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其是在城市体会的更明显,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尤为迅速,但我们不能忽视农村和第一产业发展的相对滞后。”
“这个时候若是对农业税进行减免,甚至能够彻底废除,可以直接降低第一产业的生产成本,是对农村经济的一个大力支持。”
李卫东停顿了一下继续说道:“而且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我们的税收结构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农业税的比重也越来越低。”
“从这个方面也说明,农业产值在国民经济中的占比比较低了,也是时候到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时候了!”
“还有我们入世,经过多轮谈判已经成为定局,这对整体国民经济是个好事,但是开放的农产品咱们传统农业却是一个不小的冲击。”
朱总点头,赞同地说道:“是呀,我去过一些发达国家,他们农业的机械化水平非常高,又有规模化的优势,技术也先进!”
“平均一个农业生产者可以管理几百亩、上千亩的土地,咱们的差距还是太大,入世后什么都要接轨,农产品也是一个方面,他们低低成本的农产品对我们是一个冲击!”
“减免农业税是一个比较直接,也是一个比较有效的法子,所以前几天也发文在中原地区进行了减免试点,这个文件你看到了吧?”
李卫东点头感慨道:“是的,第一时间就看到了,咱们华夏上下五千年的历史,从来没有听说过有平头老百姓可以不交皇粮的!”
朱总摆摆手对李卫东的高帽,不以为然,然后继续说道:“虽然现在是小范围的试点,其他有条件的省份也可以先行试点!”
“按照计划,3到5年内将在全国范围内施行,切实的减轻农民负担,同时也会加大力度推动农业机械化进程,培育中国式的现代农场,降低农产品成本!”
“随着农业机械的发展,也会解放出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这些劳动力是咱们的人口红利,但也带来了不少的就业问题!”
“我们一直讲,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发展经济是解决这些问题的唯一途径,所以我们才讲发展才硬道理。”
“有个比喻,说国民经济就像一颗大树,国有企业就像树干,是支撑身体的主要力量,这个力量一定要强,不然就抗不风浪!”
“而民营企业就是枝丫,虽然细,但密集,有这些才能让大树长出更多的叶子被阳光照射,汲取更多的营养。”
“我们永远不会搞强干弱枝这一套,那样肯定不可长远,我们希望更多的民营企业发展起来,多创造就业岗位,为社会多做贡献!”
李卫东听到这话之后连忙站了起来,这话是提要求了,而且明显的是跟他提要求,在座的可没几个民营企业家,是时候表态了。
“领导,我们一定会合法经营,尽最大能力的发展企业经济,回馈社会,肩负更多的社会责任,努力为社会发展添砖加瓦。”
“说的好,民族企业家就应该有这样的担当!”朱总铿锵有力地说道,并带头鼓掌,整个会议室里响起了一阵掌声。
李卫东脑门子一阵汗,民族企业家这个称呼,他的小身板怕是担不起来呀,好在只是座谈会,只要不是对外说的就行。
领导的话讲完了,该说的也说了,会议也就临近结束了,众人站起来鼓掌欢送领导退席,掌声依然热烈,但是气氛却比领导来的时候好多了,考试结束了心情自然愉悦。
陪同领导的几位领导也都依次退场,曾主任在离开的时候,给李卫东点点头,看眼色似乎在传递某些信号。
李卫东猜测应该是上次曾主任说要给他牵线搭桥的事情有眉毛了。
代表团的领导又讲了几句,无非是要好好领会领导讲话精神,结合自己的工作,好好工作,努力学习之类的。
结束后李卫东还没有出门,就被工作人员叫住了,说曾主任找他,并领着他进入到会议室旁边的一个小休息室里等待。
工作人员平静地说道:“李先生,请您在这里稍等一下,曾主任一会就到。”
“好的,谢谢。”李卫东平静而客气地说道,人家连茶水都不供,还能指望他有多热情。
工作人员点点头,并没有多停留,也没有和李卫东攀谈,离开了休息室,见多识广的人,虽然地位不高,但是气度不一样。
时间不长,李卫东听见脚步声,从沙发站了起来,曾主任和两位随从从外面走了进来。
“李董事长,不好意思,让你久等了。”曾主任看到李卫东之后笑着说道。
“领导,您这话是在批评我吧?”李卫东和曾主任握了握手,笑着附和道。
曾主任握着李卫东的手,笑着打趣道:“我哪里敢批评你,你可是朱总金口玉言封的民族企业家,了不得呀!”
“曾主任,你也来取笑我,我最多算是个企业主,连企业家的称呼都不配,至于民族企业家这个说法就更别提了!”李卫东苦着脸说道。
刚才会议一结束,就有很多人过来和他打招呼,尤其是那些地方领导,都极力邀请李卫东去他们那考察投资,什么优惠条件都给。
大领导都给李卫东背书了,把他定性为民族企业家,谁还不给个面子。
这种热情弄的李卫东有些措手不及,按照他的意愿,最好大家都当他是透明人,开完会各干各个,互不牵涉。
而且领导说他是民族企业家,这个称呼太沉重了,若戴皇冠必受其重,他觉得自己的小身板怕是当担不起这种家国情怀。
“你小子就别得了便宜还卖乖了,今天晚上的新闻一播出,不知道有多少人羡慕你呢!”曾主任坐到旁边的沙发上,笑着说道。
“哎,哎,怎么还要播出呢,丢人丢大了呀,一人一口唾沫星子都把我给淹没了!”李卫东也坐到旁边的沙发上,扶着额头说道。
“你呀,领导是想要树立典型,这和入世这个大局有关,你既不可妄自菲薄,也不要妄自尊大,适当的谦虚是美德,但也不要自轻!”曾主任看着李卫东的样子点了他几句。
李卫东听到曾主任的话之后,抬头看着他,看来自己的敏感度还是太低了,领导的话怎么能够只理解字面意思呢。
搞了那么多年的市场经济怎么能没有民营企业家呢,不仅要有民营企业家,还要有家国情怀的民族企业家。
明白这些之后,李卫东尴尬的笑了笑,他两辈子都没有这个高度,哪里懂这些弯弯绕,看来还是得需要几个有这种敏感度的帮手。
当然想明白这些,李卫东心里还是有一丝失落,虽然一直谦虚,但是心里多少也有点骄傲,有种被认可的满足感。
但是现在曾主任告诉他,他仅仅是适逢其会,是对外宣传的一个手段,李卫东只是充当了一次工具人。
不过工具人就工具人吧,总比那些还在羡慕工具人的人好不少,比那些拼了命也要挤进圈子的人命好多了。
曾主任以为李卫东还有想法,就出言劝说道:“我知道你的性子,不看重这些虚名,但是咱们都要打冲锋了,你个子高,身体壮,你不上谁上?”
“领导您放心,我也是咱们党的一员,只要组织有需要,别说这些了,就是我这百十斤也随时准备着!”李卫东真诚地说道。
曾主任坐在沙发上意有所指地说道:“我就说嘛,卫东同志虽然不在体制内,但是觉悟高,对党、对国家的忠诚是毋庸置疑的!”
“您又给我戴高帽了!”李卫东笑着说道,这种套路他还是懂的,先戴高帽,让后就该让他出力上战场了。
这些领导说话,就没有一个好相与的,不好好理解以为啥也没说呢,仔细想一想,话里全是话,什么也没说,什么都说了。
曾主任呵呵笑道:“既然这样,莪就不铺垫了啊,直说了,这是我们高技术产业司的刘司长,你们也认识吧,具体事情让他说!”
第503章 投资
“刘司长你好!”李卫东先和刘司长打了个招呼,然后转头对曾主任说,“以前因为有几个项目审批的事情见过!”
“熟人,那就更好了,小刘,你跟李董说说你的想法,争取能够说动李董投资你们的项目!”曾主任依然笑呵呵地说道。
李卫东有些疑惑的看着曾主任和刘司长;心里开始琢磨高新产业技术司的职能,想着有什么项目需要他来投资的。
制定创新和高技术产业发展的规划和政策,推进新兴产业创业的投资活动,会同有关方面提出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规划布局建议。
提出国家技术经济安全和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的政策建议,推动技术创新和相关高新技术产业化,组织重大示范工程。
这么看来;这個机构对高新技术企业有一定的投资权力,不单单是一家领导机构,但是投资的钱不应该是国家的吗,怎么会找他?
刘司长有些拘谨地说道:“李董你好,根据我们的了解,精卫投资是你控股的产业!”
李卫东听到后微微点头,没有说话,这事在某些人的眼里并不是什么秘密,刘司长的位置虽然不高,但是权限很大,知道这些也没有什么稀奇,而且他要说的肯的不是这个。
刘司长看到李卫东点头,没有说话,就知道自己又说了一句有用的废话,不过这个铺垫必须要有,不然就不礼貌了。
然后继续说道:“我们从工商部门得到的信息看,精卫投资对高新技术产业情有独钟;最近两年投资的企业中,绝大部分都是高新技术产业;微电子;半导体行业的占比不小!”
李卫东又点点头,不过这回倒是说了几句,“精卫投资的投资策略就是瞄准发展潜力大的,收益高的高新技术产业!”
“比如电子信息,生物工程和新医药,新材料,新能源,先进制造等等,这些行业都是朝阳产业,投资前景非常广阔!”
“当然我们在政策上可能还有些不足,也希望刘司长以后多给我们普及一下这方面的政策,提出供宝贵的建议,让我们少走些弯路!”
曾主任插话道:“这个好办,让刘司长去公司介绍一下最新的政策,也听听企业的心声,有助于我们对某些政策进行适时调整!”
“求之不得,有你们的指导,我们的路子可就顺多了,一会我就让他们跟刘司长联系;看刘司长的时间!”李卫东打蛇随杆上。
刘司长也笑着说道:“曾主任这个意见好,我们不能闭门造车;也得听一下企业的意见,才能出台适合的政策!”
正事还没说,这事就这么愉快的决定了,这种事情李卫东自然会热情的欢迎,能和部委,尤其是这种部委打好关系,怎么能错过。
刘司长接着说道:“最近这几年我们根据相关规划,在微电子行业做了不少的布局,前后有好几个大项目立项上马,但是效果并不明显。”
“前几年我们开展的908项目,由于各种原因,导致周期太长,效率太低,等我们建设完成后,技术已经落后了好几代!”
“后来的909项目吸取了教训,审批建设的速度比较快,技术也比较先进,今年也已经实现了量产,利润也比较高!”
“但是因为合作的特殊性,目前的订单比较单一,均为NEC提供,公司也是NEC管理公司,又只给他们生产,研发能力又有些不足!”
刘司长看了一眼曾主任,其实发展不起来的最根本的原因还是瓦森纳协议,但是说这些没用,说多了就有抱怨的嫌疑。
刘司长简单的把目前的情况介绍了一下,稍微做了个铺垫,继续说道:“前段时间,我们计划委沪城的一位领导提出了一个想法!”
李卫东露出好奇的表情,搞微电子,集成电路制造,晶圆加工他很有兴趣,但是这东西单纯的靠个人能力很难搞出像样的规模。
无非是小打小闹,现在他也投资了不少半导体的制造业,但是无一都是边缘的产业,真正涉及到核心的很少。
不只是因为资金投资大,主要的原因还是技术和人才的不匹配,技术难度大,各种专业的高层次人才都需要。
在国外李卫东投资了很多高科技公司,生产芯片没问题,但是对那些公司,李卫东也所追求的只能是财务投资,也就是为了赚钱。
在一定程度上也能够影响这些公司的决策,至于想要控制公司,压根就没有希望。
他可以影响诺基亚和波导进行技术合作,但是他不能决定合作的方式和深度。
而且这些合作同样受到瓦森纳协议的限制,不然他就可以主导阿斯麦卖几台最新的机器给大陆,也省去了大部分的麻烦。
李卫东也想在国内投资几家能够做成的企业,但是这个难度有多大,他后世过来自然知道,他现在投资的那些企业成不了大气候。
以后的发展也只能做一些低附加值,技术含量低的产品,挣点辛苦钱而已。
李卫东投资的心态无非是在能够帮助他们一把的情况下,也能赚点钱,至于能赚多少就看天意了。
归结于一句话,干这个行业就得有大魄力,还得有先天优势,若是想按照常规做企业的思路,从小做到大,可能性基本上不大。
所以做这个的企业,必须得有政府力量主导,哪怕没有政府力量也得有政府的背景,没有背景也得有背影。
若是这几样你都没有,任你中华有为,还是中华有芯,亦或者中华振兴都是白搭。
现在听刘司长的话,似乎这事有门呀,难道是未来的中芯国际不成?
宝岛半导体行业发生的事,李卫东自然有所耳闻,一个加工半导体的公司以五十亿美金的价格卖给了另外一家公司,绝对的大新闻。
这个时候米国扶持宝岛和南韩来打压日本的半导体行业,所以这两个地方的半导体加工行业很火,名气也很大。
发生了这么大的事情,而且还是李卫东提出的未来可能是公司支柱的行业类别,秘书肯定会把来龙去脉总结给李卫东。
世大半导体的大股东瞒着负责人卖给了积体电路,两家原本是同事的掌门人,再一次于同一个公司相遇,不过昔日的普通的同事成为了上下级。
只是没过几天,这个负责人知道后,就毅然辞职不干