻止:“好了老林,年轻人有年轻人的想法,小锐他现在不也挺好的吗?坚守你传的手艺,又是在给别人搞庭院设计,都没耽误,已经很好了。”
  林则康在刘婉华劝说下,最终没有再去训斥儿子,只是淡然说:“行了,你去忙吧,别总是忙,不要忘了自己的终身大事,你都已经35了。”
  林锐有些无奈,也没有去回应父亲的话,只是恭敬跟父亲还有刘婉华告别,背上工具包便离去。
  在儿子走出铺子,林则康还是走上前几步,站在门口目送儿子的背影消失在夜色下人群中。
  刘婉华走到来到林则康身后,叹了口气说:“你这脾气应该改改,别总是小锐一回来,你说不上几句话,就要跟他吵。”
  林则康无奈摇头:“你看看他,整天在外面瞎混,都已经35了,到现在也不结婚。”
  刘婉华又接着安抚道:“现在年轻人过得都很累,都在为各自的梦想努力,晚一点结婚也正常,你丫,有在这里唠叨,不如找找关系,给他多介绍几个。”
  林则康听到这话更加无奈:“我也想给他介绍,但是托人给他介绍的几个,他是连面都不愿意去见,我是真没办法。”
  刘婉华只能说:“可能缘分未到。”
  林则康接着说:“对他结婚这事,我倒是不算着急,但是他整天这么在外面瞎混,去搞那些什么庭院设计啊,还有一些乱七八糟的东西,真是让我不知道说什么好。”
  刘婉华则说:“小锐有自己的想法,他去做的那些,也是和艺术相关,很多东西都是共通,你也别一味强求他非回来跟你搞木雕。”
  最终,林则康只能说:“算了,我也管不了,由他去吧,只希望他能对得起自己。”
  电视台的拍摄还在继续,一路继续向着老街东边行进。
  而随着越来越靠近老街的东半段,这边人流也随之变得越来越多了。
  原因无他,因为东半边的老街上,坐落着大部分的餐饮铺子,所以逛夜市的很多吃货,会更多集中在东半段的老街上。
  电视台的人员,在进入东半段老街,也都是立刻被各种香味吸引。
  李菲儿又再次进行了一番介绍:“好了,接下来我们要进入老街的东街,到这边相信我的同事们,应该已经闻到了,来自美食的诱惑。”
  摄影师上下轻轻晃了晃镜头,算是认可了李菲儿的话。
  随后,李菲儿带着大家一起进入东街,首先来到了一家米酒铺子前。
  刚靠近铺子,米酒独特的香味扑面,还真是给人一种香飘万里的感觉,只是闻着香味,仿佛人都要跟着醉了一样。
  看到了李菲儿来了,老板娘王翠凤立刻热情迎了出来:“欢迎欢迎,快请进。”
  听到老板娘热情欢迎声,铺子里正在收拾的老板范朝东也是转过身来。
  这几天,原本老板范朝东不在铺子里。因为老街铺子的地方有限,所以米酒铺子酿制不在这边。这些天范朝东没在铺子里,是一直守在酿酒工坊那边。
  今天,王翠凤收到冯一帆消息,下午就把丈夫给叫来,准备接受电视台采访。
  李菲儿领着摄像师进门,先是对铺子整体上进行了一番拍摄。
  酒铺子里的各种布置,是那种很复古像极了古代酒铺子的布置,各色的酒坛子,摆放在一排排木架子上面,在木质柜台里,还有一个木柜,同样摆满了各色酒壶。
  仔细的观察,会发现酒铺子里一个有趣地方。
  酒坛子似乎都是出自老街上那家陶器店的,有些酒坛子外面包裹的竹编是来自唐卓晨竹编店。
  柜子上陈列的酒壶中,有前边漆器店的漆器制品酒壶,也有木雕的酒壶。
  看着酒铺里这些陈设,大家都不禁笑了起来,觉得还真是把老街西边不少铺子的东西都用上,真算是一种物尽其用吧。
  李菲儿还是很清楚,这在老街上很常见,包括在苏记里,也有一些其他铺子商品陈设。
  不过既然是进了米酒铺,还是要聊一些有关于米酒的问题。
  王翠凤这位老板娘,和老板范朝东一起,把各种米酒介绍一番,并且还呈上米酒给大家尝一尝味道。
  李菲儿稍稍喝了两口,便不再喝,摆摆手说:“不行,我不能喝,我这晚上都没吃饭,这么空腹喝这么多酒真不行。”
  王翠凤闻言笑着说:“没吃饭吗?那你们刚好可以去苏记吃嘛。”
  又是“苏记”,电视台没有去过苏记的人员,真的是越发好奇,那家百年老店真有那么好?
第217章 作为压轴
  苏记,已经吃过晚饭的小朋友们凑在一起,眼巴巴望着餐馆的大门口。
  三个小女孩可不是羡慕餐馆外,夜幕下老街夜市上那来来往往、熙熙攘攘热闹的人群。
  她们是在眼巴巴等待着,杨小溪妈妈和电视台的人到来。
  得知今天杨小溪妈妈,会带着电视台的人来拍摄。冯若若和杨小溪在晚饭过后,硬是一起拉着陈瑶霏不让她走,一定要三个女孩一起等溪溪妈妈到来。
  陈瑶霏的爷爷奶奶虽然是有些无奈,但看到小孙女很开心的样子,老两口也只能答应留下来等待。
  陈瑶霏父母都不在国内,老两口领着小孙女回家,家里自然是没有苏记热闹。
  这几年,老两口一直都觉得,小孙女因为父母不在身边,家里平时只有她和爷爷奶奶,开始变得越来越沉默寡言,这种情况一度让老两口很担忧。
  好在在幼儿园里,小孙女成功交到了冯若若和杨小溪这两个好朋友。
  三个小女孩在一起玩,一起闹,甚至一起耍小性子。
  经历这样的过程,逐渐让陈瑶霏变得开朗,更像是一个五岁孩子了。
  所以现在爷爷奶奶会每天晚上带陈瑶霏来苏记吃饭。花一点钱对老两口来说不算什么,只要能让小孙女过得开心,老两口会觉得很值。
  本来吃过晚饭,爷爷奶奶应该带着小孙女回去。他们住的地方,距离苏记还是有段距离。
  可看到小孙女不想离开,想要跟若若还有溪溪一起,等着溪溪妈妈来,最后也同意留下来等着。
  眼巴巴等了挺长时间,甚至苏记都走了一波波的客人。但三个小女孩,还是没有把溪溪妈妈和电视台的人等来。
  杨小溪忍不住转身问自己爸爸:“爸爸,妈妈会不会不来了?”
  杨志毅笑着回答:“不会,妈妈他们今天就是来拍这条街的,所以肯定会把每个铺子都拍一下。”
  冯若若也扭头问:“杨叔叔,那为什么还没有来我们家?”
  杨志毅继续回答:“因为是要一家一家拍啊,而且最重要的,肯定是要放在最后嘛,你们家肯定是最重要的那个嘛。”
  听完了爸爸的话,杨小溪立刻说:“那最重要,不是应该放在第一个吗?”
  女儿这么一说,让杨志毅顿时一愣。
  然后冯若若和陈瑶霏也都一起问:“对呀,最重要的应该是排在第一位。”
  这一刻,杨志毅有点哑口无言,面对三个小女孩的疑问,他真的感到束手无策,三个小丫头问题太多。
  无助的杨志毅只能是扭头,向陈瑶霏的爷爷奶奶、冯若若的姥爷去求助。
  陈爷爷适时开口:“最重要排在第一可以,或者也可以排在最后,这个呢?叫做‘压轴’,也表示是最最重要的那个。”
  冯若若听了问:“陈爷爷,那我们家是压轴吗?”
  陈爷爷微笑点头:“现在看起来,你们家应该是会被放在压轴。”
  在老爷子话音刚落,一桌刚进来坐下来的食客,顿时在另一边开口:“我看到电视台的拍摄,都很认真的,一家一家铺子都要采访到,苏记肯定还要稍稍靠后。”
  同桌的另一个人也说:“对,你们苏记这么棒,又是传承了几代人百年老店,肯定非常重要。”
  听到食客这样说,冯若若顿时开心起来,还大声跟那些食客说:“谢谢。”
  食客们听到小女孩知道说“谢谢”,一个个也都是笑起来,感受到苏记给他们带来一种别样感觉。
  虽说一共只有十张大桌,但如果真的愿意与不认识的人坐下来拼桌,会有一种天南海北大家都是一家人的气氛。
  若是桌上再有几位懂得调动气氛,并且还非常健谈的人,那真的是会很热闹。
  真的聊起来后,大家是不是认识?变的不再重要。
  吃的是味道,享受的是气氛。
  门外电视台,从米酒铺子离开后,来到了李建平家的酱卤铺子。
  只是刚刚靠近,浓郁酱卤的香味便吸引了同行所有人。再看看酱卤铺子门前,实际上已经排起队伍,很多人都在排队等待。
  李菲儿嗅着香味说:“感觉这个时候,应该是买一份酱肉,搭配上刚才那家米酒才是最棒的。”
  电视台的一行人也都是纷纷点头,觉得这样的搭配实在是非常好。
  虽然电视台在拍摄,但李菲儿他们也还是排队等待了一阵。
  好在门口排队人倒也不算很多,而且酱卤店中的老板和伙计手脚很麻利,李菲儿很快排到了门前。
  李菲儿此时对着镜头说:“要先给大家隆重介绍一下,这家酱卤铺子的老板,可是我的本家哦,我们两都姓‘李’的。”
  话音刚落,铺子里传来一阵爽朗笑声:“哈哈哈,没错,确实是本家,自家人嘛。”
  李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