旁边几名虎视眈眈的游击队员就等戴高乐下命令呢,只要戴高乐一声令下,马上就过来抓人。
戴高乐不着急,满面春风跟老家伙们寒暄,他接下来有的是时间跟这帮人周旋。
好不容易摆脱这帮人,戴高乐继续向前走,边走边向街道两旁欢呼的人群挥手,嘴里说的话却大煞风景。
“都是因为这群老家伙,我们才会死守马奇诺防线,没有及时制止德国人的扩张,当初要不是他们瞎搅和,我们也不会输的这么快!”
这话是对巴顿说的,说话的时候脸甚至都没看向巴顿,巴顿却听得清清楚楚。
这凝字成线的功夫也是让人叹为观止。
巴顿不太清楚战争爆发前法国内部的纷争,但法国的确要对战争爆发负责任,如果英国和法国不实行绥靖政策,德国人不会那么顺利。
当然戴高乐的话也不全对,法国政客有责任,法军的责任更大。
“忍耐一下吧,今天不是处理这些事的时候。”巴顿分得清轻重,要清算也得等战争结束了再说。
就在巴顿和戴高乐身后,抵抗军成员们已经迫不及待开始抓人了。
“这些事您不用担心,我会处理。”戴高乐现在已经深刻理解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的道理。
跟这帮老油子没什么好说的,真要到了法庭上,这帮人有无数种方式脱罪,别忘了法国的法律就是这帮人制订的。
巴顿不强求,这是法国人的内政,巴顿没权利干涉。
从凯旋门到协和广场,两公里多一点的距离,戴高乐走了整整一个小时,沿途接受了多位美女的鲜花,不停的和民众合影,还抱起一个小朋友亲吻了她的脸颊,绝对亲民。
能看得出,做完这一切的戴高乐也很累,所以回到汽车上的时候,很没形象的瘫倒在后座上,就像漏了气的气球。
“从政比当兵更累哦——”巴顿调侃,幸好他没有这方面的压力。
“的确如此——”戴高乐累的一个字都不想说。
按照计划,下一站是巴黎圣母院,戴高乐要去圣母院接受大主教的赐福。
勒克莱尔及时出现,提醒戴高乐圣母院的安全尚未得到保证。
宗教在法国还是很神圣的,教堂是侍奉上帝的场所,处于对上帝的尊重,第二装甲师并没有对巴黎圣母院进行彻底搜查。
作为巴黎最著名的建筑,巴黎圣母院被德军重点照顾,安放了很多炸药,这些炸药现在还没有来得及拆除,万一有意外发生,谁都担不起这个责任。
巴黎圣母院是木质建筑,真要想破坏的话,都不需要炸药,放把火就行了。
几十年后,总算有人明白了这一点。
“没关系,我相信没有人敢在上帝面前行凶。”戴高乐不想有遗憾。
“为什么没有对圣母院进行彻底搜查?”巴顿不信邪——
不对,是不信基督,巴顿家里供奉的是祖宗牌位,越来越多的欧洲人正在接受这一点。
多年以前,绝大多数欧洲人认为南部非洲人没信仰。
在欧洲没信仰比异类更可怕,人怎么能没有信仰呢。
南部非洲的宣传机器开始发挥作用,报纸电台电影轮番上阵,科普南部非洲人对于信仰的态度。
效果好得很。
关键还是南部非洲国力在不断增强。
南部非洲还是英国殖民地的时候,没有哪个欧洲人真正关注南部非洲人的信仰,所谓信仰只是欧洲人借以攻击南部非洲,在南部非洲人面前秀优越的借口罢了。
随着南部非洲国力不断增强,欧洲人终于开始正视南部非洲,主动为南部非洲开脱,尤其二战爆发后,有关南部非洲的一切在欧洲都受到追捧。
这种时候,欧洲人总是很务实的。
“神父不允许——”勒克莱尔表情尴尬,这个理由不够充分。
“神父为什么允许德国人在教堂安装炸药?”巴顿冷笑,神父也是看人下菜碟。
“德国人太过分了!”
“无耻的德国人!”
勒克莱尔和戴高乐异口同声。
巴顿惊讶,你们俩的关注点似乎跟我的不太一样。
德国人过分到无耻不需要怀疑,神父的态度才是重点。
“神父承诺教堂内没有德国人。”勒克莱尔这个解释同样站不住脚。
“那就好!”戴高乐居然神奇的接受了。
于是汽车来到巴黎圣母院的时候,巴顿就不太想下车。
跟巴黎圣母院相比,装甲指挥车还是比较安全的,除非德国人拖出一门88毫米炮来。
“不用担心,没有人敢在上帝面前放肆!”戴高乐迷之自信,下车之后转过头来不放弃。
话音未落,教堂内突然传出枪声,现场顿时一片混乱。
感谢勒克莱尔的努力工作,圣母院门口同样挤满了欢迎人群。
大约半个月前,法国铁路工人开始罢工。
十天前,抵抗军和城防军在巴黎市内开始零星交火。
最近一个星期,盟军战斗机飞抵巴黎上空,和德军战机激烈交手,城内抵抗军和德军的战斗愈发激烈,巴黎市民早已成为惊弓之鸟。
现在德军投降,戴高乐入城,在重要的入城仪式上突然响起枪声,欢迎人群这时候才意识到战争还没有结束。
巴顿反应快,枪声刚传来,巴顿就把戴高乐一把拉回车内,十几名卫士一拥而上,将装甲指挥车团团围住。
“这就是你所谓的没有人敢在上帝面前放肆?看来上帝的威慑力也不大!”巴顿心情并不紧张。
枪声应该不是冲着戴高乐来的,子弹飞行的速度通常比声音传播的速度快,这也就意味着,子弹如果是冲着戴高乐来的,听到枪声的时候,戴高乐已经中弹了。
现在戴高乐还活着,多半是上帝发挥了作用。
“这帮混蛋,他们通通都该下地狱!”戴高乐脸色铁青。
这时候就没有神父阻拦士兵冲入巴黎圣母院了。
事实上枪声响起的时候,正等待戴高乐的神父们同样一哄而散,他们对于上帝的信心明显不足。
一大群第二装甲师的士兵冲入圣母院,很快就有军官来报告。
圣母院内确实有德国人,而且还是党卫军。
一名党卫军的军官躲在圣母院内,试图袭击看守炸药的第二装甲师士兵,在戴高乐进入圣母院之后将炸药引爆。
看守炸药的士兵保持了高度的警惕性,党卫军军官还没有来得及动手就被乱枪打死,不过危机并没有解除,第二装甲师的士兵正在对圣母院进行彻底搜查。
这下神父也没有阻止搜查的理由了,大开方便之门。
这和神父们是切身利益相关,万一还有人躲在圣母院里,那么搞不好会对神父们下手。
“宗教对于世俗的影响力还是太大,必须进一步遏制——”戴高乐若有所思,话里还有另一层意思。
巴顿这一次策反肖尔铁茨,在德国和法国动用的人手,几乎都是宗教人士,这对于法国来说并不是个好兆头。
虽然法国在很久以前就摆脱了教皇的直接控制,教皇他老人家对法国的影响力依然很大,这也是所有欧洲国家都无法摆脱的顽疾,宗教对于欧洲的影响力太大了。
比南部非洲和美国加起来都大很多。
这样的话,谁要是想搞乱欧洲,都不用发动战争,直接通过宗教貌似更方便,比如为某个国家的信徒寻求更多权力啥的——
“你们法国什么都好,就是太自由——”巴顿不是建议是吐槽。
自由这玩意儿也是双刃剑,玩过头搞不好会弄伤自己,法国在这方面要多跟美国和南部非洲学习,同样都是移民国家,美国和南部非洲就没有法国这么多破烂事。
当然也可以解释为,移民美国和南部非洲的都是高素质人群,移民法国的却是廉价劳动力和耗材,不可否认,后者更容易被煽动。
“自由难道不好吗?”戴高乐现在还没有意识到放任的后果。
或许意识到了,但是戴高乐无法解决,那就装做不知道。
毕竟你不能强迫一个爱国者吐槽自己的国家。
巴顿不想讨论这个问题,这时候有军官过来请戴高乐下车,经过士兵们的彻底搜查,现在巴黎圣母院是安全的。
戴高乐下车,巴顿再次拒绝戴高乐的邀请。
经过刚才这件事,巴顿再次确定了自己对巴黎圣母院的厌恶,反正他也不信上帝。
“您不一起进去吗?”卡尔终于找到和巴顿交流的机会。
“卡尔,非常感谢,你的工作是卓越的,南部非洲联邦政府一定会给你颁发勋章。”能和平解放巴黎,巴顿也很高兴。
对德军的痛恨,跟保护巴黎这座世界名城并没有冲突,就算不考虑戴高乐的心情,巴顿也不希望巴黎毁于战火。
从这个角度上出发,一个不知名的小镇,在巴顿内心的分量,跟巴黎其实没多大区别,并不会因为巴黎生活着法国的上流社会,巴顿就会区别对待。
“谢谢,不过不需要,我也是法国人,这是我应该做的——”卡尔欲言又止。
巴顿回以询问眼神。
“元帅,肖尔铁茨将军希望知道他的家人是否安全。”卡尔是个有始有终的人,他要确认巴顿的承诺是否会继续生效。
这几年食言而肥的人太多人,尤其是大人物,似乎地位越高,话就越不可信,随时可以推翻。
别听巴顿争取肖尔铁茨的时候说得天花乱坠,现在如果巴顿将肖尔铁茨扔进战俘营,谁都不会可怜肖尔铁茨,这就是当叛徒的代价,哪怕是出于一个高尚的目的。
“我等会会向肖尔铁茨将军当面解释,他的家人正在前往英国的途中,我想再过一段时间,肖尔铁茨将军就可以和他的家人团聚了。”巴顿一言九鼎,别把南部非洲的承诺,跟欧洲国家的承诺混为一谈。
南部非洲人的承诺永远有效。
第2420章 世界和平的威胁
轴心国如果赢得世界大战,那么小胡子撕毁《慕尼黑协定》的行为就会成为制胜之匙,从大航海时代开始,掠夺就是发家致富的唯一方式,这才是欧洲国家的道德标准。
总有人说胜利既正义,不看过程只要结果,所以这个世界上就多了很多无耻之辈,他们撒谎,他么欺骗,他们偷窃,只要能为自己的国家获得利益,无所不用其极。
站在国家立场上,即便卑劣的事也有正义的理由作为注脚,惟一的隐患在未来。
任何国家都不可能一支强大,海上马车夫、无敌舰队、日不落帝国都已经成为昨日黄花,善恶到头终有报,冥冥中真的就有一双眼睛注视着人间发生的所有事。
所以那些撒谎、欺骗、偷窃的国家,终究会受到受害者的反噬,就像未来的德国那样,战争初期有多猖狂,对受害国家犯下多少罪孽,最终都会加倍偿还。
南部非洲从不说谎,不管承诺有多艰难,最终都会做到,只有这样才能获得其他国家的信赖。
戴高乐没有在巴黎圣母院停留太久,很快他就在卫士的簇拥下走出圣母院,回到汽车上和巴顿一起前往爱丽舍宫。
1873年爱丽舍宫成为法国总统府,此后的百余年,历届法兰西共和国的总统几乎都在此工作和生活。
盟军逼近巴黎的时候,维希政府内阁官员纷纷被迫前往德国,爱丽舍宫人去楼空,戴高乐如果未来有机会成为法国总统,那么爱丽舍宫也将成为戴高乐的官邸。
能看得出,贝当对于爱丽舍宫也是有感情的,所有设施一切如常,没有受到任何破坏。
也对,就算德国人将整个爱丽舍宫都搬到柏林,等战争结束后,德国在战争期间掠夺的财物,最后还都会物归原主,一切都是浮云。
走进爱丽舍宫的时候,戴高乐心潮澎湃。
四年前他逃离巴黎的时候,只是区区准将,当时法国已经投降,戴高乐是唯一没有屈服的人,只有他自己知道,这四年来他是如何坚持下来的。
“感觉如何?”巴顿询问戴高乐的心情。
“很棒,爱丽舍宫终于迎来他新的主人!”戴高乐信心百倍,看来跟上帝交流确实很有效。
“我只能陪你走到这里,接下来的路会很艰难,希望你一切顺利。”巴顿衷心祝福,戴高乐的任务已经告一段落,巴顿还要继续作战。
相对戴高乐接下来的任务来说,巴顿的任务就很轻松了。
巴黎和平解放,昭示着“龙骑兵”行动取得圆满成功,同样预示着德军在法国的彻底崩溃。
“霸王”行动同样取得成功,盟军在经过多日血战之后,终于赢得卡昂方向的胜利,美军为攻克圣罗付出近4万人的代价,英军损失近三万人,消灭和俘虏德军12。7万。
在攻克卡昂之后,法国南部的德军部队已经彻底被消灭,从西班牙攻入法国的盟军,和在诺曼底登陆的盟军合兵一处,现在就剩下最后一个任务,既盘踞在加莱附近的德军。
“霸王”行动开始前,由于伦德施泰特的判断失误,德军主力部队集中在加莱地区,防备盟军的登陆。
盟军在诺曼底登陆后,伦德施泰特被小胡子革职,克鲁格成为德军统帅,他小心翼翼调动部队,调整防线,结果却顾此失彼,全线溃败。
这也不能怪克鲁格,不管换成谁担任德军统帅,恐怕都不会改变现在的结果。
德军和盟军的实力差距太大了,从西班牙和诺曼底,以及土伦三个方向攻入法国的盟军部队总兵力超过200万人,德军在法国境内的总兵力加起来只有区区60万,其中还绝大部分都是老弱病残,武器装备和后勤供应也全面落后,这仗无论怎么打都打不赢。
盟军在发起“霸王”行动的同时,英国本土的兵力还有上百万之多,这让克鲁格不敢大规模调动加莱的防御部队增援诺曼底,否则万一盟军继续在加莱登陆,那么德军溃败的速度会更快,结果会更悲惨。
让人遗憾的是,拿下卡昂之后,盟军内部的矛盾并没有缓和,小巴顿和蒙哥马利,以及杨·史沫资都不满意,三方互相指责,官司打到伦敦,直接影响到了向加莱的进攻。
整个“霸王”行动中,美军的损失最惨重,盟军伤亡总数12。2万人,其中美军就占了7。3万,作为美军的主要指挥官,小巴顿难辞其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